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
"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灌雲縣,隸屬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總面積1538平方千米,總人口80萬。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由孫中山命名建縣,因南有百川灌河,北靠名山雲臺而得名。

"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灌雲縣,隸屬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總面積1538平方千米,總人口80萬。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由孫中山命名建縣,因南有百川灌河,北靠名山雲臺而得名。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一、歷史沿革

1、1912年析東海縣東境置縣。《江蘇省鑑》:灌雲縣“因藉雲臺、灌河之名,遂謂之為灌雲”。治今板浦鎮。1914年屬徐海道,1927年直屬江蘇省。

2、1940年抗日民主政權灌雲縣人民政府成立,屬蘇皖區黨委第二地委。1941年曾改為東灌沭辦事處,屬淮海專員公署。1942年復灌雲縣人民政府,並於鹽河東成立灌東辦事處。

3、1945年灌雲縣人民政府與灌東辦事處合併,建立新的灌雲縣人民政府,縣治移今楊集鎮。1948年遷治伊山鎮。

4、1949年屬蘇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屬淮陰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劃歸連雲港市。

二、風景名勝

"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灌雲縣,隸屬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總面積1538平方千米,總人口80萬。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由孫中山命名建縣,因南有百川灌河,北靠名山雲臺而得名。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一、歷史沿革

1、1912年析東海縣東境置縣。《江蘇省鑑》:灌雲縣“因藉雲臺、灌河之名,遂謂之為灌雲”。治今板浦鎮。1914年屬徐海道,1927年直屬江蘇省。

2、1940年抗日民主政權灌雲縣人民政府成立,屬蘇皖區黨委第二地委。1941年曾改為東灌沭辦事處,屬淮海專員公署。1942年復灌雲縣人民政府,並於鹽河東成立灌東辦事處。

3、1945年灌雲縣人民政府與灌東辦事處合併,建立新的灌雲縣人民政府,縣治移今楊集鎮。1948年遷治伊山鎮。

4、1949年屬蘇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屬淮陰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劃歸連雲港市。

二、風景名勝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1、大伊山。位於灌雲縣城,距連雲港市區約30千米,國家4A級景區,素有淮北平川第一神山之稱,屬泰山支脈,因商朝宰相伊尹在此隱居而得名。由12座山峰組成,最高峰226.7米。佔地5平方千米,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譽。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具有“幽、古、神、奇”四大特點。以石為景是大伊山的一大特色,是大伊山的主要看點。

"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灌雲縣,隸屬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總面積1538平方千米,總人口80萬。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由孫中山命名建縣,因南有百川灌河,北靠名山雲臺而得名。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一、歷史沿革

1、1912年析東海縣東境置縣。《江蘇省鑑》:灌雲縣“因藉雲臺、灌河之名,遂謂之為灌雲”。治今板浦鎮。1914年屬徐海道,1927年直屬江蘇省。

2、1940年抗日民主政權灌雲縣人民政府成立,屬蘇皖區黨委第二地委。1941年曾改為東灌沭辦事處,屬淮海專員公署。1942年復灌雲縣人民政府,並於鹽河東成立灌東辦事處。

3、1945年灌雲縣人民政府與灌東辦事處合併,建立新的灌雲縣人民政府,縣治移今楊集鎮。1948年遷治伊山鎮。

4、1949年屬蘇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屬淮陰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劃歸連雲港市。

二、風景名勝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1、大伊山。位於灌雲縣城,距連雲港市區約30千米,國家4A級景區,素有淮北平川第一神山之稱,屬泰山支脈,因商朝宰相伊尹在此隱居而得名。由12座山峰組成,最高峰226.7米。佔地5平方千米,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譽。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具有“幽、古、神、奇”四大特點。以石為景是大伊山的一大特色,是大伊山的主要看點。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2、灌雲縣博物館。佔地面積18畝,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是一座古典園林式建築,主體兩層,局部三層。展廳面積2000多平方米,由序廳、遠古流長廳、歷朝遺風廳、字畫廳、非物質文化遺產廳、灌雲人民革命史廳和臨時展廳七個部分組成。

