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隨劉禹錫一起漫步歷史,重走唐詩之路

古詩 劉禹錫 文學 國學 社會科學報 社會科學報 2017-09-25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薦讀|隨劉禹錫一起漫步歷史,重走唐詩之路薦讀|隨劉禹錫一起漫步歷史,重走唐詩之路

薦·讀

劉禹錫傳

孫琴安 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7年8月出版

薦讀|隨劉禹錫一起漫步歷史,重走唐詩之路

內容簡介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作者以有情之筆,寫盡傳主劉禹錫晴雨不定、跌宕精彩的一生。劉禹錫與詩壇巨擘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人的交誼,更為我們展開一幅中唐詩壇的全景圖卷。由於劉禹錫特殊的政治經歷,“永貞革新”、憲宗削藩、武元衡之死、“甘露之變”……中唐政治史的樁樁件件也在我們眼前清晰再現。作者數十年的研究功力於斯盡顯。

作者孫琴安是唐代文學研究專家,尤勤於劉禹錫的研究,該著可以說是其在劉禹錫研究方面的總結性著作,亦是作者劉禹錫研究新的里程碑,凝聚了作者數十年來的研究心血和成果。

全書共分八章,以文學和詩意的語言,系統而完整地介紹了劉禹錫成長、讀書、入仕、終老的一生,他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交友遊歷、詩文成就,他坎坷動盪而又不平凡、極具戲劇性的人生經歷,都在作者飽含感情的筆下一一呈現。

作者對傳主生平考證嚴謹,提出不少新見,使得該書既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同時又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可謂雅俗共賞。

薦讀|隨劉禹錫一起漫步歷史,重走唐詩之路

作者簡介

孫琴安

當代著名作家、學者。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教授,上海文史館館員。長期從事古典文學和傳統文化研究,尤長於唐詩研究,已出版著作三十餘部,其中《中國評點文學史》《中國性文學史》《唐詩選本提要》等八部著作獲獎,並撰有《徐志摩傳》《馮雪峰傳》等名人傳記。現為李白學會、杜甫研究學會、徐志摩學會顧問。正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唐詩選本研究與整理”的研究工作。

作者簡介

孫琴安

當代著名作家、學者。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教授,上海文史館館員。長期從事古典文學和傳統文化研究,尤長於唐詩研究,已出版著作三十餘部,其中《中國評點文學史》《中國性文學史》《唐詩選本提要》等八部著作獲獎,並撰有《徐志摩傳》《馮雪峰傳》等名人傳記。現為李白學會、杜甫研究學會、徐志摩學會顧問。正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唐詩選本研究與整理”的研究工作。

薦讀|隨劉禹錫一起漫步歷史,重走唐詩之路

精彩書摘

第二章 踏入官場

第一節初入仕途

三 在朝任官

正當劉禹錫來往於渭南與京城之間,貞元十九年(803)二月,原任淮南節度使的杜佑被徵召入朝,任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即除了身居宰相之位以外,還擔任了掌管全國各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方面的最高長官。他來京擔任要職以後,並沒有忘記劉禹錫,對他仍很器重,凡遇重要的表狀,仍請他代為撰寫,如《為杜相公自淮南追入長安至長樂驛謝賜酒食狀》《代杜相公謝就宅賜食狀》,均出自劉禹錫的手筆。

由於劉禹錫多次為杜佑、韋夏卿這些大官撰寫表狀,而且文字規範典雅,文句流暢切實,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文名逐漸增高,影響也逐漸擴大。不久,即在該年的閏十月,在御史中丞李汶的奏報下,他被調到朝廷任監察御史。

薦讀|隨劉禹錫一起漫步歷史,重走唐詩之路

監察御史的官職是從隋朝開始設置的,到唐代,御史臺分為三院,其中監察御史屬察院,論品級,只有正八品上階,但權力範圍很大,如察看百官的工作情況,到各地郡縣去巡按,以及糾視刑獄、肅整朝儀,都屬於其管理的範圍,所以一旦出轎上馬,顯得很威嚴,連京兆尹在路上遇見都要讓道。當時人有這麼一種說法:“監察御史振舉百司綱紀,名曰‘入品宰相’。”可見其威風的程度。再說,從地方官轉入朝官,特別是品級上有著明顯的升遷,這對劉禹錫來說,當然是十分興奮而樂意的。因此,調令一到,便帶著老母和家屬,高高興興地離開渭南,直赴長安。

薦讀|隨劉禹錫一起漫步歷史,重走唐詩之路

當時,長安城內繁華異常,大小馬路縱橫交錯,車來人往,煞是熱鬧。那些有身份的官家,為上朝方便,大多居市中心,城內的居住環境很好,街道兩旁除種植果樹以外,也種有槐樹和大量的柳樹。每到春夏,柳樹初綻或綠葉成蔭,隨風飄拂,那景色分外好看。可惜劉禹錫這次赴京上任,與他前次從淮南到渭南上任一樣,都是冬天,故長安城中盡是枯枝禿枒,綠意全無,但劉禹錫心中卻是喜滋滋的。他在長安城的光福裡選了一套住宅,正好與權德輿的獨生子權璩為鄰居,成了權璩的東鄰。權璩也早聽到過劉禹錫的大名,也知道自己的父親權德輿早就認識他,所以彼此都很高興。而劉禹錫老母聽說光福裡緊挨安仁裡的南面,離皇城朱雀門僅隔三條小道,更覺滿意。總之,劉禹錫一家人在外幾經周折,現在總算有了一個較好的居處,在京城安頓下來了。

