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院士集結廣州!海博會上的這場論壇釋出滿滿科創乾貨'

"

8月23日至24日,2019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主題論壇在廣州舉行。本屆論壇以“高水平合作,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採用“1+6”的模式,即1個主題大會與6個分論壇活動。來自40多個國家的近1500位國內外嘉賓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和發展面臨的熱點問題等議題展開了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論壇首次舉辦了“院士論壇——科技創新與協同發展”,由廣州市科技創新協會承辦。會上邀請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俄羅斯工程院、加拿大工程院的7位院士,從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出發,探討如何凝聚科技創新力量,加強產學研合作,優化區域創新環境,促進灣區企業協同發展,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廣州市科技創新協會會長樑健怡表示,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協同發展,特別是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科技互動,比如說建立聯合創新實驗室來共同推進相關板塊的發展。“此次論壇也希望通過高層次技術人才之間的交流,在不同的領域進行思想碰撞,以期實現各類資源的協同創新。”樑健怡說道。

論壇上,多位院士評析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創新動向。其中,華為、中興等企業成為院士們關注的熱點。

“華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仍能保持良好的發展,創新的力量不容忽視。”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原校長劉煥彬發言時談到,企業是人才資源和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以及產學研結合體系和服務體系的交匯點,其作用不容忽視。

劉煥彬總結了華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仍能保持良好發展的啟示。例如,華為重視創新研發,該企業十幾萬員工中,8萬人為研發人員;華為的產品研發由客戶需求和技術創新雙輪驅動;華為鼓勵工程師與科學家一同參與創新等等。

作為市場上最為活躍的因子,以華為為代表的諸多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陳新滋結合自身經歷談到,他的一個學生在一家生物醫藥企業擔任研發總裁,其年薪高達300萬元。“中國的企業如今已經可以給人才相當可觀的薪酬,這對於‘海歸’而言是很好的激勵。”

除了在科技創新領域,主動開展自主研發和人才吸引工作,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虛認為,活躍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諸多企業,將形成龐大的市場力量,促進與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

“過去的科研經費主要由政府撥付給科研工作單位。可以預料,未來來自市場、企業的經費支持,將會遠超政府的有限資金扶持。”杜如虛坦言,這將會為科技研發提供更明確的現實導向。

近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如何培育與發展“雙創”?在劉煥彬看來,做好雙創工作的前提是要有好的環境。首先要有好的種子,其次要有好的土壤,然後要有好的肥料,最後還要有陽光、空氣、水分。

“種子是科技成果,土壤是市場需求,肥料是金融支持。陽光、空氣、水分實際上是政府提供的發展環境。有了這些,創新創業才能做出成效。”劉煥彬說。

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發明家學會院士蘇國輝在論及粵港澳大灣區幹細胞產業聯盟時提到:“要把技術平臺建好,產業平臺建好,服務平臺建好。粵港澳大灣區幹細胞產業聯盟就是要打造良好的生態圈。”他希望通過在線醫學、精準醫學的合作,孵化出更多的產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玉同樣強調了創新環境的重要性。他將其細分為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和產業科技基礎。以經濟環境為例,孫玉院士總結歷史經驗後提到:“國家有一個錢時,應當先保障生存;國家有兩個錢時,需要謀求發展,比如提出‘863’計劃;國家有三個錢時,就要邁向強大,比如提出‘973’計劃。”

“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改變了我們一代人的生活。現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國際上其他幾大知名灣區相比,已經較為接近。”陳新滋建言,粵港澳大灣區在取得經濟增長突破的同時,有條件在科技創新領域持續發力,以實現高質量發展。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吳雨倫 鄭慧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