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如何看“1.2萬億美元”和“立即行動”

國外宏觀 時政外交 國際 上觀新聞 2018-12-07

中美上週六就穩定雙方貿易關係達成共識後,美方不斷釋放信息,其中給外界印象最深的包括:中國將購買1.2萬億美元的美國產品;中國承諾將“立即”開始行動;以強硬著稱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將代表美方主持與中國接下來的談判。

但是美方沒有說中國將在多長時間內購買1.2萬億美元的美國產品,以及它是否包含服務貿易,也沒有說美方對中國“立即”開始行動做出了什麼樣的回報承諾。就整體上而言,美方最近兩天一直在強調中國答應了什麼,卻對美方答應了什麼幾乎隻字未提。

對比美方近日提出的要求和之前強調的那些東西,人們只是發現美方當下沒有再提“中國製造2025”計劃。當然,中方也有一段時間不提這個計劃了。另外,美方也沒有像之前那樣密集攻擊中國的國企和相關產業政策。

美方在強調中國承諾的同時,一再表示星期六的會晤“很好”“超乎尋常”,之後將發生“很好的事情”,中方是“好的合作伙伴”等。美方釋出這些信息看來有以下目的:向美國社會傳遞樂觀消息,安撫市場和選民;建立美國社會的信心,引導公眾相信中美將達成協議,美方不會受騙;以此繼續向中方施壓。

美國是充滿內部博弈的很徹底的多元體制,政府不僅要關注做事的結果,更要下力氣操弄做事的過程,回擊反對派,因此就要突出、甚至渲染對己方有利的信息。現在是信息全球化時代,中國公眾一定要小心,不要被美方釋放的信息帶了節奏。

因為美國社會內部存在對任何突出信息的平衡機制,也就是說,白宮那樣說了,美國輿論會自然用質疑加以平衡。反倒中國這邊的一些人更容易全盤接受美方的信息,忘了那些信息的政府公關味道。

可以肯定地說,中美要達成協議,不可能是美國的所有要求都得到滿足。即使美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協議,美方的主談者也是萊特希澤,但美國與加墨是互有讓步的。而中國要比加墨強大的多。

中國願意購買美國產品,但那些產品都必須是中國需要的。我們不可能進口加州戈壁的沙石。中國去年一共才從美國進口了1300多億美元的貨物,因此1.2萬億美元如果是中美共同認定的數字,它顯然需要幾年的時間來完成,而且中美須共同努力,美國要能夠組織得了中方需要的貨源。

中美貿易的執行者是兩國民間企業和公眾,而不是政府。1.2萬億美元的美國產品要由中國企業和老百姓掏錢埋單,如果美國的生產系統不爭氣,提供不了中國需要的產品,那麼就算上帝也幫不了白宮的忙。

太平洋西岸“立即”行動,東岸同樣要“立即”互動。所有中方的行動,都不能是白做的,這當中中美的信任關係最終要由兩國達成貿易協定、實現雙方共贏固定下來。中美三個月達成協議,這既是對中方、也是對美方的鞭策。因為一旦達不成協議,白宮向美國民眾許諾的所有好消息都將失效。

中方圍繞貿易戰的信息一直髮布得比較少。這是中方的體制特點。我方通常只發布原則性信息,有利於推動事情往前走的信息,有可能給美方談判者造成壓力的信息,我方的釋放方式會尤其謹慎。

中美兩方的信息機制明顯有利於美方,中方這邊需要上下團結一心,消化掉不利於我方的一些過程性因素。中國政府一定會為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竭盡全力,北京不可能做普通人聽起來都感覺“莫名其妙”的讓步,我們切不可被美方釋放的煙幕彈迷惑了。

經過前一段時間的激烈對峙,現在是中美相向而行,為貿易戰收官的時候。中方要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美方想增加貿易均衡,雙方的目標在越來越接近。如果最終達成協議,只會是雙贏格局。如果達不成,那就讓打打談談的局面多持續一段時間好了。中國社會需要一顆平常心。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程沛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邵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