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
"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少年曹操(劇照)

摘要:郭嘉因其出身相對卑微,在不知不覺中把曹操向正確的方向引導,低調處事得到曹操的信任。謀士是輔佐主子的,作為領導者的助手,註定了他們必須是默默耕耘,甘居幕後,勞動成果應該通過曹操的實踐體現。楊修完全相反,因為出身於世家望族,難免帶有世家子弟的自以為是,過於鋒芒畢露,經常搶曹操的風頭。

引言

從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這一時期,被稱為三國時代。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時期,其前半段屬於東漢,後半段則屬於魏晉。三國時期可謂是“是漢非漢,是魏非魏”。此時群雄各自割據一隅,謀士們憑藉卓著的能力在時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謀士們各自出謀獻策,地位和結局各有所不同,這種不同不僅是因為能力水平的差異,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即門第出身。

三國時代謀士的門弟出身即為兩種,一種是世家望族,身世顯赫;另一種是寒門庶族,一部分因其家中殷實,自身學識出眾,希望能建功立業,一部分也不乏有振興家族之念。門第出身的差異,導致謀士們在不同的政治集團中地位懸殊,更對其戰略謀劃及政治抱負產生巨大的影響。下面將選取兩位具有代表性的謀士楊修和郭嘉加以分析

"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少年曹操(劇照)

摘要:郭嘉因其出身相對卑微,在不知不覺中把曹操向正確的方向引導,低調處事得到曹操的信任。謀士是輔佐主子的,作為領導者的助手,註定了他們必須是默默耕耘,甘居幕後,勞動成果應該通過曹操的實踐體現。楊修完全相反,因為出身於世家望族,難免帶有世家子弟的自以為是,過於鋒芒畢露,經常搶曹操的風頭。

引言

從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這一時期,被稱為三國時代。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時期,其前半段屬於東漢,後半段則屬於魏晉。三國時期可謂是“是漢非漢,是魏非魏”。此時群雄各自割據一隅,謀士們憑藉卓著的能力在時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謀士們各自出謀獻策,地位和結局各有所不同,這種不同不僅是因為能力水平的差異,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即門第出身。

三國時代謀士的門弟出身即為兩種,一種是世家望族,身世顯赫;另一種是寒門庶族,一部分因其家中殷實,自身學識出眾,希望能建功立業,一部分也不乏有振興家族之念。門第出身的差異,導致謀士們在不同的政治集團中地位懸殊,更對其戰略謀劃及政治抱負產生巨大的影響。下面將選取兩位具有代表性的謀士楊修和郭嘉加以分析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曹操劇照

一、世家大族出身的楊修

楊修,字德祖,乃楊彪之子,楊賜之孫,楊秉之曾孫,楊震之玄孫。楊家是“四世三公”,並且還是“四世三太尉”,家庭背景非凡。楊修本人也是個極有才華、聰明絕頂的人,後來擔任丞相主簿,即今日的高級祕書,“為太祖所器”。“狂妄冠軍”禰衡也稱其為“小兒楊德祖”,呼為“小兒”,就承認他是個人物。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對於豪門世家有忌憚與猜疑,因此看待楊修的世家子弟出身背景總有成見。其二,“博學能言,智識過人”,其實不過是小聰明。楊修身為丞相主簿,不認真辦公而喜外出郊遊,妄自揣度主君心思,引起曹操的懷疑,曹操此後便開始忌恨楊修。楊修喜愛在眾人面前賣弄小聰明,例如在闊門事件中大出風頭。楊修的顯弄聰明,使曹操厭惡至極。

其三,楊修介入帝王家事,干預曹植、曹丕爭世子之位,教植斬殺,惹曹操大怒。楊修擅自與曹植形成黨羽,替其預先設想許多問題並寫好答案,希圖在曹操面前留下曹植“才思敏捷”的印象,然而楊修做事不縝密,沒有把握好節奏,以至於“教才出,答已入”。

"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少年曹操(劇照)

摘要:郭嘉因其出身相對卑微,在不知不覺中把曹操向正確的方向引導,低調處事得到曹操的信任。謀士是輔佐主子的,作為領導者的助手,註定了他們必須是默默耕耘,甘居幕後,勞動成果應該通過曹操的實踐體現。楊修完全相反,因為出身於世家望族,難免帶有世家子弟的自以為是,過於鋒芒畢露,經常搶曹操的風頭。

