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暑期檔,特別有意思。

上映前無人問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直衝43.56億,開創國產動畫之最;

聲稱比肩《流浪地球》的《上海堡壘》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滕華濤甩鍋“錯用鹿晗”;

與此同時,強勢霸佔熒屏的還有《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等香港警匪片......

為什麼說有意思,此前很少出現港片如此密集上映的情況,去電影院稍微勤快點的,還會發現這幾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男主——古天樂

"

今年的暑期檔,特別有意思。

上映前無人問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直衝43.56億,開創國產動畫之最;

聲稱比肩《流浪地球》的《上海堡壘》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滕華濤甩鍋“錯用鹿晗”;

與此同時,強勢霸佔熒屏的還有《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等香港警匪片......

為什麼說有意思,此前很少出現港片如此密集上映的情況,去電影院稍微勤快點的,還會發現這幾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男主——古天樂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校長這是又缺錢蓋學校了嗎?

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種頻頻遊走在各大片場、影院的場景,使他得了個“走穴影帝”的稱號。

這正是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個縮影,今天就來談論一下古天樂以及他折射出的香港電影江湖。

01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香港電影

我認為,現在才是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

內因是大陸電影市場確實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因是當前嚴峻的香港形勢,激起了一部分人的香港情結,港片只是其中一個載體。

不要小看香港電影這四個字,即便它一死再死,但同樣是飛車、爆破、槍戰、臥底、綁票、權謀這樣的戲碼,我們默認它只發生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好萊塢,另一個是香港。

權力的遊戲,從來不符合大陸影視的實際,它命裡註定要屬於香港。

香港有百轉千回的殖民史,有血脈噴張的黑幫文化,有港姐,有豪門,有亞洲四小龍,把再多傳奇放進香港社會裡演繹都不為過,這種現象在上世紀80、90年代達到頂峰,新千年前後趨於衰弱。

"

今年的暑期檔,特別有意思。

上映前無人問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直衝43.56億,開創國產動畫之最;

聲稱比肩《流浪地球》的《上海堡壘》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滕華濤甩鍋“錯用鹿晗”;

與此同時,強勢霸佔熒屏的還有《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等香港警匪片......

為什麼說有意思,此前很少出現港片如此密集上映的情況,去電影院稍微勤快點的,還會發現這幾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男主——古天樂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校長這是又缺錢蓋學校了嗎?

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種頻頻遊走在各大片場、影院的場景,使他得了個“走穴影帝”的稱號。

這正是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個縮影,今天就來談論一下古天樂以及他折射出的香港電影江湖。

01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香港電影

我認為,現在才是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

內因是大陸電影市場確實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因是當前嚴峻的香港形勢,激起了一部分人的香港情結,港片只是其中一個載體。

不要小看香港電影這四個字,即便它一死再死,但同樣是飛車、爆破、槍戰、臥底、綁票、權謀這樣的戲碼,我們默認它只發生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好萊塢,另一個是香港。

權力的遊戲,從來不符合大陸影視的實際,它命裡註定要屬於香港。

香港有百轉千回的殖民史,有血脈噴張的黑幫文化,有港姐,有豪門,有亞洲四小龍,把再多傳奇放進香港社會裡演繹都不為過,這種現象在上世紀80、90年代達到頂峰,新千年前後趨於衰弱。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大一個誘因,是資本重心的轉移。

97年香港迴歸,影視資本北上,大批藝人離巢,北上掘金的香港電影遭遇了水土不服,迄今為止,很多人依舊認為,港片的最後輝煌是02年上映的《無間道》。

17年來,大批香港演員、編劇、導演都尋求突破,最典型的是港陸合拍片,延續港式喜劇風格,採用大陸製作班底,雖然偶有佳作,但常年被批“港味不足”。

其實,港味不足,不是由電影決定的,而是由觀影人決定的。

簡單來說,香港電影的受眾較為單一和固定,很多搞笑梗,聽不懂粵語的人根本Get不到,就好比東北的二人轉,有人覺得它喜感,有人覺得它土味,兩者不能兼容,也不必互相說服。

"

今年的暑期檔,特別有意思。

上映前無人問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直衝43.56億,開創國產動畫之最;

聲稱比肩《流浪地球》的《上海堡壘》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滕華濤甩鍋“錯用鹿晗”;

與此同時,強勢霸佔熒屏的還有《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等香港警匪片......

為什麼說有意思,此前很少出現港片如此密集上映的情況,去電影院稍微勤快點的,還會發現這幾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男主——古天樂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校長這是又缺錢蓋學校了嗎?

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種頻頻遊走在各大片場、影院的場景,使他得了個“走穴影帝”的稱號。

這正是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個縮影,今天就來談論一下古天樂以及他折射出的香港電影江湖。

01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香港電影

我認為,現在才是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

內因是大陸電影市場確實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因是當前嚴峻的香港形勢,激起了一部分人的香港情結,港片只是其中一個載體。

不要小看香港電影這四個字,即便它一死再死,但同樣是飛車、爆破、槍戰、臥底、綁票、權謀這樣的戲碼,我們默認它只發生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好萊塢,另一個是香港。

權力的遊戲,從來不符合大陸影視的實際,它命裡註定要屬於香港。

香港有百轉千回的殖民史,有血脈噴張的黑幫文化,有港姐,有豪門,有亞洲四小龍,把再多傳奇放進香港社會裡演繹都不為過,這種現象在上世紀80、90年代達到頂峰,新千年前後趨於衰弱。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大一個誘因,是資本重心的轉移。

97年香港迴歸,影視資本北上,大批藝人離巢,北上掘金的香港電影遭遇了水土不服,迄今為止,很多人依舊認為,港片的最後輝煌是02年上映的《無間道》。

17年來,大批香港演員、編劇、導演都尋求突破,最典型的是港陸合拍片,延續港式喜劇風格,採用大陸製作班底,雖然偶有佳作,但常年被批“港味不足”。

其實,港味不足,不是由電影決定的,而是由觀影人決定的。

簡單來說,香港電影的受眾較為單一和固定,很多搞笑梗,聽不懂粵語的人根本Get不到,就好比東北的二人轉,有人覺得它喜感,有人覺得它土味,兩者不能兼容,也不必互相說服。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客觀上看,香港電影的確是港味不足了,比如王晶以前在香港很吃香的屎尿屁那一套,一到大陸,大家就覺得低俗了。

後來王晶就學聰明瞭,不搞港式喜劇,而是認認真真地研究大陸喜劇的套路,這些年雖然罵聲不斷,但也是轉型較為成功的香港導演。

再看那一批轉型成功的導演,諸如王晶、樑家上、陳可辛等,全在大陸掘到了真金,反觀王家衛和徐克,放不下自己的那點“矜持”,自然也就被市場拋棄了。

站對了風口,母豬也會起飛,所謂時勢造英雄,誰抓住了“大陸影視井噴”這個勢,誰就能成功。

02

警匪片異軍突起,不是偶然是必然

最賣座的類型片,絕不是小打小鬧的文藝片,低級趣味的喜劇片,而是視角宏大的動作片。

從這一點看,香港警匪片能在眾多北上的類型片中脫穎而出,幾乎是一種必然。

前面說了,香港本身有著多元的文化,能夠允許各種江洋大盜、黑白故事發生。同樣的電影,大陸不是不可以拍,但難免畏首畏尾,一個人拯救一支連,最後還要出現一面五星紅旗,以表示政治正確,老少皆宜。

大陸拍不出彩,那臺灣能拍嗎?

臺灣的確有不少熱血的年輕導演,也挑戰起幫派、動作和警匪題材的電影,出過類似《狂徒》《艋胛》等還算不錯的電影,但這種工業電影,非常考驗劇本、演技和特效,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出來的結果都會大打折扣。

"

今年的暑期檔,特別有意思。

上映前無人問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直衝43.56億,開創國產動畫之最;

聲稱比肩《流浪地球》的《上海堡壘》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滕華濤甩鍋“錯用鹿晗”;

與此同時,強勢霸佔熒屏的還有《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等香港警匪片......

為什麼說有意思,此前很少出現港片如此密集上映的情況,去電影院稍微勤快點的,還會發現這幾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男主——古天樂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校長這是又缺錢蓋學校了嗎?

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種頻頻遊走在各大片場、影院的場景,使他得了個“走穴影帝”的稱號。

這正是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個縮影,今天就來談論一下古天樂以及他折射出的香港電影江湖。

01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香港電影

我認為,現在才是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

內因是大陸電影市場確實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因是當前嚴峻的香港形勢,激起了一部分人的香港情結,港片只是其中一個載體。

不要小看香港電影這四個字,即便它一死再死,但同樣是飛車、爆破、槍戰、臥底、綁票、權謀這樣的戲碼,我們默認它只發生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好萊塢,另一個是香港。

權力的遊戲,從來不符合大陸影視的實際,它命裡註定要屬於香港。

香港有百轉千回的殖民史,有血脈噴張的黑幫文化,有港姐,有豪門,有亞洲四小龍,把再多傳奇放進香港社會裡演繹都不為過,這種現象在上世紀80、90年代達到頂峰,新千年前後趨於衰弱。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大一個誘因,是資本重心的轉移。

97年香港迴歸,影視資本北上,大批藝人離巢,北上掘金的香港電影遭遇了水土不服,迄今為止,很多人依舊認為,港片的最後輝煌是02年上映的《無間道》。

17年來,大批香港演員、編劇、導演都尋求突破,最典型的是港陸合拍片,延續港式喜劇風格,採用大陸製作班底,雖然偶有佳作,但常年被批“港味不足”。

其實,港味不足,不是由電影決定的,而是由觀影人決定的。

簡單來說,香港電影的受眾較為單一和固定,很多搞笑梗,聽不懂粵語的人根本Get不到,就好比東北的二人轉,有人覺得它喜感,有人覺得它土味,兩者不能兼容,也不必互相說服。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客觀上看,香港電影的確是港味不足了,比如王晶以前在香港很吃香的屎尿屁那一套,一到大陸,大家就覺得低俗了。

後來王晶就學聰明瞭,不搞港式喜劇,而是認認真真地研究大陸喜劇的套路,這些年雖然罵聲不斷,但也是轉型較為成功的香港導演。

再看那一批轉型成功的導演,諸如王晶、樑家上、陳可辛等,全在大陸掘到了真金,反觀王家衛和徐克,放不下自己的那點“矜持”,自然也就被市場拋棄了。

站對了風口,母豬也會起飛,所謂時勢造英雄,誰抓住了“大陸影視井噴”這個勢,誰就能成功。

02

警匪片異軍突起,不是偶然是必然

最賣座的類型片,絕不是小打小鬧的文藝片,低級趣味的喜劇片,而是視角宏大的動作片。

從這一點看,香港警匪片能在眾多北上的類型片中脫穎而出,幾乎是一種必然。

前面說了,香港本身有著多元的文化,能夠允許各種江洋大盜、黑白故事發生。同樣的電影,大陸不是不可以拍,但難免畏首畏尾,一個人拯救一支連,最後還要出現一面五星紅旗,以表示政治正確,老少皆宜。

大陸拍不出彩,那臺灣能拍嗎?

