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

東漢末年,要說早期在北方最具實力的一方諸侯,那絕對是非公孫瓚莫屬,他多次平定胡人叛亂,剿滅黃巾叛軍,以此獲得了足夠的軍事實力,當初袁紹也是極為懼怕公孫瓚的,可以說如果在最為關鍵的界橋之戰中,公孫瓚能夠獲勝,那基本上最終和曹操爭奪北方的就是公孫瓚了,而且沒準連曹操都很難崛起,但就是在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之戰中,軍勢正盛的公孫瓚慘敗了袁紹,在之後的多年對峙中,公孫瓚也是一步步落入下風,最終被袁紹所吞併。

"

東漢末年,要說早期在北方最具實力的一方諸侯,那絕對是非公孫瓚莫屬,他多次平定胡人叛亂,剿滅黃巾叛軍,以此獲得了足夠的軍事實力,當初袁紹也是極為懼怕公孫瓚的,可以說如果在最為關鍵的界橋之戰中,公孫瓚能夠獲勝,那基本上最終和曹操爭奪北方的就是公孫瓚了,而且沒準連曹操都很難崛起,但就是在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之戰中,軍勢正盛的公孫瓚慘敗了袁紹,在之後的多年對峙中,公孫瓚也是一步步落入下風,最終被袁紹所吞併。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多少是指揮有些失當的,加之袁紹帳下一員悍將為袁紹打贏了這關鍵一戰,而決定戰局走勢的,可能是公孫瓚的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導致了自己一方發生潰敗。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袁紹和公孫瓚的實力對比,公孫瓚佔據絕對優勢,在袁紹混跡河北之時,公孫瓚早已是名震塞外的名將。

《三國志.公孫瓚傳》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

東漢末年,要說早期在北方最具實力的一方諸侯,那絕對是非公孫瓚莫屬,他多次平定胡人叛亂,剿滅黃巾叛軍,以此獲得了足夠的軍事實力,當初袁紹也是極為懼怕公孫瓚的,可以說如果在最為關鍵的界橋之戰中,公孫瓚能夠獲勝,那基本上最終和曹操爭奪北方的就是公孫瓚了,而且沒準連曹操都很難崛起,但就是在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之戰中,軍勢正盛的公孫瓚慘敗了袁紹,在之後的多年對峙中,公孫瓚也是一步步落入下風,最終被袁紹所吞併。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多少是指揮有些失當的,加之袁紹帳下一員悍將為袁紹打贏了這關鍵一戰,而決定戰局走勢的,可能是公孫瓚的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導致了自己一方發生潰敗。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袁紹和公孫瓚的實力對比,公孫瓚佔據絕對優勢,在袁紹混跡河北之時,公孫瓚早已是名震塞外的名將。

《三國志.公孫瓚傳》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加之隨後多年的平定胡人叛亂,因功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而且在界橋之戰前,有大破流竄於青州的黃巾軍,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輜重,奔走渡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

由此公孫瓚成為了河北最為強大的軍閥,他也是蠻有底氣的,自己封了自己三位屬下分別為冀州刺史,青州刺史,兗州刺史,意圖很明顯了,那就是要南下和袁紹搶冀州。

而袁紹則很尷尬,在和公孫瓚直面對決之前,袁紹才剛剛有手段從韓馥手中奪取了冀州,人心不穩,面對公孫瓚大舉南下之勢,冀州諸城多畔紹從瓚,袁紹所面臨的局勢和後來曹操在官渡面對袁紹時的局勢很相似,袁紹不得已開始向公孫瓚示弱,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而範遂背紹,領勃海兵以助瓚。相當於當時袁紹已經向公孫瓚割地求和了,只是沒想到人家沒有談和的意思,就是要吃掉袁紹。

"

東漢末年,要說早期在北方最具實力的一方諸侯,那絕對是非公孫瓚莫屬,他多次平定胡人叛亂,剿滅黃巾叛軍,以此獲得了足夠的軍事實力,當初袁紹也是極為懼怕公孫瓚的,可以說如果在最為關鍵的界橋之戰中,公孫瓚能夠獲勝,那基本上最終和曹操爭奪北方的就是公孫瓚了,而且沒準連曹操都很難崛起,但就是在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之戰中,軍勢正盛的公孫瓚慘敗了袁紹,在之後的多年對峙中,公孫瓚也是一步步落入下風,最終被袁紹所吞併。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多少是指揮有些失當的,加之袁紹帳下一員悍將為袁紹打贏了這關鍵一戰,而決定戰局走勢的,可能是公孫瓚的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導致了自己一方發生潰敗。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袁紹和公孫瓚的實力對比,公孫瓚佔據絕對優勢,在袁紹混跡河北之時,公孫瓚早已是名震塞外的名將。

《三國志.公孫瓚傳》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加之隨後多年的平定胡人叛亂,因功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而且在界橋之戰前,有大破流竄於青州的黃巾軍,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輜重,奔走渡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

由此公孫瓚成為了河北最為強大的軍閥,他也是蠻有底氣的,自己封了自己三位屬下分別為冀州刺史,青州刺史,兗州刺史,意圖很明顯了,那就是要南下和袁紹搶冀州。

而袁紹則很尷尬,在和公孫瓚直面對決之前,袁紹才剛剛有手段從韓馥手中奪取了冀州,人心不穩,面對公孫瓚大舉南下之勢,冀州諸城多畔紹從瓚,袁紹所面臨的局勢和後來曹操在官渡面對袁紹時的局勢很相似,袁紹不得已開始向公孫瓚示弱,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而範遂背紹,領勃海兵以助瓚。相當於當時袁紹已經向公孫瓚割地求和了,只是沒想到人家沒有談和的意思,就是要吃掉袁紹。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袁紹是處於劣勢的一方,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想要贏,就只有一條路,就是在戰場之上重創公孫瓚所部,剩下的就都是死路,哪怕是和公孫瓚打的難解難分也不行。當時公孫瓚手裡的牌太多了,但是作為一手炸的地主,卻被袁紹打的落花流水。

界橋之戰的導火索是公孫越之死,也就是公孫瓚的從弟,因為公孫越是在和袁紹部將周昂作戰中被射殺的,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說白了,也就是有了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所以大軍開始南下集結,爆發了界橋之戰。

"