引言

從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這一時期,被稱為三國時代。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時期,其前半段屬於東漢,後半段則屬於魏晉。三國時期可謂是“是漢非漢,是魏非魏”。此時群雄各自割據一隅,謀士們憑藉卓著的能力在時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謀士們各自出謀獻策,地位和結局各有所不同,這種不同不僅是因為能力水平的差異,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即門第出身。

三國時代謀士的門弟出身即為兩種,一種是世家望族,身世顯赫;另一種是寒門庶族,一部分因其家中殷實,自身學識出眾,希望能建功立業,一部分也不乏有振興家族之念。門第出身的差異,導致謀士們在不同的政治集團中地位懸殊,更對其戰略謀劃及政治抱負產生巨大的影響。下面將選取兩位具有代表性的謀士楊修和郭嘉加以分析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曹操劇照

一、世家大族出身的楊修

楊修,字德祖,乃楊彪之子,楊賜之孫,楊秉之曾孫,楊震之玄孫。楊家是“四世三公”,並且還是“四世三太尉”,家庭背景非凡。楊修本人也是個極有才華、聰明絕頂的人,後來擔任丞相主簿,即今日的高級祕書,“為太祖所器”。“狂妄冠軍”禰衡也稱其為“小兒楊德祖”,呼為“小兒”,就承認他是個人物。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對於豪門世家有忌憚與猜疑,因此看待楊修的世家子弟出身背景總有成見。其二,“博學能言,智識過人”,其實不過是小聰明。楊修身為丞相主簿,不認真辦公而喜外出郊遊,妄自揣度主君心思,引起曹操的懷疑,曹操此後便開始忌恨楊修。楊修喜愛在眾人面前賣弄小聰明,例如在闊門事件中大出風頭。楊修的顯弄聰明,使曹操厭惡至極。

其三,楊修介入帝王家事,干預曹植、曹丕爭世子之位,教植斬殺,惹曹操大怒。楊修擅自與曹植形成黨羽,替其預先設想許多問題並寫好答案,希圖在曹操面前留下曹植“才思敏捷”的印象,然而楊修做事不縝密,沒有把握好節奏,以至於“教才出,答已入”。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其四,倘若說這些屬雕蟲小技,無傷大雅,但楊修在軍事中的表現便使得曹操大起殺心。“雞肋”一事是楊修被殺的直接原因,可以看出楊修的豪門名士氣息過強,的確不具備優秀謀士的素質。在諸葛亮智取漢中,曹軍進退兩難之際,曹操見庖官進獻雞湯的碗中有雞肋,隨口曰:“雞肋!雞肋!”夏侯敦便傳此口令。楊修得知後,教軍士各自收拾準備歸程。惇驚問:“公何收拾行裝?”修曰:“雞肋者食無肉,棄有味。在此無益,不如早歸。”曹操怒不可遏,借惑亂軍心之罪於楊修,大約相當於洩露機密罪、結黨營私和妖言惑眾的罪過,“故遂收殺之”,淪為可悲的政治犧牲品。楊修的慘死反映出了君臣關係的常態為主、扭曲為輔,而後則演變為扭曲為主,甚至大開殺戒。其關係惡化的深層原因,有政治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還有人性的因素。

二、寒門庶族出身的郭嘉

郭嘉,字奉孝,是東漢末年的傑出謀士,出身寒門,生於河南潁川,即今天的河南登封地區。曹操贊其“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深為其器重。郭嘉知人“論勢”,因勢利導,建功立業,善始善終,成為一代奇佐,可謂千古難得。郭嘉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創造了三項重要的貢獻

首先,在郭嘉的人生第一階段,弱冠隱居,慧眼識主。郭嘉年輕之時就表現出極大的智慧和獨到的見地,與長者攀談,常讓長者們自嘆不如。郭嘉二十歲出頭時,好友謀士田豐等在“富室強族,天下之英雄”袁紹的帳下效勞,在他們推薦之下,袁紹對郭嘉極其敬重,厚禮以待。但時日不久,郭嘉察覺其“未知用人之機,好謀無決,多端寡要”,毅然離袁而去。在袁紹最威風之時離開,郭嘉非但有極大的勇氣,更是具有超凡的眼光。此後,郭嘉賦閒多年。後來,曹操器重的謀士志才去世,“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穎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少年曹操(劇照)

摘要:郭嘉因其出身相對卑微,在不知不覺中把曹操向正確的方向引導,低調處事得到曹操的信任。謀士是輔佐主子的,作為領導者的助手,註定了他們必須是默默耕耘,甘居幕後,勞動成果應該通過曹操的實踐體現。楊修完全相反,因為出身於世家望族,難免帶有世家子弟的自以為是,過於鋒芒畢露,經常搶曹操的風頭。

