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正寧迷人的琴山和樂洞

古琴 民族樂器 七仙女 樂器 每日慶陽 2017-05-12

正寧舊縣治羅川城南有座高聳的大山,山形酷似一架平置古琴,人們便把這座山叫琴山。山腰有一窟幽深莫測的仙洞,人稱樂洞。說起這琴山和樂洞來,還有一個美妙的傳說哩。

慶陽正寧迷人的琴山和樂洞

琴山原名南峁山,西揖蒼翠的泰山,北臨滔滔的羅河水,花紅柳綠,桃李芬芳,煙嵐呈異,景色宜人,真是參禪修道、悟徹皈依的最佳去處。

相傳有一天,七仙女雲遊天下,遍尋名山佳景,嬉戲歌唱、縹緲行走間,突然來至羅川上空。見南峁山好似窈窕淑女,亭亭玉立,婀娜嫵媚,靈光奇態,七仙女立即按落雲頭,遊山賞景。到了一空曠之處,她們坐下來歇息,各自拿出樂器來,輕彈慢捻,時而高吭,時而低吟,如痴如醉,驚天動地。正玩得高興間,一陣風兒過後,大雨傾盆而下,眾仙女又想移駕回宮,而南峁山的這塊福天吉壤,令仙女們興猶未盡,流連忘返。情急之中,大姐姐拔下頭上的金簪在山腰上一鑽,便鑽出一窟洞來。仙女們一擁而進,繼續作歌遊樂,直到夜幕降臨,才駕雲回宮去了。不料,仙女們回宮時因為忙亂,把一架琴遺忘在洞裡了。於是,南峁山每當清風徐來之時,宛轉悅耳的琴聲恍如高山流水之音,跌宕起伏,飄蕩山壑,迴應谷峰,引逗得百鳥合鳴,群獸伴舞。人間仙境,令人無不神往,但未有窮其奧妙者。這曼妙的琴聲,朝迎百姓入田耕作,暮送黎民進入夢鄉。漸漸地羅水邊的人們與琴音休慼相關,難以分開,人人都說:“這是天賜的福音!”稱讚其為文峰“樂洞”。

有一年,當地來了一個知縣,聽到了這美妙的樂音,不禁心馳神往。他想山中必有無價之寶,才能放出如此靈音,便一心想掘寶為己有。隨即悄悄派了倆衙役上山探寶。倆衙役奉命上山,這兒敲敲,那兒打打,忙得團團轉,最終徒勞無功,空手而返。知縣大怒,責打40大板,限期尋寶。倆衙役拖著受傷的身子,繼續上山尋找,仍一無所獲。這時,他們筋疲力盡地來到一座破廟休息。剛剛睡著,微風拂過,廟裡發出了清脆的琴聲。2人驚起,四下尋找,終於在神像前的香爐裡發現兩個特大的蘆子草,草旁有一架精美的古琴,若隱若現,光彩照人,風吹蘆草,蘆草撫琴,奏出了亦真亦幻、無與倫比的樂聲。倆衙役喜不自禁,暗暗慶幸,“真是天助我也!”連忙下山去向知縣稟報。知縣聞訊欣喜若狂,三步並作兩步地跑向廟宇,狼吞虎嚥地吃了蘆子草不算,還抱著古琴愛不釋手,連連讚歎:“稀世之物!稀世之物!”旋即走出廟門。這時只聽一聲震天巨響,山崩地裂,知縣及隨從被深深地埋在了山下,嗚呼哀哉了。山澗溝峁形成了古琴狀,後人便把這山叫琴山,也有叫撫琴山的。清《正寧縣誌》還記載此為“唐明皇夢群仙處”。再後來,琴山便成了遊覽勝地,作為正寧“古八景”之一。歷代文人墨客到此觀賞遊覽,吟哦不絕。

號稱明“前七子”的大文學家、慶陽人李夢陽在黌宮講學時,面對蔥鬱的琴山,浮想聯翩,賦詩曰:

泮林深處桂香庭,坐向琴峰望眼扃。

曉日霞飛紅映碧,春天雨過翠還青。

山花開處屏圍設,野鳥飛時圖畫撐。

絕聲奇觀歸泮水,任他滄海幾回更。

明代官為長史的河南汝陽人強晟出巡時慕名踏訪琴山,有感賦詩一首:

羅川城子對崔嵬,曾見仙翁石洞開。

藥灶猶餘神物守,巖扉常有白雲埋。

樵柯爛後人初覺,滄海乾時鶴未來。

瘦馬行行吟眺處,憑欄鎮日不能回。

清寧州知州、江西新建人吳一嵩多次赴琴山賞景,題詩曰:

翠嶺苕窈峭莫攀,琴橫碧落撫青鬟。

泉彈水調聲飛座,樹撥風弦韻滿山。

雲暗芳塵迷古徑,月明清夢繞仙關。

群翁散後遺荒洞,石洞芝肥鹿自還。

清時正寧知縣、曾修《正寧縣誌》的山西陽曲人折遇蘭吟詩讚曰:

青嶂橫空未許攀,瑤琴幾度落雲鬟。

伯奇調冷愁中月,漆室元哀夢裡山。

別有雍門悲宿草,更無姑射降仙關。

荒涼古洞憑誰守,斜日秋城鶴自還。

清貢生、曾修縣誌的邑人鞏爾磐更是感慨良多:

崛峨高峰自古今,洞門長鎖白雲封。

茫茫流水無人問,寂寂仙翁何處尋。

不向名山同採藥,卻來空谷聚知音。

即今相對曾無韻,想是明皇夢裡琴。

清貢生、羅川書院主講、邑人鞏帝疆題詩:

古調由來迥莫攀,瑤池雅韻出煙鬟。

巖前風舞雪中曲,指外弦青雨後山。

月冷碧岑思大雅,聲希玉洞叩禪關。

仙人一去無消息,雲自悠悠鶴自還。

(張志英 焦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