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他曾被鄧小平戲謔為“掃廁所專家”,用一封信開啟了中國高科技事業的發展!


「致敬」他曾被鄧小平戲謔為“掃廁所專家”,用一封信開啟了中國高科技事業的發展!

幾個月前,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製的“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硅非球面反射鏡”成功通過驗收,這標誌著我國大口徑光電裝備製造水平已經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1952年,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由王大珩院士負責建設完成。他帶領長春光機所先後研製出了一批開創性的科技成果,為日後研製“兩彈一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光學觀測設備。

王大珩,原中國科協副主席 ,是中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是一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雙院士。

為了中國科技的發展中斷求學路

1915年,他出生於日本東京,乳名膺東,寓意是“滿腔義憤打擊東洋——日本帝國主義”,襁褓中隨父母返回中國。

父親王應偉是一名在數學、物理、天文等方面多有成就的學者。從小受王應偉影響和指導,王大珩對使用科學儀器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尤其是對作為人類視覺器官延伸的光學儀器。平日裡父親經常感嘆當時中國製造不出精密儀器,這深深印在了兒時他的腦海裡。

長大後,1929年他就讀於青島禮賢中學;1937年“七七事變”後,清華大學畢業的王大珩,希望能為國難當頭的時局做一些與國防相關的工作,在老師周培源推薦下,他前往南京的彈道研究所工作。1941年取得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應用光學碩士學位後,進入雪菲爾大學攻讀光學玻璃博士學位,師從於世界著名玻璃學家特納教授。讀了一年退學,進入世界知名的光學玻璃製造公司——英國昌斯公司,從事光學玻璃製造技術的研究工作。很多人對他中途退學表示不解,他用一句詩道出緣由:“須當愛國者,志把中國興。”

原來世界當時正值二戰時期,光學儀器(如,望遠鏡、潛望鏡、航空偵查鏡頭、光學轟炸瞄準具等)在戰爭中作用重大,受各個參戰國的高度重視,因此光學玻璃製造技術也被嚴格保密;而中國恰恰在光學儀器理論和光學材料造技術方面都是空白。

「致敬」他曾被鄧小平戲謔為“掃廁所專家”,用一封信開啟了中國高科技事業的發展!

王大珩(左)與他的學生蔣築英

機敏的王大珩看到了這一點,在英國深造10年,為了中國,他全面掌握光學玻璃的研究、設計和製造技術。進入英國昌斯公司後,他和另一同事一起研究出稀土光學玻璃,並獲得了專利;在精密測量光學折射率儀器方面,發展了V稜鏡折光儀,也獲得英國科學儀器協會第一屆青年儀器發展獎,並在英國製成商品儀器。後來,他將V稜鏡折光儀技術帶到中國,進一步研製推廣,至今仍是許多光學實驗室和工廠的基本測量儀器。

為能“輕裝”歸國,他在英國沒有成家。1948年回國時,35歲的王大珩被舊中國的狀況澆了一頭冷水。舊中國的光學儀器技術行業嚴重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諾大一個國家僅有一個只能製造簡單望遠鏡和低倍顯微鏡的破舊工廠。

迷茫中,在老師吳有訓邀請下,他去了大連大學任應用物理系主任。

領導儀器館為國家科技發展保駕護航

1950年秋,恰逢中國科學院準備建儀器館,老同學錢三強推薦他做儀器館的負責人;王大珩眼前一亮,慶幸自己的知識有了用武之地。

1951年他被正式任命為儀器館籌備委員會副主任,負責主持儀器館的籌備工作。多方考慮,他把儀器館選址定在了長春。為節省建設經費,他親自帶工人在工地幹活,那段時間,每天白天和農民工一起刨土、搬磚,住破房子,吃高粱米飯、大蔥蘸大醬......,晚上則伏在案邊,仔細規劃著儀器館的未來走向.....,他在工地灰頭土臉的模樣,除了偶爾嘴裡冒出幾句英文,很難從農民工中辨識出。1953年儀器館(長春光機所前身)建成,王大珩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副館長,主持開展儀器館工作。

新中國剛起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亟需各種高中低端測量儀器。儀器館建成後,王大珩認為首要任務是研發當時國家急需的大量科學儀器。可製造精密科學儀器的原材料——光學玻璃,國內當時根本沒有;國際上也被嚴格管控,無法進口。熔鍊玻璃的熔爐也沒有。

「致敬」他曾被鄧小平戲謔為“掃廁所專家”,用一封信開啟了中國高科技事業的發展!