引言

從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這一時期,被稱為三國時代。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時期,其前半段屬於東漢,後半段則屬於魏晉。三國時期可謂是“是漢非漢,是魏非魏”。此時群雄各自割據一隅,謀士們憑藉卓著的能力在時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謀士們各自出謀獻策,地位和結局各有所不同,這種不同不僅是因為能力水平的差異,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即門第出身。

三國時代謀士的門弟出身即為兩種,一種是世家望族,身世顯赫;另一種是寒門庶族,一部分因其家中殷實,自身學識出眾,希望能建功立業,一部分也不乏有振興家族之念。門第出身的差異,導致謀士們在不同的政治集團中地位懸殊,更對其戰略謀劃及政治抱負產生巨大的影響。下面將選取兩位具有代表性的謀士楊修和郭嘉加以分析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曹操劇照

一、世家大族出身的楊修

楊修,字德祖,乃楊彪之子,楊賜之孫,楊秉之曾孫,楊震之玄孫。楊家是“四世三公”,並且還是“四世三太尉”,家庭背景非凡。楊修本人也是個極有才華、聰明絕頂的人,後來擔任丞相主簿,即今日的高級祕書,“為太祖所器”。“狂妄冠軍”禰衡也稱其為“小兒楊德祖”,呼為“小兒”,就承認他是個人物。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對於豪門世家有忌憚與猜疑,因此看待楊修的世家子弟出身背景總有成見。其二,“博學能言,智識過人”,其實不過是小聰明。楊修身為丞相主簿,不認真辦公而喜外出郊遊,妄自揣度主君心思,引起曹操的懷疑,曹操此後便開始忌恨楊修。楊修喜愛在眾人面前賣弄小聰明,例如在闊門事件中大出風頭。楊修的顯弄聰明,使曹操厭惡至極。

其三,楊修介入帝王家事,干預曹植、曹丕爭世子之位,教植斬殺,惹曹操大怒。楊修擅自與曹植形成黨羽,替其預先設想許多問題並寫好答案,希圖在曹操面前留下曹植“才思敏捷”的印象,然而楊修做事不縝密,沒有把握好節奏,以至於“教才出,答已入”。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其四,倘若說這些屬雕蟲小技,無傷大雅,但楊修在軍事中的表現便使得曹操大起殺心。“雞肋”一事是楊修被殺的直接原因,可以看出楊修的豪門名士氣息過強,的確不具備優秀謀士的素質。在諸葛亮智取漢中,曹軍進退兩難之際,曹操見庖官進獻雞湯的碗中有雞肋,隨口曰:“雞肋!雞肋!”夏侯敦便傳此口令。楊修得知後,教軍士各自收拾準備歸程。惇驚問:“公何收拾行裝?”修曰:“雞肋者食無肉,棄有味。在此無益,不如早歸。”曹操怒不可遏,借惑亂軍心之罪於楊修,大約相當於洩露機密罪、結黨營私和妖言惑眾的罪過,“故遂收殺之”,淪為可悲的政治犧牲品。楊修的慘死反映出了君臣關係的常態為主、扭曲為輔,而後則演變為扭曲為主,甚至大開殺戒。其關係惡化的深層原因,有政治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還有人性的因素。

二、寒門庶族出身的郭嘉

郭嘉,字奉孝,是東漢末年的傑出謀士,出身寒門,生於河南潁川,即今天的河南登封地區。曹操贊其“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深為其器重。郭嘉知人“論勢”,因勢利導,建功立業,善始善終,成為一代奇佐,可謂千古難得。郭嘉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創造了三項重要的貢獻

首先,在郭嘉的人生第一階段,弱冠隱居,慧眼識主。郭嘉年輕之時就表現出極大的智慧和獨到的見地,與長者攀談,常讓長者們自嘆不如。郭嘉二十歲出頭時,好友謀士田豐等在“富室強族,天下之英雄”袁紹的帳下效勞,在他們推薦之下,袁紹對郭嘉極其敬重,厚禮以待。但時日不久,郭嘉察覺其“未知用人之機,好謀無決,多端寡要”,毅然離袁而去。在袁紹最威風之時離開,郭嘉非但有極大的勇氣,更是具有超凡的眼光。此後,郭嘉賦閒多年。後來,曹操器重的謀士志才去世,“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穎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曹操遍訪賢才,郭嘉被曹操以十里相迎之禮接入營帳,論時局之事。此次會談絕不亞於著名的“隆中對”。郭嘉進行了透徹明晰的分析,曹操聽完感嘆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嘉大喜道“真吾主也”。不久其當任軍師祭酒,即曹操參謀軍事官,在曹操的對外征戰中積極地出謀獻策。