東漢末年,要說早期在北方最具實力的一方諸侯,那絕對是非公孫瓚莫屬,他多次平定胡人叛亂,剿滅黃巾叛軍,以此獲得了足夠的軍事實力,當初袁紹也是極為懼怕公孫瓚的,可以說如果在最為關鍵的界橋之戰中,公孫瓚能夠獲勝,那基本上最終和曹操爭奪北方的就是公孫瓚了,而且沒準連曹操都很難崛起,但就是在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之戰中,軍勢正盛的公孫瓚慘敗了袁紹,在之後的多年對峙中,公孫瓚也是一步步落入下風,最終被袁紹所吞併。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多少是指揮有些失當的,加之袁紹帳下一員悍將為袁紹打贏了這關鍵一戰,而決定戰局走勢的,可能是公孫瓚的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導致了自己一方發生潰敗。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袁紹和公孫瓚的實力對比,公孫瓚佔據絕對優勢,在袁紹混跡河北之時,公孫瓚早已是名震塞外的名將。

《三國志.公孫瓚傳》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加之隨後多年的平定胡人叛亂,因功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而且在界橋之戰前,有大破流竄於青州的黃巾軍,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輜重,奔走渡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

由此公孫瓚成為了河北最為強大的軍閥,他也是蠻有底氣的,自己封了自己三位屬下分別為冀州刺史,青州刺史,兗州刺史,意圖很明顯了,那就是要南下和袁紹搶冀州。

而袁紹則很尷尬,在和公孫瓚直面對決之前,袁紹才剛剛有手段從韓馥手中奪取了冀州,人心不穩,面對公孫瓚大舉南下之勢,冀州諸城多畔紹從瓚,袁紹所面臨的局勢和後來曹操在官渡面對袁紹時的局勢很相似,袁紹不得已開始向公孫瓚示弱,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而範遂背紹,領勃海兵以助瓚。相當於當時袁紹已經向公孫瓚割地求和了,只是沒想到人家沒有談和的意思,就是要吃掉袁紹。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袁紹是處於劣勢的一方,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想要贏,就只有一條路,就是在戰場之上重創公孫瓚所部,剩下的就都是死路,哪怕是和公孫瓚打的難解難分也不行。當時公孫瓚手裡的牌太多了,但是作為一手炸的地主,卻被袁紹打的落花流水。

界橋之戰的導火索是公孫越之死,也就是公孫瓚的從弟,因為公孫越是在和袁紹部將周昂作戰中被射殺的,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說白了,也就是有了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所以大軍開始南下集結,爆發了界橋之戰。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但是說到公孫越之死,袁紹袁術公孫瓚三方都有責任,尤其是袁術,多少有些陰謀論的意思,當初是漢獻帝想要從長安逃出來,回去洛陽,所以讓劉虞之子劉和,先行東歸,找劉虞出兵護送,結果不巧的是劉和在路過袁術地接的時候被扣下來了。

袁術是想要撈油水的,護送天子的功勞怎麼也不能給了劉虞,所以說袁術讓劉和給父親寫信,讓劉虞派兵過來,和自己一塊去迎接漢獻帝,事成之後,袁術完全可以說護送之功,主要是自己的功勞,公孫瓚當然明白袁術的小心思,所以勸誡劉虞不要派兵,但是劉虞沒有答應。

這個時候公孫瓚就表現出滑頭的一面了,亦遣其從弟越將千騎詣術以自結,而陰教術執和,奪其兵。公孫瓚讓自己的弟弟公孫越領兵私下投靠袁術,因此來討好袁術,讓袁術對付劉虞,這樣他就可以取代劉虞,所以名義上,公孫越的確成為了袁術的部將。

"

東漢末年,要說早期在北方最具實力的一方諸侯,那絕對是非公孫瓚莫屬,他多次平定胡人叛亂,剿滅黃巾叛軍,以此獲得了足夠的軍事實力,當初袁紹也是極為懼怕公孫瓚的,可以說如果在最為關鍵的界橋之戰中,公孫瓚能夠獲勝,那基本上最終和曹操爭奪北方的就是公孫瓚了,而且沒準連曹操都很難崛起,但就是在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之戰中,軍勢正盛的公孫瓚慘敗了袁紹,在之後的多年對峙中,公孫瓚也是一步步落入下風,最終被袁紹所吞併。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多少是指揮有些失當的,加之袁紹帳下一員悍將為袁紹打贏了這關鍵一戰,而決定戰局走勢的,可能是公孫瓚的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導致了自己一方發生潰敗。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袁紹和公孫瓚的實力對比,公孫瓚佔據絕對優勢,在袁紹混跡河北之時,公孫瓚早已是名震塞外的名將。

《三國志.公孫瓚傳》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加之隨後多年的平定胡人叛亂,因功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而且在界橋之戰前,有大破流竄於青州的黃巾軍,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輜重,奔走渡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

由此公孫瓚成為了河北最為強大的軍閥,他也是蠻有底氣的,自己封了自己三位屬下分別為冀州刺史,青州刺史,兗州刺史,意圖很明顯了,那就是要南下和袁紹搶冀州。

而袁紹則很尷尬,在和公孫瓚直面對決之前,袁紹才剛剛有手段從韓馥手中奪取了冀州,人心不穩,面對公孫瓚大舉南下之勢,冀州諸城多畔紹從瓚,袁紹所面臨的局勢和後來曹操在官渡面對袁紹時的局勢很相似,袁紹不得已開始向公孫瓚示弱,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而範遂背紹,領勃海兵以助瓚。相當於當時袁紹已經向公孫瓚割地求和了,只是沒想到人家沒有談和的意思,就是要吃掉袁紹。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袁紹是處於劣勢的一方,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想要贏,就只有一條路,就是在戰場之上重創公孫瓚所部,剩下的就都是死路,哪怕是和公孫瓚打的難解難分也不行。當時公孫瓚手裡的牌太多了,但是作為一手炸的地主,卻被袁紹打的落花流水。

界橋之戰的導火索是公孫越之死,也就是公孫瓚的從弟,因為公孫越是在和袁紹部將周昂作戰中被射殺的,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說白了,也就是有了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所以大軍開始南下集結,爆發了界橋之戰。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但是說到公孫越之死,袁紹袁術公孫瓚三方都有責任,尤其是袁術,多少有些陰謀論的意思,當初是漢獻帝想要從長安逃出來,回去洛陽,所以讓劉虞之子劉和,先行東歸,找劉虞出兵護送,結果不巧的是劉和在路過袁術地接的時候被扣下來了。

袁術是想要撈油水的,護送天子的功勞怎麼也不能給了劉虞,所以說袁術讓劉和給父親寫信,讓劉虞派兵過來,和自己一塊去迎接漢獻帝,事成之後,袁術完全可以說護送之功,主要是自己的功勞,公孫瓚當然明白袁術的小心思,所以勸誡劉虞不要派兵,但是劉虞沒有答應。

