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今年的“龍舟水”較歷史同期偏多四成

文/羊城派記者 張愛麗 通訊員 董永春

入汛提前、南海季風爆發早、暴雨和強對流頻發、“龍舟水”猛……在厄爾尼諾事件背景下,今年廣東各類氣象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16日,羊城派記者從省氣象局瞭解到,今年以來(至6月14日)廣東平均累計降水量1108.2毫米,較歷史同期838.7毫米偏多32%。

此外,今年廣東3月上旬入汛,較常年(4月6日)偏早近一月,為2010年以來最早。而入汛以來全省平均降水量1017.5毫米,較歷史同期偏多42%,其中13個市縣累計降水量破本地同期降水歷史紀錄。

不僅如此,南海夏季風已於今年5月上旬爆發,較常年同期偏早15天左右。

龍舟水以來雨量較歷史同期偏多四成

廣東省氣候監測數據顯示,進入“龍舟水”以來(5月21日至6月14日)廣東降水量358.2毫米,較歷史同期降水量255.7毫米偏多40%。其中,韶關北部、河源中北部、梅州中部、廣州東部、珠海、江門東部、陽江南部較常年同期偏多近一倍。

廣東今年的“龍舟水”較歷史同期偏多四成

6月13日傍晚,廣州突降暴雨 資料圖/羊城派記者 樑喻 攝

歷史資料顯示,1951年以來“龍舟水”期間廣東的多雨中心主要位於清遠-佛岡-龍門-河源、海豐-陸豐和恩平-陽江等三大傳統暴雨中心,累計降水均在400毫米以上。

而2019年“龍舟水”以來(5月21日-6月14日)廣東多雨中心則主要位於陽江-江門-珠海和廣州-惠州-河源一帶,累計降水超過500毫米以上。以上數據表明,廣東今年的多雨中心偏北並且強度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至6月14日)河源市平均降水量1417.5毫米,較歷史同期(944.9毫米)偏多50%;入汛以來(至6月14日),河源市平均降水量1180.3毫米,較歷史同期(768.6毫米)偏多54%;“龍舟水”以來(至6月14日),河源市平均降水量464.6毫米,較歷史同期(258.6毫米)偏多80%。

6月9日20時到14日08時,河源市過程平均降雨量為229.9毫米,歷史排名第3,河源市113個站點中出現暴雨97站次、大暴雨88站次、特大暴雨2站次。

災情嚴重緣於多重因素

“龍舟水”期間是華南地區天氣變化最為複雜的時期,主要是南海夏季風爆發以後,華南進入暴雨集中期,容易出現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暴雨,帶來嚴重災害。

夏季風爆發後推進影響到華南併產生季風降水,同時冷暖空氣的交綏亦會造成鋒面降水,因此在季風降水和鋒面降水的共同影響,疊加華南局地的特殊地形,造成了廣東傳統的三大強降水中心。

廣東今年的“龍舟水”較歷史同期偏多四成

6月13日,河源龍川城區多處內澇 資料圖/羊城派記者 湯銘明 攝

廣東省氣象局專家分析認為,本次降水的主要影響系統為西風帶短波槽。短波槽自西北向東南移動,利於北方小股冷空氣南侵。

今年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早,來自南面的暖溼氣流強勁,冷暖氣流活動因而交匯於更北的位置即華南北部到江南地區,導致這次雨帶位置較之前偏北。

此次災情之比較嚴重,氣象專家表析表示,主要是“龍舟水”開始之後,廣東部山區特別是河源市,由於前期降水多,有多次暴雨過程,導致土壤含水量高,土壤土質疏鬆,地質災害風險高,江河水庫水位高並多處接近或超警戒水位。

同時疊加上6月份以來的強降水過程,特別是6月10日到13日連平縣、龍川縣多地刷新本地歷史極值的極端強降水,在粵北山區特殊複雜地形作用下,從而造成了歷史罕見嚴重的山體滑坡、泥石流、暴雨洪澇等各種次生災害,造成了多人死亡和巨大財產損失。(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魏禮園 實習生 | 周子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