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成為公司裡不可或缺的那個人?一招致勝!(送實操錦囊)

工作這一年 水果 菠蘿 服裝 西紅柿 桔子 職場逗伴匠 2019-04-16

文/職場逗伴匠


如何快速成為公司裡不可或缺的那個人?一招致勝!(送實操錦囊)


01

前幾天,經過一排水果店面時,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兒。

這些店老闆賣的水果品種幾乎沒有差別,無非是售賣橘子、菠蘿、香蕉、榴蓮、小番茄等等,但就那麼一兩家生意紅火,門口的人是絡繹不絕。剩下的那幾家則是冷冷清清,老闆無趣的坐在收銀臺邊,玩著手機打發時間。

出於好奇,我又多觀察了一下,果然自有其原因。

生意好的店面

經過店面時,能清晰聽到門口的產品廣告語,店內水果擺放整齊。在一個個儲物格里,分類裝著不同品種的水果,各有其造型,或長方形或正方形或三角形或圓形,十分吸引顧客的眼球。店老闆還依據水果的類別,顏色的差異,進行了分區展示,極具視覺衝擊力。

同時,每個格子裡都豎著醒目的價格牌,附有優惠信息,刺激顧客做出購買的決定。

生意冷清的店面

店內的水果擺放,很明顯是看老闆心情的,雜亂不堪。水果的顏色呈現亂糟糟,沒有統一的商品展示器具,散落的水果隨處可見。談不上所謂的店內陳列布置,零星的幾款水果堆裡,有張廢舊紙張,上面手寫著對應的商品價格。店老闆的待客漫不經心,客人進店後都是愛理不理。個人的感受是光看一眼,就沒有了消費的興趣。


如何快速成為公司裡不可或缺的那個人?一招致勝!(送實操錦囊)


針對這兩類店面,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其核心差異,我會想到什麼呢?

02

結構化呈現,皆是經驗系統化的沉澱

店裡賣的水果大同小異,區別在於和顧客的信息傳遞過程中,展現方式的差異,無形中產生了巨大的分野。於細微之處,見其經營真功夫。

你用怎樣的結構方式去做呈現,與結果的好壞直接關聯。

乘坐高鐵出差,檢票進站後都會聽到溫馨提示:“下樓梯的旅客請看綠色地標,1~9車廂往右轉,10~16車廂往左轉,請大家小心慢行,注意安全。”乘客們聽到廣播後,就會注意地上的標識,對照自己的車廂號,能快速找到自己的上車方位。這裡的溫馨提示,就是結構化呈現。

逛街買衣服時,有的店內缺乏規劃,衣服褲子包包凌亂掛著,各種堆頭給人的感覺很不用心。要麼顧客看了沒興趣,要麼顧客有興趣卻犯了選擇困難症。與之相反,懂結構化呈現的店老闆就做了很多的功課,店招的燈光、店內的新品區、熱賣區、特價區、客休區一目瞭然,每一類服裝都按照冷暖色的差異,漸進式擺放著,顧客的視覺感知愜意,選擇購買自然就容易了很多。這裡的店內分區展示,就是結構化呈現。

世界著名的品質管理專家戴明博士說:“一件事情成功與否94%決定在系統,6%決定在人。系統對了,事就成了。”有人問李開復為什麼如此高效?他說:“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永遠精力充沛,永遠有用不完的時間,工作、社交、生活、興趣什麼都不落下,我想說,是因為我有一個管好自己的系統。”

因此,當我們面對某個問題時,最有效的開始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確框架,再展開內容。每個領域的高手都有其結構框架,框架即系統化思維。

身在職場,想成為公司裡不可或缺的那個人?

你需要具備結構化呈現的能力。

03

想成為職場高手,先學會解析結構


如何快速成為公司裡不可或缺的那個人?一招致勝!(送實操錦囊)


信息過載的當下,看到並不等於得到。內容太多會成為一種負擔,如何學習、整理、吸收、展示?進行有價值的信息過濾,成為了我們的必修課之一。

數據統計表明:“每15秒的商業廣告中其切換次數從6~54次不等,平均為17次。注意力轉換的總次數為800次每小時,這使得人無法形成成熟的注意力。信息對人們的各類刺激,無處不在。”

結構優先法則

在認知心理學裡,當某個信息在展現外化時,有結構的信息相比無序的,會更容易被理解與識記。因此,有結構的內容通常會被優先考慮選擇。

彼得.德魯克說:“知識已成為今天唯一的最有意義的資源。”

既然如此重要,對於職場人的我們,要思考如何把每天所接收到的各類信息形成經驗,用於指導實踐,達成一個有一個目標。

框架化工作內容(日程)

面對日常碎片的內容,試著將原本的獨立單元,連接起來形成系統。多去整理歸檔,形成不同的結構體系,開展工作才會不費力。

例如,公司的會議管理,如何進行一場會議的結構化呈現?

