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詩作《望洞庭》賞析 描寫君山銀針茶園環境的詩《望洞庭》

初唐詩人劉禹錫的《望洞庭》聞名於世,詩中雖未點出茶,但將君山銀針茶得天獨厚的茶園環境(洞庭湖君山島)描寫的生動優美,下面茶詩網帶您來賞析下這首經典古詩。

劉禹錫詩作《望洞庭》賞析 描寫君山銀針茶園環境的詩《望洞庭》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望洞庭》註釋

(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岳陽市,我國第三大淡水湖。

(2)湖光:湖面的波光。

(3)秋月:秋天的月亮,此指秋夜。

(4)兩: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諧。指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

(6)潭面:指湖面。

劉禹錫詩作《望洞庭》賞析 描寫君山銀針茶園環境的詩《望洞庭》

(7)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裡一說是湖面無風,水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模糊。

(8)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9)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島,古時又稱洞庭山,我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銀針便產於君山島之上。

(10)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1)白銀:一作“白雲”。

(12)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這裡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翻譯

劉禹錫詩作《望洞庭》賞析 描寫君山銀針茶園環境的詩《望洞庭》

秋夜明月清輝,遍灑澄淨湖面,湖面平靜無風,猶如鐵磨銅鏡。遙望美麗的洞庭湖光山色。真的讓人浮想聯翩。那翠綠的君山,真像銀盤裡的一枚玲瓏青螺。

《望洞庭》賞析

《望洞庭》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首句描寫湖水與素月交相輝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繪無風時湖面平靜的情狀。

劉禹錫詩作《望洞庭》賞析 描寫君山銀針茶園環境的詩《望洞庭》

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島(君山銀針產地)翠綠的色彩,這裡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複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裡的青螺。

全詩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採,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超的描寫,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采,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作者劉禹錫簡介

劉禹錫詩作《望洞庭》賞析 描寫君山銀針茶園環境的詩《望洞庭》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詩人劉禹錫與茶結緣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望洞庭》聞名於世,其中名句“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中雖未點出茶,但將君山銀針茶的產地君山島描寫的詩情畫意,應了那句諺語“好茶藏名山,名山出好茶”。

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中,通過細緻的詩詞描寫,將茶葉比喻為天地靈氣的結晶,有德之士方能辨茶之真味,更將茶帶入哲學思想的領域,茶也成為哲學與思考的投射物。

劉禹錫詩作《望洞庭》賞析 描寫君山銀針茶園環境的詩《望洞庭》

劉禹錫人生曲折,連續多次多年的貶謫生涯,並沒有將他對茶的喜愛之情磨滅,但如果沒有經歷這20餘年的貶謫,或許劉禹錫會創作出更多關於茶的詩句,下面茶詩網帶您來賞析下這首《西山蘭若試茶歌》的茶詩。

《西山蘭若試茶歌》

唐·劉禹錫

山僧後簷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驟兩鬆聲入鼎來,白雲滿盅花徘徊。

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

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雖嘗未辨煎,桐君有錄那知味。

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頃餘。

木蘭墜露香微似,瑤草臨波色不如。

僧言靈味宜幽寂,采采翹英為嘉客。

不辭緘封寄郡齌,磚井銅爐損標格。

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

欲知花乳清冷味,須是眠雲跂石人。

《西山蘭若試茶歌》茶詩賞析

劉禹錫詩作《望洞庭》賞析 描寫君山銀針茶園環境的詩《望洞庭》

《西山蘭若試茶歌》是劉禹錫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時所作的一首贊茶詩。劉禹錫嗜茶,他在常德十年,盛讚西山寺背北竹蔭處生長的好茶,把茶的採、制、煮、飲及其功效都描述得生動形象。

常德在唐代就出產茶。詩中“斯須炒成滿室香”句,說明唐代少數地區出現了炒青綠茶工藝,這是公認的我國炒青綠茶最早史料,是很珍貴的,很有價值的。迄今為止,製造綠茶仍是沿用炒青工藝,只是有所發展和創新。考我國綠茶,所以載譽全球,經久不衰,獨特的炒青工藝是一大特色。

詩中對茶樹栽培環境除肯定“陽崖陰嶺各殊氣”外,提出“未若竹下莓苔地”之說;對茶的香型指出“木蘭沾露香微似”;對茶效指出要使“宿酲散”靠的是茶的香氣悠揚噴鼻;要使“煩襟開”,靠的是茶味“清峭徹骨”。(本文版權茶詩網https://www.teapoems.com古今中外茶詩茶詞交流平臺)看來作者對茶是很有感悟的。全詩“靈味”很濃,寫出了佛家飲茶文化的真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