臺灣的確有不少熱血的年輕導演,也挑戰起幫派、動作和警匪題材的電影,出過類似《狂徒》《艋胛》等還算不錯的電影,但這種工業電影,非常考驗劇本、演技和特效,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出來的結果都會大打折扣。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臺灣是做文藝片出身的,特有的臺灣腔容易讓人齣戲,激情的黑幫打鬥場景,很有可能變成一群街頭混混打架鬥毆。

好比《上海堡壘》,滕華濤是拍言情劇出身的,江南也是個慣寫言情的主兒,鹿晗除了在校園劇裡談談戀愛啥都不會,結果非要冠上一個“國產科幻”的名號,這不能說明電影本身有多爛,而是它的定位讓它在這個領域裡顯得很爛。(當然《上海堡壘》確實爛,爛到家了)

"

今年的暑期檔,特別有意思。

上映前無人問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直衝43.56億,開創國產動畫之最;

聲稱比肩《流浪地球》的《上海堡壘》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滕華濤甩鍋“錯用鹿晗”;

與此同時,強勢霸佔熒屏的還有《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等香港警匪片......

為什麼說有意思,此前很少出現港片如此密集上映的情況,去電影院稍微勤快點的,還會發現這幾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男主——古天樂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校長這是又缺錢蓋學校了嗎?

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種頻頻遊走在各大片場、影院的場景,使他得了個“走穴影帝”的稱號。

這正是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個縮影,今天就來談論一下古天樂以及他折射出的香港電影江湖。

01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香港電影

我認為,現在才是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

內因是大陸電影市場確實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因是當前嚴峻的香港形勢,激起了一部分人的香港情結,港片只是其中一個載體。

不要小看香港電影這四個字,即便它一死再死,但同樣是飛車、爆破、槍戰、臥底、綁票、權謀這樣的戲碼,我們默認它只發生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好萊塢,另一個是香港。

權力的遊戲,從來不符合大陸影視的實際,它命裡註定要屬於香港。

香港有百轉千回的殖民史,有血脈噴張的黑幫文化,有港姐,有豪門,有亞洲四小龍,把再多傳奇放進香港社會裡演繹都不為過,這種現象在上世紀80、90年代達到頂峰,新千年前後趨於衰弱。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大一個誘因,是資本重心的轉移。

97年香港迴歸,影視資本北上,大批藝人離巢,北上掘金的香港電影遭遇了水土不服,迄今為止,很多人依舊認為,港片的最後輝煌是02年上映的《無間道》。

17年來,大批香港演員、編劇、導演都尋求突破,最典型的是港陸合拍片,延續港式喜劇風格,採用大陸製作班底,雖然偶有佳作,但常年被批“港味不足”。

其實,港味不足,不是由電影決定的,而是由觀影人決定的。

簡單來說,香港電影的受眾較為單一和固定,很多搞笑梗,聽不懂粵語的人根本Get不到,就好比東北的二人轉,有人覺得它喜感,有人覺得它土味,兩者不能兼容,也不必互相說服。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客觀上看,香港電影的確是港味不足了,比如王晶以前在香港很吃香的屎尿屁那一套,一到大陸,大家就覺得低俗了。

後來王晶就學聰明瞭,不搞港式喜劇,而是認認真真地研究大陸喜劇的套路,這些年雖然罵聲不斷,但也是轉型較為成功的香港導演。

再看那一批轉型成功的導演,諸如王晶、樑家上、陳可辛等,全在大陸掘到了真金,反觀王家衛和徐克,放不下自己的那點“矜持”,自然也就被市場拋棄了。

站對了風口,母豬也會起飛,所謂時勢造英雄,誰抓住了“大陸影視井噴”這個勢,誰就能成功。

02

警匪片異軍突起,不是偶然是必然

最賣座的類型片,絕不是小打小鬧的文藝片,低級趣味的喜劇片,而是視角宏大的動作片。

從這一點看,香港警匪片能在眾多北上的類型片中脫穎而出,幾乎是一種必然。

前面說了,香港本身有著多元的文化,能夠允許各種江洋大盜、黑白故事發生。同樣的電影,大陸不是不可以拍,但難免畏首畏尾,一個人拯救一支連,最後還要出現一面五星紅旗,以表示政治正確,老少皆宜。

大陸拍不出彩,那臺灣能拍嗎?

臺灣的確有不少熱血的年輕導演,也挑戰起幫派、動作和警匪題材的電影,出過類似《狂徒》《艋胛》等還算不錯的電影,但這種工業電影,非常考驗劇本、演技和特效,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出來的結果都會大打折扣。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臺灣是做文藝片出身的,特有的臺灣腔容易讓人齣戲,激情的黑幫打鬥場景,很有可能變成一群街頭混混打架鬥毆。

好比《上海堡壘》,滕華濤是拍言情劇出身的,江南也是個慣寫言情的主兒,鹿晗除了在校園劇裡談談戀愛啥都不會,結果非要冠上一個“國產科幻”的名號,這不能說明電影本身有多爛,而是它的定位讓它在這個領域裡顯得很爛。(當然《上海堡壘》確實爛,爛到家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說到這裡,我們基本也明白了,警匪片這一題材,還真就得香港拍,不僅要拍,還要多拍、好好拍,把大陸這一塊市場填滿。

近幾年,每年都要大量的香港警匪片湧入,基本都是拍一部火一部。

火不了的,必須向王晶學習,用“追龍”“澳門風雲”的IP,照樣幾億、幾十億票房入賬。

這樣的現象好不好呢?

答案是肯定的。

爛片看得多了,觀眾自然就能遴選出好片,再加上電影圈不到錢的話,導演出來道歉,開始反思,下一部不就能拍好了嘛,只要態度好,大家還是願意買單。

而且目前來看,香港電影實力還是非常強的,遠遠沒到大爛特爛的地步,既然我們都願意等國產動畫、國產科幻崛起了,為什麼不能等香港電影重現輝煌?

03

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市場有缺口,電影自然有價值,而支撐起一部電影根本的,是演員。

暑期檔的《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古天樂在裡面的角色,都會讓你有似曾相識、互相串戲的錯覺。

再看如今的香港電影,基本都是劉德華、張家輝、劉青雲這樣的熟面孔,而且演的角色也很單一,這也是港片被人詬病“越來越索然無味”的原因。

今年的《追龍2》,號稱集結了“梁家輝、古天樂、林家棟、任達華”四大影帝,電影上映後口碑並沒有炸裂,這充分說明,以往“只有陣容,沒有故事”的老路子走不通了。

"

今年的暑期檔,特別有意思。

上映前無人問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直衝43.56億,開創國產動畫之最;

聲稱比肩《流浪地球》的《上海堡壘》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滕華濤甩鍋“錯用鹿晗”;

與此同時,強勢霸佔熒屏的還有《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等香港警匪片......

為什麼說有意思,此前很少出現港片如此密集上映的情況,去電影院稍微勤快點的,還會發現這幾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男主——古天樂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校長這是又缺錢蓋學校了嗎?

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種頻頻遊走在各大片場、影院的場景,使他得了個“走穴影帝”的稱號。

這正是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個縮影,今天就來談論一下古天樂以及他折射出的香港電影江湖。

01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香港電影

我認為,現在才是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

內因是大陸電影市場確實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因是當前嚴峻的香港形勢,激起了一部分人的香港情結,港片只是其中一個載體。

不要小看香港電影這四個字,即便它一死再死,但同樣是飛車、爆破、槍戰、臥底、綁票、權謀這樣的戲碼,我們默認它只發生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好萊塢,另一個是香港。

權力的遊戲,從來不符合大陸影視的實際,它命裡註定要屬於香港。

香港有百轉千回的殖民史,有血脈噴張的黑幫文化,有港姐,有豪門,有亞洲四小龍,把再多傳奇放進香港社會裡演繹都不為過,這種現象在上世紀80、90年代達到頂峰,新千年前後趨於衰弱。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大一個誘因,是資本重心的轉移。

97年香港迴歸,影視資本北上,大批藝人離巢,北上掘金的香港電影遭遇了水土不服,迄今為止,很多人依舊認為,港片的最後輝煌是02年上映的《無間道》。

17年來,大批香港演員、編劇、導演都尋求突破,最典型的是港陸合拍片,延續港式喜劇風格,採用大陸製作班底,雖然偶有佳作,但常年被批“港味不足”。

其實,港味不足,不是由電影決定的,而是由觀影人決定的。

簡單來說,香港電影的受眾較為單一和固定,很多搞笑梗,聽不懂粵語的人根本Get不到,就好比東北的二人轉,有人覺得它喜感,有人覺得它土味,兩者不能兼容,也不必互相說服。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客觀上看,香港電影的確是港味不足了,比如王晶以前在香港很吃香的屎尿屁那一套,一到大陸,大家就覺得低俗了。

後來王晶就學聰明瞭,不搞港式喜劇,而是認認真真地研究大陸喜劇的套路,這些年雖然罵聲不斷,但也是轉型較為成功的香港導演。

再看那一批轉型成功的導演,諸如王晶、樑家上、陳可辛等,全在大陸掘到了真金,反觀王家衛和徐克,放不下自己的那點“矜持”,自然也就被市場拋棄了。

站對了風口,母豬也會起飛,所謂時勢造英雄,誰抓住了“大陸影視井噴”這個勢,誰就能成功。

02

警匪片異軍突起,不是偶然是必然

最賣座的類型片,絕不是小打小鬧的文藝片,低級趣味的喜劇片,而是視角宏大的動作片。

從這一點看,香港警匪片能在眾多北上的類型片中脫穎而出,幾乎是一種必然。

前面說了,香港本身有著多元的文化,能夠允許各種江洋大盜、黑白故事發生。同樣的電影,大陸不是不可以拍,但難免畏首畏尾,一個人拯救一支連,最後還要出現一面五星紅旗,以表示政治正確,老少皆宜。

大陸拍不出彩,那臺灣能拍嗎?

臺灣的確有不少熱血的年輕導演,也挑戰起幫派、動作和警匪題材的電影,出過類似《狂徒》《艋胛》等還算不錯的電影,但這種工業電影,非常考驗劇本、演技和特效,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出來的結果都會大打折扣。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臺灣是做文藝片出身的,特有的臺灣腔容易讓人齣戲,激情的黑幫打鬥場景,很有可能變成一群街頭混混打架鬥毆。

好比《上海堡壘》,滕華濤是拍言情劇出身的,江南也是個慣寫言情的主兒,鹿晗除了在校園劇裡談談戀愛啥都不會,結果非要冠上一個“國產科幻”的名號,這不能說明電影本身有多爛,而是它的定位讓它在這個領域裡顯得很爛。(當然《上海堡壘》確實爛,爛到家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說到這裡,我們基本也明白了,警匪片這一題材,還真就得香港拍,不僅要拍,還要多拍、好好拍,把大陸這一塊市場填滿。

近幾年,每年都要大量的香港警匪片湧入,基本都是拍一部火一部。

火不了的,必須向王晶學習,用“追龍”“澳門風雲”的IP,照樣幾億、幾十億票房入賬。

這樣的現象好不好呢?

答案是肯定的。

爛片看得多了,觀眾自然就能遴選出好片,再加上電影圈不到錢的話,導演出來道歉,開始反思,下一部不就能拍好了嘛,只要態度好,大家還是願意買單。

而且目前來看,香港電影實力還是非常強的,遠遠沒到大爛特爛的地步,既然我們都願意等國產動畫、國產科幻崛起了,為什麼不能等香港電影重現輝煌?

03

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市場有缺口,電影自然有價值,而支撐起一部電影根本的,是演員。

暑期檔的《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古天樂在裡面的角色,都會讓你有似曾相識、互相串戲的錯覺。

再看如今的香港電影,基本都是劉德華、張家輝、劉青雲這樣的熟面孔,而且演的角色也很單一,這也是港片被人詬病“越來越索然無味”的原因。

今年的《追龍2》,號稱集結了“梁家輝、古天樂、林家棟、任達華”四大影帝,電影上映後口碑並沒有炸裂,這充分說明,以往“只有陣容,沒有故事”的老路子走不通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明眼人一看就懂的道理,電影人能不明白嗎?