公司每年都會舉辦N場商務會議,比方說客戶答謝會、項目說明會、品牌發佈會、專項培訓會等等。比如,領導交代職員小張,下個月10號,公司要具備一場項目說明會,怎麼辦?

如果缺乏結構化呈現的邏輯,很容易陷入瑣碎迷茫。今天忙人員組織、明天忙會場對接、後天忙客戶邀請,漏掉信息那是必然的。反之,結構化呈現又是如何管控的呢?

①計劃

A.活動進度一覽表(各時間段/做何事)

B.人員工作分配

②啟動

A.活動時間/地點 B.預期目標 C.活動人員 D.明確資源

③實施

A.會前引導 B.會中跟進 C.會後追蹤

④收尾

A.活動當天小結(按流程先後進行得失分析)

B.可優化清單即刻輸出

⑤總結

A.任何一場會議都需要高度密切分工

B.任何一場會議都需要烘托出儀式感

C.任何一場會議都需要氛圍氛圍氛圍

下附會議管理結構圖一欄


如何快速成為公司裡不可或缺的那個人?一招致勝!(送實操錦囊)


對一場會議來說,就是多元化的要素組合。

我們要做的是使無序的信息轉為有序,並形成有價值的內容。要求再高一點,對這些內容進行分類加工編碼後輸出標準化,便於後續經驗的傳承交流。

04

梳理崗位工作經驗,實現增值潛力無限

等電梯時的橙色信號燈

我們都有乘坐電梯的經歷,等電梯的時候會聽到叮的一聲,電梯上來後,眼前有8個電梯,分別要一個個看,到底是哪個上來了,最後看半天才發現是最右邊的那一臺。只見其聲,不見其物,這時候是相對隱形的。

同樣是等電梯,有的大樓就不一樣。電梯抵達對應的樓層後,電梯上方會有一個半圓形的橙色指示燈,叮的一聲後會亮起燈光,示意給乘坐的人們,可以乘坐這一臺,簡單清晰高效,這時候的結果呈現是顯性的。

顯性知識vs隱性經驗

以上所表達的如果轉換為工作場景,前者是難以量化,高度依賴個體經驗的呈現,後者是系統可視化的呈現。

工作崗位能力地圖,讓隱形信息顯性化。

所謂的知識地圖是由英國情報學家布魯克斯提出,它是指人類的客觀認知,即我們的知識結構可繪製成各個知識單元,以某些概念為節點所形成的專業認知結構。

舉例,就像你到某一大型熱門景點去玩,沒有一份導覽攻略,陌生的遊客很難有效去到目的地,而這份導覽圖就是景點的結構化分佈,可快速找到好玩地方,去自己想去的位置。再比如,工作崗位知識地圖,將公司的某些崗位,從知識要求、從業經驗、技能要求等方面進行歸類,轉為一套可視化路徑圖。


如何快速成為公司裡不可或缺的那個人?一招致勝!(送實操錦囊)


顯性化為結構,讓你從普通邁向優秀。

知識創造理論之父野中鬱次郎將知識資產分為四類:

①經驗類:職場隱性知識,工作經驗。

②概念類:文字、數據、圖表等顯性知識。

③體系類:一些標準化、系列化的顯性知識。

④恆常類:在企業日常活動中,各種常規信息認知。

每個人,無論你從事何種行業或崗位,可以提煉出一套個人專屬資產,這是一筆無形的財富。

比如,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有哪些經驗結構化呈現呢?

①經驗類:出差必備清單+卓越授課工具箱+個人精進三件寶

②概念類:危機處理50問+新手上路的36個關鍵+商品陳列百問百答

③體系類:管控流程篇+業務表單篇+產品實操篇

④恆常類:員工日常行為規範+店面管理執行標準+服務關鍵動作督導

好好想想,你工作的這些年,有哪些經驗沉澱?


如何快速成為公司裡不可或缺的那個人?一招致勝!(送實操錦囊)


抽空將這些信息(知識)進行整理加工,結構化輸出為可應用於實踐的方法論合集,你會發現別有洞天。

05

固化圈層框架,升級認知系統

比爾蓋茨是如何記住讀過的書?

相信大家都會翻看紙質書,多數人看完後沒有什麼結果。下面看看比爾蓋茨的專訪,他是如何有效學習並記住讀過的那些書?

尋找知識之間的相似點,讀的書越多,越能形成知識框架,而隨時往框架裡增添新的知識點,也能隨時檢驗和修正自己的儲備知識。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使你更容易記住。

因為這個跟那個有大同小異,如果你有一個很大的框架,你就可以往裡面填充很多東西如果你想了解科學,去讀科學家的歷史和他們的故事,又是用什麼樣的工具幫助他們進步?這樣你就會有一個時間線和地圖,去了解科學的各個分支,什麼是已知什麼是未知?

