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口市歷史沿革

海口市是全省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位於海南島北端、南渡江出海口,西鄰澄邁縣,東及南接瓊山市,北瀕瓊州海峽。陸地面積2304.84平方千米,海域面積830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53萬人(2007年底)。全市轄秀英、龍華、瓊山、美蘭4個市轄區,市政府駐龍華區。

市境為濱海平原、臺地,地勢南高北低。南渡江流經市境中部,注入瓊州海峽;美舍河、美涯河、五源河、那甲水、榮山河自東向西分列流過市境,北流入海。海岸線長131千米。

屬熱帶季風氣候,長夏無冬,午熱夜涼,冬春乾旱多霧,夏秋多雷陣雨、颱風雨,下半年常有熱帶風暴和颱風。年均氣溫23.8℃,1月均溫17.2℃,7月均溫28.4℃。年均降水量1684毫米。

有223、224、225及環島高速公路縱貫島內市縣直達三亞。海口港自宋、元以來素有“瓊州門戶”之稱,現與海口新港是對外開放港口。美蘭國際機場有通往國內各省(區)會及重點中等城市及香港的航線,同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有包機通航。

旅遊點有秀英海濱游泳場、五公祠、海瑞墓、金牛嶺烈士公墓、李碩勳烈士紀念亭、和海南解放紀念碑馮白駒將軍像和馮白駒紀念亭、海口市萬綠園等。在

漢代,現海口地面屬珠崖郡玳瑁縣(現瓊山市前身)地,隋代以後劃為瓊山縣地。到唐代,這裡設白沙津(現海口市白沙門地方),為瓊州城(今府城)的外灘,設有古渡驛站,是當時瓊州與雷州海渡和貿易的港口。南宋時,這裡設海口浦,範圍包括今天的海甸與海口市區。浦,義為水邊或河流入海之地。可知海口地名出於南宋,用“浦”字表示其地境。元代,海口浦便逐漸代替白沙津,成為海南渡海和物資進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明洪武27年(1395年)開始築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為所,稱“海口所”或“海口區”。相傳在今海口市的得勝沙路一帶,古稱外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倭寇入犯海口,海府地區軍民予以反擊,經過激烈的戰鬥,最後得勝海賊於外沙,故得名“得勝沙”。清咸豐年間據《天津條約》海口闢為對外通商口岸,成為南洋群島和大陸對外交通的道口。清光緒元年(1875年)設置海口海關,並在白沙門建港,對外貿易更形成發展。由於僑民日增,商賈雲集,海口日見繁盛。民國初期的1912年起,海口所改稱海口鎮。1926年脫離瓊山縣,開始建市。1950年4月23日海口解放,同年6月正式設市。1988年海南建省,定海口為省會市,升格為地級市。

1995年底,海口市位於海南島北端、南渡江出海口,西鄰澄邁縣,東及南接瓊山市,北瀕瓊州海峽。總面積237.5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8.6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8.30萬人。轄新華、振東和秀英3個縣級區,8個鄉鎮,14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237.5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8.6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8.30萬人;農業人口9.74萬人,非農業人口38.56萬人;市鎮人口38.56萬人,農村人口9.74萬人。。轄新華、振東和秀英3個縣級區,8個鄉鎮,14個街道辦事處。

1996年底,海口市位於海南島北端,南渡江出海口,與雷州半島隔海相望。總面積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33.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0.39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9.93萬人。轄新華、振東和秀英3個縣級區,新埠、長波2個鎮,城西、白龍、海秀、榮山、新海和豐南6個鄉,14個街道辦事處。

1997年底,海口市位於海南島北部,南渡江出海口西側,東和南與瓊山市接壤,西連澄邁縣,北瀕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隔海相望。陸地面積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4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1.7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51.41萬人。轄振東、新華、秀英3個縣級區,新埠、長流2個鎮,城西、白龍、海秀、榮山、新海和豐南6個鄉,14個街道辦事處。

1998年底,海口市陸地面積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3.2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52.79萬人。轄振東、新華、秀英3個縣級區,新埠、長流2個鎮,城西、白龍、海秀、榮山、新海、豐南6個鄉,14個街道辦事處。

1999年底,海口市陸地面積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4.8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54.38萬人。轄3個縣級區、2個鎮、6個鄉、14個街道辦事處。

2000年,海口市陸地面積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3.0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57.34萬人。轄振東、新華、秀英3個縣級區,6個鄉,2個鎮,14個街道辦事處,50個村委會,120個居委會。 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海口市總人口830192人,其中:振東區356529人、新華區317508人、秀英區156155人。