有人要問,為什麼香港警匪片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類型片挑人,適合的人就那麼幾個。

香港警匪片有自己的特色,不嚴格區分好人和壞人,這時候選角就很重要了,有觀眾緣的演員,即使演反派,大家也討厭不起來。香港人最看重“中和”。

而且,港片還喜歡拔高價值觀,比如當年爆火的《古惑仔》,明明整天喊打喊殺,但青少年看完後,只學習到兄弟情義,江湖上的不好風氣,一點都沒沾染到,因為人家電影根本不體現這個。

一種模式成功後,後來者想要模仿和複製,試錯的成本和風險就下降了許多。

"

今年的暑期檔,特別有意思。

上映前無人問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直衝43.56億,開創國產動畫之最;

聲稱比肩《流浪地球》的《上海堡壘》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滕華濤甩鍋“錯用鹿晗”;

與此同時,強勢霸佔熒屏的還有《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等香港警匪片......

為什麼說有意思,此前很少出現港片如此密集上映的情況,去電影院稍微勤快點的,還會發現這幾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男主——古天樂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校長這是又缺錢蓋學校了嗎?

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種頻頻遊走在各大片場、影院的場景,使他得了個“走穴影帝”的稱號。

這正是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個縮影,今天就來談論一下古天樂以及他折射出的香港電影江湖。

01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香港電影

我認為,現在才是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

內因是大陸電影市場確實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因是當前嚴峻的香港形勢,激起了一部分人的香港情結,港片只是其中一個載體。

不要小看香港電影這四個字,即便它一死再死,但同樣是飛車、爆破、槍戰、臥底、綁票、權謀這樣的戲碼,我們默認它只發生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好萊塢,另一個是香港。

權力的遊戲,從來不符合大陸影視的實際,它命裡註定要屬於香港。

香港有百轉千回的殖民史,有血脈噴張的黑幫文化,有港姐,有豪門,有亞洲四小龍,把再多傳奇放進香港社會裡演繹都不為過,這種現象在上世紀80、90年代達到頂峰,新千年前後趨於衰弱。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大一個誘因,是資本重心的轉移。

97年香港迴歸,影視資本北上,大批藝人離巢,北上掘金的香港電影遭遇了水土不服,迄今為止,很多人依舊認為,港片的最後輝煌是02年上映的《無間道》。

17年來,大批香港演員、編劇、導演都尋求突破,最典型的是港陸合拍片,延續港式喜劇風格,採用大陸製作班底,雖然偶有佳作,但常年被批“港味不足”。

其實,港味不足,不是由電影決定的,而是由觀影人決定的。

簡單來說,香港電影的受眾較為單一和固定,很多搞笑梗,聽不懂粵語的人根本Get不到,就好比東北的二人轉,有人覺得它喜感,有人覺得它土味,兩者不能兼容,也不必互相說服。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客觀上看,香港電影的確是港味不足了,比如王晶以前在香港很吃香的屎尿屁那一套,一到大陸,大家就覺得低俗了。

後來王晶就學聰明瞭,不搞港式喜劇,而是認認真真地研究大陸喜劇的套路,這些年雖然罵聲不斷,但也是轉型較為成功的香港導演。

再看那一批轉型成功的導演,諸如王晶、樑家上、陳可辛等,全在大陸掘到了真金,反觀王家衛和徐克,放不下自己的那點“矜持”,自然也就被市場拋棄了。

站對了風口,母豬也會起飛,所謂時勢造英雄,誰抓住了“大陸影視井噴”這個勢,誰就能成功。

02

警匪片異軍突起,不是偶然是必然

最賣座的類型片,絕不是小打小鬧的文藝片,低級趣味的喜劇片,而是視角宏大的動作片。

從這一點看,香港警匪片能在眾多北上的類型片中脫穎而出,幾乎是一種必然。

前面說了,香港本身有著多元的文化,能夠允許各種江洋大盜、黑白故事發生。同樣的電影,大陸不是不可以拍,但難免畏首畏尾,一個人拯救一支連,最後還要出現一面五星紅旗,以表示政治正確,老少皆宜。

大陸拍不出彩,那臺灣能拍嗎?

臺灣的確有不少熱血的年輕導演,也挑戰起幫派、動作和警匪題材的電影,出過類似《狂徒》《艋胛》等還算不錯的電影,但這種工業電影,非常考驗劇本、演技和特效,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出來的結果都會大打折扣。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臺灣是做文藝片出身的,特有的臺灣腔容易讓人齣戲,激情的黑幫打鬥場景,很有可能變成一群街頭混混打架鬥毆。

好比《上海堡壘》,滕華濤是拍言情劇出身的,江南也是個慣寫言情的主兒,鹿晗除了在校園劇裡談談戀愛啥都不會,結果非要冠上一個“國產科幻”的名號,這不能說明電影本身有多爛,而是它的定位讓它在這個領域裡顯得很爛。(當然《上海堡壘》確實爛,爛到家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說到這裡,我們基本也明白了,警匪片這一題材,還真就得香港拍,不僅要拍,還要多拍、好好拍,把大陸這一塊市場填滿。

近幾年,每年都要大量的香港警匪片湧入,基本都是拍一部火一部。

火不了的,必須向王晶學習,用“追龍”“澳門風雲”的IP,照樣幾億、幾十億票房入賬。

這樣的現象好不好呢?

答案是肯定的。

爛片看得多了,觀眾自然就能遴選出好片,再加上電影圈不到錢的話,導演出來道歉,開始反思,下一部不就能拍好了嘛,只要態度好,大家還是願意買單。

而且目前來看,香港電影實力還是非常強的,遠遠沒到大爛特爛的地步,既然我們都願意等國產動畫、國產科幻崛起了,為什麼不能等香港電影重現輝煌?

03

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市場有缺口,電影自然有價值,而支撐起一部電影根本的,是演員。

暑期檔的《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古天樂在裡面的角色,都會讓你有似曾相識、互相串戲的錯覺。

再看如今的香港電影,基本都是劉德華、張家輝、劉青雲這樣的熟面孔,而且演的角色也很單一,這也是港片被人詬病“越來越索然無味”的原因。

今年的《追龍2》,號稱集結了“梁家輝、古天樂、林家棟、任達華”四大影帝,電影上映後口碑並沒有炸裂,這充分說明,以往“只有陣容,沒有故事”的老路子走不通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明眼人一看就懂的道理,電影人能不明白嗎?

有人要問,為什麼香港警匪片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類型片挑人,適合的人就那麼幾個。

香港警匪片有自己的特色,不嚴格區分好人和壞人,這時候選角就很重要了,有觀眾緣的演員,即使演反派,大家也討厭不起來。香港人最看重“中和”。

而且,港片還喜歡拔高價值觀,比如當年爆火的《古惑仔》,明明整天喊打喊殺,但青少年看完後,只學習到兄弟情義,江湖上的不好風氣,一點都沒沾染到,因為人家電影根本不體現這個。

一種模式成功後,後來者想要模仿和複製,試錯的成本和風險就下降了許多。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從《英雄本色》《旺角卡門》,到《古惑仔》《跛豪》,我們很難在香港警匪片裡看到有反派十惡不赦,即便做了100件壞事,最後一定會做1件好事,而看起來正義凜然的主角,也一定有著某個人性的弱點供人討論。

最經典的是《無間道》裡的天台場景:

劉德華:以前我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梁朝偉:好,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好人。劉德華:那就是讓我死。梁朝偉:對不起,我是警察。劉德華:誰知道。

一個是一心想成為警察的黑幫臥底,一個是徹底失去警察身份的警隊成員,孰黑孰白,孰對孰錯,權看觀眾如何判斷。

一部電影裡,不分好角壞角,所以古天樂演正派反派,其實沒有多大區別,因為在觀眾看來,他演的就是同一個人,這就是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04

這個時代需要完美偶像

王晶常拍爛片,觀眾就不買賬了嗎?

去電影院看王晶電影的人依舊很多。

同樣,古天樂老拍警匪片,而且類型差不多,難道就沒有觀眾了嗎?

當然不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景,虎撲上的盛世美顏PK,永遠是古天樂。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現在活躍在電影熒屏的香港演員,幾乎都是一個時代的“完美偶像”。

劉德華入行幾十年,從來沒有過緋聞;

張家輝由窮小子到影帝,始終寵愛髮妻關詠荷;

古天樂更甚,是“除了太陽,沒有人能黑”的古仔。

"

今年的暑期檔,特別有意思。

上映前無人問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直衝43.56億,開創國產動畫之最;

聲稱比肩《流浪地球》的《上海堡壘》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滕華濤甩鍋“錯用鹿晗”;

與此同時,強勢霸佔熒屏的還有《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等香港警匪片......

為什麼說有意思,此前很少出現港片如此密集上映的情況,去電影院稍微勤快點的,還會發現這幾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男主——古天樂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校長這是又缺錢蓋學校了嗎?

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種頻頻遊走在各大片場、影院的場景,使他得了個“走穴影帝”的稱號。

這正是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個縮影,今天就來談論一下古天樂以及他折射出的香港電影江湖。

01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香港電影

我認為,現在才是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

內因是大陸電影市場確實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因是當前嚴峻的香港形勢,激起了一部分人的香港情結,港片只是其中一個載體。

不要小看香港電影這四個字,即便它一死再死,但同樣是飛車、爆破、槍戰、臥底、綁票、權謀這樣的戲碼,我們默認它只發生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好萊塢,另一個是香港。

權力的遊戲,從來不符合大陸影視的實際,它命裡註定要屬於香港。

香港有百轉千回的殖民史,有血脈噴張的黑幫文化,有港姐,有豪門,有亞洲四小龍,把再多傳奇放進香港社會裡演繹都不為過,這種現象在上世紀80、90年代達到頂峰,新千年前後趨於衰弱。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大一個誘因,是資本重心的轉移。

97年香港迴歸,影視資本北上,大批藝人離巢,北上掘金的香港電影遭遇了水土不服,迄今為止,很多人依舊認為,港片的最後輝煌是02年上映的《無間道》。

17年來,大批香港演員、編劇、導演都尋求突破,最典型的是港陸合拍片,延續港式喜劇風格,採用大陸製作班底,雖然偶有佳作,但常年被批“港味不足”。

其實,港味不足,不是由電影決定的,而是由觀影人決定的。

簡單來說,香港電影的受眾較為單一和固定,很多搞笑梗,聽不懂粵語的人根本Get不到,就好比東北的二人轉,有人覺得它喜感,有人覺得它土味,兩者不能兼容,也不必互相說服。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客觀上看,香港電影的確是港味不足了,比如王晶以前在香港很吃香的屎尿屁那一套,一到大陸,大家就覺得低俗了。

後來王晶就學聰明瞭,不搞港式喜劇,而是認認真真地研究大陸喜劇的套路,這些年雖然罵聲不斷,但也是轉型較為成功的香港導演。

再看那一批轉型成功的導演,諸如王晶、樑家上、陳可辛等,全在大陸掘到了真金,反觀王家衛和徐克,放不下自己的那點“矜持”,自然也就被市場拋棄了。

站對了風口,母豬也會起飛,所謂時勢造英雄,誰抓住了“大陸影視井噴”這個勢,誰就能成功。

02

警匪片異軍突起,不是偶然是必然

最賣座的類型片,絕不是小打小鬧的文藝片,低級趣味的喜劇片,而是視角宏大的動作片。

從這一點看,香港警匪片能在眾多北上的類型片中脫穎而出,幾乎是一種必然。

前面說了,香港本身有著多元的文化,能夠允許各種江洋大盜、黑白故事發生。同樣的電影,大陸不是不可以拍,但難免畏首畏尾,一個人拯救一支連,最後還要出現一面五星紅旗,以表示政治正確,老少皆宜。

大陸拍不出彩,那臺灣能拍嗎?

