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路(二)|歐美同學會的誕生

顧維鈞 中國近代史 嚴復 孫中山 中華兒女海外版 2017-04-04

◎ 歐美軒

新事物戰勝舊事物是不可抵抗的必然規律,但其過程往往是曲折而反覆的。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894年甲午戰爭,50餘年間,出國留學人數僅有270餘人,留學生歸國後,儘管都是難得的專業人才,但因他們學習“奇淫巧計”,並非出身於科舉“正途”,為官場所輕蔑,社會評價也不高。官至北洋水師學堂總辦的嚴復,仍發出了“當年誤習旁行書,舉世相視如弁髦”的感慨,足見留學生群體所受的挫折。

1906年,清政府停止科舉,並參照科舉方式對留學生進行了5次殿試(科舉停止前還有一次殿試),給予他們功名,留學生才初步得到社會認可。

留學路(二)|歐美同學會的誕生

1906年歸國留學生考試之考官及學部官員合影(後左二為嚴復,後右二為詹天佑)

1911年,孫中山先生以留日學生為主體的中國同盟會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進一步提高了留學人員的社會地位。到民國初年,留學人員已成為廣受各方矚目的精英人才。

留學路(二)|歐美同學會的誕生

孫中山與留學生合影

(一)創會伊始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允許人民集會結社,一批有著留學背景、年富力強的社會精英開始籌劃建立自己的社團。

留學路(二)|歐美同學會的誕生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圖片來源於網絡)

時年25歲的顧維鈞,回國進入沉悶壓抑的官場後大為不適,深感有必要組織一個歸國留學生聯合會,“每年聚餐三四次,舉行社交集會,回憶學生時的歡樂”。顧維鈞的提議得到了許多歐美留學生的響應。

留學路(二)|歐美同學會的誕生

顧維鈞

1913年10月,在顧維鈞、周詒春、顏惠慶、王正廷、葉景莘、詹天佑等人的發起和贊助下,創建了歐美同學會,顧維鈞被推為首任主任幹事,會員大多為社會精英。成立之初,當時報紙報道時便稱會員“皆一時之俊傑也”。 蔡元培曾為總幹事,胡適為評議員、理事長,翻開歐美同學會的早期名錄,可謂群賢畢至、燦若星河。

(二)指導國民

改變國家面貌,首要在於改變社會風氣。成立之初的歐美同學會,確立了“講學、言志、敦品、勵行”的宗旨,聚留學精英人士,或發表演講,或聚會聯誼,交流思想、切磋學問,全無舊式達官顯貴的濁氣,開創一時之新風,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1917年,歐美同學會會所修繕竣工,大總統黎元洪特頒贈匾額,上書“會友輔仁”,讚譽歐美同學會的風尚氣象。1919 年,孫中山先生題詞“指導國民”,對歐美同學會寄予厚望。

(三)傳奇會所

成立之初,歐美同學會曾在西交民巷租了一座四合院作為會所,但要長期發展,還是需要購置固定的會所。1915年,歐美同學會稟請北洋政府內務部,請求將石達子廟撥給歐美同學會作辦公處。內務部批覆“石達子廟如需撥用應購房互換”。

1916年,歐美同學會出資兩千銀元購得了南河沿街口的這處會所。會所建造工程由王景春、葉景莘、顏惠慶、貝壽同等人負責,他們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人物。特別是會所的設計者貝壽同,是世界頂級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從叔祖,後者設計了法國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為世人所熟知。

自1916年會所購入之後的一百年裡,除了日軍佔領和“文革”期間,寶貴的會所始終是歐美同學會開展活動的基本場所,成為歐美同學會傳承百餘年的重要依託。

歐美同學會會址普勝寺,民間叫石達子廟。這個地方明朝是崇質殿,崇質殿明末被毀。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瓦剌部落俘獲,獲釋後曾在此軟禁七年,後經“奪門之變”復位稱帝,改元“天順”。作為明朝經歷最為傳奇的皇帝之一,明英宗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電視熒屏,為全國觀眾所熟知。

留學路(二)|歐美同學會的誕生

2012年大修後的歐美同學會會所四合院

百餘年來,歐美同學會會所留下了無數留學先賢的足跡。顧維鈞、詹天佑、嚴復、樑敦彥等曾在這裡聚會,蔡元培、李石曾創辦的華法教育會曾在這裡辦公,梁實秋和程季淑曾在這裡舉辦婚禮,林徽因在這裡為保護古建築與吳晗發生了爭執。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來總理也多次到歐美同學會會所視察,1964年初夏,周總理又一次乘車到歐美同學會時,叮囑工作人員一定要保護好珍貴的歷史資料。(未完待續)


原載於《中華兒女(海外版)》2017年3月上,總第594期。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