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峰代表親歷航天科技“飛躍” 創新更需“從頭越”

航空航天 CASC 軍事裝備 航天科技 未來網新聞 2017-05-10
張崇峰代表親歷航天科技“飛躍” 創新更需“從頭越”

今年4月22日,天舟一號成功與天宮二號實現首次自動交會對接,大噸位航天器的對接又是一次突破。為了這次任務,張崇峰時常往返上海北京。

當記者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見到張崇峰時,他剛從北京出差歸來。拿到新領的證件,微笑著感慨:“時間過得真快,又是一個5年。”這位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載人飛船系統和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設計師,還有一個身份——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這是他第二次以黨代表的身份參會。

“這次開會,我要說說創新話題。”作為黨代表,他走訪基層單位,收集了不少建議。其中,大家多次談到後續發展動力問題。“拿航天來說,我們正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可是航天許多頂尖技術仍然侷限在‘小圈子’裡,並沒有和社會發生深刻聯繫。”

今年初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這其實是一種信號。”張崇峰說,當今時代,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係更為深刻複雜,特別是技術方面,軍事技術和民用技術兩者的通用性越來越強。放眼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史,可以看出,從計算機、通信網絡、航空航天、核工業,到先進製造業等各個領域,都和軍事技術的發展有聯繫。“這一點,我們做得遠遠不夠。”他舉例,研究飛船對接,經過十多年的探索,我們已經掌握了國際尖端技術,可是僅僅運用在航天領域,“對國家的貢獻很大,但對社會的貢獻仍然不夠。”他說,在大飛機、船舶等領域同樣碰到這個問題。

“十幾年前,可能我們還會感嘆缺技術人員。可是現在人才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缺的是才盡其用。”為了研究對接技術,張崇峰從青年做到中年。“當年對接機構研製隊伍只有7人,現在有100多人,整個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5歲,個個都是中堅力量。”他說,從國家到上海層面,都出臺了許多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政策,但受體制機制、成果產權等限制,科技人員的潛力和活力並沒有完全被激發。

“創新發展需要時間和土壤。”張崇峰相信,這些問題在下一個5年,甚至更長遠的時間內會逐漸破解。5年前,在上海航天“921”團隊先進事蹟報告會上,他曾說,“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他堅信,上海這座城市的未來,值得期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