臺灣的確有不少熱血的年輕導演,也挑戰起幫派、動作和警匪題材的電影,出過類似《狂徒》《艋胛》等還算不錯的電影,但這種工業電影,非常考驗劇本、演技和特效,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出來的結果都會大打折扣。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臺灣是做文藝片出身的,特有的臺灣腔容易讓人齣戲,激情的黑幫打鬥場景,很有可能變成一群街頭混混打架鬥毆。

好比《上海堡壘》,滕華濤是拍言情劇出身的,江南也是個慣寫言情的主兒,鹿晗除了在校園劇裡談談戀愛啥都不會,結果非要冠上一個“國產科幻”的名號,這不能說明電影本身有多爛,而是它的定位讓它在這個領域裡顯得很爛。(當然《上海堡壘》確實爛,爛到家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說到這裡,我們基本也明白了,警匪片這一題材,還真就得香港拍,不僅要拍,還要多拍、好好拍,把大陸這一塊市場填滿。

近幾年,每年都要大量的香港警匪片湧入,基本都是拍一部火一部。

火不了的,必須向王晶學習,用“追龍”“澳門風雲”的IP,照樣幾億、幾十億票房入賬。

這樣的現象好不好呢?

答案是肯定的。

爛片看得多了,觀眾自然就能遴選出好片,再加上電影圈不到錢的話,導演出來道歉,開始反思,下一部不就能拍好了嘛,只要態度好,大家還是願意買單。

而且目前來看,香港電影實力還是非常強的,遠遠沒到大爛特爛的地步,既然我們都願意等國產動畫、國產科幻崛起了,為什麼不能等香港電影重現輝煌?

03

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市場有缺口,電影自然有價值,而支撐起一部電影根本的,是演員。

暑期檔的《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古天樂在裡面的角色,都會讓你有似曾相識、互相串戲的錯覺。

再看如今的香港電影,基本都是劉德華、張家輝、劉青雲這樣的熟面孔,而且演的角色也很單一,這也是港片被人詬病“越來越索然無味”的原因。

今年的《追龍2》,號稱集結了“梁家輝、古天樂、林家棟、任達華”四大影帝,電影上映後口碑並沒有炸裂,這充分說明,以往“只有陣容,沒有故事”的老路子走不通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明眼人一看就懂的道理,電影人能不明白嗎?

有人要問,為什麼香港警匪片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類型片挑人,適合的人就那麼幾個。

香港警匪片有自己的特色,不嚴格區分好人和壞人,這時候選角就很重要了,有觀眾緣的演員,即使演反派,大家也討厭不起來。香港人最看重“中和”。

而且,港片還喜歡拔高價值觀,比如當年爆火的《古惑仔》,明明整天喊打喊殺,但青少年看完後,只學習到兄弟情義,江湖上的不好風氣,一點都沒沾染到,因為人家電影根本不體現這個。

一種模式成功後,後來者想要模仿和複製,試錯的成本和風險就下降了許多。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從《英雄本色》《旺角卡門》,到《古惑仔》《跛豪》,我們很難在香港警匪片裡看到有反派十惡不赦,即便做了100件壞事,最後一定會做1件好事,而看起來正義凜然的主角,也一定有著某個人性的弱點供人討論。

最經典的是《無間道》裡的天台場景:

劉德華:以前我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梁朝偉:好,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好人。劉德華:那就是讓我死。梁朝偉:對不起,我是警察。劉德華:誰知道。

一個是一心想成為警察的黑幫臥底,一個是徹底失去警察身份的警隊成員,孰黑孰白,孰對孰錯,權看觀眾如何判斷。

一部電影裡,不分好角壞角,所以古天樂演正派反派,其實沒有多大區別,因為在觀眾看來,他演的就是同一個人,這就是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04

這個時代需要完美偶像

王晶常拍爛片,觀眾就不買賬了嗎?

去電影院看王晶電影的人依舊很多。

同樣,古天樂老拍警匪片,而且類型差不多,難道就沒有觀眾了嗎?

當然不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景,虎撲上的盛世美顏PK,永遠是古天樂。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現在活躍在電影熒屏的香港演員,幾乎都是一個時代的“完美偶像”。

劉德華入行幾十年,從來沒有過緋聞;

張家輝由窮小子到影帝,始終寵愛髮妻關詠荷;

古天樂更甚,是“除了太陽,沒有人能黑”的古仔。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有次看《圓桌派》,蔣方舟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現在的觀眾,已經不太可能相信明星所謂的人設,就是他本來的樣子了。

我們見過太多明星翻車的例子,才更推崇像古天樂、劉德華這種“知行合一”的真君子。

1995年,古天樂以《神鵰俠侶》裡的“楊過”一角走紅,從此再也沒演過配角,典型的“老天爺賞飯吃”;


"

今年的暑期檔,特別有意思。

上映前無人問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直衝43.56億,開創國產動畫之最;

聲稱比肩《流浪地球》的《上海堡壘》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滕華濤甩鍋“錯用鹿晗”;

與此同時,強勢霸佔熒屏的還有《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等香港警匪片......

為什麼說有意思,此前很少出現港片如此密集上映的情況,去電影院稍微勤快點的,還會發現這幾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男主——古天樂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校長這是又缺錢蓋學校了嗎?

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種頻頻遊走在各大片場、影院的場景,使他得了個“走穴影帝”的稱號。

這正是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個縮影,今天就來談論一下古天樂以及他折射出的香港電影江湖。

01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香港電影

我認為,現在才是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

內因是大陸電影市場確實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因是當前嚴峻的香港形勢,激起了一部分人的香港情結,港片只是其中一個載體。

不要小看香港電影這四個字,即便它一死再死,但同樣是飛車、爆破、槍戰、臥底、綁票、權謀這樣的戲碼,我們默認它只發生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好萊塢,另一個是香港。

權力的遊戲,從來不符合大陸影視的實際,它命裡註定要屬於香港。

香港有百轉千回的殖民史,有血脈噴張的黑幫文化,有港姐,有豪門,有亞洲四小龍,把再多傳奇放進香港社會裡演繹都不為過,這種現象在上世紀80、90年代達到頂峰,新千年前後趨於衰弱。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大一個誘因,是資本重心的轉移。

97年香港迴歸,影視資本北上,大批藝人離巢,北上掘金的香港電影遭遇了水土不服,迄今為止,很多人依舊認為,港片的最後輝煌是02年上映的《無間道》。

17年來,大批香港演員、編劇、導演都尋求突破,最典型的是港陸合拍片,延續港式喜劇風格,採用大陸製作班底,雖然偶有佳作,但常年被批“港味不足”。

其實,港味不足,不是由電影決定的,而是由觀影人決定的。

簡單來說,香港電影的受眾較為單一和固定,很多搞笑梗,聽不懂粵語的人根本Get不到,就好比東北的二人轉,有人覺得它喜感,有人覺得它土味,兩者不能兼容,也不必互相說服。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客觀上看,香港電影的確是港味不足了,比如王晶以前在香港很吃香的屎尿屁那一套,一到大陸,大家就覺得低俗了。

後來王晶就學聰明瞭,不搞港式喜劇,而是認認真真地研究大陸喜劇的套路,這些年雖然罵聲不斷,但也是轉型較為成功的香港導演。

再看那一批轉型成功的導演,諸如王晶、樑家上、陳可辛等,全在大陸掘到了真金,反觀王家衛和徐克,放不下自己的那點“矜持”,自然也就被市場拋棄了。

站對了風口,母豬也會起飛,所謂時勢造英雄,誰抓住了“大陸影視井噴”這個勢,誰就能成功。

02

警匪片異軍突起,不是偶然是必然

最賣座的類型片,絕不是小打小鬧的文藝片,低級趣味的喜劇片,而是視角宏大的動作片。

從這一點看,香港警匪片能在眾多北上的類型片中脫穎而出,幾乎是一種必然。

前面說了,香港本身有著多元的文化,能夠允許各種江洋大盜、黑白故事發生。同樣的電影,大陸不是不可以拍,但難免畏首畏尾,一個人拯救一支連,最後還要出現一面五星紅旗,以表示政治正確,老少皆宜。

大陸拍不出彩,那臺灣能拍嗎?

臺灣的確有不少熱血的年輕導演,也挑戰起幫派、動作和警匪題材的電影,出過類似《狂徒》《艋胛》等還算不錯的電影,但這種工業電影,非常考驗劇本、演技和特效,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出來的結果都會大打折扣。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臺灣是做文藝片出身的,特有的臺灣腔容易讓人齣戲,激情的黑幫打鬥場景,很有可能變成一群街頭混混打架鬥毆。

好比《上海堡壘》,滕華濤是拍言情劇出身的,江南也是個慣寫言情的主兒,鹿晗除了在校園劇裡談談戀愛啥都不會,結果非要冠上一個“國產科幻”的名號,這不能說明電影本身有多爛,而是它的定位讓它在這個領域裡顯得很爛。(當然《上海堡壘》確實爛,爛到家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說到這裡,我們基本也明白了,警匪片這一題材,還真就得香港拍,不僅要拍,還要多拍、好好拍,把大陸這一塊市場填滿。

近幾年,每年都要大量的香港警匪片湧入,基本都是拍一部火一部。

火不了的,必須向王晶學習,用“追龍”“澳門風雲”的IP,照樣幾億、幾十億票房入賬。

這樣的現象好不好呢?

答案是肯定的。

爛片看得多了,觀眾自然就能遴選出好片,再加上電影圈不到錢的話,導演出來道歉,開始反思,下一部不就能拍好了嘛,只要態度好,大家還是願意買單。

而且目前來看,香港電影實力還是非常強的,遠遠沒到大爛特爛的地步,既然我們都願意等國產動畫、國產科幻崛起了,為什麼不能等香港電影重現輝煌?

03

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市場有缺口,電影自然有價值,而支撐起一部電影根本的,是演員。

暑期檔的《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古天樂在裡面的角色,都會讓你有似曾相識、互相串戲的錯覺。

再看如今的香港電影,基本都是劉德華、張家輝、劉青雲這樣的熟面孔,而且演的角色也很單一,這也是港片被人詬病“越來越索然無味”的原因。

今年的《追龍2》,號稱集結了“梁家輝、古天樂、林家棟、任達華”四大影帝,電影上映後口碑並沒有炸裂,這充分說明,以往“只有陣容,沒有故事”的老路子走不通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明眼人一看就懂的道理,電影人能不明白嗎?