爾後,神機妙算,屢建奇功,是郭嘉人生的第二階段。郭嘉幫助曹操消滅呂布、策清中原是其第一大貢獻。公孫瓚和袁紹征戰,郭嘉出謀獻策:趁此時機拔除雄踞徐州的有勇而無謀之輩—呂布。在呂布據城固守時,曹操見軍士疲乏便準備退兵,而郭嘉此時看出勝機,諫言道:“徵呂布,三戰破”、“嘉說太祖急攻之”,並提出攻下邳以沂、泗水淹之,終於取勝。

接下來,郭嘉進入到其人生巔峰期,在官渡之戰中大放異彩。郭嘉的第二大貢獻是智破袁紹,一 統北方。郭嘉對投靠過的袁紹以及其軍隊的各方面情況都十分了解,提出“十勝十敗論”,深刻而又全面,大體上是對曹操和袁紹的中肯評價,儘管某些地方有一些誇張和牽強,但為決鬥袁紹做好了輿論的攻勢。此後曹操在官渡決戰中以少勝多,使袁紹再也沒有與曹操對抗的實力。

郭嘉幫助曹操征討烏桓是其人生最後一個時期,而天妒英才,使其英年早逝。幫助曹操遠征烏桓的成功是他的第三大貢獻。袁紹死後,他的兒子袁譚、袁尚、袁熙投奔烏桓,眾人擔心此時追擊,會引起劉備和劉表的乘虛偷襲,都勸曹操回許都,而郭嘉敢於出險招。“天寒地凍,人煙荒無,連行二百里不見滴水,軍糧所剩無幾”,可見烏桓成功的征伐實在是驚險至極。

"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少年曹操(劇照)

摘要:郭嘉因其出身相對卑微,在不知不覺中把曹操向正確的方向引導,低調處事得到曹操的信任。謀士是輔佐主子的,作為領導者的助手,註定了他們必須是默默耕耘,甘居幕後,勞動成果應該通過曹操的實踐體現。楊修完全相反,因為出身於世家望族,難免帶有世家子弟的自以為是,過於鋒芒畢露,經常搶曹操的風頭。

引言

從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這一時期,被稱為三國時代。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時期,其前半段屬於東漢,後半段則屬於魏晉。三國時期可謂是“是漢非漢,是魏非魏”。此時群雄各自割據一隅,謀士們憑藉卓著的能力在時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謀士們各自出謀獻策,地位和結局各有所不同,這種不同不僅是因為能力水平的差異,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即門第出身。

三國時代謀士的門弟出身即為兩種,一種是世家望族,身世顯赫;另一種是寒門庶族,一部分因其家中殷實,自身學識出眾,希望能建功立業,一部分也不乏有振興家族之念。門第出身的差異,導致謀士們在不同的政治集團中地位懸殊,更對其戰略謀劃及政治抱負產生巨大的影響。下面將選取兩位具有代表性的謀士楊修和郭嘉加以分析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曹操劇照

一、世家大族出身的楊修

楊修,字德祖,乃楊彪之子,楊賜之孫,楊秉之曾孫,楊震之玄孫。楊家是“四世三公”,並且還是“四世三太尉”,家庭背景非凡。楊修本人也是個極有才華、聰明絕頂的人,後來擔任丞相主簿,即今日的高級祕書,“為太祖所器”。“狂妄冠軍”禰衡也稱其為“小兒楊德祖”,呼為“小兒”,就承認他是個人物。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對於豪門世家有忌憚與猜疑,因此看待楊修的世家子弟出身背景總有成見。其二,“博學能言,智識過人”,其實不過是小聰明。楊修身為丞相主簿,不認真辦公而喜外出郊遊,妄自揣度主君心思,引起曹操的懷疑,曹操此後便開始忌恨楊修。楊修喜愛在眾人面前賣弄小聰明,例如在闊門事件中大出風頭。楊修的顯弄聰明,使曹操厭惡至極。

