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7年,瑪麗·雪萊寫完了她的恐怖小說《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這篇小說於1818年正式出版。小說中,一個名叫弗蘭肯斯坦的科學家用七拼八湊的屍體創造了一個怪物,這個怪物痛苦不堪又失去控制,最終自焚而死。《弗蘭肯斯坦》既是一篇哥特式恐怖小說,日後又被認為是第一篇現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一百年後,這篇小說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改編成電影,尤其是1931年的這一版電影《弗蘭肯斯坦》,可以說是美國恐怖片的先驅。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四個版本的《弗蘭肯斯坦》,分別是愛迪生的《弗蘭肯斯坦》(1910)、《弗蘭肯斯坦》(1931)、《弗蘭肯斯坦1970》(1958)、《瑪麗·雪萊的弗蘭克斯坦》(1994),名為《弗蘭肯斯坦》的電影還有不少,遠不止這四部。

《弗蘭肯斯坦》的故事流傳到後來,在很多地方"弗蘭肯斯坦"被當成了那個怪物的名字。其實在原著小說裡面"弗蘭肯斯坦"是那個創造怪物的科學家的名字。另外,在後來很多版本的電影裡面,這個科學家都是通過電擊的辦法讓怪物復活的,這個情節其實是電影后來加進去的。在原著小說裡面並沒有提到弗蘭肯斯坦具體用什麼辦法讓這個怪物復活。即便如此,《弗蘭肯斯坦》從小說到電影的精神內核一直都沒有變,其中暗含著自十九世紀以後人們對於科學技術的恐懼。科學家弗蘭肯斯坦創造的那個怪物,可以說代表和凝聚了人類對於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那份恐懼感。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電影《弗蘭肯斯坦》裡面,科學家弗蘭肯斯坦通過電擊讓這個由屍體拼湊的怪物復活。

1、哥斯拉:對科技力量以及未知世界的恐懼

1954年,日本怪獸電影的鼻祖,史上第一部《哥斯拉》電影誕生。這部電影跟和當年的一起核事故密切相關。在1954年3月1日,美國在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水下進行氫彈試驗,當時有數百艘日本漁船受到放射性核汙染,這件事在當時日本引起一片恐慌。而且,就在距離不遠的1945年,日本曾遭受來自美國的核打擊,兩顆原子彈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爆炸。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像日本這樣,對於核力量有如此根深蒂固的恐懼。如同弗蘭肯斯坦創造的怪物代表了人們對於科學技術的恐懼,哥斯拉這個怪獸形象明顯代表了日本這個國家對於核力量以及核打擊的恐懼。最初的哥斯拉被設計成是一個肆意破壞城市的怪物,而且其破壞城市的方式和原子彈如出一轍。原子彈的三種破壞方式光輻射、熱輻射、衝擊波,這三樣本領哥斯拉這個怪物全部都會。當然,這樣的設定不符合能量守恆定律。哥斯拉作為一種生物形態,吃再多東西也不大可能一次噴吐出那麼多的能量。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最早的一部《哥斯拉》(1954)電影海報,哥斯拉破壞城市的方式和原子彈很像

在日本的電影史上,關於"哥斯拉"的電影被一拍再拍,每一款哥斯拉都有專門的體型重量等相關參數,而且哥斯拉不斷變大不斷升級,甚至還衍生出基多拉、摩斯拉、拉頓等各種怪獸,整個弄成了一個哥斯拉宇宙。在這些電影裡,哥斯拉和人類的關係也逐漸從對抗變成合作,甚至成了人類文明的守護者。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日本電影《哥斯拉:大怪獸總攻擊》(2001)海報,片中哥斯拉為保護人類和外星人釋放出來的怪獸戰鬥