這個時候公孫瓚就表現出滑頭的一面了,亦遣其從弟越將千騎詣術以自結,而陰教術執和,奪其兵。公孫瓚讓自己的弟弟公孫越領兵私下投靠袁術,因此來討好袁術,讓袁術對付劉虞,這樣他就可以取代劉虞,所以名義上,公孫越的確成為了袁術的部將。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後來就發生了大家都知道的,袁紹趁孫堅討伐董卓之際,命周昂奪取了孫堅的根據地,陽城,袁術自然很惱火,畢竟當時孫堅是跟著袁術混得,加上袁術本來就看不慣袁紹,所以作為孫堅的老大,袁術要為孫堅討回公道,就派公孫越協助孫堅奪回陽城,可是公孫越此戰中戰死了,這直接導致了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矛盾的爆發。

之說以說有些陰謀論的意思,畢竟,就結果而言,袁術是很樂意看袁紹和公孫瓚死磕的,這兩人最好打的難解難分,袁術就有趁機偷桃的機會了。而公孫瓚究竟到底因為公孫越之死有多麼生氣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公孫瓚找到一個很好的出兵藉口。

"

東漢末年,要說早期在北方最具實力的一方諸侯,那絕對是非公孫瓚莫屬,他多次平定胡人叛亂,剿滅黃巾叛軍,以此獲得了足夠的軍事實力,當初袁紹也是極為懼怕公孫瓚的,可以說如果在最為關鍵的界橋之戰中,公孫瓚能夠獲勝,那基本上最終和曹操爭奪北方的就是公孫瓚了,而且沒準連曹操都很難崛起,但就是在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之戰中,軍勢正盛的公孫瓚慘敗了袁紹,在之後的多年對峙中,公孫瓚也是一步步落入下風,最終被袁紹所吞併。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多少是指揮有些失當的,加之袁紹帳下一員悍將為袁紹打贏了這關鍵一戰,而決定戰局走勢的,可能是公孫瓚的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導致了自己一方發生潰敗。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袁紹和公孫瓚的實力對比,公孫瓚佔據絕對優勢,在袁紹混跡河北之時,公孫瓚早已是名震塞外的名將。

《三國志.公孫瓚傳》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加之隨後多年的平定胡人叛亂,因功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而且在界橋之戰前,有大破流竄於青州的黃巾軍,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輜重,奔走渡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

由此公孫瓚成為了河北最為強大的軍閥,他也是蠻有底氣的,自己封了自己三位屬下分別為冀州刺史,青州刺史,兗州刺史,意圖很明顯了,那就是要南下和袁紹搶冀州。

而袁紹則很尷尬,在和公孫瓚直面對決之前,袁紹才剛剛有手段從韓馥手中奪取了冀州,人心不穩,面對公孫瓚大舉南下之勢,冀州諸城多畔紹從瓚,袁紹所面臨的局勢和後來曹操在官渡面對袁紹時的局勢很相似,袁紹不得已開始向公孫瓚示弱,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而範遂背紹,領勃海兵以助瓚。相當於當時袁紹已經向公孫瓚割地求和了,只是沒想到人家沒有談和的意思,就是要吃掉袁紹。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袁紹是處於劣勢的一方,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想要贏,就只有一條路,就是在戰場之上重創公孫瓚所部,剩下的就都是死路,哪怕是和公孫瓚打的難解難分也不行。當時公孫瓚手裡的牌太多了,但是作為一手炸的地主,卻被袁紹打的落花流水。

界橋之戰的導火索是公孫越之死,也就是公孫瓚的從弟,因為公孫越是在和袁紹部將周昂作戰中被射殺的,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說白了,也就是有了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所以大軍開始南下集結,爆發了界橋之戰。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但是說到公孫越之死,袁紹袁術公孫瓚三方都有責任,尤其是袁術,多少有些陰謀論的意思,當初是漢獻帝想要從長安逃出來,回去洛陽,所以讓劉虞之子劉和,先行東歸,找劉虞出兵護送,結果不巧的是劉和在路過袁術地接的時候被扣下來了。

袁術是想要撈油水的,護送天子的功勞怎麼也不能給了劉虞,所以說袁術讓劉和給父親寫信,讓劉虞派兵過來,和自己一塊去迎接漢獻帝,事成之後,袁術完全可以說護送之功,主要是自己的功勞,公孫瓚當然明白袁術的小心思,所以勸誡劉虞不要派兵,但是劉虞沒有答應。

這個時候公孫瓚就表現出滑頭的一面了,亦遣其從弟越將千騎詣術以自結,而陰教術執和,奪其兵。公孫瓚讓自己的弟弟公孫越領兵私下投靠袁術,因此來討好袁術,讓袁術對付劉虞,這樣他就可以取代劉虞,所以名義上,公孫越的確成為了袁術的部將。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後來就發生了大家都知道的,袁紹趁孫堅討伐董卓之際,命周昂奪取了孫堅的根據地,陽城,袁術自然很惱火,畢竟當時孫堅是跟著袁術混得,加上袁術本來就看不慣袁紹,所以作為孫堅的老大,袁術要為孫堅討回公道,就派公孫越協助孫堅奪回陽城,可是公孫越此戰中戰死了,這直接導致了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矛盾的爆發。

之說以說有些陰謀論的意思,畢竟,就結果而言,袁術是很樂意看袁紹和公孫瓚死磕的,這兩人最好打的難解難分,袁術就有趁機偷桃的機會了。而公孫瓚究竟到底因為公孫越之死有多麼生氣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公孫瓚找到一個很好的出兵藉口。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最終這場決定北方割據的一戰,在漢獻帝初平二年的冬天爆發了,《英雄記》瓚步兵三萬餘人為方陳,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此戰公孫瓚集結了約5萬兵馬,其中三萬餘人的步兵,位於戰陣中間,兩側則是公孫在最為精銳的騎兵部隊,共計1萬騎,而袁紹一方沒有明確記載,考慮到雙方實力差距,袁紹兵力應該不如公孫瓚,更沒有可以和公孫瓚相抗的騎兵部隊,所以兩軍相遇,袁紹是處於守勢的。

面對來勢洶洶的公孫瓚,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陳於後。也就是說袁術讓麴義率800精銳為前部,配合強弩千張,那麼也需要1000名士兵,總體上看,袁紹是用近2000人組成了第一道防線,自己令主力本部形成第二道防線,袁紹這麼安排沒什麼大問題,他應該是想讓麴義抗住公孫瓚第一波,也是最強的一波攻勢,挫其銳氣,之後再做打算,而且就算麴義敗了,對袁紹來說,軍力也不至於大損,尚可一戰。

"

