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官堡之血浸田,象鼻洞,義學記事碑'

"

竇官堡,位於貴陽市觀山湖區朱昌鎮東北,從金珠西路右轉進入101鄉道150米就到了竇官堡的入口,現在叫竇官村,竇官堡曾經是貴陽有名的屯堡,當地上了年歲的居民一提起古堡,總是把朱昌金鐘堡與其相提並論。

"

竇官堡,位於貴陽市觀山湖區朱昌鎮東北,從金珠西路右轉進入101鄉道150米就到了竇官堡的入口,現在叫竇官村,竇官堡曾經是貴陽有名的屯堡,當地上了年歲的居民一提起古堡,總是把朱昌金鐘堡與其相提並論。

竇官堡之血浸田,象鼻洞,義學記事碑

遠處高樓所在地即為象鼻洞位置

相傳在竇官堡與朱昌鎮金鐘古堡修建的時間相同,兩個屯堡的村民約定,哪個屯堡先建成,就可以修建四個城門,輸掉的一方則只能修建兩個城門,由於竇官堡在用料上選用就地取材,不像朱昌金鐘堡那樣採集毛石然後再用金屬工具加工成規整的石料,所以在時間上佔有優勢,率先完成城堡的建設,於是竇官堡修建了四個城門,朱昌堡則只修建兩個城門。實際上兩個城堡的修建時間相隔一個多世紀。

"

竇官堡,位於貴陽市觀山湖區朱昌鎮東北,從金珠西路右轉進入101鄉道150米就到了竇官堡的入口,現在叫竇官村,竇官堡曾經是貴陽有名的屯堡,當地上了年歲的居民一提起古堡,總是把朱昌金鐘堡與其相提並論。

竇官堡之血浸田,象鼻洞,義學記事碑

遠處高樓所在地即為象鼻洞位置

相傳在竇官堡與朱昌鎮金鐘古堡修建的時間相同,兩個屯堡的村民約定,哪個屯堡先建成,就可以修建四個城門,輸掉的一方則只能修建兩個城門,由於竇官堡在用料上選用就地取材,不像朱昌金鐘堡那樣採集毛石然後再用金屬工具加工成規整的石料,所以在時間上佔有優勢,率先完成城堡的建設,於是竇官堡修建了四個城門,朱昌堡則只修建兩個城門。實際上兩個城堡的修建時間相隔一個多世紀。

竇官堡之血浸田,象鼻洞,義學記事碑

竇官原小學舊址

堡主v5 剛進入村口,就看到馬路邊坐著一位年邁的老者,近前一打聽,方知老人家居然出生於民國二十年(1931),看上去身材比較消瘦,但是可以聽清楚堡主v5的講話,本來想仔細打聽一下老人家關於竇官堡的逸聞佚事,仔細想想,確有不便,後來在與竇官村前任支書的交談中得知,老人所在的位置應該就為當年血浸田的位置,當地人稱之為血浸塊的地方。

關於血浸田的來歷,那得從明初朱元璋調北征南,移民屯邊說起。一位姓竇的軍官奉命帶領12名士兵,留守在今竇官地帶,竇官地勢平坦,植被茂密,水源豐富,於是欣然在此安營紮寨,在生活可以自給自足的前提下,開始召集外地人來此開墾同時安家落戶,逐漸形成一個有幾百口人的大寨,這位竇姓軍官被當地人尊稱為竇閣老。竇官堡的建成,更使得這裡顯現出一派繁華之氣象。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上方修建有閣樓,同時每個大門附近都建有一座寺廟,以保一方水土世代昌盛。堡內清一色用石塊鋪就,同時建有下水道,在當時確實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巨大工程。在明代,這裡的居民得以在此安居樂業。時間推進至清代,尤其是在咸豐同治年間,貴州各地出現反對清朝統治的武裝暴動,自然也會波及到竇官堡這個昔日的太平村寨。位於貴陽城郊的竇官堡,在經歷了20餘年的戰亂和動盪之後,迅速走向了衰敗。