"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灌雲縣,隸屬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總面積1538平方千米,總人口80萬。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由孫中山命名建縣,因南有百川灌河,北靠名山雲臺而得名。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一、歷史沿革

1、1912年析東海縣東境置縣。《江蘇省鑑》:灌雲縣“因藉雲臺、灌河之名,遂謂之為灌雲”。治今板浦鎮。1914年屬徐海道,1927年直屬江蘇省。

2、1940年抗日民主政權灌雲縣人民政府成立,屬蘇皖區黨委第二地委。1941年曾改為東灌沭辦事處,屬淮海專員公署。1942年復灌雲縣人民政府,並於鹽河東成立灌東辦事處。

3、1945年灌雲縣人民政府與灌東辦事處合併,建立新的灌雲縣人民政府,縣治移今楊集鎮。1948年遷治伊山鎮。

4、1949年屬蘇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屬淮陰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劃歸連雲港市。

二、風景名勝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1、大伊山。位於灌雲縣城,距連雲港市區約30千米,國家4A級景區,素有淮北平川第一神山之稱,屬泰山支脈,因商朝宰相伊尹在此隱居而得名。由12座山峰組成,最高峰226.7米。佔地5平方千米,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譽。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具有“幽、古、神、奇”四大特點。以石為景是大伊山的一大特色,是大伊山的主要看點。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2、灌雲縣博物館。佔地面積18畝,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是一座古典園林式建築,主體兩層,局部三層。展廳面積2000多平方米,由序廳、遠古流長廳、歷朝遺風廳、字畫廳、非物質文化遺產廳、灌雲人民革命史廳和臨時展廳七個部分組成。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3、潮河灣景區。位於灌雲縣城東18千米沂北鄉境內,因潮河貫通景區南北且河面自然形成反“S”狀而得名。

"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灌雲縣,隸屬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總面積1538平方千米,總人口80萬。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由孫中山命名建縣,因南有百川灌河,北靠名山雲臺而得名。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一、歷史沿革

1、1912年析東海縣東境置縣。《江蘇省鑑》:灌雲縣“因藉雲臺、灌河之名,遂謂之為灌雲”。治今板浦鎮。1914年屬徐海道,1927年直屬江蘇省。

2、1940年抗日民主政權灌雲縣人民政府成立,屬蘇皖區黨委第二地委。1941年曾改為東灌沭辦事處,屬淮海專員公署。1942年復灌雲縣人民政府,並於鹽河東成立灌東辦事處。

3、1945年灌雲縣人民政府與灌東辦事處合併,建立新的灌雲縣人民政府,縣治移今楊集鎮。1948年遷治伊山鎮。

4、1949年屬蘇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屬淮陰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劃歸連雲港市。

二、風景名勝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1、大伊山。位於灌雲縣城,距連雲港市區約30千米,國家4A級景區,素有淮北平川第一神山之稱,屬泰山支脈,因商朝宰相伊尹在此隱居而得名。由12座山峰組成,最高峰226.7米。佔地5平方千米,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譽。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具有“幽、古、神、奇”四大特點。以石為景是大伊山的一大特色,是大伊山的主要看點。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2、灌雲縣博物館。佔地面積18畝,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是一座古典園林式建築,主體兩層,局部三層。展廳面積2000多平方米,由序廳、遠古流長廳、歷朝遺風廳、字畫廳、非物質文化遺產廳、灌雲人民革命史廳和臨時展廳七個部分組成。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3、潮河灣景區。位於灌雲縣城東18千米沂北鄉境內,因潮河貫通景區南北且河面自然形成反“S”狀而得名。

江蘇灌雲縣----南帶灌河,北枕雲臺山,取二地首字命名

4、開山島。開山島被譽為“海上布達拉宮”,位於灌河入海口處,海撥高度為30.4米,總面積1.5萬平方米。全島由黑褐色的岸石組成,陡峭險峻。島上無樹林泥土,亦無淡水水源,兀踞在海天之間。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