東漢末年,要說早期在北方最具實力的一方諸侯,那絕對是非公孫瓚莫屬,他多次平定胡人叛亂,剿滅黃巾叛軍,以此獲得了足夠的軍事實力,當初袁紹也是極為懼怕公孫瓚的,可以說如果在最為關鍵的界橋之戰中,公孫瓚能夠獲勝,那基本上最終和曹操爭奪北方的就是公孫瓚了,而且沒準連曹操都很難崛起,但就是在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之戰中,軍勢正盛的公孫瓚慘敗了袁紹,在之後的多年對峙中,公孫瓚也是一步步落入下風,最終被袁紹所吞併。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多少是指揮有些失當的,加之袁紹帳下一員悍將為袁紹打贏了這關鍵一戰,而決定戰局走勢的,可能是公孫瓚的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導致了自己一方發生潰敗。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袁紹和公孫瓚的實力對比,公孫瓚佔據絕對優勢,在袁紹混跡河北之時,公孫瓚早已是名震塞外的名將。

《三國志.公孫瓚傳》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加之隨後多年的平定胡人叛亂,因功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而且在界橋之戰前,有大破流竄於青州的黃巾軍,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輜重,奔走渡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

由此公孫瓚成為了河北最為強大的軍閥,他也是蠻有底氣的,自己封了自己三位屬下分別為冀州刺史,青州刺史,兗州刺史,意圖很明顯了,那就是要南下和袁紹搶冀州。

而袁紹則很尷尬,在和公孫瓚直面對決之前,袁紹才剛剛有手段從韓馥手中奪取了冀州,人心不穩,面對公孫瓚大舉南下之勢,冀州諸城多畔紹從瓚,袁紹所面臨的局勢和後來曹操在官渡面對袁紹時的局勢很相似,袁紹不得已開始向公孫瓚示弱,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而範遂背紹,領勃海兵以助瓚。相當於當時袁紹已經向公孫瓚割地求和了,只是沒想到人家沒有談和的意思,就是要吃掉袁紹。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袁紹是處於劣勢的一方,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想要贏,就只有一條路,就是在戰場之上重創公孫瓚所部,剩下的就都是死路,哪怕是和公孫瓚打的難解難分也不行。當時公孫瓚手裡的牌太多了,但是作為一手炸的地主,卻被袁紹打的落花流水。

界橋之戰的導火索是公孫越之死,也就是公孫瓚的從弟,因為公孫越是在和袁紹部將周昂作戰中被射殺的,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說白了,也就是有了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所以大軍開始南下集結,爆發了界橋之戰。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但是說到公孫越之死,袁紹袁術公孫瓚三方都有責任,尤其是袁術,多少有些陰謀論的意思,當初是漢獻帝想要從長安逃出來,回去洛陽,所以讓劉虞之子劉和,先行東歸,找劉虞出兵護送,結果不巧的是劉和在路過袁術地接的時候被扣下來了。

袁術是想要撈油水的,護送天子的功勞怎麼也不能給了劉虞,所以說袁術讓劉和給父親寫信,讓劉虞派兵過來,和自己一塊去迎接漢獻帝,事成之後,袁術完全可以說護送之功,主要是自己的功勞,公孫瓚當然明白袁術的小心思,所以勸誡劉虞不要派兵,但是劉虞沒有答應。

這個時候公孫瓚就表現出滑頭的一面了,亦遣其從弟越將千騎詣術以自結,而陰教術執和,奪其兵。公孫瓚讓自己的弟弟公孫越領兵私下投靠袁術,因此來討好袁術,讓袁術對付劉虞,這樣他就可以取代劉虞,所以名義上,公孫越的確成為了袁術的部將。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後來就發生了大家都知道的,袁紹趁孫堅討伐董卓之際,命周昂奪取了孫堅的根據地,陽城,袁術自然很惱火,畢竟當時孫堅是跟著袁術混得,加上袁術本來就看不慣袁紹,所以作為孫堅的老大,袁術要為孫堅討回公道,就派公孫越協助孫堅奪回陽城,可是公孫越此戰中戰死了,這直接導致了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矛盾的爆發。

之說以說有些陰謀論的意思,畢竟,就結果而言,袁術是很樂意看袁紹和公孫瓚死磕的,這兩人最好打的難解難分,袁術就有趁機偷桃的機會了。而公孫瓚究竟到底因為公孫越之死有多麼生氣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公孫瓚找到一個很好的出兵藉口。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最終這場決定北方割據的一戰,在漢獻帝初平二年的冬天爆發了,《英雄記》瓚步兵三萬餘人為方陳,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此戰公孫瓚集結了約5萬兵馬,其中三萬餘人的步兵,位於戰陣中間,兩側則是公孫在最為精銳的騎兵部隊,共計1萬騎,而袁紹一方沒有明確記載,考慮到雙方實力差距,袁紹兵力應該不如公孫瓚,更沒有可以和公孫瓚相抗的騎兵部隊,所以兩軍相遇,袁紹是處於守勢的。

面對來勢洶洶的公孫瓚,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陳於後。也就是說袁術讓麴義率800精銳為前部,配合強弩千張,那麼也需要1000名士兵,總體上看,袁紹是用近2000人組成了第一道防線,自己令主力本部形成第二道防線,袁紹這麼安排沒什麼大問題,他應該是想讓麴義抗住公孫瓚第一波,也是最強的一波攻勢,挫其銳氣,之後再做打算,而且就算麴義敗了,對袁紹來說,軍力也不至於大損,尚可一戰。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而且此戰麴義也成為了袁紹的福將,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麴義是熟悉胡人戰鬥風格的,也就是騎射戰術,公孫瓚的主力白馬義從作戰風格基本上和胡人相似,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因虜所忌,簡其白馬數千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

白馬義從也成為了公孫瓚打天下的最重要資本,他本來是打算讓白馬義從一波攻勢直接帶走對面的袁紹所部的,但是尷尬的是,大漢和匈奴以及其他北方名族之間的戰爭中,不僅培養出了出色的騎兵部隊,也同樣培養出了,利用步兵佈置戰陣和騎兵對戰的經驗。

"

東漢末年,要說早期在北方最具實力的一方諸侯,那絕對是非公孫瓚莫屬,他多次平定胡人叛亂,剿滅黃巾叛軍,以此獲得了足夠的軍事實力,當初袁紹也是極為懼怕公孫瓚的,可以說如果在最為關鍵的界橋之戰中,公孫瓚能夠獲勝,那基本上最終和曹操爭奪北方的就是公孫瓚了,而且沒準連曹操都很難崛起,但就是在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之戰中,軍勢正盛的公孫瓚慘敗了袁紹,在之後的多年對峙中,公孫瓚也是一步步落入下風,最終被袁紹所吞併。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多少是指揮有些失當的,加之袁紹帳下一員悍將為袁紹打贏了這關鍵一戰,而決定戰局走勢的,可能是公孫瓚的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導致了自己一方發生潰敗。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袁紹和公孫瓚的實力對比,公孫瓚佔據絕對優勢,在袁紹混跡河北之時,公孫瓚早已是名震塞外的名將。