朝官畢竟與地方官不同,不僅消息靈通,而且交際面廣,接觸的人多。劉禹錫初來御史臺任監察御史時,四方諸侯以及過去認識的親朋好友,都紛紛寫信來向他表示祝賀。在這裡,他認識了一位同事——韓愈。韓愈字昌黎,比劉禹錫大四歲,幼孤,由兄嫂撫育成人,比劉禹錫早一年考中進士,後三次考吏部取士科而不成,只好在汴州、徐州等處任地方小官,直到貞元十六年(800)冬天才回到長安,這次也是剛從國子監四門博士調到御史臺任監察御史的。兩人當時都已很有文名,因此都很覺欣喜。穿著碧色的朝服,在御史臺的察院內進進出出,說不上神氣十足,也頗為時人注意。

當時,長安城內繁華異常,大小馬路縱橫交錯,車來人往,煞是熱鬧。那些有身份的官家,為上朝方便,大多居市中心,城內的居住環境很好,街道兩旁除種植果樹以外,也種有槐樹和大量的柳樹。每到春夏,柳樹初綻或綠葉成蔭,隨風飄拂,那景色分外好看。可惜劉禹錫這次赴京上任,與他前次從淮南到渭南上任一樣,都是冬天,故長安城中盡是枯枝禿枒,綠意全無,但劉禹錫心中卻是喜滋滋的。他在長安城的光福裡選了一套住宅,正好與權德輿的獨生子權璩為鄰居,成了權璩的東鄰。權璩也早聽到過劉禹錫的大名,也知道自己的父親權德輿早就認識他,所以彼此都很高興。而劉禹錫老母聽說光福裡緊挨安仁裡的南面,離皇城朱雀門僅隔三條小道,更覺滿意。總之,劉禹錫一家人在外幾經周折,現在總算有了一個較好的居處,在京城安頓下來了。

朝官畢竟與地方官不同,不僅消息靈通,而且交際面廣,接觸的人多。劉禹錫初來御史臺任監察御史時,四方諸侯以及過去認識的親朋好友,都紛紛寫信來向他表示祝賀。在這裡,他認識了一位同事——韓愈。韓愈字昌黎,比劉禹錫大四歲,幼孤,由兄嫂撫育成人,比劉禹錫早一年考中進士,後三次考吏部取士科而不成,只好在汴州、徐州等處任地方小官,直到貞元十六年(800)冬天才回到長安,這次也是剛從國子監四門博士調到御史臺任監察御史的。兩人當時都已很有文名,因此都很覺欣喜。穿著碧色的朝服,在御史臺的察院內進進出出,說不上神氣十足,也頗為時人注意。

薦讀|隨劉禹錫一起漫步歷史,重走唐詩之路

韓愈那年三十六歲,他從二十九歲開始做官,仕途上雖然沒有什麼大的發展,但在文學和學術思想上的影響卻日漸擴大,受到人們的重視。他在國子監任四門博士,實際上就是在當時國家的最高學府教書。他一邊教書,一邊寫文章,宣傳儒學思想的復興和古文的好處,《師說》《爭臣論》《送孟東野序》《答李翱書》等許多重要的文章,都寫於這一時期。他的淵博知識和流暢的文筆,贏得了許多弟子的欽佩。即便調任監察御史的職務後,他仍舊熱衷於儒學的改造和古文的寫作。現在見劉禹錫這樣一位有才華的文士前來共事,正是求之不得,馬上就與他共同探討起文學創作和學術思想諸問題。而劉禹錫在與韓愈的交談和接觸中,也深深感到他是一個很正直聰明的人,而且在學術思想和文學創作上都敢於衝破傳統,大膽創新,對自己啟發不少。

薦讀|隨劉禹錫一起漫步歷史,重走唐詩之路

更令劉禹錫感到高興的是,正當他來御史臺沒幾天,認識韓愈不久,柳宗元也從藍田縣尉被調到御史臺來擔任監察御史裡行。所謂裡行,實際上就是監察御史的見習官,品級比正八品低一點。他一見劉禹錫,便來拜訪敘舊,因為這還是他們第一次在朝共事,所以彼此都格外振奮。而韓愈也久知柳宗元的文名,也為他的到來感到高興。從此,這三位著名的文學家便經常在一起創作詩文,交換心得,切磋學術問題。這一年,元稹和白居易才剛赴京參加書判拔萃科的考試,杜牧還剛剛出世,所以,劉禹錫、韓愈、柳宗元三人的相聚,在當時的文壇和學術界,實在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難怪韓愈的好友李翱後來說:“翱昔與韓吏部退之為文章盟主,同時倫輩,柳儀曹宗元、劉賓客夢得耳!”

薦讀|隨劉禹錫一起漫步歷史,重走唐詩之路

當時,在御史臺任監察御史的除劉禹錫、韓愈、柳宗元等人以外,還有李絳、韓泰等人,他們都頗有文才,堪稱一時俊彥。但是,在韓愈的眼光裡,劉禹錫、柳宗元二人似乎更有才華,而且,他們都提倡散體的文章,反對浮華的駢體散文,倡導古文運動,對當時文壇上所存在的弊端的看法是一致的。所以,韓愈也特別願意與劉、柳二人接近,互相交流,他們三人很快便建立了友誼,成了很熟悉的朋友。

-END-

薦讀|隨劉禹錫一起漫步歷史,重走唐詩之路

點擊“閱讀原文”打開購買頁面

大家都在看

長按二維碼關注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社會科學報

微信號:shehuikexuebao

社會科學報官網:http://www.shekebao.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