從零開始,對於有著十年光學領域研發經驗的王大珩來說不算是難題。他告訴儀器館所有人員:“想吃肉就要從養豬開始”,帶領員工開始製造光學玻璃。為建煉爐,他將秦皇島耀華玻璃廠工作的光學家龔祖同調到長春儀器館,負責建光學玻璃煉爐;期間,王大珩把自己在英國學到的先進光學玻璃煉爐製造技術融入了其中,甚至在新建過程中與發達國家的熔爐圖紙逐一比對,保證煉爐一開始就能煉出質地較好的光學玻璃,讓中國在光學領域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一點一點逐漸縮小。

同時,他把自己從英國帶來的光學玻璃配方及製造過程中的技術資料全部鋪展開來,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工作人員。為讓他們儘快勝任工作,他用黑板給大家分析講解,親自操作演示給他們看,一些所謂的製作光學玻璃的“核心技術”也被他進行了普及。理論結合實踐的培訓方法,使儀器館員工一開始就具備了較高的技術起點。在工作過程中,他為新中國培養了最早一批光學行業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終於在1953年12月,儀器館(長春光電所的前身)熔鍊出了我國的第一爐光學玻璃,徹底結束了中國沒有光學玻璃的歷史,為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實現了零的突破。

之後不到六年的時間裡,王大珩帶領長春光電所相繼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電子顯微鏡和“八大件一個湯”。“八大件”是指1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1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型電子顯微鏡、中子晶體譜儀、地形測量用多倍航攝投影儀、光電測距儀和高溫金相顯微鏡,“一個湯”是指融化態光學玻璃。這些成果完全顛覆了當時國人對精密儀器的認知,推動了中國儀器工業的發展。長春儀器館也因研製出高精光學儀器和光學玻璃的“八大件一個湯”,聞名於中國的科技界。

1961年,中國第一臺激光器在儀器館誕生;1965年,王大珩參加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總體方案制定工作,並擔任中國科學院地面設備組負責人、總體設計組副組長。他針對衛星採用的跟蹤體制及地面跟蹤系統的具體技術路線,提出的很多看法都被採納。

20世紀60年代起,根據國家需要,王大珩和長春光機所將主攻方向轉向國防光學技術和工程領域。他帶領長春光機所先後在紅外和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高空和空間偵察攝影等方面多有成果。在1964年中國第一次核爆炸試驗中,他指導改裝了普通高速攝影機用於火球發光動態觀測;為建立國防光學工程的學科基礎,他最早在國內領導開展大氣光學和目標光學特性研究;在我國太陽模擬器和空間偵察相機的研製中,他提出了先進的技術方案。特別是靶場光測設備,他領導了以後多種型號的研製工作。這些工作促進了我國國防科技力量的提升。他也因此在1999年獲得了“兩彈一星勳章”。

「致敬」他曾被鄧小平戲謔為“掃廁所專家”,用一封信開啟了中國高科技事業的發展!

