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存在,有時候恰巧是為了維持完整和美好?

哈佛大學 睡蓮 心理學 維納斯 小天說文章 2019-07-12

大家好我是小天與大家分享的這便篇文章叫做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不完美的存在,有時候恰巧是為了維持完整和美好?

在《波土頓環球報》上,曾經刊登過一篇哈佛教授對畢業生的寄語,其中一條是: “不要過分追求完美,不要給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壓力。生活不只是工作、學習,它還有很多很多。”教授想要告訴人們,不必苛求自己事事完美。無獨有偶,-位畢業於哈佛大學的企業家也曾說過:“在哈佛學習,最大的收穫就是懂得了人生當中不必事事追求完美。因為很難有人達到事事完美,畢竟人的精力有限,顧此難免失彼,凡事做到盡已所能,便不會遺憾。”

完美是個極有感召力的形容詞,想必也是每個人的心之所向。只是,完美並不那麼容易就能獲得。在到達完美的途中,往往有難以翻越的山,或者難以跨越的水。也許,在你跋山涉水之後所收穫的完美,並不是你想要的,而是別人希望的,而你付出的這些心力,其實可以輕易獲取另一些更適合你的美好。

不完美的存在,有時候恰巧是為了維持完整和美好?

美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心理學教授林伯特.西蒙曾說:“‘最好’是‘好’的敵人。”為此,他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在他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為了反覆糾正作業中的一個單詞,而把作業本擦破了。最後,他只好換了一個新的作業本,並把已經完成的作業重新寫了一遍,這次作業花費了他整整半天的時間。為此,他苦惱不堪,找不到錯在哪裡。這時,祖母給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漁夫從海里撈到了一顆珍珠,他非常高興。可是,令他遺憾的足,珍珠上面有一個小黑點。漁夫想,如果我把這個小黑點去掉的話,這顆珍珠不就完美了?於是,他把珍珠刮掉了一層, 但是他喪氣地發現黑點仍在。於是,他不甘心地又颳了一層,可是黑點依然在。就這樣,他繼續刮,刮到黑點沒有了,但珍珠也不復存在了

不完美的存在,有時候恰巧是為了維持完整和美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完美的存在,有時候恰巧是為了維持完整和美好。盲目的消滅不完美,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離所謂的、完美'更遠,這個世界正因為有了不完美,才促成了人們的追求,面對不完美,最理智的做法就是努力改善,積極進取,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另一個極端。

日本作家倉岡天心的《茶之書》記載著這樣的一個小寓言,一位茶師讓兒子打掃庭院,結果兒子掃了一遍又一變,努力將庭院打掃得一塵不染,茶師見到後,卻很不滿意,他走到庭院中,使勁搖動一棵楓樹,結果樹葉落了一地,然後告訴兒子說:“庭院清潔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喪失美感”

不完美的存在,有時候恰巧是為了維持完整和美好?

一件事情如果做得太苛刻,那麼也就丟掉了美和自然,一個人太過於追求完美,那麼也就失去了“美”,即一個完美的東西本身就是不完美的。這看上去是一個悖論。不過在一定程度上說,缺陷就是支撐美的存在條件之一,

美也需要一些缺點來點綴。

斷臂的維納斯引發了無數人的猜想,這殘破的的斷臂的確是一個缺憾,但不可否認,恰恰是斷臂使維納斯成了雅塑中的極品。人們常常感慨睡蓮臥於淤泥爛沼之中,實在與高潔的身份不相映襯,殊不知離開了淤泥,睡蓮將會永遠地睡去,更別談什麼高潔與美麗。缺陷與美井存,而且你的缺陷也許恰恰就是你的優勢,更是提升形象的一個重要的甚至不可或缺的因素。

人最容易走進的誤區就是 “得像別人一樣"。特別是不自信的人,看別人的時候,總是抱著萬分的崇敬和欽羨,總是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這樣的人,從內心無法接受自己的現狀,更做不到悅納自己,因為他認為自己是不完美的,完美的是別人。其實,無論是怎樣一個人,都是別人的風景,你不滿意的你自己,也許在別人眼裡,也有著閃光點。所以,打消“別人很完美”的念頭吧,學會接受你自己,這樣,你才能找回自信,投入某件事裡,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那些不適合你的完美。

不完美的存在,有時候恰巧是為了維持完整和美好?

哈佛人生箴言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泰勒.本.沙哈爾開設的“積極心理學”課程,被哈佛學生們推選為最受歡迎的課程。泰勒博士在他的課上教育學生“可以追求卓越,但不要完美主義”,他說:“完美主義者最終連自己的成就都拒絕了。在那些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擁有,但卻不幸福的人身上, 經常可以看到這種情況。 如果我們的夢想僅僅是擁有一個完美人生,那我們必將遭遇失望與沮喪,因為這個夢想在現實世界中終將破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