其三,楊修介入帝王家事,干預曹植、曹丕爭世子之位,教植斬殺,惹曹操大怒。楊修擅自與曹植形成黨羽,替其預先設想許多問題並寫好答案,希圖在曹操面前留下曹植“才思敏捷”的印象,然而楊修做事不縝密,沒有把握好節奏,以至於“教才出,答已入”。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其四,倘若說這些屬雕蟲小技,無傷大雅,但楊修在軍事中的表現便使得曹操大起殺心。“雞肋”一事是楊修被殺的直接原因,可以看出楊修的豪門名士氣息過強,的確不具備優秀謀士的素質。在諸葛亮智取漢中,曹軍進退兩難之際,曹操見庖官進獻雞湯的碗中有雞肋,隨口曰:“雞肋!雞肋!”夏侯敦便傳此口令。楊修得知後,教軍士各自收拾準備歸程。惇驚問:“公何收拾行裝?”修曰:“雞肋者食無肉,棄有味。在此無益,不如早歸。”曹操怒不可遏,借惑亂軍心之罪於楊修,大約相當於洩露機密罪、結黨營私和妖言惑眾的罪過,“故遂收殺之”,淪為可悲的政治犧牲品。楊修的慘死反映出了君臣關係的常態為主、扭曲為輔,而後則演變為扭曲為主,甚至大開殺戒。其關係惡化的深層原因,有政治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還有人性的因素。

二、寒門庶族出身的郭嘉

郭嘉,字奉孝,是東漢末年的傑出謀士,出身寒門,生於河南潁川,即今天的河南登封地區。曹操贊其“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深為其器重。郭嘉知人“論勢”,因勢利導,建功立業,善始善終,成為一代奇佐,可謂千古難得。郭嘉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創造了三項重要的貢獻

首先,在郭嘉的人生第一階段,弱冠隱居,慧眼識主。郭嘉年輕之時就表現出極大的智慧和獨到的見地,與長者攀談,常讓長者們自嘆不如。郭嘉二十歲出頭時,好友謀士田豐等在“富室強族,天下之英雄”袁紹的帳下效勞,在他們推薦之下,袁紹對郭嘉極其敬重,厚禮以待。但時日不久,郭嘉察覺其“未知用人之機,好謀無決,多端寡要”,毅然離袁而去。在袁紹最威風之時離開,郭嘉非但有極大的勇氣,更是具有超凡的眼光。此後,郭嘉賦閒多年。後來,曹操器重的謀士志才去世,“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穎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曹操遍訪賢才,郭嘉被曹操以十里相迎之禮接入營帳,論時局之事。此次會談絕不亞於著名的“隆中對”。郭嘉進行了透徹明晰的分析,曹操聽完感嘆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嘉大喜道“真吾主也”。不久其當任軍師祭酒,即曹操參謀軍事官,在曹操的對外征戰中積極地出謀獻策。

爾後,神機妙算,屢建奇功,是郭嘉人生的第二階段。郭嘉幫助曹操消滅呂布、策清中原是其第一大貢獻。公孫瓚和袁紹征戰,郭嘉出謀獻策:趁此時機拔除雄踞徐州的有勇而無謀之輩—呂布。在呂布據城固守時,曹操見軍士疲乏便準備退兵,而郭嘉此時看出勝機,諫言道:“徵呂布,三戰破”、“嘉說太祖急攻之”,並提出攻下邳以沂、泗水淹之,終於取勝。

接下來,郭嘉進入到其人生巔峰期,在官渡之戰中大放異彩。郭嘉的第二大貢獻是智破袁紹,一 統北方。郭嘉對投靠過的袁紹以及其軍隊的各方面情況都十分了解,提出“十勝十敗論”,深刻而又全面,大體上是對曹操和袁紹的中肯評價,儘管某些地方有一些誇張和牽強,但為決鬥袁紹做好了輿論的攻勢。此後曹操在官渡決戰中以少勝多,使袁紹再也沒有與曹操對抗的實力。

