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之根本在於仁——先從少言、少食、少怒做起

國學 孟子 傳統文化裡的企業管理 2017-07-05

繼續讀《孟子》,今天讀《離婁篇》第三。

孟子認為不仁不只是對於君王諸侯有嚴重後果,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著不良後果的。我們所有人最重視的東西都要看“仁與不仁”,“不仁”的後果是致命的。得失之根本在於仁——先從少言、少食、少怒做起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孟子·離婁上》

譯文:

孟子說:夏、商、週三代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仁愛,最後失去天下是因為不仁愛。諸侯國家的興盛、衰敗和生存、滅亡的原因也是如此。天子不仁愛,就不能保住天下;諸侯不仁愛,就不能保住國家;公卿大夫不仁愛,就不能保住自己的家族;無產貴族和普通百姓不仁愛,就不能保住自身。憎惡身死事敗但不仁愛,就象厭惡醉的感覺卻偏要多喝酒一樣。

老張評說:

孟子繼續陳述“仁”的必要性。

孟子認為對於人類社會各個階層而言,“仁”都是必要的,而且是至關重要的。對於天子而言,“仁”是保證其統治地位的關鍵;對於諸侯士大夫而言,“仁”也是其地位爵位的根本保證;對於普通百姓,自身安危也有賴於仁心仁德。然而孟子也很納悶的是,為什麼這些人都擔心失去自己最重要的東西,而又不肯守住最關鍵的“仁”呢?

我想應該是因為“仁”的影響緩慢,效果不能馬上顯現,人們都沒有耐性和自律。“仁”的干擾因素太強大了,比如貪婪、憤怒和愚痴,讓人們全然不顧“不仁”的後果,肆意妄為。

守住“仁”,才能成就完整的人,抵禦了“貪、嗔、痴”的干擾,我們才能把握生命的意義。

如何抵禦呢?修行。讀經開智,破除愚痴;淡泊出世,放下貪慾;持平常心,寬容怨恨。在日常生活中,不貪慕虛榮,不渾渾噩噩,不急躁易怒。這就是修行。

當然,這還不夠,“仁”是仁愛,是自利利他的大智慧。不過這個目標太過遠大,我們可以從少言、少食、少怒做起。得失之根本在於仁——先從少言、少食、少怒做起

仁者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