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日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並向多領域擴展

劉璐

韓聯社4日報道,韓國政府與軍方正考慮月內在韓日爭端島嶼獨島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另據韓國政界6日透露,國防部正在討論計劃從國家層面將獨島警備任務移交給海軍陸戰隊的方案。這意味著因強徵勞工案而引發的韓日緊張關係持續升溫,雙方矛盾從外交、經濟領域升級擴大至軍事、安全領域。

韓日對立加劇,韓國亮出“獨島牌”

由於日本政府將韓國排除在“白色清單”之外,韓日貿易摩擦不斷升級,韓國的反日情緒不斷擴散。在這種情況下,獨島成為韓國的一張應對籌碼。獨島(日本稱之為“竹島”)位於日本海,距韓國鬱陵島東面約70千米,距日本最近的隱岐諸島有161千米。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獨島有著極高的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日韓雙方均宣佈對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由此引發兩國的獨島之爭。獨島目前被韓國實際控制。

據悉,韓國軍方當局日前還討論本月內實施獨島防禦演習的方案,3200噸級驅逐艦等海軍艦艇、P-3C海上巡邏機和F-15K戰鬥機都將參加演習,海警也將派出力量加盟。相比往年,這次的獨島演習方案更具攻擊型,甚至有人提出公開訓練場面的方案。此前,獨島防禦演習一直以非公開演習形式進行,但日本在2013年發佈主張對獨島擁有主權的視頻後,韓國首次公開獨島軍演。

有分析人士預測,此次演習有可能在光復節前實施。每年的8月15日為韓國的光復節,也正好是國慶節,以紀念1945年韓國從日本35年的殖民統治下獨立。韓國選在光復節前進行獨島防禦演習,意在提醒日本不要忘記歷史,是對日方發出的強硬信息。

韓軍自1986年起舉行獨島防禦演習,為防止外部勢力入侵獨島,宣示獨島主權,獨島軍演每年前後舉行兩次。去年6月和12月各進行了兩天訓練。而今年6月沒有實施。有分析認為,這是因為去年10月,韓國大法院強徵勞工案勝訴後,韓日關係亮起紅燈,但為了不激化兩國矛盾,韓國一直往後延期獨島防禦演習。

日本政府於今年7月4日起對出口韓國的三種關鍵半導體產業原材料加強管制,受出口管制的產品,是智能手機、芯片等產業中的重要原材料,其中包括用於製造電視和智能手機柔性液晶屏必需的聚酰亞胺氟、製造半導體必需的光敏抗蝕劑和腐蝕氣體(高濃度氟化氫)三類物質。日本要求本國企業出口上述材料時須向政府提出申請,每次申請的審查時間長達90天。由於韓國的半導體產業對日本的技術和材料依賴非常大,半導體工業又是韓國主要產業,韓國的半導體產業受到日方出口限制的嚴重影響。

8月2日,日本政府又在內閣會議上修改政令,把韓國剔除出在安全保障出口管理上設置了優惠待遇的“白色清單”, 意味著出口企業不再享受手續簡化等優惠待遇,除食品和木材等之外的出口產品將被認為有可能轉用於軍事,出口企業必須獲得經濟產業省的批准。屆時韓國的電子零部件、精密零部件、機床等都屬於管制對象。韓國於2004年進入到日本“白色清單”,卻是首個被剔除出“白色清單”的國家。對此,韓國政府把日本限制出口的舉措定性為對先前強徵勞工訴訟問題的“經濟報復”。在這種形勢下,韓國政府和軍方認為沒有理由繼續推遲獨島防禦演習,迅速將演習提上日程。

歷史問題由來已久,雙邊關係跌至“冰點”

近年來,歷史遺留問題一直是橫亙在韓日雙邊關係間的“定時炸彈”。此次引發韓日關係全面危機的導火索是強徵勞工賠償問題。韓國最高法院於2018年10月裁定二戰期間日企強徵韓國勞動力而造成韓國國民損失,要求日本企業做出賠償,判決強制執行徵收日企資產,以彌補國民損失。日方對此反應強烈,主張徵用“補償”問題已在1965年的《韓日請求權協定》中得到解決,要求韓國召開包括第三國委員的仲裁委員會,但韓方未予回答。此後,韓日矛盾不斷激化,全面升級。

此次危機並不是韓日之間的第一次矛盾激化,而是韓日之間歷史問題和領土問題不斷積累惡化的一次“爆發”。一直以來,韓日在歷史問題和領土問題等領域齟齬不斷。早在2001年,韓國政府就因日本修改教科書,美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犯下的暴行而中斷雙方間的高級官員交流,韓國民眾還產生嚴重的反日情緒,40多家民間團體發起抵制日貨。2005年,盧武鉉政府因獨島領土爭端問題對日採取強硬的政策,引發韓日關係緊張對峙,韓國許多地方企業宣佈下架日貨。2013年又因為獨島領土爭端,韓國民間反日高漲,有600多萬會員的韓國個體商戶團體以及數十個市民團體一起發起抵制日貨活動。

此次日本針對強徵勞工案採取對韓貿易極限施壓,將韓國移出“白色清單”,是兩國自建交以來,首次通過經濟制裁手段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更是點燃了韓國民間的對日不滿情緒。韓國國民發起全民抵制日貨活動,甚至還在青瓦臺國民請願公告欄上刊登了“要求政府對日本經濟制裁採取報復措施”的文章。呼籲政府對日本也施加報復性措施。每次韓日爭端,韓國民眾都表現出強烈的反日情緒,導致社會情緒對立嚴重,韓日關係不斷惡化。

