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古詩 李白 伊河 白鶴 新唐書 嵩縣在線 2018-11-30

“鳴皋”為山名,即今天嵩縣、伊川縣交界處的九皋山。此山上古名為“放皋之山”——《山海經》:“又東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於伊水。”北魏名為“狼睪山”——《水經注·伊水》:“北與溫泉水合,水出新城縣之狼睪山西南阜下,西南流,會於伊水。”因明水出於山中,它還又有一個名字“明皋山”——《太平寰宇記》:“明皋山即放皋山,在樑縣南六十里。”

大約是“明”、“鳴”發音上的相同吧,在人文薈萃,極富想象力的浪漫氣質的大唐,此山的名字變成了“鳴皋山“,並且自然而然地與《詩經》裡的一首名為《鶴鳴》的詩聯在了一起:“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宅蘀。它山之石,可以為錯;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從此,這座普通的大山身上開始有了人文的光芒。

在唐代,鳴皋山屬東都洛州的陸渾縣。據《新唐書》:“陸渾,畿。有鳴皋山。有漢故關。”唐代編寫的《元和郡縣圖志》也記載:“陸渾縣,畿,東北至府130裡。三塗山在縣西南50裡。明皋山在縣東北十五里。”由於地處洛陽京畿,加上山清水秀,宛如世外桃源,在大唐時期,陸渾一帶文人墨客往來不絕,象李白、杜甫、宋之問、白居易、岑參等大詩人都曾踏足於此,並留下不少以陸渾為名或歌詠陸渾風光的傳世詩作。

“憶昨鳴皋夢裡還,手弄素月清潭間”,李白對鳴皋的痴愛可以說已到魂牽夢縈的地步,就是到了長安猶在夢鳴皋。他直接以鳴皋為題寫的詩就有:《送岑徵(zhēng)君歸鳴皋山》、《鳴皋歌送岑徵君》、《鳴皋歌奉餞(jiàn)從翁清歸五崖山居》等。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嵩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李白曾為它寫了三首詩

遊九皋山散記

作者:閆書卿

位於嵩縣九店鄉西北部,伊河之濱的九皋山,以鶴鳴九皋擠身於嵩縣八大景之列,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鶴鳴篇》裡就有“鶴鳴九皋,聲聞於天”的優美詩句,九皋山也因之而名揚四海,許多人士慕名而往。我作為嵩縣人,對九皋山的種種傳聞從小就聽說了很多很多,然而至今未能親臨九皋山而一睹為快,終日耿耿於懷。每每友人提起,總覺臉上失彩,今天有幸下鄉到九皋村,機會自然不能錯過,儘管陰雨霏霏,我的遊興絲毫不減,便欣然冒雨前往。

沿著崎嶇的羊腸小道,盤沿而上,我的腦海裡不由地又浮現出關於“鶴鳴九皋”的傳說:從前,九皋山下住著一位勤勞樸實以打柴為生的老頭,家有花一樣相貌極似的三個女兒。一天老人上九皋山打柴,遇見一位忠厚善良的年輕人——花樹郎。就當面將女兒許她為妻。

老人回家後,大女兒,二女兒都不願嫁山裡郎,三女兒白荷答應了婚事。嫁給花樹郎後,小兩口恩恩愛愛,小日子美滿幸福,大姐後悔莫及,遂生歹意。一天趁與小妹伊河洗衣之際,將小妹推落河中後假冒白荷回到花樹郎家。時間久了,花樹郎看出“妻子”變得好吃懶做,與白荷的習性大不相同,心中犯疑,遂以放牛為名逃出家門。花樹郎走到伊河邊,望著東流的河水思念愛妻,不禁放聲大哭,痛不欲生,正要投河而死,忽然一隻白鶴在他頭頂盤旋哀鳴。花樹郎心中詫異,這白鶴好象知道我的心事?難道她就是我妻轉化而成?!於是脫口說道:“白鶴白鶴是我妻,落到牛背馱著你。”白鶴果然落到牛背上。花樹郎驚喜交加,又說:“白鶴白鶴是我妻,落到肩上架著你。”白鶴隨即又飛落到她的肩上,並用長頸纏住花樹郎的脖子,用丹頂親切的貼在他的腮幫上,情意纏綿,花樹郎欣喜若狂,恍惚間也羽化成了白鶴,隨即展開雙翅衝向藍天,夫妻比翼齊飛同起同落,每當夕陽西下,彩霞滿天,他們便雙雙棲於九皋山頂,相向歡唱,聲聞於天……