2001年7-8月,海口市將原有的6個鄉、2個鎮、15個街道辦事處、120個居委會調整為3個鄉、3個鎮、17個街道辦事處、11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原有居委會120個調整為100個,原在城區中的14個村民委員會改設為社區居民委員會。新華區:中山街道辦事處和新華街道辦事處合併為中山街道辦事處;劃出城西鄉管理區域中的工業大道以北部分增設金宇街道辦事處。振東區:振東街道辦事處和博愛南街道辦事處合併為博愛街道辦事處;撤銷白龍鄉設白龍和國興兩個街道辦事處;劃出原海府路街道辦事處管理區域中的機場路、機場西路、南航東路以南部分,增設藍天街道辦事處。秀英區:撤銷榮山鄉、豐南鄉,合併設立西秀鎮。

2001年底,海口市位於海南島北端,南渡江出海口西側,東和南與瓊山市相連,西與澄邁縣接壤,北與雷州半島隔海相望。陸地面積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34平方千米。轄振東、新華、秀英3個縣級區,新埠、長流、西秀3個鎮,城西、海秀、新海3個鄉,17個街道辦事處,114個居委會,36個村委會。常住人口83.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60.2萬人(總戶數172491戶、總人口60201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13720人)。

2002年10月16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海南調整海口市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02]92號):一、同意撤銷瓊山市和海口市秀英區、新華區、振東區,以原瓊山市和海口市原秀英區、新華區、振東區的行政區劃設立海口市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美蘭區。二、秀英區轄海口市原秀英區的行政區域和原瓊山市的石山鎮、永興鎮、東山鎮以及遵譚鎮以海榆中線公路為界的西側地區,區政府駐秀華路。三、龍華區轄海口市原新華區的行政區域和原瓊山市的龍橋鎮、龍泉鎮、新坡鎮、遵譚鎮以海榆中線公路為界的東側地區以及府城鎮的薛村、大樣村,區政府駐民聲東路。四、瓊山區轄原瓊山市的府城鎮(薛村、大樣村除外)、龍塘鎮、雲龍鎮、紅旗鎮、舊州鎮、三門坡鎮、甲子鎮、大坡鎮和海口市原振東區的國興街道以及藍天街道的米鋪居委會、道客居委會,區政府駐建國路。五、美蘭區轄海口市原振東區的行政區域(國興街道和藍天街道的米鋪居委會、道客居委會除外)和原瓊山市的靈山鎮、美蘭鎮、三江鎮、大致坡鎮,區政府駐振興路。11月1日,《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海口市行政區劃的批覆》同意調整海口市行政區劃。12月,海口市秀英、龍華、瓊山、美蘭4個區完成第一屆黨委、人大、政府領導人選舉。2003年1月1日,海口市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美蘭區正式掛牌運作。

2002年,海口市8個鄉鎮調整為5個。(1)西秀鎮與新海鄉的榮山寮村委會、新海村委會合並,設立西秀鎮,鎮政府駐原西秀鎮;(2)長流鎮與新海鄉的鎮海村委會合並,設立長流鎮,鎮政府駐原長流鎮;(3)撤銷海秀鄉,設立海秀鎮,其行政區劃不變;(四)撤銷城西鄉,設立城西鎮,其行政區劃不變;(5)新埠鎮原行政區劃不變。(本站收集到資料之間有矛盾:年鑑資料:新海鄉、白龍鄉、榮山鄉、豐南鄉合併,設立西秀鎮;撤銷海秀鄉,設立海秀鎮;撤銷城西鄉,設立城西鎮。)

2002年底,海口市設秀英、龍華、瓊山、美蘭4個縣級區,轄24個鎮(長流鎮、新埠鎮、城西鎮、西秀鎮、海秀鎮、靈山鎮、美蘭鎮、大致坡鎮、甲子鎮、三門坡鎮、龍泉鎮、龍橋鎮、三江鎮、雲龍鎮、紅旗鎮、大坡鎮、舊州鎮、龍塘鎮、新坡鎮、永興鎮、遵譚鎮、東山鎮、石山鎮、府城鎮)和17個街道辦事處(博愛街道、白龍街道、國興街道、藍天街道、海府街道、白沙街道、海甸街道、人民街道、和平南街道、中山街道、大同街道、金貿街道、海墾街道、濱海街道、金宇街道、秀英街道、海秀街道),境內有東昌、紅明、三江、桂林洋4個國有農場。陸地面積2304.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62.6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34.4萬人。

2003年底,海口市設秀英、龍華、瓊山、美蘭4個縣級區,轄24個鎮、17個街道辦事處,境內有4個國有農場。陸地面積2304.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66.9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39.19萬人(總戶數375514戶、總人口139191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60519人)。

2004年底,海口市設秀英、龍華、瓊山、美蘭4個縣級區,轄24個鎮、17個街道辦事處、136個居委會、248個村委會,境內有4個國有農場。陸地面積2304.8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71.0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43.07萬人(總戶數395972戶、總人口143068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22506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