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檔票房暴漲五成,但國產片卻是三年來成績最差的一次?

十一檔票房暴漲五成,但國產片卻是三年來成績最差的一次?

本文為壹娛觀察獨家首發,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師燁東

十一假期8天以超過7600萬人次以及26億票房的成績結束——這幾乎是一個可以和春節檔7天33億去叫板的成績了。雖然高漲的票房延續了暑期檔的良好勢頭,但是這背後仍然有一些隱憂:其一是十一檔部分影片票房的注水情況嚴重;其二今年國產片整體票房佔比下降,且高質量、好口碑的國產影片過於集中。一位三線城市的影城經理甚至向壹娛觀察抱怨,“今年十一買票房的太猛了,感覺又回到了《葉問3》那時候的勢頭,周圍的幾個影城、幾個片子都在買,我們旁邊一個影城,有部片子場均人次150人,人均票價超過100元,平日票房不高但是這幾天票房是我們兩倍。”

十一檔票房暴漲五成,但國產片卻是三年來成績最差的一次?

某影城票房數據(數據來源:淘票票專業版)

雖然今年的十一假期比前兩年多了一天,但是單從10月1日至10月7日的票房來看,其票房與人次仍然都有非常大的增幅:拓普電影智庫的數據顯示,2017年的這7天中,每天的單日票房都超過3億,總票房為23.8億,同比2016年的15.9億增幅接近50%,同樣也超過了2015年的18.6億;觀影人次達到了6994萬,同比2016年的5124萬人次增幅達到了36.5%;其中總票房與觀影人次都創下了國內十一檔期新的記錄。

與前兩年分別有《夏洛特煩惱》與《湄公河行動》完成逆襲不同,今年十一《羞羞的鐵拳》一騎絕塵,淘票票專業版的數據顯示,自打影片上映之後,票房佔比就沒有低於過44%,其中10月1日至10月7日的7天更是每天票房佔比都超過了總票房的一半,7天內12.1億的票房佔據檔期總票房的50.8%,而自打9月30日上映之後,《羞羞的鐵拳》已經拿下14億票房,總成績突破20億目前來看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

十一檔票房暴漲五成,但國產片卻是三年來成績最差的一次?

檔期7天的二三名分別是《英倫對決》與《追龍》,但是它們之間的票房差距非常小,其中《英倫對決》7天拿下3.4億票房,而《追龍》則拿下3.2億票房;目前二者總票房都超過了4億。不過在豆瓣上口碑更高的《追龍》正在逐步實現對《英倫對決》的逆襲:雖然上映首日票房與《英倫對決》差距超過3000萬,但是其單日票房差逐漸縮小,直至10月6日《追龍》以109萬的微弱優勢超過《英倫對決》成為單日票房第二名,10月7日其領先優勢則進一步擴大,達到了400萬。

提前一天上映的《縫紉機樂隊》與《空天獵》雖然“起了個大早”,但是在上映第二天後便在競爭中迅速落入下風,影片排片率從第二日開始始終在10%左右徘徊,檔期內分別拿下1.77億與1.68億票房成為四、五名,目前總票房也落在2億的區間,而這兩部影片也是國慶檔5部主要影片中評分較低的兩部。

十一檔票房暴漲五成,但國產片卻是三年來成績最差的一次?

十一檔票房暴漲五成,但國產片卻是三年來成績最差的一次?

總體來看,國慶檔結束之後,除了領頭的《羞羞的鐵拳》拿下超過14億票房,還有兩部影片獲得4億+的成績,兩部影片獲得2億+的成績,已經可以算是皆大歡喜了,這5部影片拿下國慶檔票房的95%,前三名拿下78%;成本不高的《羞羞的鐵拳》背後的主要投資方開心麻花、新麗傳媒與貓眼成為十一檔最大贏家,而貓眼背後的光線傳媒或能在今日的證券市場有受益表現。

雖然各片數據都不錯,但是在壹娛觀察對眾多影院經理及院線人士的採訪中,受訪者基本都有一個共識,便是今年十一檔的水分太大”。“檔期內影片的質量其實都還算可以,正常上映成績也不會太差。但是很多影片除了票補之外都買了大量的票房,這樣一來性質就全變了。”一位院線人士告訴壹娛觀察。

十一檔24億成績有多少水分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從數據上來看,8月之後,國內票房市場都延續的不錯的漲幅,一掃之前長達一年的頹勢。但是這種回暖的趨勢能否延續,還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通觀今年的票房趨勢,在今年8月之前,除了春節檔以及有《速度與激情8》的4月份,剩下的月份都是個位數的增幅,3月份加上網絡售票服務費甚至都是倒退的。2017年的8月份由於有《戰狼2》的出現,創造了單月73.7億的票房紀錄,同比去年增幅也高達82%;9月份總票房31億,相較去年增幅也超過30%。

不過,票房市場重新回暖的背後,國產片正在經歷在三年來最糟糕的一個成績,這才是真正值得擔憂的地方。拓普電影智庫的數據顯示,截止到10月7日,國產片在2017年的票房為236億,佔比總票房的比例為52%;而在2016年與2015年的這個時候,國產片票房佔比都超過了60%。

十一檔票房暴漲五成,但國產片卻是三年來成績最差的一次?

實際上,在國慶檔開始之前,這個現象比當前能看到的數字佔比更為嚴重。9月份的票房增幅完全是靠幾部海外大片撐了起來,在國慶檔開始之前,9月29號之前的19部純國產片總票房只有2307萬,佔比9月的票房不足1%,平均到單片每片票房只有121萬,還有不少國產影片票房不足5萬人民幣;在今年年暑期檔的前半程,新上映的國產影片單片平均票房只有2211萬人民幣,亦遠遠低於去年同期的水平。在《戰狼2》出現之前,2017年上半年國產片的票房合計只佔到上半年總體票房的39%,亦是近幾年最低的水平。

而從目前10月份已經定檔的影片來看,仍然充斥著大量低成本、低質量的國產影片,在幾部影片扎堆擠入到十一檔期之後,10月份後續能否可以繼續保持增長動力,需要打上一個問號:對於中國的電影市場來說,不可能只靠海外影片來拉動票房;是否有足夠多優質的國產片能產出票房,才是市場持續增長的關鍵。

十一檔票房暴漲五成,但國產片卻是三年來成績最差的一次?

在壹娛觀察看來,今年的市場並不缺優秀的國產影片,但是或許是過去一年多來市場萎靡導致許多片方信心不足,使得不少影片出現在了在檔期內扎堆上映的現象,比如今年五一檔同時擠入《喜歡你》、《拆彈專家》、《春嬌救志明》三部7分左右的影片,而國慶檔的5部主要影片中有4部豆瓣評分都在6.9分以上,要知道,7分的電影已經算是中上水平,完全具備成為爆款的實力。

“《縫紉機樂隊》這樣的影片,質量其實也還不錯,如果換個時間上映,很有可能可以取得比現在好很多的成績。但是扎堆在十一檔期,明顯就不是‘鐵拳’的對手。今年的國產片陷入了一個怪圈,好片大片在檔期扎堆,爛片在平日扎堆。回看一下,《岡仁波齊》、《二十二》這樣的影片可以取得過億的票房成績,說明國內觀眾的口味正在多元化,而且很多影片其實可以有更多機會創造更好票房。”一位業內人士如是對壹娛觀察評述。

本文為壹娛觀察獨家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壹娛觀察,想做中國電影產業和泛娛樂產業的望遠鏡和聲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