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饋贈的藝術——廣西非遺北海貝雕技藝

大海饋贈的藝術——廣西非遺北海貝雕技藝

北海貝雕技藝

北海貝雕技藝·印象

北海貝雕是廣西傳統的傳統工藝品,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承載著古老文化又體現現代文明,是認識北海、宣傳北海的重要載體,是北海的城市“名片”。

大海饋贈的藝術——廣西非遺北海貝雕技藝

北海貝雕技藝

北海貝雕技藝·歷史源流

北海貝雕技藝成熟於明末清初,這從北海、合浦民間傳世的明清貝雕傢俱及工藝品中可以考證。合浦廉州在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州、府、縣治所在地,達官居顯貴、士紳殷商都集聚於此。

當時的富貴人家所使用的臺椅、茶几、衣櫃、屏風等大多是以酸枝木為原料,用珍珠貝殼加工各種花、鳥,人物圖案和書法字體鑲嵌在傢俱上。這種用貝殼加工鑲嵌在硬木傢俱的表面的工藝叫“螺鈿(dian)”,做成各種花紋和圖形的傢俱,叫貝雕工藝傢俱,多以家庭手工作坊形式傳承。

貝殼遠在五萬年前山頂洞人時期,就被穿成串鏈作為裝飾。5000-6000年前,我國沿海地區及其附近島嶼,生活著眾多的原始人群,他們依靠海洋生活,他們居住的地方後來都堆積有大量的貝丘,貝丘中有蛤蜊、鮑魚、海螺、長蠣、玉螺等20餘種貝類化石,還有許多貝殼上有鑽孔,顯然曾經作為裝飾品使用。

大海饋贈的藝術——廣西非遺北海貝雕技藝

北海貝雕技藝

商代到秦代,貝類中的一種,被打磨穿孔後,長期當作貨幣使用,這就是貝幣。春秋戰國時期,貝殼被普遍製成項鍊、臂飾、腰飾、服飾等,甚至還出現了馬飾、車飾。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三成將士都用紅線穿貝殼作墜飾,以壯軍威。

秦漢時期,冶煉技術的提高和普及為貝殼的雕琢開闢了新途徑。藝人們利用貝殼的色澤,將一種較平整的貝殼磨成薄片,再雕出簡單的鳥獸紋圖樣,鑲嵌在銅器、鏡子、屏風和桌椅上作裝飾,俗稱“螺鈿”,這種工藝不少地區仍然保留著。上世紀70年代,從廣西合浦縣(屬北海市轄區)漢墓群中發掘的隨葬物品中,也發現了大量的裝飾用貝殼飾品。

大海饋贈的藝術——廣西非遺北海貝雕技藝

北海貝雕技藝

北海貝雕是20世紀60年代初在“螺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64年,北海工藝美術廠成立,開始進行專業的貝雕生產,並不斷總結經驗,使北海貝雕得到了快速發展。北海貝雕技法多種多樣,選、磨、貼、拼、接、粘並用,借鑑了木、玉、牙雕和國畫等技藝,使其形象生動、層次分明,風格獨特。

從2005年開始,北海貝雕在原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利用貝殼的天然色彩和紋理,潛心研發,合理搭配,終於生產出了純天然不著色,原汗原葉的貝雕作品。從此,北海貝雕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契機。

北海貝雕藝人經過400多年的不斷探索、繼承、發揚、創新,從貝串、貝堆、平面貝雕到浮雕,再到立體貝雕,使北海貝雕技藝進入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大寶庫。

大海饋贈的藝術——廣西非遺北海貝雕技藝

北海貝雕技藝

北海貝雕技藝·特點

貝雕是藝人巧用貝殼的天然色澤、紋理形狀,經精心設計,雕琢、堆貼而創作出的高雅藝術品。其將國畫的神韻、刺繡的空靈,玉雕的質感、珍珠的光澤渾然天成地融為一體,有極高而獨特的藝術欣賞性。

貝雕精選有色貝殼,巧用其天然色澤、紋理、形狀,經剪取、車磨、拋光、堆砌、粘貼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藝術品。

貝雕的製作,關鍵在於因材施藝。所謂“材”,即天然提供的材料,依勢取形,然後用堆、疊、聯、粘等方法,製成成品。

貝雕工藝品的製作較為複雜,優質的貝雕工藝品往往經過裝裱,有的還配有底座,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貝殼種類多樣,大的如簸箕,小的像米粒,形態繁多,色彩各異,一個貝殼還可以磨出多層色彩,所以製作的工藝品品種多,題材廣。主要以花鳥、人物、山水、靜物等主為主題,珠光晶瑩,古樸典雅,具有鮮明的裝飾性和觀賞性。

大海饋贈的藝術——廣西非遺北海貝雕技藝

北海貝雕技藝

北海貝雕技藝·非遺名錄

2010年,北海貝雕技藝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入選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海饋贈的藝術——廣西非遺北海貝雕技藝

北海貝雕技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