好萊塢版的哥斯拉目前有兩部,一部是羅蘭·艾默裡奇導演的《哥斯拉》(1998),一部是傳奇影業與華納合作推出的《哥斯拉》(2014)。後一部《哥斯拉》儘管野心不小但口碑平平,其續集《哥斯拉2怪獸之王》(2019)即將在五月底上映。日本電影裡的哥斯拉大都是真人化裝表演,被哥斯拉破壞的城市大都是用微縮模型搭建。這個系列的日本電影多是多,但是在視覺效果方面和好萊塢花重金CG特效打造出來的電影完全沒法比。當然,對於哥斯拉電影的發燒友來說,可能會覺得還是日本的哥斯拉電影最正宗。創造了哥斯拉的日本東寶電影公司就對羅蘭·艾默裡奇這一版的哥斯拉表示很生氣,甚至不接受這個電影裡面的哥斯拉是哥斯拉家族的一員。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羅蘭·艾默裡奇版的《哥斯拉》(1998)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類似哥斯拉這樣的巨型怪獸統統都經不住推敲。但凡地球上的生物,不論是正常進化還是基因突變,在體型方面都必須得適應地球重力。做一個很容易理解的數學計算,把一個生物的長度變成原來的兩倍,那麼它的受力面積(腳掌大小)將會變成原來的四倍,而它的體重將會變成原來的八倍。也就是說,生物的受力面積是成平方數增長的,而生物的體重是成立方數增長的。所以螞蟻的腿才可以如此纖細,而大象的腿必須足夠粗才能支撐起整個身體。這裡的粗細不光是絕對意義上的粗細,更主要指相對於身體體型的比例。按這個理論,像哥斯拉這樣的怪獸其實是不可能在地球上生存的。這麼巨大的體型,腿恐怕得跟身體一樣粗才能站得住。同樣的道理可以得知,像金剛這樣的巨獸也是不可能出現在地球上的。有趣的是,《金剛》這個電影的原著小說《赤道非洲歷險記》寫於十九世紀,當時人們對叢林裡的大猩猩並不瞭解。作者本人並不是根據大猩猩想象了金剛這樣一個巨獸,而是作者以為叢林裡的大猩猩真的會長的像金剛這麼大。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在2014年好萊塢版的《哥斯拉》中,片尾和哥斯拉對決的怪獸穆託,其體型設計很不合理,纖細的四肢不大可

另外,根據目前對於生命演化的瞭解,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在進化樹上都是同源的,所以,所有長著腿的大型動物都是四肢的,或者四條腿,或者兩條腿加兩個翅膀。按照這個理論,像《小馬寶莉》裡的飛馬或者獨角獸,這種長著兩個翅膀和四條腿的生物是不可能出現在地球上的。四條腿再加上兩個翅膀,成六肢了。像《金剛:骷髏島》(2017)裡從地底下爬出來的怪物,只長了兩條腿加一個尾巴,這也是不可能出現在地球上的。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金剛:骷髏島》(2017)中的怪物,這種只長了兩肢和一個尾巴的生物不大可能出現在地球上

恐懼感是人的本能。以達爾文的進化論推理,一個沒有恐懼感的物種,是不可能在生物界生存繁衍的。不知道害怕為何物,早就被天敵消滅光了。創造一種並不存在的怪獸,這或許是人們表達恐懼感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早在電影誕生之前,人們便有創造怪獸或者怪物的文化淵源。比如生活在中世紀的人會恐懼地獄,於是會把地獄描繪成一個由怪獸統治的可怕世界。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中世紀教堂壁畫中的鬼怪形象

科學雖然讓這個世界變得日益昌明,但恐懼感這種紮根於人類本能的東西依舊存在。怪獸電影在我們這個時代成了表達恐懼感、宣洩焦慮感的新的媒介。《弗蘭肯斯坦》傳達的是對於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的恐懼,《哥斯拉》傳達的是日本這個國家對於核力量的恐懼,《侏羅紀公園》、《生化危機》傳達的是對於生物科技的恐懼,《漢江怪物》傳達的是韓國對於美國力量介入自己國家的恐懼。這些恐懼感都是有明確的恐懼對象的。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恐懼是來自於我們對未知世界的恐懼。《金剛》代表的是對於叢林深處未知地帶的恐懼,《大白鯊》、《極度深寒》代表的是對於海洋和深海世界的恐懼,《異形》、《星河艦隊》、《異星覺醒》代表的是對於外太空的恐懼。恐懼並不可怕,"這個世界上唯一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表達恐懼並不丟人,戰勝恐懼的第一步,是先把這份恐懼感表達出來。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哥斯拉2:怪獸之王》海報,怪獸可以看作是人類恐懼感的凝結和表達

