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武力三國排名前五,卻非公孫瓚麾下頭號戰將?道理其實很簡單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趙雲,不僅立志高尚——忠君救民,在芸芸中誓尋找志同道合的明主,還本領高超——藝高膽大(民間曾對三國武將有排名,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趙雲可排第二)。其在初戰中,敢力拼譽滿河北的名將文丑。

縱觀東漢末年,志大才疏的人,比如王允之流,終究難成大事;而志大才高的人,諸如趙雲之輩,同樣未成大事。趙雲,先是委身屈就在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紹麾下,只充當一個任人驅使且默默無聞的小兵;後是改換門庭於人稱白馬將軍的公孫瓚帳下,欲充任一代衝鋒陷陣且救民濟世的大將。

《三國演義》記載:公孫瓚初得趙雲,不知心腹,令其另領一軍在後。

心腹,在這裡是指親信的人。事已願違,趙雲雖然志向遠大且武藝高強,甚至解救公孫瓚於危難的大功,但是在公孫瓚陣營中依舊不被賞識,依然不受重用。

趙雲武力三國排名前五,卻非公孫瓚麾下頭號戰將?道理其實很簡單

歷史上,救駕有功者大都封侯授爵,前有樊噲在鴻門宴上救主有功被封為舞陽侯,後有薛仁貴在淤泥河中救駕有功被為封為一字並肩王。相比於樊噲救主或薛仁貴救駕,趙雲在界橋之戰救了公孫瓚的命,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歷史往往跟趙雲開起來玩笑,封侯授爵不敢有奢望,連賞識重用都指望不上。

趙雲之所以會得到公孫瓚這等懸殊對待,是因為如下三點原因。

即其一:有詐降之疑。

界橋之戰期間,袁紹實力勝於公孫瓚,袁紹有主場作戰的優勢而公孫瓚只有客場作戰的劣勢。按常理來看,據常人而言,一般人都是選擇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曾為袁紹轄下之人的趙雲卻反其道而行之,在敵弱我強的情況下解救敵酋投敵方。趙雲的反常,著實讓公孫瓚大為不放心。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注於《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第六》裡補充記載趙雲人物生平的傳記《雲別傳》中有一句話就能表明公孫瓚心中的疑慮,即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全冀州人都心甘情願,心悅誠服地投靠袁紹,只有趙雲一人來依附公孫瓚。趙雲的特別,不得不引起別人的猜測。再說,對一方統帥公孫瓚而言,一旦趙雲是詐降的話,到最後不光自己的命丟了,還要陪上更多人的性命。為此,公孫瓚絕對不敢輕易相信、信任並重用趙雲。

趙雲武力三國排名前五,卻非公孫瓚麾下頭號戰將?道理其實很簡單

其二,有考察之意。

真金不怕火煉。趙雲雖在公孫瓚命懸一線之際擋住文丑,但公孫瓚並未親眼見識趙雲的本事。僅憑趙雲救命之恩就倍受重用,大加提拔的話,必將引起軍中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將士不服氣,也將引起軍心不穩。再者,趙雲剛剛投靠過來,未建立一寸功勞,還需經過忠心及本事雙重考驗。只要趙雲通過考驗,方會招進自己的隊伍中,方可留在自己的身邊上。

其三,有面子之因。

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何況一方諸侯。公孫瓚好面子,愛張揚。界橋第一戰,公孫瓚自己就被敵軍殺的損兵折將,丟盔棄甲,九死一生,不僅不光彩還懷疑人生。敗就敗,竟然還有趙雲這個觀眾在全程觀賞,甚至還被人所救,幸運又不幸。作為統兵治眾的諸侯,為了自己的面子及威信,斷然不會向人提起被人所救,還是被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所救。為此,公孫瓚必定要向手下吹噓一番自己十分利害,大戰文丑後全身而退。從公孫瓚的角度而言,趙雲救公孫瓚非但無功,反而有錯。因而,公孫瓚沒殺趙雲滅口已是侯恩浩蕩,趙雲理應感恩戴德,還敢奢求提拔重用,平步青雲。

趙雲武力三國排名前五,卻非公孫瓚麾下頭號戰將?道理其實很簡單

在界橋之戰時,趙雲在公孫瓚即將命喪文丑槍下之際,力擋文丑,讓公孫瓚得已逃生。但公孫瓚不僅不感感念趙雲救命之恩,反而不信任不重用趙雲,讓趙雲不得不重新選擇明主。

筆者按:奇,本義是奇特、奇異,後延伸至特別、不可思議。趙雲,一個少年英雄,又是一個非常人,本是袁紹之人,卻在敵弱我強的情況下,竟然力拼高手,救下敵方首領公孫瓚,反投公孫瓚。由於趙雲的奇,奇地得不到公孫瓚的信任與重用。這就是趙雲奇得代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