清咸豐十年(1860),讓我們先看看在國內外都發生了那些值得注意的事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攻佔中國北出海口海參崴以及烏蘇里江地區。美國的第一位總統誕生—亞伯拉罕林肯,荷蘭病理學家威廉·愛因託芬:他發明了心電圖描記器,於1924年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清朝在忙著應對外國的入侵的同時,洪秀全太平軍軍隊正在與曾國藩的湘軍展開激烈的戰鬥,這樣的歷史背景,自然是會引起長期的社會矛盾的總爆發,貴州也不例外,其中尤以何得勝領導的號軍,潘明傑領導的苗族義軍以及石達開進入貴州的先頭部隊曾廣依部,三路同時攻打貴州省首府貴陽,為了防禦地方武裝的進犯,朝廷官員在貴陽近郊一帶組織防禦,今觀山湖一帶則不幸成為主戰場。同治二年(1863年),號軍和義軍再次聯合攻擊貴陽,雙方展開激烈的拉鋸戰,持續數年之久,同治四年(1865年),地方武裝藉故攻打本來想保持中立的竇官,堡內居民雖然沒有戰鬥經驗,可是在面臨自己家園被踐踏的緊要關頭,大家團結一心誓死保衛自己的家園,終因沒有戰鬥經驗以及可靠的武器裝備,經過一天的惡戰,堡內居民幾乎被血洗殆盡。相傳堡內血流成河,流到村口的一塊田地裡,田水都被染紅,這就是現在當地人稱之為血浸塊的來歷,史稱“血浸田”

"

竇官堡,位於貴陽市觀山湖區朱昌鎮東北,從金珠西路右轉進入101鄉道150米就到了竇官堡的入口,現在叫竇官村,竇官堡曾經是貴陽有名的屯堡,當地上了年歲的居民一提起古堡,總是把朱昌金鐘堡與其相提並論。

竇官堡之血浸田,象鼻洞,義學記事碑

遠處高樓所在地即為象鼻洞位置

相傳在竇官堡與朱昌鎮金鐘古堡修建的時間相同,兩個屯堡的村民約定,哪個屯堡先建成,就可以修建四個城門,輸掉的一方則只能修建兩個城門,由於竇官堡在用料上選用就地取材,不像朱昌金鐘堡那樣採集毛石然後再用金屬工具加工成規整的石料,所以在時間上佔有優勢,率先完成城堡的建設,於是竇官堡修建了四個城門,朱昌堡則只修建兩個城門。實際上兩個城堡的修建時間相隔一個多世紀。

竇官堡之血浸田,象鼻洞,義學記事碑

竇官原小學舊址

堡主v5 剛進入村口,就看到馬路邊坐著一位年邁的老者,近前一打聽,方知老人家居然出生於民國二十年(1931),看上去身材比較消瘦,但是可以聽清楚堡主v5的講話,本來想仔細打聽一下老人家關於竇官堡的逸聞佚事,仔細想想,確有不便,後來在與竇官村前任支書的交談中得知,老人所在的位置應該就為當年血浸田的位置,當地人稱之為血浸塊的地方。

關於血浸田的來歷,那得從明初朱元璋調北征南,移民屯邊說起。一位姓竇的軍官奉命帶領12名士兵,留守在今竇官地帶,竇官地勢平坦,植被茂密,水源豐富,於是欣然在此安營紮寨,在生活可以自給自足的前提下,開始召集外地人來此開墾同時安家落戶,逐漸形成一個有幾百口人的大寨,這位竇姓軍官被當地人尊稱為竇閣老。竇官堡的建成,更使得這裡顯現出一派繁華之氣象。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上方修建有閣樓,同時每個大門附近都建有一座寺廟,以保一方水土世代昌盛。堡內清一色用石塊鋪就,同時建有下水道,在當時確實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巨大工程。在明代,這裡的居民得以在此安居樂業。時間推進至清代,尤其是在咸豐同治年間,貴州各地出現反對清朝統治的武裝暴動,自然也會波及到竇官堡這個昔日的太平村寨。位於貴陽城郊的竇官堡,在經歷了20餘年的戰亂和動盪之後,迅速走向了衰敗。

