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平:創新教育模式 將村小建成“花園式”學校

國學 農民 三農 舞蹈 巴中新聞網 2017-05-30
李中平:創新教育模式 將村小建成“花園式”學校

李校長與學生一起排練節目

四川新聞網巴中5月23日訊(李朝維)距通江縣城7公里的周子坪小學,現如今叫通江縣第七小學。其學校環境優美,教師幸福,學生快樂。校長李中平憑藉敢想敢幹敢吃苦的精神,用山裡人的樸實、勤勞、智慧和才幹身處一線,帶好頭、做表率搞好學校建設,將一所13個學生的村小變成500多人的花園式學校。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李中平從事教育工作28年,在工作中善於思考,創新教學模式,深化改革課堂內容,利用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相結合。期間,教育成果先後在通江縣、巴中市推廣;相關經驗在全縣、全國進行交流;相關隊課說課活動榮獲四川省一等獎。其個人先後獲評四川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巴中市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德育工作者,通江縣優秀黨務工作者、“十佳校長”等榮譽。

A:帶頭出力改善校舍感動村民 創建家長接待中心學生就餐不再難

山裡抬條石改變校園環境感動村民 離任村民學生自發送行2公里

1989年3月,剛畢業不久的李中平,帶著夢想進入教師行列。“當時學生學習與老師授課條件有限,環境艱苦,教育資源較為匱乏,不像現在資源這麼豐富,現在學生通過互聯網就能夠學到很多知識。那個條件下只有老師講什麼,學生就學什麼,侷限性很強。”李中平說,“身在那個時代,唯有不斷的充實自己,才能給與更多學生知識。”

李中平通過踏實、勤奮的工作態度,總結出自己獨特教學模式,相續在朱元、鐵溪工作後,2002年3月,李中平到長坪鄉中心小學任校長。剛到任見到學校條件極差,每天面對破破爛爛的校舍,他心生感慨,默默下定決心,“就是徒手,也要把這裡變成花園。”那時學校沒有錢,他們用腳用手發揚“南泥灣”精神。

他與老師們在節假日裡,一起到山裡抬條石修建學校。在挑石頭過程中,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李中平身高1米8左右,身體結實有力氣,他總喜歡把最重的那頭留給自己。他們就這樣重複地工作,用短短兩年的時間,將一所近乎荒蕪的小學搖身一變成為全縣鄉鎮中最漂亮的花園式學校。

帶頭修學校的故事被傳開後,當地百姓被他所感動,便自覺加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隊伍。李中平憑藉敢想敢幹敢吃苦的精神,用山裡人的樸實、勤勞、智慧和才幹為自己的人生而立:立志向,立標準,立形象。

李中平離任前往鐵溪任職那天,在長坪鄉馬路旁,當地村民自發組織和學生整整延伸了兩公里,紅紅的鞭炮也跟著跑了兩公里,響了兩公里。“因工作與他們相識,真沒有想到離開時,老百姓會有這種方式告別,當時很感動,眼淚不停的流,便給當地村民深深的鞠了一躬。”李中平說。

條件有限致學生蹲在牆角吃午飯 創建家長接待中心解決就餐困難

2006年9月,他到鐵溪小學工作。因鐵溪小學離街道較遠,家長給娃娃們送午飯的習慣早已形成。娃娃們吃飯不是趴在花臺上就是蹲在牆角,不衛生也不雅觀。這一幕被李中平看到後,他心裡有些心酸,後面便組織開會,著手建立“家長接待中心”陣地,這個接待中心設有茶水、電視、報紙、意見簿……

據瞭解,他的這個創意不僅解決了當時的家長和學生的就餐困難,還為家校共育搭建了交流平臺。該創舉最後榮獲了四川省首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創新案例獎。此舉不僅讓學校有了秩序,同時也有了人氣。為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李中平便著手創新教育模式,利用文化活動進校園等方式豐富學生校園生活。

“教育來源於生活,最終教育要回歸到生活。”鐵溪到處是竹,披坡,連谷;成林,成雲。李中平思考何不就地取材,利用這些豐富資源,開發竹竿系列活動。從此,他的腦子裡全是竹竿、竹節、竹板等。一學期後,竹竿系列活動便正式走進了鐵溪小學:快板、舞蹈、遊戲……多樣的竹竿活動讓山裡的娃娃們“活”了:《課間十分鐘》、《趕圩歸來阿哩哩》……

“文化才是讓一所學校繁盛久遠的動力!隨著竹竿系列活動的開展,竹的精神外化於行,內化於心,成了師生的靈魂,快樂的精靈。”李中平講,鐵溪小學的校園竹竿舞系列活動,被教育部評為全國一百個陽光體育優秀案例之一。後又被老師們轉化成課題,獲地國家級科研成果二等獎。

李中平:創新教育模式 將村小建成“花園式”學校

通過勞動收穫的玉米

B:創新課堂提升學生思辨能力 “孤島”招生困境重重

2年時間改校風不惜得罪人 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2012年4月,李中平到了火炬鄉中心小學後。他決定向四十分鐘要質量,這期間學校教育要下深水,出實招,來不得半點虛假,這是要對學生和家長負責。通過向名校取經,向群眾問計,不惜得罪同事和領導。用兩年時間,教師們駕馭課堂的能力明顯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也顯著提高。

李中平在火炬中心小學工作期間,家長常來學校瞭解學生學習情況。他對家長講到,學生來到學校,學校理應努力為他們服好務。這種工作思路得到了學生家長和老師們的支持。這期間有老師對他說: “給您幹工作,再苦再累也值!”他卻面帶微笑迴應老師,“錯啦,工作永遠是給自己乾的。我們是因為工作才有了感情,不是有了感情才工作!”