《三國志.公孫瓚傳》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加之隨後多年的平定胡人叛亂,因功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而且在界橋之戰前,有大破流竄於青州的黃巾軍,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輜重,奔走渡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

由此公孫瓚成為了河北最為強大的軍閥,他也是蠻有底氣的,自己封了自己三位屬下分別為冀州刺史,青州刺史,兗州刺史,意圖很明顯了,那就是要南下和袁紹搶冀州。

而袁紹則很尷尬,在和公孫瓚直面對決之前,袁紹才剛剛有手段從韓馥手中奪取了冀州,人心不穩,面對公孫瓚大舉南下之勢,冀州諸城多畔紹從瓚,袁紹所面臨的局勢和後來曹操在官渡面對袁紹時的局勢很相似,袁紹不得已開始向公孫瓚示弱,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而範遂背紹,領勃海兵以助瓚。相當於當時袁紹已經向公孫瓚割地求和了,只是沒想到人家沒有談和的意思,就是要吃掉袁紹。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袁紹是處於劣勢的一方,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想要贏,就只有一條路,就是在戰場之上重創公孫瓚所部,剩下的就都是死路,哪怕是和公孫瓚打的難解難分也不行。當時公孫瓚手裡的牌太多了,但是作為一手炸的地主,卻被袁紹打的落花流水。

界橋之戰的導火索是公孫越之死,也就是公孫瓚的從弟,因為公孫越是在和袁紹部將周昂作戰中被射殺的,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說白了,也就是有了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所以大軍開始南下集結,爆發了界橋之戰。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但是說到公孫越之死,袁紹袁術公孫瓚三方都有責任,尤其是袁術,多少有些陰謀論的意思,當初是漢獻帝想要從長安逃出來,回去洛陽,所以讓劉虞之子劉和,先行東歸,找劉虞出兵護送,結果不巧的是劉和在路過袁術地接的時候被扣下來了。

袁術是想要撈油水的,護送天子的功勞怎麼也不能給了劉虞,所以說袁術讓劉和給父親寫信,讓劉虞派兵過來,和自己一塊去迎接漢獻帝,事成之後,袁術完全可以說護送之功,主要是自己的功勞,公孫瓚當然明白袁術的小心思,所以勸誡劉虞不要派兵,但是劉虞沒有答應。

這個時候公孫瓚就表現出滑頭的一面了,亦遣其從弟越將千騎詣術以自結,而陰教術執和,奪其兵。公孫瓚讓自己的弟弟公孫越領兵私下投靠袁術,因此來討好袁術,讓袁術對付劉虞,這樣他就可以取代劉虞,所以名義上,公孫越的確成為了袁術的部將。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後來就發生了大家都知道的,袁紹趁孫堅討伐董卓之際,命周昂奪取了孫堅的根據地,陽城,袁術自然很惱火,畢竟當時孫堅是跟著袁術混得,加上袁術本來就看不慣袁紹,所以作為孫堅的老大,袁術要為孫堅討回公道,就派公孫越協助孫堅奪回陽城,可是公孫越此戰中戰死了,這直接導致了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矛盾的爆發。

之說以說有些陰謀論的意思,畢竟,就結果而言,袁術是很樂意看袁紹和公孫瓚死磕的,這兩人最好打的難解難分,袁術就有趁機偷桃的機會了。而公孫瓚究竟到底因為公孫越之死有多麼生氣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公孫瓚找到一個很好的出兵藉口。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最終這場決定北方割據的一戰,在漢獻帝初平二年的冬天爆發了,《英雄記》瓚步兵三萬餘人為方陳,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此戰公孫瓚集結了約5萬兵馬,其中三萬餘人的步兵,位於戰陣中間,兩側則是公孫在最為精銳的騎兵部隊,共計1萬騎,而袁紹一方沒有明確記載,考慮到雙方實力差距,袁紹兵力應該不如公孫瓚,更沒有可以和公孫瓚相抗的騎兵部隊,所以兩軍相遇,袁紹是處於守勢的。

面對來勢洶洶的公孫瓚,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陳於後。也就是說袁術讓麴義率800精銳為前部,配合強弩千張,那麼也需要1000名士兵,總體上看,袁紹是用近2000人組成了第一道防線,自己令主力本部形成第二道防線,袁紹這麼安排沒什麼大問題,他應該是想讓麴義抗住公孫瓚第一波,也是最強的一波攻勢,挫其銳氣,之後再做打算,而且就算麴義敗了,對袁紹來說,軍力也不至於大損,尚可一戰。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而且此戰麴義也成為了袁紹的福將,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麴義是熟悉胡人戰鬥風格的,也就是騎射戰術,公孫瓚的主力白馬義從作戰風格基本上和胡人相似,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因虜所忌,簡其白馬數千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

白馬義從也成為了公孫瓚打天下的最重要資本,他本來是打算讓白馬義從一波攻勢直接帶走對面的袁紹所部的,但是尷尬的是,大漢和匈奴以及其他北方名族之間的戰爭中,不僅培養出了出色的騎兵部隊,也同樣培養出了,利用步兵佈置戰陣和騎兵對戰的經驗。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開戰之初,公孫瓚是有些大意的,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也就是派騎兵直接衝過去,踏平麴義的突出部,但問題是公孫瓚的騎兵是以白馬義從為主力的,是輕裝騎兵,並不善於直接衝陣,以往都是白馬義從利用快速機動以及騎射,打亂對手陣型,公孫瓚再全軍步騎壓上,擊垮對手,可是這次公孫瓚自恃軍力強盛,打算讓白馬義從直接平推過去,這就被麴義抓到了機會。

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

公孫瓚的騎兵對上袁紹的強弩方針自然是吃虧的,加上騎兵在衝擊到麴義陣前,也失去了速度優勢,被麴義打了一個反擊,公孫瓚所部由此大亂,袁紹趁機全線壓上,擊潰了公孫瓚。但是關於公孫瓚的戰敗,歷史記載還是太過簡單了,仔細琢磨的話,可能會看出些記載背後所發生的事情。

"