有人要問,為什麼香港警匪片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類型片挑人,適合的人就那麼幾個。

香港警匪片有自己的特色,不嚴格區分好人和壞人,這時候選角就很重要了,有觀眾緣的演員,即使演反派,大家也討厭不起來。香港人最看重“中和”。

而且,港片還喜歡拔高價值觀,比如當年爆火的《古惑仔》,明明整天喊打喊殺,但青少年看完後,只學習到兄弟情義,江湖上的不好風氣,一點都沒沾染到,因為人家電影根本不體現這個。

一種模式成功後,後來者想要模仿和複製,試錯的成本和風險就下降了許多。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從《英雄本色》《旺角卡門》,到《古惑仔》《跛豪》,我們很難在香港警匪片裡看到有反派十惡不赦,即便做了100件壞事,最後一定會做1件好事,而看起來正義凜然的主角,也一定有著某個人性的弱點供人討論。

最經典的是《無間道》裡的天台場景:

劉德華:以前我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梁朝偉:好,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好人。劉德華:那就是讓我死。梁朝偉:對不起,我是警察。劉德華:誰知道。

一個是一心想成為警察的黑幫臥底,一個是徹底失去警察身份的警隊成員,孰黑孰白,孰對孰錯,權看觀眾如何判斷。

一部電影裡,不分好角壞角,所以古天樂演正派反派,其實沒有多大區別,因為在觀眾看來,他演的就是同一個人,這就是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04

這個時代需要完美偶像

王晶常拍爛片,觀眾就不買賬了嗎?

去電影院看王晶電影的人依舊很多。

同樣,古天樂老拍警匪片,而且類型差不多,難道就沒有觀眾了嗎?

當然不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景,虎撲上的盛世美顏PK,永遠是古天樂。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現在活躍在電影熒屏的香港演員,幾乎都是一個時代的“完美偶像”。

劉德華入行幾十年,從來沒有過緋聞;

張家輝由窮小子到影帝,始終寵愛髮妻關詠荷;

古天樂更甚,是“除了太陽,沒有人能黑”的古仔。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有次看《圓桌派》,蔣方舟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現在的觀眾,已經不太可能相信明星所謂的人設,就是他本來的樣子了。

我們見過太多明星翻車的例子,才更推崇像古天樂、劉德華這種“知行合一”的真君子。

1995年,古天樂以《神鵰俠侶》裡的“楊過”一角走紅,從此再也沒演過配角,典型的“老天爺賞飯吃”;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從“白古”晒成“黑古”,甘願放棄自己“白麵小生”的人設,跟現在為了維持形象、只知摳圖的流量明星截然不同;

入行25年,終於斬獲演員生涯中第一座金像獎,獲獎感言依舊謙卑“每一場戲,每一句臺詞,都不要放棄,因為一個好的演員永遠不會放棄”;


"

今年的暑期檔,特別有意思。

上映前無人問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直衝43.56億,開創國產動畫之最;

聲稱比肩《流浪地球》的《上海堡壘》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滕華濤甩鍋“錯用鹿晗”;

與此同時,強勢霸佔熒屏的還有《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等香港警匪片......

為什麼說有意思,此前很少出現港片如此密集上映的情況,去電影院稍微勤快點的,還會發現這幾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男主——古天樂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校長這是又缺錢蓋學校了嗎?

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種頻頻遊走在各大片場、影院的場景,使他得了個“走穴影帝”的稱號。

這正是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個縮影,今天就來談論一下古天樂以及他折射出的香港電影江湖。

01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香港電影

我認為,現在才是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

內因是大陸電影市場確實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因是當前嚴峻的香港形勢,激起了一部分人的香港情結,港片只是其中一個載體。

不要小看香港電影這四個字,即便它一死再死,但同樣是飛車、爆破、槍戰、臥底、綁票、權謀這樣的戲碼,我們默認它只發生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好萊塢,另一個是香港。

權力的遊戲,從來不符合大陸影視的實際,它命裡註定要屬於香港。

香港有百轉千回的殖民史,有血脈噴張的黑幫文化,有港姐,有豪門,有亞洲四小龍,把再多傳奇放進香港社會裡演繹都不為過,這種現象在上世紀80、90年代達到頂峰,新千年前後趨於衰弱。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大一個誘因,是資本重心的轉移。

97年香港迴歸,影視資本北上,大批藝人離巢,北上掘金的香港電影遭遇了水土不服,迄今為止,很多人依舊認為,港片的最後輝煌是02年上映的《無間道》。

17年來,大批香港演員、編劇、導演都尋求突破,最典型的是港陸合拍片,延續港式喜劇風格,採用大陸製作班底,雖然偶有佳作,但常年被批“港味不足”。

其實,港味不足,不是由電影決定的,而是由觀影人決定的。

簡單來說,香港電影的受眾較為單一和固定,很多搞笑梗,聽不懂粵語的人根本Get不到,就好比東北的二人轉,有人覺得它喜感,有人覺得它土味,兩者不能兼容,也不必互相說服。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客觀上看,香港電影的確是港味不足了,比如王晶以前在香港很吃香的屎尿屁那一套,一到大陸,大家就覺得低俗了。

後來王晶就學聰明瞭,不搞港式喜劇,而是認認真真地研究大陸喜劇的套路,這些年雖然罵聲不斷,但也是轉型較為成功的香港導演。

再看那一批轉型成功的導演,諸如王晶、樑家上、陳可辛等,全在大陸掘到了真金,反觀王家衛和徐克,放不下自己的那點“矜持”,自然也就被市場拋棄了。

站對了風口,母豬也會起飛,所謂時勢造英雄,誰抓住了“大陸影視井噴”這個勢,誰就能成功。

02

警匪片異軍突起,不是偶然是必然

最賣座的類型片,絕不是小打小鬧的文藝片,低級趣味的喜劇片,而是視角宏大的動作片。

從這一點看,香港警匪片能在眾多北上的類型片中脫穎而出,幾乎是一種必然。

前面說了,香港本身有著多元的文化,能夠允許各種江洋大盜、黑白故事發生。同樣的電影,大陸不是不可以拍,但難免畏首畏尾,一個人拯救一支連,最後還要出現一面五星紅旗,以表示政治正確,老少皆宜。

大陸拍不出彩,那臺灣能拍嗎?

臺灣的確有不少熱血的年輕導演,也挑戰起幫派、動作和警匪題材的電影,出過類似《狂徒》《艋胛》等還算不錯的電影,但這種工業電影,非常考驗劇本、演技和特效,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出來的結果都會大打折扣。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臺灣是做文藝片出身的,特有的臺灣腔容易讓人齣戲,激情的黑幫打鬥場景,很有可能變成一群街頭混混打架鬥毆。

好比《上海堡壘》,滕華濤是拍言情劇出身的,江南也是個慣寫言情的主兒,鹿晗除了在校園劇裡談談戀愛啥都不會,結果非要冠上一個“國產科幻”的名號,這不能說明電影本身有多爛,而是它的定位讓它在這個領域裡顯得很爛。(當然《上海堡壘》確實爛,爛到家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說到這裡,我們基本也明白了,警匪片這一題材,還真就得香港拍,不僅要拍,還要多拍、好好拍,把大陸這一塊市場填滿。

近幾年,每年都要大量的香港警匪片湧入,基本都是拍一部火一部。

火不了的,必須向王晶學習,用“追龍”“澳門風雲”的IP,照樣幾億、幾十億票房入賬。

這樣的現象好不好呢?

答案是肯定的。

爛片看得多了,觀眾自然就能遴選出好片,再加上電影圈不到錢的話,導演出來道歉,開始反思,下一部不就能拍好了嘛,只要態度好,大家還是願意買單。

而且目前來看,香港電影實力還是非常強的,遠遠沒到大爛特爛的地步,既然我們都願意等國產動畫、國產科幻崛起了,為什麼不能等香港電影重現輝煌?

03

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市場有缺口,電影自然有價值,而支撐起一部電影根本的,是演員。

暑期檔的《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古天樂在裡面的角色,都會讓你有似曾相識、互相串戲的錯覺。

再看如今的香港電影,基本都是劉德華、張家輝、劉青雲這樣的熟面孔,而且演的角色也很單一,這也是港片被人詬病“越來越索然無味”的原因。

今年的《追龍2》,號稱集結了“梁家輝、古天樂、林家棟、任達華”四大影帝,電影上映後口碑並沒有炸裂,這充分說明,以往“只有陣容,沒有故事”的老路子走不通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明眼人一看就懂的道理,電影人能不明白嗎?

有人要問,為什麼香港警匪片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類型片挑人,適合的人就那麼幾個。

香港警匪片有自己的特色,不嚴格區分好人和壞人,這時候選角就很重要了,有觀眾緣的演員,即使演反派,大家也討厭不起來。香港人最看重“中和”。

而且,港片還喜歡拔高價值觀,比如當年爆火的《古惑仔》,明明整天喊打喊殺,但青少年看完後,只學習到兄弟情義,江湖上的不好風氣,一點都沒沾染到,因為人家電影根本不體現這個。

一種模式成功後,後來者想要模仿和複製,試錯的成本和風險就下降了許多。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從《英雄本色》《旺角卡門》,到《古惑仔》《跛豪》,我們很難在香港警匪片裡看到有反派十惡不赦,即便做了100件壞事,最後一定會做1件好事,而看起來正義凜然的主角,也一定有著某個人性的弱點供人討論。

最經典的是《無間道》裡的天台場景:

劉德華:以前我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梁朝偉:好,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好人。劉德華:那就是讓我死。梁朝偉:對不起,我是警察。劉德華:誰知道。

一個是一心想成為警察的黑幫臥底,一個是徹底失去警察身份的警隊成員,孰黑孰白,孰對孰錯,權看觀眾如何判斷。

一部電影裡,不分好角壞角,所以古天樂演正派反派,其實沒有多大區別,因為在觀眾看來,他演的就是同一個人,這就是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04

這個時代需要完美偶像

王晶常拍爛片,觀眾就不買賬了嗎?

去電影院看王晶電影的人依舊很多。

同樣,古天樂老拍警匪片,而且類型差不多,難道就沒有觀眾了嗎?

當然不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景,虎撲上的盛世美顏PK,永遠是古天樂。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現在活躍在電影熒屏的香港演員,幾乎都是一個時代的“完美偶像”。

劉德華入行幾十年,從來沒有過緋聞;

張家輝由窮小子到影帝,始終寵愛髮妻關詠荷;

古天樂更甚,是“除了太陽,沒有人能黑”的古仔。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有次看《圓桌派》,蔣方舟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現在的觀眾,已經不太可能相信明星所謂的人設,就是他本來的樣子了。

我們見過太多明星翻車的例子,才更推崇像古天樂、劉德華這種“知行合一”的真君子。

1995年,古天樂以《神鵰俠侶》裡的“楊過”一角走紅,從此再也沒演過配角,典型的“老天爺賞飯吃”;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從“白古”晒成“黑古”,甘願放棄自己“白麵小生”的人設,跟現在為了維持形象、只知摳圖的流量明星截然不同;

入行25年,終於斬獲演員生涯中第一座金像獎,獲獎感言依舊謙卑“每一場戲,每一句臺詞,都不要放棄,因為一個好的演員永遠不會放棄”;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至於大家熟知的他捐建100所希望小學的事情,也是在媒體圍追堵截下,經由爾冬升導演之口才曝光的,本人從未提及......

2018年8月26日,古天樂獲得第十六屆世界傑出華人獎,上一屆獲得這個獎項的,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看起來,古天樂趨近完美,但嫌少有人知道,他曾經坐過牢。

15歲時,他離開學校,艱難謀生,送外賣,端盤子,在酒樓洗蛇,20歲,他和一群兄弟,搶劫了一個女子。

為了所謂的情誼,他一人扛下了所有罪名,最終被判入獄一年半,入獄期間,女朋友和自己最好的兄弟走到了一起。

出獄後,他陰差陽錯,成了一名藝人經紀,後來又誤打誤撞,當上了一名藝人。

成名後,大家知曉了他的事蹟,但沒有人嫌棄他,有瑕疵的偶像,看起來更真實。

記得《月亮與六便士》裡有句話: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一個人隨波逐流很容易,只需要往人群的方向走,想要特立獨行卻很難,那意味著要跟世俗的條條框框作對。

"

今年的暑期檔,特別有意思。

上映前無人問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直衝43.56億,開創國產動畫之最;

聲稱比肩《流浪地球》的《上海堡壘》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滕華濤甩鍋“錯用鹿晗”;

與此同時,強勢霸佔熒屏的還有《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等香港警匪片......