所以,不斷的積累知識幫助人們更容易豐富知識,不會像有些人第一次提到羅馬,一開始可能會讓人望而卻步,但是隨著知識面的不斷擴展,所有知識都能找到對應的地方。

聽完他的一席話,我簡直茅塞頓開。

個人知識結構的三個圈層


如何快速成為公司裡不可或缺的那個人?一招致勝!(送實操錦囊)


①基礎層:底層規律類的經驗總結,看透問題的核心。

②通用層:綜合管理能力,時間管理/目標管理/執行力/表達溝通/精力管理等等。

③專業層:依據崗位不同技術分工不一樣,如銷售/財務/客服/培訓/設計等等。

職場上,審視自己目前所側重的層面,身處在哪個領域(行業)內?還需要補充哪些專業知識?未來的成長方向或空間在哪裡?

打造工作閉環的結構五步驟


如何快速成為公司裡不可或缺的那個人?一招致勝!(送實操錦囊)


有目的(方向)的去進行學習總結,結構化完善是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

A.信息獲得→B.信息儲存→C.信息消化→D.信息調用→E.信息迭代

例如,培訓時需要用到教學用具(信息獲得),開課前會把白板和一隻黑色的白板筆準備好,放置在講臺附近備用(信息儲存),可是真正課程中用的時候發現找不到白板擦,同時只有一支黑色白板筆太單調,視覺呈現效果不佳(信息消化),於是再去隔壁教室的工具盒分別拿出一隻藍色和紅色的白板筆(信息調用),ok,下次培訓就知道提前準備好白板/黑藍紅白板筆各一支/白板擦(信息迭代)

同理,工作中的信息(知識)整理,不也是一模一樣嗎?

06

結構化呈現的六個實用錦囊

想成為結構化呈現的高手?速看以下錦囊,看完即可整理一套適合自己的成長方法論。

①定模板

常用的文件表單,定製化固定格式,避免後續大量重複性工作。

②庫思維

高手都都N個庫,你呢?案例庫、數據庫、模型庫、方法庫、規律庫。

③場景化

職場中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所有的理論不能脫離具體的業務工作環境,用以致學。

④用工具

學會用前沿工具來管理資訊,整理信息、存儲內容,工具用對才能事半功倍。

⑤邏輯化

所謂的結構化呈現,核心點在於邏輯思維。從問題到內容到框架,最後回到場景,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案,這是一整套思考體系。

⑥進出口

A.信息輸入系統(吸收、儲存、標籤)

B.信息輸出系統(框架、結果、導圖)


如何快速成為公司裡不可或缺的那個人?一招致勝!(送實操錦囊)


只要你肯花心思投入,好好整理一番,你的功力大增是在無形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那一位,指日可待。

07

有位土財主慕名去找一位高僧,他覺得自己發財以後很孤獨,陷入了思維的困局。

高僧把土財主叫到窗戶前問:“你看到了什麼?”

土財主說:“外面都是人。“

高僧又把他帶到鏡子前面問:“你看到了什麼?”

土財主說:“鏡子裡是我自己呀。”

高僧笑了說:“窗戶和鏡子都是由玻璃製作而成,其區別就在於鏡子多了一層薄薄的銀子,而正是這點銀子,擋住了你的視線,自然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職場中的我們,其實起初並無明顯分野。之所以差距會一點點拉開,都在於每個人眼中的世界。你的認知結構,決定了所能抵達的盡頭

我們要做的是設定好結構圖,剩下不過是日拱一卒。


如何快速成為公司裡不可或缺的那個人?一招致勝!(送實操錦囊)


TIPS

(1)講不出來做不到,講不明白做不好。

(2)一個人能有多牛,直接看他呈現的結構。

(3)不同的應用場景,需要構建專屬的框架模型。

(4)大量的信息並沒什麼價值,有價值的是結構化程式。

(5)結構化表達的核心修煉,就是對信息內容的吸收提煉呈現。

END-


逗趣職場每一面,伴隨你我每一天,匠心傳道每一言。

我是職場逗伴匠,一個跑馬拉松的知識手藝人,助力職場人的自我效能提升。

堅持碼字,這是我熱愛的事。對你有幫助,才是一種價值。

【作者簡介】職場逗伴匠,“我是好講師大賽”全國50強 / 美國ACI認證職業講師 / 今日頭條&悟空問答 優質職場領域創作者 / 生涯規劃師 / 自我效能管理達人/ 專欄原創作家 / 5:00早起倡導者 / 馬拉松跑手 / 讀書控 / 旅行生活踐行者 / 視覺手繪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