東漢末年,要說早期在北方最具實力的一方諸侯,那絕對是非公孫瓚莫屬,他多次平定胡人叛亂,剿滅黃巾叛軍,以此獲得了足夠的軍事實力,當初袁紹也是極為懼怕公孫瓚的,可以說如果在最為關鍵的界橋之戰中,公孫瓚能夠獲勝,那基本上最終和曹操爭奪北方的就是公孫瓚了,而且沒準連曹操都很難崛起,但就是在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之戰中,軍勢正盛的公孫瓚慘敗了袁紹,在之後的多年對峙中,公孫瓚也是一步步落入下風,最終被袁紹所吞併。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多少是指揮有些失當的,加之袁紹帳下一員悍將為袁紹打贏了這關鍵一戰,而決定戰局走勢的,可能是公孫瓚的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導致了自己一方發生潰敗。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袁紹和公孫瓚的實力對比,公孫瓚佔據絕對優勢,在袁紹混跡河北之時,公孫瓚早已是名震塞外的名將。

《三國志.公孫瓚傳》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加之隨後多年的平定胡人叛亂,因功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而且在界橋之戰前,有大破流竄於青州的黃巾軍,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輜重,奔走渡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

由此公孫瓚成為了河北最為強大的軍閥,他也是蠻有底氣的,自己封了自己三位屬下分別為冀州刺史,青州刺史,兗州刺史,意圖很明顯了,那就是要南下和袁紹搶冀州。

而袁紹則很尷尬,在和公孫瓚直面對決之前,袁紹才剛剛有手段從韓馥手中奪取了冀州,人心不穩,面對公孫瓚大舉南下之勢,冀州諸城多畔紹從瓚,袁紹所面臨的局勢和後來曹操在官渡面對袁紹時的局勢很相似,袁紹不得已開始向公孫瓚示弱,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而範遂背紹,領勃海兵以助瓚。相當於當時袁紹已經向公孫瓚割地求和了,只是沒想到人家沒有談和的意思,就是要吃掉袁紹。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袁紹是處於劣勢的一方,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想要贏,就只有一條路,就是在戰場之上重創公孫瓚所部,剩下的就都是死路,哪怕是和公孫瓚打的難解難分也不行。當時公孫瓚手裡的牌太多了,但是作為一手炸的地主,卻被袁紹打的落花流水。

界橋之戰的導火索是公孫越之死,也就是公孫瓚的從弟,因為公孫越是在和袁紹部將周昂作戰中被射殺的,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說白了,也就是有了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所以大軍開始南下集結,爆發了界橋之戰。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但是說到公孫越之死,袁紹袁術公孫瓚三方都有責任,尤其是袁術,多少有些陰謀論的意思,當初是漢獻帝想要從長安逃出來,回去洛陽,所以讓劉虞之子劉和,先行東歸,找劉虞出兵護送,結果不巧的是劉和在路過袁術地接的時候被扣下來了。

袁術是想要撈油水的,護送天子的功勞怎麼也不能給了劉虞,所以說袁術讓劉和給父親寫信,讓劉虞派兵過來,和自己一塊去迎接漢獻帝,事成之後,袁術完全可以說護送之功,主要是自己的功勞,公孫瓚當然明白袁術的小心思,所以勸誡劉虞不要派兵,但是劉虞沒有答應。

這個時候公孫瓚就表現出滑頭的一面了,亦遣其從弟越將千騎詣術以自結,而陰教術執和,奪其兵。公孫瓚讓自己的弟弟公孫越領兵私下投靠袁術,因此來討好袁術,讓袁術對付劉虞,這樣他就可以取代劉虞,所以名義上,公孫越的確成為了袁術的部將。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後來就發生了大家都知道的,袁紹趁孫堅討伐董卓之際,命周昂奪取了孫堅的根據地,陽城,袁術自然很惱火,畢竟當時孫堅是跟著袁術混得,加上袁術本來就看不慣袁紹,所以作為孫堅的老大,袁術要為孫堅討回公道,就派公孫越協助孫堅奪回陽城,可是公孫越此戰中戰死了,這直接導致了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矛盾的爆發。

之說以說有些陰謀論的意思,畢竟,就結果而言,袁術是很樂意看袁紹和公孫瓚死磕的,這兩人最好打的難解難分,袁術就有趁機偷桃的機會了。而公孫瓚究竟到底因為公孫越之死有多麼生氣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公孫瓚找到一個很好的出兵藉口。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最終這場決定北方割據的一戰,在漢獻帝初平二年的冬天爆發了,《英雄記》瓚步兵三萬餘人為方陳,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此戰公孫瓚集結了約5萬兵馬,其中三萬餘人的步兵,位於戰陣中間,兩側則是公孫在最為精銳的騎兵部隊,共計1萬騎,而袁紹一方沒有明確記載,考慮到雙方實力差距,袁紹兵力應該不如公孫瓚,更沒有可以和公孫瓚相抗的騎兵部隊,所以兩軍相遇,袁紹是處於守勢的。

面對來勢洶洶的公孫瓚,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陳於後。也就是說袁術讓麴義率800精銳為前部,配合強弩千張,那麼也需要1000名士兵,總體上看,袁紹是用近2000人組成了第一道防線,自己令主力本部形成第二道防線,袁紹這麼安排沒什麼大問題,他應該是想讓麴義抗住公孫瓚第一波,也是最強的一波攻勢,挫其銳氣,之後再做打算,而且就算麴義敗了,對袁紹來說,軍力也不至於大損,尚可一戰。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而且此戰麴義也成為了袁紹的福將,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麴義是熟悉胡人戰鬥風格的,也就是騎射戰術,公孫瓚的主力白馬義從作戰風格基本上和胡人相似,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因虜所忌,簡其白馬數千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

白馬義從也成為了公孫瓚打天下的最重要資本,他本來是打算讓白馬義從一波攻勢直接帶走對面的袁紹所部的,但是尷尬的是,大漢和匈奴以及其他北方名族之間的戰爭中,不僅培養出了出色的騎兵部隊,也同樣培養出了,利用步兵佈置戰陣和騎兵對戰的經驗。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開戰之初,公孫瓚是有些大意的,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也就是派騎兵直接衝過去,踏平麴義的突出部,但問題是公孫瓚的騎兵是以白馬義從為主力的,是輕裝騎兵,並不善於直接衝陣,以往都是白馬義從利用快速機動以及騎射,打亂對手陣型,公孫瓚再全軍步騎壓上,擊垮對手,可是這次公孫瓚自恃軍力強盛,打算讓白馬義從直接平推過去,這就被麴義抓到了機會。