2、異形:生物本能、性焦慮以及造物主

"大既是強",這是我們很容易混淆的一種心理。像哥斯拉、恐龍、金剛這類巨獸對應的正是觀者的這種心理。實際上就戰鬥力來說,哥斯拉、恐龍、金剛很可能遠不如細菌這種微生命形態或者病毒這種準生命形態。不以體型大小取勝而同樣奪人心魄的怪獸,首選非異形莫屬。

很多年前第一次看《異形》這樣的電影,當時完全不明白,美國人為啥喜歡搞這些黏嗒嗒看著怪噁心的東西。其實仔細想一下,這種噁心並不是拿真實存在的東西直接讓人噁心,而是一種電影文化和電影套路。這類影片往往是通過創造某種畫面或者某類形態,在人的生物本能和心理層面進行撩撥,從而製造出某種觀影快感。從1979年的第一部《異形》,到2017年的《異形前傳2:契約》,異形宇宙首先是一個在本能層面做足了文章的電影系列。血腥、暴力、生物屬性的血漿和粘液、類似於分娩的稀里嘩啦和粘不拉幾,都是照著刺激人的本能的路數來的。這樣一種獨特的觀影體驗,無論喜歡與否,無需迴避,也不太值得拔高。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異形》(1979)中最早的異形造型,導演專門找了一個四肢修長的演員來扮演異形

最早的《異形》四部曲,每一部的導演都大名鼎鼎,在刺激本能層面上每一部都各有千秋。斯科特導演的第一部玩的是太空驚悚,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第二部是動作戰鬥,大衛·芬奇導演的第三部是幽閉懸疑,皮埃爾·熱內導演的第四部是黑色加重口味。許多年以後,兩部《異形大戰鐵血戰士》屬於山寨貨略過不提。又許多年以後,2012年,七十五歲的斯科特老爺子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拍了《異形》的前傳《異形前傳:普羅米修斯》;2017年,八十歲的斯科特老爺子隨心所欲還是不逾矩的拍了《異形》前傳的第二部《異形前傳2:契約》。這兩部電影依舊紮根於刺激觀眾的本能神經,比如第一部裡面有女主角自己動手剖腹挖異形的極度刺激場面,直比當年異形直接從人肚子裡鑽出來的場面還重口味。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異形前傳2:契約》(2017)暗黑猙獰風格的電影海報

造型上,異形這東西可以說集人類暗黑想象之大成。為什麼我們對蛇這樣的生物會有一種本能的恐懼感,一個猜測,這很可能是源自於哺乳類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受到過來自爬行類動物的各種傷害。異形在整體造型上類似於人形和蛇形的混合,尤其是那種對人的攻擊狀態跟蛇很像。異形分泌的粘液之所以會讓我們產生噁心的感覺,這很可能也是進化的結果,很可能是因為自然界很多會分泌粘液的生物都有毒。至於異形的頭,這個奇怪的造型實際上包含了男性生殖器和女性生殖器的雙重特點,充斥著性的暗示。這可不是我自己一廂情願的過度讀解,而是異形的親爹大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這個紀錄片裡面親口說的。這個觀點可以更直接的解釋,為什麼異形這東西既能吸引我們的眼球,又能讓我們產生厭惡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它實際上勾起了我們潛意識裡的性意識和性焦慮。至於異形的孵化過程——先從蛋裡面跳出來一個趴臉怪把人的嘴罩住,然後一隻小異形從人的肚子裡鑽出來,這個過程本身跟人的生殖、交配、排洩、分娩等行為有著各種相似,不刺激到你才怪。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雷德利·斯科特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裡接受卡梅隆的訪談,談起當年第一部《異形》(1979)的