隨著通江縣委縣政府對高明新區進行規劃後,周子坪小學於2012年8月動土修建,於2014年5月該校主體工程全面竣工, 6月開始籌備、規劃招生。該校地處通江城郊,是一所肩負均衡發展歷史使命的學校,也是領導關注的焦點,百姓談論的熱點。2014年6月,李中平從火炬調往該校任校長。可所謂受命於危難之際。

新校區成“孤島”困境重重 拉上妻子走家串戶招生

他到周子坪小學時,該校是一個空架子,此時,學校裡只有他和兩位老師。該校前身是所村小,且只有13個學生,現在變成完全小學。面對存在的招生困境,通往縣城的唯一通道——譚家河大橋因故障封閉,通往民勝鎮的道路也因維修整治而中斷,學校一下陷入孤島。

針對當前面對的困境,他沉著冷靜思考,制定招生計劃,結合區位優勢,規劃學校藍圖,將學校定位成城區首個寄宿制公辦小學。招生與規劃同時進行,常加班至深夜,全靠濃茶提神。有時甚至通宵,第二天繼續走家串戶招生。

“招生時間處於夏季,每天天稍稍亮,我與招生團隊就集合出門,每個人背個揹包,裡面裝上泡麵、礦泉水和雨傘。周子坪處於郊區,農村居民較多,常走田埂、穿山林,挨家挨戶進行宣傳。有時氣溫較高,路過山林就稍微休息一下,偶爾妻子有時間,便拉上妻子幫忙招生。”李中平說,“有次招生下雨,一位女老師走田埂時,路滑摔了一跤,全身是泥。但老師自己站起來說,沒啥事,這些小事不算啥。”

臨近開學季,同事們說他瘦了,黑得像包公。他這才發現自己病了,頭痛如裂,有時嘔吐不止,但他依舊堅持在崗,稱忙完就去看醫生。因為他們前期白天招生,晚上裝車、卸車,搬運課桌凳,儘管腰痠背痛,但沒人叫苦。短短一個月,他瘦了幾十斤。

8月,該校報名學生接近200人。學校通過努力有了生源,但沒有資金又擺在眼前,他便找到高明新區的好幾家企業,大家紛紛伸出援手,助力解決燃眉之急。學校陸續將硬件安裝到位,同時對校園文化進行打造。當家長們看見包了邊的牆稜,上了護欄的窗,貼了軟膠的地板,都開心地笑了。他們說:“這才是用心在做教育,把孩子放在這裡,我們放心。”

李中平:創新教育模式 將村小建成“花園式”學校

李校長給留守兒童過生日

C:學校實行網狀管理無盲區 課堂落地同步豐富校園生活

校園實行網狀管理無盲區 與教師一起打造校園文化

“9月1日上午,校園裡升起了第一面嶄新的國旗。國旗下,18個老師,206名學生。老師們深知這一幕來之不易,學生從疊被子到梳頭、洗臉,老師們都是手把手地教,不是父母勝似父母。學校有圖書室卻沒有一本圖書,為了讓孩子們多讀書、讀好書,我尋找多種途徑發動捐書。”李中平說。

在教學期間,他對校園實行網狀管理,培養了一支“上得了課堂,進得了廚房;拿得起粉筆,扛得動鋤頭”的教師隊伍,使學校管理無盲區,校內無閒人。為了該校發展,他先後爭取援助資金幾十萬;為了節約,他與教師團隊獨立打造校園文化;為了凝聚人心,建立起以校為家,用無私和奉獻去感召所有人。

過度勞累致多種疾病腰痛如刺 搬藥罐子進辦公室工作

2014年寒假,因為勞累過度,多種疾病併發,腰痛如刺。李中平在妻子的陪同下到醫院檢查、治療。2015年春回到學校後,他把藥罐子搬到辦公室。然後開始思考如何實踐“實踐體驗·知行合一”,通過細緻的思索發現,教育源於生活,不如把教育放在生活中。

學生體驗生產勞動,讓其心懷感恩之心。李中平通過將學校可以利用的土地,讓學生分班分塊種植時令蔬菜,在栽種、養護、收穫、品嚐的過程中,感知生活,感恩社會,感化行為。體驗家務,孝敬父母,弘揚傳統文化。學生輪流清洗餐盤、打掃餐廳。在服務別人的同時也享受被別人服務,學會合作、做人、做事。

此外,學生體驗養護,敬畏生命。學生種養植物,自主養護,每月評比。學生在體驗中,瞭解植物的生長規律,產生敬畏自然和生命的情感。體驗經營,構築誠信。學生自主經營“誠信超市”、垃圾回收站。

整合課程豐富社團活動 學生素質得到提升

“讓每一粒種子都開花。”這是他進入教育行業的夢。為了讓學生夢想成真,他讓“明禮、立信、尚德”品格循序漸進走進課堂。“國學經典浸潤·傳統禮樂教化”,潤物無聲:《孝經》、《誡子書》、《三百千千》走進升旗儀式,走進上課禮,走進文化藝術節。如今,閱讀點亮童心,從戶外勞動到樓梯間的蟲蟲書吧,再到溫馨的閱覽室,書隨處可讀。

李中平通過整合課程資源,豐富社團活動,有力推動了素質教育的發展。學校實行寒暑假放假學習不放假,相續開展多個主題綜合實踐親子教育活動,實現家校共育。周子坪小學在他的帶領下,用行動樹立黨員標杆。獲得了市縣兩級領導的高度認可,贏得了社會和家長的點贊。

從教20多年來,李中平就是這樣一些踏踏實實的工作,通過創新摸索出自己獨有教育模式,用責任和智慧為學生奠基、為家長解困、為社會添彩,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教育傳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