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

公孫瓚的騎兵對上袁紹的強弩方針自然是吃虧的,加上騎兵在衝擊到麴義陣前,也失去了速度優勢,被麴義打了一個反擊,公孫瓚所部由此大亂,袁紹趁機全線壓上,擊潰了公孫瓚。但是關於公孫瓚的戰敗,歷史記載還是太過簡單了,仔細琢磨的話,可能會看出些記載背後所發生的事情。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多說一點就是,關於公孫瓚騎兵部隊的組成,《後漢書.袁紹列傳》瓚兵三萬,列為方陣,分突騎萬匹,翼軍左右,其鋒甚銳。這裡說公孫瓚的騎兵是“突騎”,突騎,言其驍銳,可用衝突敵人也,也就是善於衝陣的部隊,但是就實際戰況而言,公孫瓚的1萬騎兵顯然不是以突騎為主,不然也不會被麴義擊潰,公孫瓚的騎兵還是以白馬義從為主力,突騎為輔的混合騎兵部隊。

值得注意的是,在麴義抗住公孫瓚騎兵第一波攻勢後,袁紹軍是發動了反擊的,公孫瓚所部,步騎奔走,騎兵發生混亂還可以理解,步兵方陣還沒有被袁紹軍所襲擊,怎麼也發生潰退了,有人認為是公孫瓚的騎兵潰退時衝擊了本部的步兵方陣,但是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公孫瓚騎兵是率先發動進攻的,必然會和身後的步兵方陣產生較遠的距離,而在第一波攻擊受挫後,公孫瓚的騎兵部隊的線路應該是順勢向袁紹的兩側迂迴,而不是直接掉頭往回跑,而且袁紹沒有足夠強大的騎兵部隊,也就沒法追擊公孫瓚的騎兵,很難想象,公孫瓚騎兵怎麼就會在沒人追擊的情況下就發生大潰退,還衝擊了本部步兵方陣,畢竟那是公孫瓚的精銳主力部隊,怎麼一點抗打擊能力都沒有。

"

東漢末年,要說早期在北方最具實力的一方諸侯,那絕對是非公孫瓚莫屬,他多次平定胡人叛亂,剿滅黃巾叛軍,以此獲得了足夠的軍事實力,當初袁紹也是極為懼怕公孫瓚的,可以說如果在最為關鍵的界橋之戰中,公孫瓚能夠獲勝,那基本上最終和曹操爭奪北方的就是公孫瓚了,而且沒準連曹操都很難崛起,但就是在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之戰中,軍勢正盛的公孫瓚慘敗了袁紹,在之後的多年對峙中,公孫瓚也是一步步落入下風,最終被袁紹所吞併。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多少是指揮有些失當的,加之袁紹帳下一員悍將為袁紹打贏了這關鍵一戰,而決定戰局走勢的,可能是公孫瓚的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導致了自己一方發生潰敗。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袁紹和公孫瓚的實力對比,公孫瓚佔據絕對優勢,在袁紹混跡河北之時,公孫瓚早已是名震塞外的名將。

《三國志.公孫瓚傳》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加之隨後多年的平定胡人叛亂,因功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而且在界橋之戰前,有大破流竄於青州的黃巾軍,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輜重,奔走渡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

由此公孫瓚成為了河北最為強大的軍閥,他也是蠻有底氣的,自己封了自己三位屬下分別為冀州刺史,青州刺史,兗州刺史,意圖很明顯了,那就是要南下和袁紹搶冀州。

而袁紹則很尷尬,在和公孫瓚直面對決之前,袁紹才剛剛有手段從韓馥手中奪取了冀州,人心不穩,面對公孫瓚大舉南下之勢,冀州諸城多畔紹從瓚,袁紹所面臨的局勢和後來曹操在官渡面對袁紹時的局勢很相似,袁紹不得已開始向公孫瓚示弱,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而範遂背紹,領勃海兵以助瓚。相當於當時袁紹已經向公孫瓚割地求和了,只是沒想到人家沒有談和的意思,就是要吃掉袁紹。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袁紹是處於劣勢的一方,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想要贏,就只有一條路,就是在戰場之上重創公孫瓚所部,剩下的就都是死路,哪怕是和公孫瓚打的難解難分也不行。當時公孫瓚手裡的牌太多了,但是作為一手炸的地主,卻被袁紹打的落花流水。

界橋之戰的導火索是公孫越之死,也就是公孫瓚的從弟,因為公孫越是在和袁紹部將周昂作戰中被射殺的,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說白了,也就是有了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所以大軍開始南下集結,爆發了界橋之戰。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但是說到公孫越之死,袁紹袁術公孫瓚三方都有責任,尤其是袁術,多少有些陰謀論的意思,當初是漢獻帝想要從長安逃出來,回去洛陽,所以讓劉虞之子劉和,先行東歸,找劉虞出兵護送,結果不巧的是劉和在路過袁術地接的時候被扣下來了。

袁術是想要撈油水的,護送天子的功勞怎麼也不能給了劉虞,所以說袁術讓劉和給父親寫信,讓劉虞派兵過來,和自己一塊去迎接漢獻帝,事成之後,袁術完全可以說護送之功,主要是自己的功勞,公孫瓚當然明白袁術的小心思,所以勸誡劉虞不要派兵,但是劉虞沒有答應。

這個時候公孫瓚就表現出滑頭的一面了,亦遣其從弟越將千騎詣術以自結,而陰教術執和,奪其兵。公孫瓚讓自己的弟弟公孫越領兵私下投靠袁術,因此來討好袁術,讓袁術對付劉虞,這樣他就可以取代劉虞,所以名義上,公孫越的確成為了袁術的部將。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後來就發生了大家都知道的,袁紹趁孫堅討伐董卓之際,命周昂奪取了孫堅的根據地,陽城,袁術自然很惱火,畢竟當時孫堅是跟著袁術混得,加上袁術本來就看不慣袁紹,所以作為孫堅的老大,袁術要為孫堅討回公道,就派公孫越協助孫堅奪回陽城,可是公孫越此戰中戰死了,這直接導致了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矛盾的爆發。

之說以說有些陰謀論的意思,畢竟,就結果而言,袁術是很樂意看袁紹和公孫瓚死磕的,這兩人最好打的難解難分,袁術就有趁機偷桃的機會了。而公孫瓚究竟到底因為公孫越之死有多麼生氣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公孫瓚找到一個很好的出兵藉口。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最終這場決定北方割據的一戰,在漢獻帝初平二年的冬天爆發了,《英雄記》瓚步兵三萬餘人為方陳,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此戰公孫瓚集結了約5萬兵馬,其中三萬餘人的步兵,位於戰陣中間,兩側則是公孫在最為精銳的騎兵部隊,共計1萬騎,而袁紹一方沒有明確記載,考慮到雙方實力差距,袁紹兵力應該不如公孫瓚,更沒有可以和公孫瓚相抗的騎兵部隊,所以兩軍相遇,袁紹是處於守勢的。