儘管異形在造型方面極富想象,但同樣存在生物學上的硬傷。比如在《異形2》裡面異形女王跟女主角打架的時候,嘴巴里突然伸出來一個舌頭一樣的東西,舌頭的尖上又長了一個小嘴,小嘴的牙齒咔嚓咔嚓做響。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牙齒不大能長得住。對比一下我們人類的情況,牙齒和骨骼連在一起,肌肉附著在骨骼上面。而異形的這個牙齒造型是反過來的,不是肌肉附著於牙齒,而是牙齒附著於肌肉。這樣的牙齒第一不大可能憑空長出來,第二就算長出來了也無依無靠很容易脫落。另外,異形從人的肚子裡鑽出來以後飛快的生長速度,明顯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就算把一個人的身體全部榨乾了,也不可能給異形提供這麼多的能量讓它一下子長成那麼大一個塊頭。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異形前傳2:契約》(2017)中的異形

在最新的《異形前傳: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前傳2:契約》裡面,導演斯科特老爺子借劇中人之口說,他不相信人類是隨機演化出來的,背後一定有某種設計者,也許是上帝,也許是外星人,反正肯定是有。這麼一弄,這兩部《異形》前傳可就從本能層面直接上跳到哲學層面了。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我們到底是隨機演化的產物,還是某種高級智慧的設計創造?這是關於我們人類的終極問題,也是最古老的哲學問題之一。

今天,具備一定科學素養的人都多少理解點進化論。比如我們的眼睛,最初可能只是某個蛋白質分子能夠對光有所感應,然後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演化成了我們的眼睛以及各種動物大同小異的眼睛。但是,到這裡依然有兩種不同的可能:

可能一、眼睛是稀裡糊塗隨機演化出來的。按目前說法,生命演化的時間大約是38億年,這個時間可不短,各種小概率事件都有可能發生並且積累,一隻猴子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敲出一本莎士比亞也說不定。看似複雜無比的生命體,其實就是在各種混亂無序中演化出來的。

可能二、在那個蛋白質分子感應太陽光由此開始向眼睛演化開始之前,便已經存在一個具有智慧的設計者,TA已經提前設計好了最終要成型為眼睛的這東西。同樣,這個設計者在生命開始演化之前,便已經提前設計好了生命的形態。

這兩種可能實際上並不矛盾。第二種可能是一個科學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東西。假設真的有這麼一個設計者,那他可能最多也就得個六七十分。看看您設計的這個糟糕透頂的人體吧:把一堆神經線路全擠在了視網膜前面、腦袋大搞得脖子每天都很累、脊椎明明是按照趴著走路設計的結果又要直立行走搞得動不動就容易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總之,要麼我們是稀裡糊塗進化出來的,要麼我們是被笨蛋設計出來的。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異形前傳:普羅米修斯》裡尋找造物主的人類與人類創造的生化人大衛(右)

兩部《異形》前傳在向下刺激本能的同時,向上觸及到了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這個終極問題,於是具有了哲學高度。我們可能是大自然漫無目的隨機演化的產物,也可能是被創造出來的。創造我們的可能是慈愛的萬能的神,也可能是像《異形前傳:普羅米修斯》裡講的這樣,是一群邪惡的外星人。

倘若我們是隨機演化的產物,那我們的存在就談不上有什麼意義;倘若我們是被一群邪惡外星人給胡亂造出來的,那我們的存在就更沒意義,或者僅具有黑色意義。不過換一個正能量的角度來思考的話,即使我們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即使整個宇宙真的一片暗黑,我們的目標依舊可以是星辰大海!

核恐懼與性焦慮:關於哥斯拉與異形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分析

即使宇宙的真實面目是一片暗黑,依舊值得我們去探索

注:原文首發於澎湃新聞有戲欄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