為什麼說有意思,此前很少出現港片如此密集上映的情況,去電影院稍微勤快點的,還會發現這幾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男主——古天樂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校長這是又缺錢蓋學校了嗎?

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種頻頻遊走在各大片場、影院的場景,使他得了個“走穴影帝”的稱號。

這正是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個縮影,今天就來談論一下古天樂以及他折射出的香港電影江湖。

01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香港電影

我認為,現在才是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

內因是大陸電影市場確實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因是當前嚴峻的香港形勢,激起了一部分人的香港情結,港片只是其中一個載體。

不要小看香港電影這四個字,即便它一死再死,但同樣是飛車、爆破、槍戰、臥底、綁票、權謀這樣的戲碼,我們默認它只發生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好萊塢,另一個是香港。

權力的遊戲,從來不符合大陸影視的實際,它命裡註定要屬於香港。

香港有百轉千回的殖民史,有血脈噴張的黑幫文化,有港姐,有豪門,有亞洲四小龍,把再多傳奇放進香港社會裡演繹都不為過,這種現象在上世紀80、90年代達到頂峰,新千年前後趨於衰弱。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大一個誘因,是資本重心的轉移。

97年香港迴歸,影視資本北上,大批藝人離巢,北上掘金的香港電影遭遇了水土不服,迄今為止,很多人依舊認為,港片的最後輝煌是02年上映的《無間道》。

17年來,大批香港演員、編劇、導演都尋求突破,最典型的是港陸合拍片,延續港式喜劇風格,採用大陸製作班底,雖然偶有佳作,但常年被批“港味不足”。

其實,港味不足,不是由電影決定的,而是由觀影人決定的。

簡單來說,香港電影的受眾較為單一和固定,很多搞笑梗,聽不懂粵語的人根本Get不到,就好比東北的二人轉,有人覺得它喜感,有人覺得它土味,兩者不能兼容,也不必互相說服。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客觀上看,香港電影的確是港味不足了,比如王晶以前在香港很吃香的屎尿屁那一套,一到大陸,大家就覺得低俗了。

後來王晶就學聰明瞭,不搞港式喜劇,而是認認真真地研究大陸喜劇的套路,這些年雖然罵聲不斷,但也是轉型較為成功的香港導演。

再看那一批轉型成功的導演,諸如王晶、樑家上、陳可辛等,全在大陸掘到了真金,反觀王家衛和徐克,放不下自己的那點“矜持”,自然也就被市場拋棄了。

站對了風口,母豬也會起飛,所謂時勢造英雄,誰抓住了“大陸影視井噴”這個勢,誰就能成功。

02

警匪片異軍突起,不是偶然是必然

最賣座的類型片,絕不是小打小鬧的文藝片,低級趣味的喜劇片,而是視角宏大的動作片。

從這一點看,香港警匪片能在眾多北上的類型片中脫穎而出,幾乎是一種必然。

前面說了,香港本身有著多元的文化,能夠允許各種江洋大盜、黑白故事發生。同樣的電影,大陸不是不可以拍,但難免畏首畏尾,一個人拯救一支連,最後還要出現一面五星紅旗,以表示政治正確,老少皆宜。

大陸拍不出彩,那臺灣能拍嗎?

臺灣的確有不少熱血的年輕導演,也挑戰起幫派、動作和警匪題材的電影,出過類似《狂徒》《艋胛》等還算不錯的電影,但這種工業電影,非常考驗劇本、演技和特效,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出來的結果都會大打折扣。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臺灣是做文藝片出身的,特有的臺灣腔容易讓人齣戲,激情的黑幫打鬥場景,很有可能變成一群街頭混混打架鬥毆。

好比《上海堡壘》,滕華濤是拍言情劇出身的,江南也是個慣寫言情的主兒,鹿晗除了在校園劇裡談談戀愛啥都不會,結果非要冠上一個“國產科幻”的名號,這不能說明電影本身有多爛,而是它的定位讓它在這個領域裡顯得很爛。(當然《上海堡壘》確實爛,爛到家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說到這裡,我們基本也明白了,警匪片這一題材,還真就得香港拍,不僅要拍,還要多拍、好好拍,把大陸這一塊市場填滿。

近幾年,每年都要大量的香港警匪片湧入,基本都是拍一部火一部。

火不了的,必須向王晶學習,用“追龍”“澳門風雲”的IP,照樣幾億、幾十億票房入賬。

這樣的現象好不好呢?

答案是肯定的。

爛片看得多了,觀眾自然就能遴選出好片,再加上電影圈不到錢的話,導演出來道歉,開始反思,下一部不就能拍好了嘛,只要態度好,大家還是願意買單。

而且目前來看,香港電影實力還是非常強的,遠遠沒到大爛特爛的地步,既然我們都願意等國產動畫、國產科幻崛起了,為什麼不能等香港電影重現輝煌?

03

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市場有缺口,電影自然有價值,而支撐起一部電影根本的,是演員。

暑期檔的《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古天樂在裡面的角色,都會讓你有似曾相識、互相串戲的錯覺。

再看如今的香港電影,基本都是劉德華、張家輝、劉青雲這樣的熟面孔,而且演的角色也很單一,這也是港片被人詬病“越來越索然無味”的原因。

今年的《追龍2》,號稱集結了“梁家輝、古天樂、林家棟、任達華”四大影帝,電影上映後口碑並沒有炸裂,這充分說明,以往“只有陣容,沒有故事”的老路子走不通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明眼人一看就懂的道理,電影人能不明白嗎?

有人要問,為什麼香港警匪片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類型片挑人,適合的人就那麼幾個。

香港警匪片有自己的特色,不嚴格區分好人和壞人,這時候選角就很重要了,有觀眾緣的演員,即使演反派,大家也討厭不起來。香港人最看重“中和”。

而且,港片還喜歡拔高價值觀,比如當年爆火的《古惑仔》,明明整天喊打喊殺,但青少年看完後,只學習到兄弟情義,江湖上的不好風氣,一點都沒沾染到,因為人家電影根本不體現這個。

一種模式成功後,後來者想要模仿和複製,試錯的成本和風險就下降了許多。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從《英雄本色》《旺角卡門》,到《古惑仔》《跛豪》,我們很難在香港警匪片裡看到有反派十惡不赦,即便做了100件壞事,最後一定會做1件好事,而看起來正義凜然的主角,也一定有著某個人性的弱點供人討論。

最經典的是《無間道》裡的天台場景:

劉德華:以前我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梁朝偉:好,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好人。劉德華:那就是讓我死。梁朝偉:對不起,我是警察。劉德華:誰知道。

一個是一心想成為警察的黑幫臥底,一個是徹底失去警察身份的警隊成員,孰黑孰白,孰對孰錯,權看觀眾如何判斷。

一部電影裡,不分好角壞角,所以古天樂演正派反派,其實沒有多大區別,因為在觀眾看來,他演的就是同一個人,這就是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04

這個時代需要完美偶像

王晶常拍爛片,觀眾就不買賬了嗎?

去電影院看王晶電影的人依舊很多。

同樣,古天樂老拍警匪片,而且類型差不多,難道就沒有觀眾了嗎?

當然不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景,虎撲上的盛世美顏PK,永遠是古天樂。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現在活躍在電影熒屏的香港演員,幾乎都是一個時代的“完美偶像”。

劉德華入行幾十年,從來沒有過緋聞;

張家輝由窮小子到影帝,始終寵愛髮妻關詠荷;

古天樂更甚,是“除了太陽,沒有人能黑”的古仔。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有次看《圓桌派》,蔣方舟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現在的觀眾,已經不太可能相信明星所謂的人設,就是他本來的樣子了。

我們見過太多明星翻車的例子,才更推崇像古天樂、劉德華這種“知行合一”的真君子。

1995年,古天樂以《神鵰俠侶》裡的“楊過”一角走紅,從此再也沒演過配角,典型的“老天爺賞飯吃”;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從“白古”晒成“黑古”,甘願放棄自己“白麵小生”的人設,跟現在為了維持形象、只知摳圖的流量明星截然不同;

入行25年,終於斬獲演員生涯中第一座金像獎,獲獎感言依舊謙卑“每一場戲,每一句臺詞,都不要放棄,因為一個好的演員永遠不會放棄”;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至於大家熟知的他捐建100所希望小學的事情,也是在媒體圍追堵截下,經由爾冬升導演之口才曝光的,本人從未提及......

2018年8月26日,古天樂獲得第十六屆世界傑出華人獎,上一屆獲得這個獎項的,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看起來,古天樂趨近完美,但嫌少有人知道,他曾經坐過牢。

15歲時,他離開學校,艱難謀生,送外賣,端盤子,在酒樓洗蛇,20歲,他和一群兄弟,搶劫了一個女子。

為了所謂的情誼,他一人扛下了所有罪名,最終被判入獄一年半,入獄期間,女朋友和自己最好的兄弟走到了一起。

出獄後,他陰差陽錯,成了一名藝人經紀,後來又誤打誤撞,當上了一名藝人。

成名後,大家知曉了他的事蹟,但沒有人嫌棄他,有瑕疵的偶像,看起來更真實。

記得《月亮與六便士》裡有句話: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一個人隨波逐流很容易,只需要往人群的方向走,想要特立獨行卻很難,那意味著要跟世俗的條條框框作對。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天樂捐建學校,有人質疑他炒作,極盡汙言穢語;

有人高舉“求恩”的牌子,要求古天樂借給她100萬;

花5000萬給母親買遊艇,有人嘲諷他“你那麼有錢,為什麼不去做好事”。

善良一旦滋生出流言、謾罵、罪惡,就會變成殺人的利器,好在古天樂從不理會,一直低調地拍電影。

這個年代,造神容易,想要精神領袖永遠不下神壇卻很難。但古天樂做到了。

張國榮說“電影方面,你們可以留意一個人,他叫古天樂”,杜琪峰說“古天樂是香港最後一個明星”,面對這樣一個完美偶像,全香港都願意繼續陪古天樂演戲。

05

拍“爛片”,只是為了“港片不死”?

事實上,今日的古天樂,已經不單單是演員那麼簡單,他的天下一公司(ONECOOL),包辦了許多香港電影的後期特效製作,支撐起香港電影的半壁江山。

他給自己的定位是“傳統的港仔”,生活就是開工再開工,這句話不僅能看出他對演藝事業的熱愛,更能看出他對這一行業的“使命”。

古天樂49歲,劉德華58歲,惠英紅59歲,無論在哪個行業都屬暮年,但他們依舊在從事強度大、危險係數高的拍攝工作。

"

今年的暑期檔,特別有意思。

上映前無人問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直衝43.56億,開創國產動畫之最;

聲稱比肩《流浪地球》的《上海堡壘》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滕華濤甩鍋“錯用鹿晗”;

與此同時,強勢霸佔熒屏的還有《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等香港警匪片......

