潮汕俗語說“二隻鉎牛一隻溜”,那麼另一隻的命運呢

韓愈 潮州 韓江 孔子 文化 康熙 國畫 鱷魚 仍沒過好此生 2019-04-07


潮汕俗語說“二隻鉎牛一隻溜”,那麼另一隻的命運呢


韓愈治理潮州,告誡鱷魚,我來了,你就得走。鱷魚就走了。

韓愈還立碑刻字豎在江邊,寫著“洪水至此”,意思是,洪水你可來到這裡,但是也只能到這裡,你就得回去了,不要侵害潮州百姓。洪水也聽話。

“洪水至此”,讓人想起孔子的“斯文在茲”。孔子相信自己是有天命的,天生就是要來傳播文化,覺得自己肩負著如此重大的使命,便很珍惜自己的生命,面對凶險時,他又高度淡定:我不會有事,老天既然選擇我,就不會輕易讓我死。

事實上,韓愈也有這麼一種崇高感,於是就有一些在外人看來是自欺欺人的行為,比如祭鱷魚,立止洪碑。外人覺得是迷信,韓愈等人看來卻是高度的自信,相信人真的有力量。

這樣,潮州在韓愈精神庇佑下,太平日久。

康熙年間,韓江一次發大洪水,把湘子橋的十八梭船衝得無影無蹤。百姓無法進出城來,叫苦連天。

知府張自謙說:“當年韓文公造湘子橋時,曾和龍王打過招呼,潮州不能作洪水,不能讓百姓吃苦,還寫了‘洪水至此’四個字,刻成石碑立在橋腳,叫龍王不要忘了這事,現在石碑不知跑哪裡去了,我們得再刻塊石碑提醒提醒龍王。”

刻有“洪水至此”四個字的石碑再次立起,橋上還修了韓湘子廟。還用生鐵鑄了兩隻牛鎮橋御水。後來不知何故,一隻鉎牛丟了。於是流傳一句話至今:

廿四樓臺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

溜了也無可如何,那麼另一隻呢?應該現在還在吧。

也沒有。1966年另一隻鉎牛也被拿去鼎廠回爐鑄鼎。

可是砸開一看,什麼呀,裡面是石頭。

鉎牛的這個鉎字,它的意思是通過人為的方式,使金屬氧化,俗稱生鏽。鐵暴露在空氣裡,就會慢慢地生鏽,那就意味著鐵在慢慢喪失原來的功能,如果一開始有一個目的是希望利用鐵的強度,那麼生鏽就是一個不好的過程。但是,鉎這麼一種工藝,它加速了生鏽的過程,一步到位,重新獲得另一個穩定的狀態,那又是一個好的東西。所以,潮州的那一隻碩果僅存的鉎牛才能撐到1966年,體驗一回回爐的滋味。

除了那個時代大鍊鋼鐵,大家都飢不擇食,見著什麼鐵就拿來熔這個原因外,也暴露出當時大家文化水平的低下。

按現在,一個初中生的物理知識就知道鐵要比石頭重三倍,一隻鉎牛大概應該有多重,心裡多少有個大概。稍作思考的話,可以判定那隻鉎牛裡不會全是鐵材料。那樣的話,或許那隻鉎牛可以避免被砸的命運。不過,那時候,一個初中生也是稀罕品。且對失去理智的人來說,不管你是不是純鐵,三成是也值得拿出來回爐提煉。可見那個時代,我們不僅缺乏物資,還缺乏人才。

而現在,我們最不缺的可能就是大學生了,才有畢業即失業的說法。而物質生活也是極為豐富,我們已經有閒到,不惜穿越整個城市去喝一杯網紅奶茶了。

潮汕俗語說“二隻鉎牛一隻溜”,那麼另一隻的命運呢


有一次我去到韓江的湘子橋畔,問,二隻鉎牛一隻溜,另一隻鉎牛在哪呢?路人含糊地指著對岸或者是江中的不知什麼地方,說:在那。

我像《皇帝的新裝》裡不願承認自己愚蠢的觀眾一樣,若有所見地說:哦,在那呀。

那隻鉎牛應該也是沒有了。但是潮州既然有這麼豐富生動的潮州俗語,自然會弄兩隻來複古,否則未免太浪費旅遊資源了。要知道,現在牽強附會也要去扯大旗抱大腿做文章的不在少數。小說無中生有的大觀園,都要硬生生整一座出來。連賈靜雯拍《倚天屠龍記》的地方也能成為景點。潮州這種做法,自然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說中國畫的留白,能給人更多遐想,那麼如果潮州真的就讓二隻鉎牛都永遠缺失,只留在那句潮州俗語裡。你會答應嗎?

潮汕俗語說“二隻鉎牛一隻溜”,那麼另一隻的命運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