郭嘉幫助曹操征討烏桓是其人生最後一個時期,而天妒英才,使其英年早逝。幫助曹操遠征烏桓的成功是他的第三大貢獻。袁紹死後,他的兒子袁譚、袁尚、袁熙投奔烏桓,眾人擔心此時追擊,會引起劉備和劉表的乘虛偷襲,都勸曹操回許都,而郭嘉敢於出險招。“天寒地凍,人煙荒無,連行二百里不見滴水,軍糧所剩無幾”,可見烏桓成功的征伐實在是驚險至極。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郭嘉指出“大漠邊遠,,彼方必無準備”,因此建議曹操乘機一舉殲滅袁尚、袁熙兄弟,不理會劉表,率軍北上。“起輕兵追擊”,兵貴神速,留下輜重,日夜兼程,並在當地名士田疇的導引下,抄近路進軍。烏桓王頓倉促應戰,結果兵敗被殺,袁氏兄弟便投靠公孫康,徵烏桓大獲成功。而郭嘉本人因不習大漠水土,臥病不起。曹操兵勝返歸許都,聞郭嘉病逝數日,大悲不已。自此曹操勢力在中國北方鼎盛,然而卻失去智囊團的核心謀士郭嘉,此後大好局勢開始走下坡路。在之後的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大敗,除沒聽進賈詡的勸諫之外,郭嘉英年早逝也是一大原因,曹操泣血哀嚎:“郭奉孝在,不使孤如此!

二、門第出身對政治命運的影響

郭嘉出生寒門,代表激進改革派的政治取向,相似於曹操“法家寒門路線”的政治理想路線。“率性瀟灑,不墨守成規”,曹操性情相似,“相似相容”的人喜歡和自己有相似價值觀的人。曹操少時也好“遊俠”,而郭嘉是不羈瀟灑,隨性而至。其次,曹操和郭嘉和機智聰明相近,具有深遠的戰略謀略思想。而郭嘉謀略以及決斷力還高於曹操。

再次,決策力的互相補充。每當曹操猶豫之際,郭嘉就按照評估的原則來提議,而曹操按照郭嘉的原則評估之後就能立即做出選擇。而出身於世家大族的楊修,接受的是儒家正統思想教育。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個儒學正統之派,而曹操是一個徹頭徹尾、不拘小節的改革派代表。“時天子新遷,大會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此時楊彪已經對曹操有異樣眼光,“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腳攣不復行”。

郭嘉與楊修都擅於揣摩主君的意圖和想法。郭嘉因其出身相對卑微,職位權責定位適度,在不知不覺中把曹操向正確的方向引導,低調處事得到曹操的信任。謀士是輔佐主子的,作為領導者的助手,註定了他們必須是默默耕耘,甘居幕後,勞動成果應該通過曹操的實踐體現。楊修完全相反,因為出身於世家望族,難免帶有世家子弟的自以為是,過於鋒芒畢露,經常搶曹操的風頭。曹操是罕見的幾個“雄猜之主”之一,其猜忌心和防範心極重更何況,楊修和曹植及其黨羽勾結,捲入曹丕和曹植的爭端,越俎代庖,是明顯的越位,當然導致曹操的顧忌和怨恨,導致殺身之禍。

"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少年曹操(劇照)

摘要:郭嘉因其出身相對卑微,在不知不覺中把曹操向正確的方向引導,低調處事得到曹操的信任。謀士是輔佐主子的,作為領導者的助手,註定了他們必須是默默耕耘,甘居幕後,勞動成果應該通過曹操的實踐體現。楊修完全相反,因為出身於世家望族,難免帶有世家子弟的自以為是,過於鋒芒畢露,經常搶曹操的風頭。

引言

從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這一時期,被稱為三國時代。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時期,其前半段屬於東漢,後半段則屬於魏晉。三國時期可謂是“是漢非漢,是魏非魏”。此時群雄各自割據一隅,謀士們憑藉卓著的能力在時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謀士們各自出謀獻策,地位和結局各有所不同,這種不同不僅是因為能力水平的差異,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即門第出身。

三國時代謀士的門弟出身即為兩種,一種是世家望族,身世顯赫;另一種是寒門庶族,一部分因其家中殷實,自身學識出眾,希望能建功立業,一部分也不乏有振興家族之念。門第出身的差異,導致謀士們在不同的政治集團中地位懸殊,更對其戰略謀劃及政治抱負產生巨大的影響。下面將選取兩位具有代表性的謀士楊修和郭嘉加以分析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曹操劇照

一、世家大族出身的楊修

楊修,字德祖,乃楊彪之子,楊賜之孫,楊秉之曾孫,楊震之玄孫。楊家是“四世三公”,並且還是“四世三太尉”,家庭背景非凡。楊修本人也是個極有才華、聰明絕頂的人,後來擔任丞相主簿,即今日的高級祕書,“為太祖所器”。“狂妄冠軍”禰衡也稱其為“小兒楊德祖”,呼為“小兒”,就承認他是個人物。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對於豪門世家有忌憚與猜疑,因此看待楊修的世家子弟出身背景總有成見。其二,“博學能言,智識過人”,其實不過是小聰明。楊修身為丞相主簿,不認真辦公而喜外出郊遊,妄自揣度主君心思,引起曹操的懷疑,曹操此後便開始忌恨楊修。楊修喜愛在眾人面前賣弄小聰明,例如在闊門事件中大出風頭。楊修的顯弄聰明,使曹操厭惡至極。