為什麼說有意思,此前很少出現港片如此密集上映的情況,去電影院稍微勤快點的,還會發現這幾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男主——古天樂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校長這是又缺錢蓋學校了嗎?

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種頻頻遊走在各大片場、影院的場景,使他得了個“走穴影帝”的稱號。

這正是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個縮影,今天就來談論一下古天樂以及他折射出的香港電影江湖。

01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香港電影

我認為,現在才是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

內因是大陸電影市場確實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因是當前嚴峻的香港形勢,激起了一部分人的香港情結,港片只是其中一個載體。

不要小看香港電影這四個字,即便它一死再死,但同樣是飛車、爆破、槍戰、臥底、綁票、權謀這樣的戲碼,我們默認它只發生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好萊塢,另一個是香港。

權力的遊戲,從來不符合大陸影視的實際,它命裡註定要屬於香港。

香港有百轉千回的殖民史,有血脈噴張的黑幫文化,有港姐,有豪門,有亞洲四小龍,把再多傳奇放進香港社會裡演繹都不為過,這種現象在上世紀80、90年代達到頂峰,新千年前後趨於衰弱。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大一個誘因,是資本重心的轉移。

97年香港迴歸,影視資本北上,大批藝人離巢,北上掘金的香港電影遭遇了水土不服,迄今為止,很多人依舊認為,港片的最後輝煌是02年上映的《無間道》。

17年來,大批香港演員、編劇、導演都尋求突破,最典型的是港陸合拍片,延續港式喜劇風格,採用大陸製作班底,雖然偶有佳作,但常年被批“港味不足”。

其實,港味不足,不是由電影決定的,而是由觀影人決定的。

簡單來說,香港電影的受眾較為單一和固定,很多搞笑梗,聽不懂粵語的人根本Get不到,就好比東北的二人轉,有人覺得它喜感,有人覺得它土味,兩者不能兼容,也不必互相說服。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客觀上看,香港電影的確是港味不足了,比如王晶以前在香港很吃香的屎尿屁那一套,一到大陸,大家就覺得低俗了。

後來王晶就學聰明瞭,不搞港式喜劇,而是認認真真地研究大陸喜劇的套路,這些年雖然罵聲不斷,但也是轉型較為成功的香港導演。

再看那一批轉型成功的導演,諸如王晶、樑家上、陳可辛等,全在大陸掘到了真金,反觀王家衛和徐克,放不下自己的那點“矜持”,自然也就被市場拋棄了。

站對了風口,母豬也會起飛,所謂時勢造英雄,誰抓住了“大陸影視井噴”這個勢,誰就能成功。

02

警匪片異軍突起,不是偶然是必然

最賣座的類型片,絕不是小打小鬧的文藝片,低級趣味的喜劇片,而是視角宏大的動作片。

從這一點看,香港警匪片能在眾多北上的類型片中脫穎而出,幾乎是一種必然。

前面說了,香港本身有著多元的文化,能夠允許各種江洋大盜、黑白故事發生。同樣的電影,大陸不是不可以拍,但難免畏首畏尾,一個人拯救一支連,最後還要出現一面五星紅旗,以表示政治正確,老少皆宜。

大陸拍不出彩,那臺灣能拍嗎?

臺灣的確有不少熱血的年輕導演,也挑戰起幫派、動作和警匪題材的電影,出過類似《狂徒》《艋胛》等還算不錯的電影,但這種工業電影,非常考驗劇本、演技和特效,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出來的結果都會大打折扣。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臺灣是做文藝片出身的,特有的臺灣腔容易讓人齣戲,激情的黑幫打鬥場景,很有可能變成一群街頭混混打架鬥毆。

好比《上海堡壘》,滕華濤是拍言情劇出身的,江南也是個慣寫言情的主兒,鹿晗除了在校園劇裡談談戀愛啥都不會,結果非要冠上一個“國產科幻”的名號,這不能說明電影本身有多爛,而是它的定位讓它在這個領域裡顯得很爛。(當然《上海堡壘》確實爛,爛到家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說到這裡,我們基本也明白了,警匪片這一題材,還真就得香港拍,不僅要拍,還要多拍、好好拍,把大陸這一塊市場填滿。

近幾年,每年都要大量的香港警匪片湧入,基本都是拍一部火一部。

火不了的,必須向王晶學習,用“追龍”“澳門風雲”的IP,照樣幾億、幾十億票房入賬。

這樣的現象好不好呢?

答案是肯定的。

爛片看得多了,觀眾自然就能遴選出好片,再加上電影圈不到錢的話,導演出來道歉,開始反思,下一部不就能拍好了嘛,只要態度好,大家還是願意買單。

而且目前來看,香港電影實力還是非常強的,遠遠沒到大爛特爛的地步,既然我們都願意等國產動畫、國產科幻崛起了,為什麼不能等香港電影重現輝煌?

03

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市場有缺口,電影自然有價值,而支撐起一部電影根本的,是演員。

暑期檔的《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古天樂在裡面的角色,都會讓你有似曾相識、互相串戲的錯覺。

再看如今的香港電影,基本都是劉德華、張家輝、劉青雲這樣的熟面孔,而且演的角色也很單一,這也是港片被人詬病“越來越索然無味”的原因。

今年的《追龍2》,號稱集結了“梁家輝、古天樂、林家棟、任達華”四大影帝,電影上映後口碑並沒有炸裂,這充分說明,以往“只有陣容,沒有故事”的老路子走不通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明眼人一看就懂的道理,電影人能不明白嗎?

有人要問,為什麼香港警匪片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類型片挑人,適合的人就那麼幾個。

香港警匪片有自己的特色,不嚴格區分好人和壞人,這時候選角就很重要了,有觀眾緣的演員,即使演反派,大家也討厭不起來。香港人最看重“中和”。

而且,港片還喜歡拔高價值觀,比如當年爆火的《古惑仔》,明明整天喊打喊殺,但青少年看完後,只學習到兄弟情義,江湖上的不好風氣,一點都沒沾染到,因為人家電影根本不體現這個。

一種模式成功後,後來者想要模仿和複製,試錯的成本和風險就下降了許多。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從《英雄本色》《旺角卡門》,到《古惑仔》《跛豪》,我們很難在香港警匪片裡看到有反派十惡不赦,即便做了100件壞事,最後一定會做1件好事,而看起來正義凜然的主角,也一定有著某個人性的弱點供人討論。

最經典的是《無間道》裡的天台場景:

劉德華:以前我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梁朝偉:好,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好人。劉德華:那就是讓我死。梁朝偉:對不起,我是警察。劉德華:誰知道。

一個是一心想成為警察的黑幫臥底,一個是徹底失去警察身份的警隊成員,孰黑孰白,孰對孰錯,權看觀眾如何判斷。

一部電影裡,不分好角壞角,所以古天樂演正派反派,其實沒有多大區別,因為在觀眾看來,他演的就是同一個人,這就是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04

這個時代需要完美偶像

王晶常拍爛片,觀眾就不買賬了嗎?

去電影院看王晶電影的人依舊很多。

同樣,古天樂老拍警匪片,而且類型差不多,難道就沒有觀眾了嗎?

當然不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景,虎撲上的盛世美顏PK,永遠是古天樂。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現在活躍在電影熒屏的香港演員,幾乎都是一個時代的“完美偶像”。

劉德華入行幾十年,從來沒有過緋聞;

張家輝由窮小子到影帝,始終寵愛髮妻關詠荷;

古天樂更甚,是“除了太陽,沒有人能黑”的古仔。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有次看《圓桌派》,蔣方舟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現在的觀眾,已經不太可能相信明星所謂的人設,就是他本來的樣子了。

我們見過太多明星翻車的例子,才更推崇像古天樂、劉德華這種“知行合一”的真君子。

1995年,古天樂以《神鵰俠侶》裡的“楊過”一角走紅,從此再也沒演過配角,典型的“老天爺賞飯吃”;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從“白古”晒成“黑古”,甘願放棄自己“白麵小生”的人設,跟現在為了維持形象、只知摳圖的流量明星截然不同;

入行25年,終於斬獲演員生涯中第一座金像獎,獲獎感言依舊謙卑“每一場戲,每一句臺詞,都不要放棄,因為一個好的演員永遠不會放棄”;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至於大家熟知的他捐建100所希望小學的事情,也是在媒體圍追堵截下,經由爾冬升導演之口才曝光的,本人從未提及......

2018年8月26日,古天樂獲得第十六屆世界傑出華人獎,上一屆獲得這個獎項的,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看起來,古天樂趨近完美,但嫌少有人知道,他曾經坐過牢。

15歲時,他離開學校,艱難謀生,送外賣,端盤子,在酒樓洗蛇,20歲,他和一群兄弟,搶劫了一個女子。

為了所謂的情誼,他一人扛下了所有罪名,最終被判入獄一年半,入獄期間,女朋友和自己最好的兄弟走到了一起。

出獄後,他陰差陽錯,成了一名藝人經紀,後來又誤打誤撞,當上了一名藝人。

成名後,大家知曉了他的事蹟,但沒有人嫌棄他,有瑕疵的偶像,看起來更真實。

記得《月亮與六便士》裡有句話: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一個人隨波逐流很容易,只需要往人群的方向走,想要特立獨行卻很難,那意味著要跟世俗的條條框框作對。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天樂捐建學校,有人質疑他炒作,極盡汙言穢語;

有人高舉“求恩”的牌子,要求古天樂借給她100萬;

花5000萬給母親買遊艇,有人嘲諷他“你那麼有錢,為什麼不去做好事”。

善良一旦滋生出流言、謾罵、罪惡,就會變成殺人的利器,好在古天樂從不理會,一直低調地拍電影。

這個年代,造神容易,想要精神領袖永遠不下神壇卻很難。但古天樂做到了。

張國榮說“電影方面,你們可以留意一個人,他叫古天樂”,杜琪峰說“古天樂是香港最後一個明星”,面對這樣一個完美偶像,全香港都願意繼續陪古天樂演戲。

05

拍“爛片”,只是為了“港片不死”?

事實上,今日的古天樂,已經不單單是演員那麼簡單,他的天下一公司(ONECOOL),包辦了許多香港電影的後期特效製作,支撐起香港電影的半壁江山。

他給自己的定位是“傳統的港仔”,生活就是開工再開工,這句話不僅能看出他對演藝事業的熱愛,更能看出他對這一行業的“使命”。

古天樂49歲,劉德華58歲,惠英紅59歲,無論在哪個行業都屬暮年,但他們依舊在從事強度大、危險係數高的拍攝工作。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天生勞碌命,只不過每個香港演員背後,都有一大幫兄弟要養活。

導演開工了,演員也開工了,攝像也開工了,助理也開工了,龍套也開工了,整一條生態鏈才能延續下來。

王晶說過,全世界的文藝片都不賺錢的啦,如果自己口袋裡還有錢,可以支持一下就支持一下吧。如果不能賺錢,就當培養新人。

這種“義氣”,貫穿了整個香港電影的發展始末,使得香港電影在經歷了短暫的低迷之後,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

"

今年的暑期檔,特別有意思。

上映前無人問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直衝43.56億,開創國產動畫之最;

聲稱比肩《流浪地球》的《上海堡壘》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滕華濤甩鍋“錯用鹿晗”;

與此同時,強勢霸佔熒屏的還有《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等香港警匪片......

為什麼說有意思,此前很少出現港片如此密集上映的情況,去電影院稍微勤快點的,還會發現這幾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男主——古天樂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校長這是又缺錢蓋學校了嗎?

