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待在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是怎麼解決生理問題的?

這世上,有兩個東西無邊無際,沒有極限。

一是人類的腦洞,從鑽木取火、茹毛飲血到今天的科技大爆炸,人類的大腦平均也才開發了3%-5%。

還有一個便是浩瀚的宇宙。千百年來,人類低頭看地,抬頭望天,不停地探索著。前者是為了活下去,後者是為了活的更好。

長期待在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是怎麼解決生理問題的?

網絡圖片

如果是兩天以內的短期飛行的飛船,標配是可以不用安裝馬桶的,讓航天員穿上紙尿褲就行了。

當然連續2天穿這個,也不好受。我國航天員楊利偉接受採訪時說:下航天飛機後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其實就是脫掉紙尿褲!

長期待在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是怎麼解決生理問題的?

網絡圖片

不過長期的太空航行一定需要廁所啊。

廁所長怎麼樣子呢?

小便和大便有不同顏色的容器相對應。擰開開關,容器會把排洩物吸進去。你需要做的就是必須保證向正確的方向用力。不然會撒的到處都是。

長期待在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是怎麼解決生理問題的?

網絡圖片

講個趣聞:美國航天飛機第12次飛行時,由於機上衛生間小便裝置出口處結上了冰,堵住了廁所,機上的航天員為此幾乎陷入困境。經請示地面指揮系統,航天員們決定,唯一一名女航天員繼續使用原廁所,五名男宇航員一律使用備用的收集袋進行大小便。

關於廁紙,那也是特別人性化。

為美國宇航員準備的是柔軟廁紙,但聽說俄羅斯宇航員更喜歡粗糙的廁紙。

長期待在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是怎麼解決生理問題的?

網絡圖片

洗澡

在太空洗澡是比較麻煩的,如果是短期飛行,宇航員一般用浸有特製清潔液的毛巾擦身以代替洗澡,長期逗留在太空的宇航員一般每十天入浴一次,平時也都是擦身,有的用毛巾捧起一團水,放在皮膚上,水就會貼著皮膚,然後“淌”遍全身,人也感到舒適。

美國的“太空實驗室”是首個提供“洗澡間”的空間站。洗澡前航天員要先戴好呼吸器、耳塞、護目鏡等等,然後才能鑽進罩中洗澡。由於沒有重力,水不能自動從噴頭中流下來,還需要給水箱中的水加壓。後來,科學家進行改進,在浴罩的下部裝一個抽風機,上面灑水,下面抽水,這樣才能有身處地球一樣的沐浴效果。

由於太空中空氣十分乾燥,剛洗完澡,身上剩餘的水分極快速地蒸發,會令身體無法控制地顫抖一分鐘。

長期待在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是怎麼解決生理問題的?

網絡圖片

睡覺

你知道在太空睡覺站著睡和躺著睡是沒區別的嗎?

關鍵是得把睡袋固定住。

睡袋有許多種,有長方形的,也有橢圓形的,有水平放置的,也有垂直放置的。 因為在失重條件下,無上下之分,躺著睡和站著睡感覺一個樣。

但是宇航員在懸空睡時容易夢見自己從懸崖上掉下來。會有一種掉進萬丈深淵的感覺。 主要因為身體下面沒有任何支撐的東西。這種危險感大約要持續二三天才能消除。

長期待在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是怎麼解決生理問題的?

網絡圖片

在太空中所有的存在都是科學研究的目標,沒有絕對的隱私,對於特定的對象也只能是特定的對象而言是必須要對其進行科學分析的,所以進入空間的工作人員,必須具備強大的心理能力和獻身精神,每一個都是值得人們尊敬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