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攜《論語》心得(2017年修訂新版)亮相江蘇書展:重新抒寫對《論語》的感受是向父親致敬

國學 論語 文化 書香江蘇 2017-07-16

于丹攜《論語》心得(2017年修訂新版)亮相江蘇書展:重新抒寫對《論語》的感受是向父親致敬

書香君:

口若懸河、引經據典,滔滔不絕、總有一句話觸動心絃,讓人恨不得雞湯一碗接一碗~~~于丹老師來到江蘇書展啦!大家快來看交匯點記者從前方發來的報道吧!

每次於丹出書引起的動靜都不小,就像她每次演講總是人潮湧動一樣。以教授的身份,于丹一邊享受著明星式的大眾追捧,一方面又承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批評,外界對她的褒貶總是呈現兩個極端。她曾有過解釋、迴應甚至還擊,但這次,于丹卻以一種讓人意外的放鬆和隨意出現在江蘇書展《論語》心得修訂版的讀者見面會現場,與讀者講起小時候她與父親的故事,那也是她與《論語》的緣起。

于丹攜《論語》心得(2017年修訂新版)亮相江蘇書展:重新抒寫對《論語》的感受是向父親致敬

實習生 陳儼 交匯點記者 餘萍/攝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于丹說,十年前她就曾到蘇州籤售《論語》心得,時隔十年,在《論語》心得(2017年修訂新版)與大家見面時,她又回到了姑蘇城,在姑蘇城的嫋嫋鐘聲中,向閱讀致敬。

《論語》心得(2017年修訂新版)與此前版本不同的是新增了序言,于丹用六千多字的篇幅講述了她與父親,也是她與《論語》的緣起。

于丹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十年前講《論語》心得時,對這麼熟悉的句子並無特別心得;而今默默唸起,竟然覺得驚心動魄。然後,就會想起父親。

“父親辭世十六年,對於他的漸漸懂得,卻是講《論語》心得之後這十來年的事情,像是父親留給我的一個個舊信物,因為《論語》的緣故,終於被逐個打開。”于丹說時隔十年,她重新抒寫對《論語》的感受,是向經典致敬也是向父親致敬。

于丹回憶,兩三歲時,父親帶她去看春天的繁花,並給她念了宋祁的那首詞《玉樓春·春景》“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當時父親為了讓于丹理解“春意鬧”一詞的美妙,就將她架在肩膀上,繞著樹跑,那時于丹覺得一樹的春花在眼前跳舞旋轉,父親就告訴她這就是為什麼不用“紅杏枝頭春意開”“紅杏枝頭春意放”的緣故,因為這些詞都太靜態了,“春意鬧”才是整個春天在奔跑。

于丹攜《論語》心得(2017年修訂新版)亮相江蘇書展:重新抒寫對《論語》的感受是向父親致敬

6歲時,于丹讀小學一年級,看到課本里的一句話“一望無際的麥浪”,就問父親為什麼是“麥浪”。於是父親就帶從小在城裡長大的于丹倒了四趟公交車到北京的郊區,去看麥田。于丹至今記得那天他們揣著麵包,帶著軍用水壺,終於站在農村,看見風吹過麥梢,一田的麥子此起彼伏,像極了波浪,從那時起這個畫面成為她童年記憶裡最美的回憶。

“現在的生活是喧囂的,很多人對生活懷有敬意的時候太少了,當對閱讀真正懷有敬意的時候就不會再為了考試而死記硬背,而只是單純的為了一個人的生命成長。”于丹說,她至今緬懷父親,為了“麥浪”兩個字帶著她折騰一天只為看一眼麥田。

交匯點記者 付巖巖/文

實習生 陳儼 交匯點記者 餘萍/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