清咸豐十年(1860),讓我們先看看在國內外都發生了那些值得注意的事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攻佔中國北出海口海參崴以及烏蘇里江地區。美國的第一位總統誕生—亞伯拉罕林肯,荷蘭病理學家威廉·愛因託芬:他發明了心電圖描記器,於1924年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清朝在忙著應對外國的入侵的同時,洪秀全太平軍軍隊正在與曾國藩的湘軍展開激烈的戰鬥,這樣的歷史背景,自然是會引起長期的社會矛盾的總爆發,貴州也不例外,其中尤以何得勝領導的號軍,潘明傑領導的苗族義軍以及石達開進入貴州的先頭部隊曾廣依部,三路同時攻打貴州省首府貴陽,為了防禦地方武裝的進犯,朝廷官員在貴陽近郊一帶組織防禦,今觀山湖一帶則不幸成為主戰場。同治二年(1863年),號軍和義軍再次聯合攻擊貴陽,雙方展開激烈的拉鋸戰,持續數年之久,同治四年(1865年),地方武裝藉故攻打本來想保持中立的竇官,堡內居民雖然沒有戰鬥經驗,可是在面臨自己家園被踐踏的緊要關頭,大家團結一心誓死保衛自己的家園,終因沒有戰鬥經驗以及可靠的武器裝備,經過一天的惡戰,堡內居民幾乎被血洗殆盡。相傳堡內血流成河,流到村口的一塊田地裡,田水都被染紅,這就是現在當地人稱之為血浸塊的來歷,史稱“血浸田”

竇官堡之血浸田,象鼻洞,義學記事碑

竇官舊式民居

至於標題說提象鼻洞如今已經被夷為平地,成為當地的經濟適用房用地,象鼻洞曾經是當年老百姓躲避匪患的天然洞穴,在詢問前任老支書有沒有進過洞時,老支書答曰,從來未曾進洞,傳說洞內有一條大老蛇,當地人一般都是敬而遠之。

清光緒年間曾在竇官興辦義學,通俗講就是資金由政府或者公款出資,也或者由當地有錢人自願出資,興辦初級學校,收留家庭困難的適齡兒童上學,學學認字啊,打算盤之類的啟蒙教育。至今在竇官原小學校址操場旁還立有一塊清光緒七年的義學記事碑,年代久遠,部分字跡已經模糊,在此不再詳述。

"

竇官堡,位於貴陽市觀山湖區朱昌鎮東北,從金珠西路右轉進入101鄉道150米就到了竇官堡的入口,現在叫竇官村,竇官堡曾經是貴陽有名的屯堡,當地上了年歲的居民一提起古堡,總是把朱昌金鐘堡與其相提並論。

竇官堡之血浸田,象鼻洞,義學記事碑

遠處高樓所在地即為象鼻洞位置

相傳在竇官堡與朱昌鎮金鐘古堡修建的時間相同,兩個屯堡的村民約定,哪個屯堡先建成,就可以修建四個城門,輸掉的一方則只能修建兩個城門,由於竇官堡在用料上選用就地取材,不像朱昌金鐘堡那樣採集毛石然後再用金屬工具加工成規整的石料,所以在時間上佔有優勢,率先完成城堡的建設,於是竇官堡修建了四個城門,朱昌堡則只修建兩個城門。實際上兩個城堡的修建時間相隔一個多世紀。

竇官堡之血浸田,象鼻洞,義學記事碑

竇官原小學舊址

堡主v5 剛進入村口,就看到馬路邊坐著一位年邁的老者,近前一打聽,方知老人家居然出生於民國二十年(1931),看上去身材比較消瘦,但是可以聽清楚堡主v5的講話,本來想仔細打聽一下老人家關於竇官堡的逸聞佚事,仔細想想,確有不便,後來在與竇官村前任支書的交談中得知,老人所在的位置應該就為當年血浸田的位置,當地人稱之為血浸塊的地方。