正沉思之際,忽然渾身一顫,只聽得耳畔風聲呼呼,傘也撐不住,連人幾乎也要被山風颳走,需極力方可站穩,原來我已走到了嶺上過風口,趕路的燥熱一掃而光,山頂隱隱就在眼前,頓時勇氣倍增,收起雨傘沿著山嶺向上攀登。

一道四米多高的石牆擋住了去路,這便是九皋山的南寨牆,寨牆純用青石條幹砌而成,最大的石條至少也有一噸重,寨牆建造的年代雖無從考究,但從石頭上長出的石花以及石頭的顏色就可以看出已經很久遠了,古老的寨牆雖歷經風雨滄桑,卻堅固如初,古人的毅力與智慧真令我驚歎不已。

寨牆偏東處有一缺口,拾級而上,進入寨牆內,迎面走來一位身披塑料雨衣精神矍鑠的老人,老人是山上的護林員,當我說明來意,老人對我這個頂風冒雨登山的小夥子表示極大地歡迎,不顧風寒路滑,欣然領我山前山後遊覽。

首先要看的是九龍洞,到九龍東必須經過“天橋”,所謂“天橋”便是在萬丈高的山崖上,依壁而搭了兩根一丈多長的木杆,這裡曾有“九皋山萬丈高,老母搭天橋,不是神仙不能到”的順口溜,遊人過天橋是不敢往下看的,必須雙手緊扣石崖面壁而過。因此,內壁石崖俗稱“擦肚皮石”。若不緊挨肚皮,稍一疏忽掉下萬丈深淵,不粉身碎骨腦漿迸裂才怪呢。從這樣的“天橋”上走過,真使我覺得有一種大難臨頭而又逢凶化吉的快感。過了“天橋”,便是九龍洞,洞內九條石龍似真龍一般排列洞頂,護林老人說,每逢雷電交加,九條龍口內的九條火蛇便直往外噴。

沿著曲曲折折的幽徑,老人領我來到北山頭,眼前豁然開朗,四面八方盡收眼底,頓覺心曠神怡。伊河水像一條極長極長的白布,從山腳下鋪過,鋪在那伊河平川上,沿途的田湖鎮,鳴皋街,酒後鄉在霧中若隱若現,雄偉的陸渾水庫把伊河水攔腰切斷,遠遠望去,天連霧,霧連水,天水相連,置身於這樣的人間仙境,真使我覺得飄飄欲仙。老人說,若在天氣晴朗之時,北可望見龍門山,南可望見嵩縣城,附近的山山嶺嶺盡收眼底。我想那肯定是另有一番風味了。

俯視身下,林濤陣陣,鬱鬱蔥蔥的樹像大海漲潮一樣,一浪推著一浪,煞是壯觀。小雨停了,山坡上升起乳白色的霧氣,在山腰纏繞升騰。巡視林海,只聞山間小鳥啾啾,卻不見白鶴蹤跡,我禁不住向老人討教,老人嘆氣說:“鶴鳴九皋那是以前的事了,現在哪有白鶴。”哦,我明白了,生態的破壞,白鶴被迫遷徙。但如今,覺醒的人們經過努力,植樹造林,保護環境,樹林長起來了,山又綠了,小鳥,野獸陸續返回九皋山,白鶴重返九皋山的日子還會遠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