其三,楊修介入帝王家事,干預曹植、曹丕爭世子之位,教植斬殺,惹曹操大怒。楊修擅自與曹植形成黨羽,替其預先設想許多問題並寫好答案,希圖在曹操面前留下曹植“才思敏捷”的印象,然而楊修做事不縝密,沒有把握好節奏,以至於“教才出,答已入”。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其四,倘若說這些屬雕蟲小技,無傷大雅,但楊修在軍事中的表現便使得曹操大起殺心。“雞肋”一事是楊修被殺的直接原因,可以看出楊修的豪門名士氣息過強,的確不具備優秀謀士的素質。在諸葛亮智取漢中,曹軍進退兩難之際,曹操見庖官進獻雞湯的碗中有雞肋,隨口曰:“雞肋!雞肋!”夏侯敦便傳此口令。楊修得知後,教軍士各自收拾準備歸程。惇驚問:“公何收拾行裝?”修曰:“雞肋者食無肉,棄有味。在此無益,不如早歸。”曹操怒不可遏,借惑亂軍心之罪於楊修,大約相當於洩露機密罪、結黨營私和妖言惑眾的罪過,“故遂收殺之”,淪為可悲的政治犧牲品。楊修的慘死反映出了君臣關係的常態為主、扭曲為輔,而後則演變為扭曲為主,甚至大開殺戒。其關係惡化的深層原因,有政治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還有人性的因素。

二、寒門庶族出身的郭嘉

郭嘉,字奉孝,是東漢末年的傑出謀士,出身寒門,生於河南潁川,即今天的河南登封地區。曹操贊其“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深為其器重。郭嘉知人“論勢”,因勢利導,建功立業,善始善終,成為一代奇佐,可謂千古難得。郭嘉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創造了三項重要的貢獻

首先,在郭嘉的人生第一階段,弱冠隱居,慧眼識主。郭嘉年輕之時就表現出極大的智慧和獨到的見地,與長者攀談,常讓長者們自嘆不如。郭嘉二十歲出頭時,好友謀士田豐等在“富室強族,天下之英雄”袁紹的帳下效勞,在他們推薦之下,袁紹對郭嘉極其敬重,厚禮以待。但時日不久,郭嘉察覺其“未知用人之機,好謀無決,多端寡要”,毅然離袁而去。在袁紹最威風之時離開,郭嘉非但有極大的勇氣,更是具有超凡的眼光。此後,郭嘉賦閒多年。後來,曹操器重的謀士志才去世,“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穎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曹操遍訪賢才,郭嘉被曹操以十里相迎之禮接入營帳,論時局之事。此次會談絕不亞於著名的“隆中對”。郭嘉進行了透徹明晰的分析,曹操聽完感嘆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嘉大喜道“真吾主也”。不久其當任軍師祭酒,即曹操參謀軍事官,在曹操的對外征戰中積極地出謀獻策。

爾後,神機妙算,屢建奇功,是郭嘉人生的第二階段。郭嘉幫助曹操消滅呂布、策清中原是其第一大貢獻。公孫瓚和袁紹征戰,郭嘉出謀獻策:趁此時機拔除雄踞徐州的有勇而無謀之輩—呂布。在呂布據城固守時,曹操見軍士疲乏便準備退兵,而郭嘉此時看出勝機,諫言道:“徵呂布,三戰破”、“嘉說太祖急攻之”,並提出攻下邳以沂、泗水淹之,終於取勝。

接下來,郭嘉進入到其人生巔峰期,在官渡之戰中大放異彩。郭嘉的第二大貢獻是智破袁紹,一 統北方。郭嘉對投靠過的袁紹以及其軍隊的各方面情況都十分了解,提出“十勝十敗論”,深刻而又全面,大體上是對曹操和袁紹的中肯評價,儘管某些地方有一些誇張和牽強,但為決鬥袁紹做好了輿論的攻勢。此後曹操在官渡決戰中以少勝多,使袁紹再也沒有與曹操對抗的實力。