關於血浸田的來歷,那得從明初朱元璋調北征南,移民屯邊說起。一位姓竇的軍官奉命帶領12名士兵,留守在今竇官地帶,竇官地勢平坦,植被茂密,水源豐富,於是欣然在此安營紮寨,在生活可以自給自足的前提下,開始召集外地人來此開墾同時安家落戶,逐漸形成一個有幾百口人的大寨,這位竇姓軍官被當地人尊稱為竇閣老。竇官堡的建成,更使得這裡顯現出一派繁華之氣象。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上方修建有閣樓,同時每個大門附近都建有一座寺廟,以保一方水土世代昌盛。堡內清一色用石塊鋪就,同時建有下水道,在當時確實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巨大工程。在明代,這裡的居民得以在此安居樂業。時間推進至清代,尤其是在咸豐同治年間,貴州各地出現反對清朝統治的武裝暴動,自然也會波及到竇官堡這個昔日的太平村寨。位於貴陽城郊的竇官堡,在經歷了20餘年的戰亂和動盪之後,迅速走向了衰敗。

清咸豐十年(1860),讓我們先看看在國內外都發生了那些值得注意的事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攻佔中國北出海口海參崴以及烏蘇里江地區。美國的第一位總統誕生—亞伯拉罕林肯,荷蘭病理學家威廉·愛因託芬:他發明了心電圖描記器,於1924年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清朝在忙著應對外國的入侵的同時,洪秀全太平軍軍隊正在與曾國藩的湘軍展開激烈的戰鬥,這樣的歷史背景,自然是會引起長期的社會矛盾的總爆發,貴州也不例外,其中尤以何得勝領導的號軍,潘明傑領導的苗族義軍以及石達開進入貴州的先頭部隊曾廣依部,三路同時攻打貴州省首府貴陽,為了防禦地方武裝的進犯,朝廷官員在貴陽近郊一帶組織防禦,今觀山湖一帶則不幸成為主戰場。同治二年(1863年),號軍和義軍再次聯合攻擊貴陽,雙方展開激烈的拉鋸戰,持續數年之久,同治四年(1865年),地方武裝藉故攻打本來想保持中立的竇官,堡內居民雖然沒有戰鬥經驗,可是在面臨自己家園被踐踏的緊要關頭,大家團結一心誓死保衛自己的家園,終因沒有戰鬥經驗以及可靠的武器裝備,經過一天的惡戰,堡內居民幾乎被血洗殆盡。相傳堡內血流成河,流到村口的一塊田地裡,田水都被染紅,這就是現在當地人稱之為血浸塊的來歷,史稱“血浸田”

竇官堡之血浸田,象鼻洞,義學記事碑

竇官舊式民居

至於標題說提象鼻洞如今已經被夷為平地,成為當地的經濟適用房用地,象鼻洞曾經是當年老百姓躲避匪患的天然洞穴,在詢問前任老支書有沒有進過洞時,老支書答曰,從來未曾進洞,傳說洞內有一條大老蛇,當地人一般都是敬而遠之。

清光緒年間曾在竇官興辦義學,通俗講就是資金由政府或者公款出資,也或者由當地有錢人自願出資,興辦初級學校,收留家庭困難的適齡兒童上學,學學認字啊,打算盤之類的啟蒙教育。至今在竇官原小學校址操場旁還立有一塊清光緒七年的義學記事碑,年代久遠,部分字跡已經模糊,在此不再詳述。

竇官堡之血浸田,象鼻洞,義學記事碑

光緒年間義學記事碑和竇官原小學教學樓,兩個小朋友主動給作者帶路,祝願他們健康快樂!

清朝末年,竇官得以重建,基本恢復昔日竇官堡的局面,堡內曇華寺主持真善和尚收集在戰火中死難的者遺骨,建成兩座骨墓,當地人稱之為萬人墳。新中國成立後,原先的土牆土瓦逐漸被水泥平頂房取代,百花湖水庫的修建,一部分移民搬遷至此安家,現在,竇官整個村子也將在不久的將來集體搬遷。在此將重新規劃新的建設用地。不知道,那時會是什麼樣的一番景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