1980年5月,我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成功。“遠望號”航天測量船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蹤測量任務,它使用的高科技之一,就是王大珩領導的長春光機所研製的大型光學設備。

“遠望”號測量船上裝備有完善的導航設備和精密的測量系統。它的導航設備除一般艦船上使用的光學、天文導航設備、慣性導航設備、無線電導航設備外,還安裝了衛星導航、聲吶信標導航等設備,可在預定海域,對進入其測量弧段的導彈、衛星、飛船進行跟蹤遙測,並能精確測定它們的著落點,以便進行對衛星、飛船的回收。

眾所周知,光學測量必須有一個平穩的工作環境,而“遠望”號在海上工作,船體在風浪中強烈搖擺,不可能有一個平穩的工作環境。所以,在“遠望”號科學考察船上進行光學測量,又是一個高難度課題。王大珩和同事們承擔了船用電影經緯儀、船體變形測量系統的研製任務。

當時沒有任何資料可循,一切靠他們自身的創造性。為攻下這個難題,他和同事專門挑選風急浪大、水文複雜的海域,多次出海進行光學設備試驗。為保船體穩定,他和“遠望”號總設計師共同研究後,決定將船體的煙筒從船體中部挪到了船尾,將光學儀器放到了相對平穩的船中心。之後,他鑽研相關多學科書籍,帶領大家進行多方面攻關,創造性地獨立解決了當今世界遠洋航天測量領域的穩定跟蹤、定位、標校、抗干擾等技術難題。

因美“星球大戰”計劃提出中國863計劃

1983年,美國總統里根提出一項使用最新的現代化技術為美國建立一個不可摧毀的導彈防禦系統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星球大戰”計劃的推出,宣佈了以美國為首的新一輪世界軍備競賽的開始。國內科學家將此計劃解讀為,表面上是美國對付前蘇聯而作出的“戰略防禦”,為美蘇爭霸顯示威懾力量,實際是為加強美國高科技發展,搶佔21世紀的戰略制高點。

其他國家也不甘落後,蘇聯和當時的東歐集團制定了針對性的“科技進步綜合綱領”;日本製定了“科技振興基本國策”;西歐17國聯合簽訂了“尤里卡”計劃。當時的中國,已經在考慮如何迎接新技術革命的問題。但由於當時經濟尚不發達,一部分人認為應先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之後再提高中國的科技水平。各種意見爭執不下。

「致敬」他曾被鄧小平戲謔為“掃廁所專家”,用一封信開啟了中國高科技事業的發展!

四位863計劃發起人

著名無線電電子學家陳芳允找到時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的王大珩,提出:不能讓“沒錢就不發展高科技”佔主流,沒錢也要想辦法發展科技,可以突出重點項目,制訂有限目標,否則就要落後。王大珩非常認同,當晚他們就和王淦昌、楊嘉墀一起,給鄧小平同志寫了一封名為“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信。

對王大珩,鄧小平非常熟悉。曾因王大珩在國家特殊時期有一段特殊的經歷,鄧小平調侃他是“掃廁所的專家”。後來也是鄧小平親自幫他結束了這段特殊的經歷。

信託人交給了鄧小平後,沒想到三天後有了迴音。1986年3月5日,鄧小平做出批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此事宜速作出決斷,不可拖延。”

小平同志批示下達之後,國務院立刻會同有關部、委、院、所,組織了幾百名專家,進行了周密的調查論證。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出了我國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1986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這個《綱要》並決定撥款100億元。

因為這個計劃是由這四位科學家在1986年3月提出的,所以被命名為863計劃。有媒體評價,王大珩等四位科學家提出的863計劃,把中國推到了世界高科技競爭的起跑線上,項目實施後有力地促進了中國高技術及其產業發展。

2001年在我國863計劃實施15週年的成果展上,人們驚奇地看到包括克隆羊、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微型機器人等1000多項863計劃的高科技展品。

到2006年,不完全統計,當時我國863計劃已發表論文12萬多篇,獲得國內外專利8000多項,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1800多項。而且使中國在一些領域內,走到了世界前列,如曙光4000A高性能計算機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製造和應用10萬億次級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先生去世,享年96歲。他對中國技術光學、激光、光學計量、光學玻璃和光學工程等研究較深,為中國應用光學、光學工程、光學精密機械、空間光學、激光科學和計量科學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提出的863計劃,至今對中國科技的發展意義深遠。他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傑出科技人才,推動著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來源:科技人物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