面對國內民眾激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以及日方一直拒絕對話解決韓日貿易摩擦的態度,文在寅政府不得不以牙還牙,採取強硬手段迴應日本的“極限施壓”。主要原因在於韓國對日本的經濟依賴度較高,日本限制對韓出口三種半導體原材料以及把韓國移除“白色清單”的兩次“經濟報復”直接擊中了韓國的經濟命脈,韓國出口產品最多的是半導體,如果沒有日本的技術支持,韓國的半導體產業將遭受滅頂之災。而日本在原材料、技術等方面的體系更為完整,雖然韓國出手反擊,也宣佈將日本移出本國的“白色清單”,但韓國在經濟領域並沒有有效的“殺手鐗”對日本進行“經濟報復”。因此,在國內反日情緒高漲和對話解決無望的情況下,韓國便不再猶豫,主動亮劍,打出“獨島牌”。

強徵勞工賠償問題也不是韓日兩國“刀刃相向”的唯一矛盾。近年來韓日圍繞“慰安婦”問題也矛盾不斷,對峙嚴重。朴槿惠政府時期實行“政經分離”的對日外交雙軌政策,並於2015年與日本簽訂解決“慰安婦”問題的《韓日慰安婦協議》,雙方就慰安婦問題達成“最終、不可逆轉的一致”,日本企圖用10億日元將“慰安婦”問題一筆勾銷,但在韓國遭到普遍反對和批評。而文在寅政府在“慰安婦”問題上對日本採取強硬立場,多次表達對《韓日慰安婦協議》的不滿,於2018年11月宣佈解除“慰安婦”基金會,即意味著廢除2015年簽訂的《韓日慰安婦協議》,引起日本強烈不滿。2018年12月,日本指責韓國“廣開土大王”號驅逐艦的火控雷達照射日本海上自衛隊P-1巡邏機,兩國再次爆發嚴重對峙。

一直以來的歷史遺留問題和領土問題使韓日矛盾不斷積累交織。強徵勞工賠償問題、“雷達照射四件”和解散“慰安婦”基金事件更使民間互信度持續下降。此次韓日危機,表面上是貿易戰、經濟戰,實質上是歷史、政治問題。日本一直在歷史問題上倒行逆施,韓國社會的反日情緒日益積累,導致兩國關係陷入 “冰點”局面,如果韓日之間的歷史問題和領土問題不能得到妥善解決,韓日關係將難以獲得根本改善。

韓日爭鋒相對,影響地區和平穩定

此次韓日矛盾不斷升級白熱化,將給中日韓自由貿易談判和亞太地區自由貿易的走向帶來巨大震盪。日本在倡導世界投資貿易全球化,反對保護主義逆流的當今,跟隨美國採取“貿易問題政治化”,採取極限施壓手段打擊貿易對手,給整個亞洲信息技術產業供應鏈帶來衝擊,影響中日韓三國在半導體產業鏈的合作, 影響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進程,讓東亞經濟一體化嚴重受阻。

針對日本政府的限制貿易舉措,8月5日,韓國國防長官鄭京鬥在國會國防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表示,“在國際政治上,獨島正在成為熱點。我們應該成立獨島防衛司令部並建立獨島警備軍。海軍第一艦隊應該成為在獨島附近控制領海的戰略軍隊司令部。”而韓國建立獨島警備軍,設立獨島戰略軍隊司令部,加強對獨島的管控,會直接刺激日本,直戳日本“軟肋”,可能使日方採取一定的反應措施。貿易摩擦已造成兩國政府間互不信任,如果雙方對峙不斷升級,有可能走向軍事對抗,甚至發生“擦槍走火”情況,給本來就脆弱的東北亞地區和平發展環境帶來更多的不利因素。

另外,韓日兩國間唯一的軍事領域協定《軍事情報保護協議》(GSOMIA)也處在是否順延的岔路口。青瓦臺國家安保室室長鄭義溶6日表示,“考慮到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今後在政治、軍事方面是否具有實效性,應該進一步進行討論。”鄭義溶的這一發言被解釋為,政府正在討論在GSOMIA延長期限的最後期限(8月24日)即將到來之際,是否廢除該協定。

《軍事情報保護協議》是韓日在2016年11月簽署的首個韓日間的雙邊軍事協議。為期一年,屆滿自動延長。若有一方不願續約,需提前90天,即在8月24日前通報終止協定。根據協議,日韓之間可以在美國沒有參與的情況下,直接就朝鮮半島核問題進行情報交流。《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對韓國而言,意義不大,但韓國在監聽、人員等領域蒐集半島情報與日本共享,日本是直接的受益者。

若韓國拒絕順延《軍事情報保護協議》,則使兩國安保合作受損,影響雙方在包括半島局勢等外交議題上的討論,影響各方極力推動的朝鮮半島緩和局勢。而該協定是美國為了加強“美日韓”軍事合作極力推進簽訂的。如果終止《軍事情報保護協議》,美國或許會加大介入日韓矛盾的力度,域外勢力的介入將給本來已經複雜嚴峻的形勢造成新的不確定因素。更需要注意的是,美國一旦藉助本次日韓危機在東北亞影響力,不僅影響整個亞太地區自由貿易的走向,亞洲經濟的發展,甚至世界經濟的拉動都將面臨威脅。

如今,韓日經貿衝突愈演愈烈,分歧和矛盾不斷擴大,兩國矛盾升級到軍事、安全領域,兩國關係陷入最壞局面,短時間內要實現韓日關係轉圜並不樂觀。但東北亞和平與穩定局勢有利本地區各方利益,各方理應從全球化和整個地區的和平發展的角度出發,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本著和平友好的精神,解決貿易爭端。(作者劉璐博士為浙江外國語學院東方語學院講師)

見習編輯:李茜楠 主編:商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