面對來勢洶洶的公孫瓚,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陳於後。也就是說袁術讓麴義率800精銳為前部,配合強弩千張,那麼也需要1000名士兵,總體上看,袁紹是用近2000人組成了第一道防線,自己令主力本部形成第二道防線,袁紹這麼安排沒什麼大問題,他應該是想讓麴義抗住公孫瓚第一波,也是最強的一波攻勢,挫其銳氣,之後再做打算,而且就算麴義敗了,對袁紹來說,軍力也不至於大損,尚可一戰。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而且此戰麴義也成為了袁紹的福將,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麴義是熟悉胡人戰鬥風格的,也就是騎射戰術,公孫瓚的主力白馬義從作戰風格基本上和胡人相似,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因虜所忌,簡其白馬數千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

白馬義從也成為了公孫瓚打天下的最重要資本,他本來是打算讓白馬義從一波攻勢直接帶走對面的袁紹所部的,但是尷尬的是,大漢和匈奴以及其他北方名族之間的戰爭中,不僅培養出了出色的騎兵部隊,也同樣培養出了,利用步兵佈置戰陣和騎兵對戰的經驗。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開戰之初,公孫瓚是有些大意的,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也就是派騎兵直接衝過去,踏平麴義的突出部,但問題是公孫瓚的騎兵是以白馬義從為主力的,是輕裝騎兵,並不善於直接衝陣,以往都是白馬義從利用快速機動以及騎射,打亂對手陣型,公孫瓚再全軍步騎壓上,擊垮對手,可是這次公孫瓚自恃軍力強盛,打算讓白馬義從直接平推過去,這就被麴義抓到了機會。

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

公孫瓚的騎兵對上袁紹的強弩方針自然是吃虧的,加上騎兵在衝擊到麴義陣前,也失去了速度優勢,被麴義打了一個反擊,公孫瓚所部由此大亂,袁紹趁機全線壓上,擊潰了公孫瓚。但是關於公孫瓚的戰敗,歷史記載還是太過簡單了,仔細琢磨的話,可能會看出些記載背後所發生的事情。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多說一點就是,關於公孫瓚騎兵部隊的組成,《後漢書.袁紹列傳》瓚兵三萬,列為方陣,分突騎萬匹,翼軍左右,其鋒甚銳。這裡說公孫瓚的騎兵是“突騎”,突騎,言其驍銳,可用衝突敵人也,也就是善於衝陣的部隊,但是就實際戰況而言,公孫瓚的1萬騎兵顯然不是以突騎為主,不然也不會被麴義擊潰,公孫瓚的騎兵還是以白馬義從為主力,突騎為輔的混合騎兵部隊。

值得注意的是,在麴義抗住公孫瓚騎兵第一波攻勢後,袁紹軍是發動了反擊的,公孫瓚所部,步騎奔走,騎兵發生混亂還可以理解,步兵方陣還沒有被袁紹軍所襲擊,怎麼也發生潰退了,有人認為是公孫瓚的騎兵潰退時衝擊了本部的步兵方陣,但是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公孫瓚騎兵是率先發動進攻的,必然會和身後的步兵方陣產生較遠的距離,而在第一波攻擊受挫後,公孫瓚的騎兵部隊的線路應該是順勢向袁紹的兩側迂迴,而不是直接掉頭往回跑,而且袁紹沒有足夠強大的騎兵部隊,也就沒法追擊公孫瓚的騎兵,很難想象,公孫瓚騎兵怎麼就會在沒人追擊的情況下就發生大潰退,還衝擊了本部步兵方陣,畢竟那是公孫瓚的精銳主力部隊,怎麼一點抗打擊能力都沒有。

決定河北歸屬的關鍵一戰,公孫瓚一次合理的戰術佈置,卻導致潰敗

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是,公孫瓚見第一波騎兵攻勢受挫,轉變了打法,那就是步兵方陣適當前壓,為的就是吸引袁紹變陣,步兵在行進途中,方陣是最容易出現漏洞的時候,公孫瓚是想在袁紹軍上前之時,找機會進攻。

但公孫瓚沒有想到自己的步兵方陣那麼扛不住壓力,可能以往公孫瓚太過依賴於騎兵部隊,大多數時候都是騎兵部隊把事都辦了,步兵部隊只是處理收尾工作,這一次讓步兵正面硬抗,被袁紹所部擊潰,步兵正面沒抗住,引發了局勢混亂,古代一旦發生潰亂,在想要集結部隊進行抵抗是不可能的,所以公孫瓚一方發生了全線潰敗,麴義一路追擊,義追至界橋;瓚殿兵還戰橋上,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營中餘眾皆復散走。袁紹因此完成了逆襲,擊敗了比自己強大的公孫瓚。

當時袁紹也是表現得很英勇地,紹在後,未到橋十數裡,下馬發鞍,見瓚已破,不為設備,惟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餘人自隨。瓚部迸騎二千餘匹卒至,便圍紹數重,弓矢雨下。別駕從事田豐扶紹欲卻入空垣,紹以兜鍪撲地曰:「大丈夫當前鬥死,而入牆間,豈可得活乎?」強弩乃亂髮,多所殺傷。瓚騎不知是紹,亦稍引卻;會麴義來迎,乃散去

因為袁紹所部大多已經追擊到公孫瓚軍營了,身邊只有少數的親兵守衛,卻無意間被公孫瓚散兵所圍,危機之中,袁紹也是沒有慫,正面硬剛,在強弩兵和精銳的大戟士奮戰之下,這股騎兵沒能佔到便宜就撤了,如果說當時能有一名公孫瓚帳下的主力戰將,知道被圍的是袁紹,那麼界橋之戰的結果可能就要更改了。

界橋之戰打破了公孫瓚一舉冀州的計劃,而袁紹則慢慢站住了腳跟,此消彼長之間,公孫瓚在回到幽州,殺害劉虞後就開始失去民心了,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界橋之戰的慘敗也挫敗了公孫瓚擴張的野心,回到幽州後,大肆加固易京城的城防,有點打算過自己小日子的心思了,雖然在界橋之戰之後,公孫瓚和袁紹打打停停持續了2年,但是袁紹卻是逐漸起勢,公孫瓚是眼睜睜看著袁紹崛起,並把自己送上絕路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公孫瓚傳》《三國志.袁紹傳》《後漢書.公孫瓚列傳》《後漢書.袁紹列傳》《資治通鑑》《英雄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