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種頻頻遊走在各大片場、影院的場景,使他得了個“走穴影帝”的稱號。

這正是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個縮影,今天就來談論一下古天樂以及他折射出的香港電影江湖。

01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香港電影

我認為,現在才是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

內因是大陸電影市場確實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因是當前嚴峻的香港形勢,激起了一部分人的香港情結,港片只是其中一個載體。

不要小看香港電影這四個字,即便它一死再死,但同樣是飛車、爆破、槍戰、臥底、綁票、權謀這樣的戲碼,我們默認它只發生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好萊塢,另一個是香港。

權力的遊戲,從來不符合大陸影視的實際,它命裡註定要屬於香港。

香港有百轉千回的殖民史,有血脈噴張的黑幫文化,有港姐,有豪門,有亞洲四小龍,把再多傳奇放進香港社會裡演繹都不為過,這種現象在上世紀80、90年代達到頂峰,新千年前後趨於衰弱。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大一個誘因,是資本重心的轉移。

97年香港迴歸,影視資本北上,大批藝人離巢,北上掘金的香港電影遭遇了水土不服,迄今為止,很多人依舊認為,港片的最後輝煌是02年上映的《無間道》。

17年來,大批香港演員、編劇、導演都尋求突破,最典型的是港陸合拍片,延續港式喜劇風格,採用大陸製作班底,雖然偶有佳作,但常年被批“港味不足”。

其實,港味不足,不是由電影決定的,而是由觀影人決定的。

簡單來說,香港電影的受眾較為單一和固定,很多搞笑梗,聽不懂粵語的人根本Get不到,就好比東北的二人轉,有人覺得它喜感,有人覺得它土味,兩者不能兼容,也不必互相說服。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客觀上看,香港電影的確是港味不足了,比如王晶以前在香港很吃香的屎尿屁那一套,一到大陸,大家就覺得低俗了。

後來王晶就學聰明瞭,不搞港式喜劇,而是認認真真地研究大陸喜劇的套路,這些年雖然罵聲不斷,但也是轉型較為成功的香港導演。

再看那一批轉型成功的導演,諸如王晶、樑家上、陳可辛等,全在大陸掘到了真金,反觀王家衛和徐克,放不下自己的那點“矜持”,自然也就被市場拋棄了。

站對了風口,母豬也會起飛,所謂時勢造英雄,誰抓住了“大陸影視井噴”這個勢,誰就能成功。

02

警匪片異軍突起,不是偶然是必然

最賣座的類型片,絕不是小打小鬧的文藝片,低級趣味的喜劇片,而是視角宏大的動作片。

從這一點看,香港警匪片能在眾多北上的類型片中脫穎而出,幾乎是一種必然。

前面說了,香港本身有著多元的文化,能夠允許各種江洋大盜、黑白故事發生。同樣的電影,大陸不是不可以拍,但難免畏首畏尾,一個人拯救一支連,最後還要出現一面五星紅旗,以表示政治正確,老少皆宜。

大陸拍不出彩,那臺灣能拍嗎?

臺灣的確有不少熱血的年輕導演,也挑戰起幫派、動作和警匪題材的電影,出過類似《狂徒》《艋胛》等還算不錯的電影,但這種工業電影,非常考驗劇本、演技和特效,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出來的結果都會大打折扣。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臺灣是做文藝片出身的,特有的臺灣腔容易讓人齣戲,激情的黑幫打鬥場景,很有可能變成一群街頭混混打架鬥毆。

好比《上海堡壘》,滕華濤是拍言情劇出身的,江南也是個慣寫言情的主兒,鹿晗除了在校園劇裡談談戀愛啥都不會,結果非要冠上一個“國產科幻”的名號,這不能說明電影本身有多爛,而是它的定位讓它在這個領域裡顯得很爛。(當然《上海堡壘》確實爛,爛到家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說到這裡,我們基本也明白了,警匪片這一題材,還真就得香港拍,不僅要拍,還要多拍、好好拍,把大陸這一塊市場填滿。

近幾年,每年都要大量的香港警匪片湧入,基本都是拍一部火一部。

火不了的,必須向王晶學習,用“追龍”“澳門風雲”的IP,照樣幾億、幾十億票房入賬。

這樣的現象好不好呢?

答案是肯定的。

爛片看得多了,觀眾自然就能遴選出好片,再加上電影圈不到錢的話,導演出來道歉,開始反思,下一部不就能拍好了嘛,只要態度好,大家還是願意買單。

而且目前來看,香港電影實力還是非常強的,遠遠沒到大爛特爛的地步,既然我們都願意等國產動畫、國產科幻崛起了,為什麼不能等香港電影重現輝煌?

03

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市場有缺口,電影自然有價值,而支撐起一部電影根本的,是演員。

暑期檔的《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古天樂在裡面的角色,都會讓你有似曾相識、互相串戲的錯覺。

再看如今的香港電影,基本都是劉德華、張家輝、劉青雲這樣的熟面孔,而且演的角色也很單一,這也是港片被人詬病“越來越索然無味”的原因。

今年的《追龍2》,號稱集結了“梁家輝、古天樂、林家棟、任達華”四大影帝,電影上映後口碑並沒有炸裂,這充分說明,以往“只有陣容,沒有故事”的老路子走不通了。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明眼人一看就懂的道理,電影人能不明白嗎?

有人要問,為什麼香港警匪片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類型片挑人,適合的人就那麼幾個。

香港警匪片有自己的特色,不嚴格區分好人和壞人,這時候選角就很重要了,有觀眾緣的演員,即使演反派,大家也討厭不起來。香港人最看重“中和”。

而且,港片還喜歡拔高價值觀,比如當年爆火的《古惑仔》,明明整天喊打喊殺,但青少年看完後,只學習到兄弟情義,江湖上的不好風氣,一點都沒沾染到,因為人家電影根本不體現這個。

一種模式成功後,後來者想要模仿和複製,試錯的成本和風險就下降了許多。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從《英雄本色》《旺角卡門》,到《古惑仔》《跛豪》,我們很難在香港警匪片裡看到有反派十惡不赦,即便做了100件壞事,最後一定會做1件好事,而看起來正義凜然的主角,也一定有著某個人性的弱點供人討論。

最經典的是《無間道》裡的天台場景:

劉德華:以前我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梁朝偉:好,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好人。劉德華:那就是讓我死。梁朝偉:對不起,我是警察。劉德華:誰知道。

一個是一心想成為警察的黑幫臥底,一個是徹底失去警察身份的警隊成員,孰黑孰白,孰對孰錯,權看觀眾如何判斷。

一部電影裡,不分好角壞角,所以古天樂演正派反派,其實沒有多大區別,因為在觀眾看來,他演的就是同一個人,這就是香港電影的行貨現象。

04

這個時代需要完美偶像

王晶常拍爛片,觀眾就不買賬了嗎?

去電影院看王晶電影的人依舊很多。

同樣,古天樂老拍警匪片,而且類型差不多,難道就沒有觀眾了嗎?

當然不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景,虎撲上的盛世美顏PK,永遠是古天樂。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現在活躍在電影熒屏的香港演員,幾乎都是一個時代的“完美偶像”。

劉德華入行幾十年,從來沒有過緋聞;

張家輝由窮小子到影帝,始終寵愛髮妻關詠荷;

古天樂更甚,是“除了太陽,沒有人能黑”的古仔。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有次看《圓桌派》,蔣方舟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現在的觀眾,已經不太可能相信明星所謂的人設,就是他本來的樣子了。

我們見過太多明星翻車的例子,才更推崇像古天樂、劉德華這種“知行合一”的真君子。

1995年,古天樂以《神鵰俠侶》裡的“楊過”一角走紅,從此再也沒演過配角,典型的“老天爺賞飯吃”;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從“白古”晒成“黑古”,甘願放棄自己“白麵小生”的人設,跟現在為了維持形象、只知摳圖的流量明星截然不同;

入行25年,終於斬獲演員生涯中第一座金像獎,獲獎感言依舊謙卑“每一場戲,每一句臺詞,都不要放棄,因為一個好的演員永遠不會放棄”;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至於大家熟知的他捐建100所希望小學的事情,也是在媒體圍追堵截下,經由爾冬升導演之口才曝光的,本人從未提及......

2018年8月26日,古天樂獲得第十六屆世界傑出華人獎,上一屆獲得這個獎項的,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看起來,古天樂趨近完美,但嫌少有人知道,他曾經坐過牢。

15歲時,他離開學校,艱難謀生,送外賣,端盤子,在酒樓洗蛇,20歲,他和一群兄弟,搶劫了一個女子。

為了所謂的情誼,他一人扛下了所有罪名,最終被判入獄一年半,入獄期間,女朋友和自己最好的兄弟走到了一起。

出獄後,他陰差陽錯,成了一名藝人經紀,後來又誤打誤撞,當上了一名藝人。

成名後,大家知曉了他的事蹟,但沒有人嫌棄他,有瑕疵的偶像,看起來更真實。

記得《月亮與六便士》裡有句話: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一個人隨波逐流很容易,只需要往人群的方向走,想要特立獨行卻很難,那意味著要跟世俗的條條框框作對。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古天樂捐建學校,有人質疑他炒作,極盡汙言穢語;

有人高舉“求恩”的牌子,要求古天樂借給她100萬;

花5000萬給母親買遊艇,有人嘲諷他“你那麼有錢,為什麼不去做好事”。

善良一旦滋生出流言、謾罵、罪惡,就會變成殺人的利器,好在古天樂從不理會,一直低調地拍電影。

這個年代,造神容易,想要精神領袖永遠不下神壇卻很難。但古天樂做到了。

張國榮說“電影方面,你們可以留意一個人,他叫古天樂”,杜琪峰說“古天樂是香港最後一個明星”,面對這樣一個完美偶像,全香港都願意繼續陪古天樂演戲。

05

拍“爛片”,只是為了“港片不死”?

事實上,今日的古天樂,已經不單單是演員那麼簡單,他的天下一公司(ONECOOL),包辦了許多香港電影的後期特效製作,支撐起香港電影的半壁江山。

他給自己的定位是“傳統的港仔”,生活就是開工再開工,這句話不僅能看出他對演藝事業的熱愛,更能看出他對這一行業的“使命”。

古天樂49歲,劉德華58歲,惠英紅59歲,無論在哪個行業都屬暮年,但他們依舊在從事強度大、危險係數高的拍攝工作。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天生勞碌命,只不過每個香港演員背後,都有一大幫兄弟要養活。

導演開工了,演員也開工了,攝像也開工了,助理也開工了,龍套也開工了,整一條生態鏈才能延續下來。

王晶說過,全世界的文藝片都不賺錢的啦,如果自己口袋裡還有錢,可以支持一下就支持一下吧。如果不能賺錢,就當培養新人。

這種“義氣”,貫穿了整個香港電影的發展始末,使得香港電影在經歷了短暫的低迷之後,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

20歲坐牢,48歲拿影帝,爛片之王古天樂,才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倔強

看到這裡,不免有人質疑:

既然香港電影在大陸發展得這麼艱難,為什麼我們還要不遺餘力地鼓勵它的發展?

理由很簡單:因為它不可替代。

我們再也不可能重塑一個像香港這樣的城市,同樣,我們也不可能再複製香港曾經的文明。

一部“爛片”並沒有比“港片已死”優越多少,我們期盼香港電影儘快重現往日生機,我們更希望,在一個公平環境下,它能參與到大陸電影的市場競爭中來,並自然完成新舊兩代電影人的交接。

我們不能一直為情懷買單,香港電影想要延續,必須思考自己究竟該用什麼打動觀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