郭嘉幫助曹操征討烏桓是其人生最後一個時期,而天妒英才,使其英年早逝。幫助曹操遠征烏桓的成功是他的第三大貢獻。袁紹死後,他的兒子袁譚、袁尚、袁熙投奔烏桓,眾人擔心此時追擊,會引起劉備和劉表的乘虛偷襲,都勸曹操回許都,而郭嘉敢於出險招。“天寒地凍,人煙荒無,連行二百里不見滴水,軍糧所剩無幾”,可見烏桓成功的征伐實在是驚險至極。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郭嘉指出“大漠邊遠,,彼方必無準備”,因此建議曹操乘機一舉殲滅袁尚、袁熙兄弟,不理會劉表,率軍北上。“起輕兵追擊”,兵貴神速,留下輜重,日夜兼程,並在當地名士田疇的導引下,抄近路進軍。烏桓王頓倉促應戰,結果兵敗被殺,袁氏兄弟便投靠公孫康,徵烏桓大獲成功。而郭嘉本人因不習大漠水土,臥病不起。曹操兵勝返歸許都,聞郭嘉病逝數日,大悲不已。自此曹操勢力在中國北方鼎盛,然而卻失去智囊團的核心謀士郭嘉,此後大好局勢開始走下坡路。在之後的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大敗,除沒聽進賈詡的勸諫之外,郭嘉英年早逝也是一大原因,曹操泣血哀嚎:“郭奉孝在,不使孤如此!

二、門第出身對政治命運的影響

郭嘉出生寒門,代表激進改革派的政治取向,相似於曹操“法家寒門路線”的政治理想路線。“率性瀟灑,不墨守成規”,曹操性情相似,“相似相容”的人喜歡和自己有相似價值觀的人。曹操少時也好“遊俠”,而郭嘉是不羈瀟灑,隨性而至。其次,曹操和郭嘉和機智聰明相近,具有深遠的戰略謀略思想。而郭嘉謀略以及決斷力還高於曹操。

再次,決策力的互相補充。每當曹操猶豫之際,郭嘉就按照評估的原則來提議,而曹操按照郭嘉的原則評估之後就能立即做出選擇。而出身於世家大族的楊修,接受的是儒家正統思想教育。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個儒學正統之派,而曹操是一個徹頭徹尾、不拘小節的改革派代表。“時天子新遷,大會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此時楊彪已經對曹操有異樣眼光,“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腳攣不復行”。

郭嘉與楊修都擅於揣摩主君的意圖和想法。郭嘉因其出身相對卑微,職位權責定位適度,在不知不覺中把曹操向正確的方向引導,低調處事得到曹操的信任。謀士是輔佐主子的,作為領導者的助手,註定了他們必須是默默耕耘,甘居幕後,勞動成果應該通過曹操的實踐體現。楊修完全相反,因為出身於世家望族,難免帶有世家子弟的自以為是,過於鋒芒畢露,經常搶曹操的風頭。曹操是罕見的幾個“雄猜之主”之一,其猜忌心和防範心極重更何況,楊修和曹植及其黨羽勾結,捲入曹丕和曹植的爭端,越俎代庖,是明顯的越位,當然導致曹操的顧忌和怨恨,導致殺身之禍。

楊修與郭嘉:一個四世三公,一個寒門庶族,結局卻大不同


郭嘉寒門出身,為實現其政治抱負,竭力輔佐曹操,助其蕩平中國北部,打下堅實的曹氏基業,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政治局面。而楊修出身於世家望族,對於其政治願景無太多顧慮,大智謀甚少而擅於賣弄聰明。其特殊的才能是揣測曹操的意圖。楊修像一個聰明的心理專家,“眾人皆醉”的時候,他卻能夠“獨醒”,楊修的不受重用,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總是能準確地把握曹操的心理動態,“公真知魏王肺腑”。而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當然不希望屬下完全看透自己。楊修之人,見殺於曹操,是因為顯露己長,所以哲士多匿彩以韜光養晦,常遜美而公善。

曹操採取的是唯才是舉的任人原則,對於郭嘉之類的寒門名士極大鼓勵,不論身份貴賤,具備治國用兵之術便可選拔為官。他對賢士良將執行的是卿不負孤,孤亦必不負卿的將心比心原則。而對於楊修的態度有巨大的不同,從曹操的出身分析原因: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對於豪門世家有猜疑與忌憚,所以看待世家子弟總有成見,加之楊修自身的多種性格缺陷導致了地最後的慘淡結局。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晉書》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