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 命 之 路

"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 命 之 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是美國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講述了二十世紀50年代美國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的夫妻,在平庸重複的婚姻生活中,逐漸丟失愛情、夢想和希望的故事。

/ 上圖為沙溢、胡可主演話劇《革命之路》

01/ 從平庸的婚姻中突圍,也許只是假想

作者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是一位在世時被遺忘的美國作家,而後人稱他為“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偉大作家”。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1961),通過中產階級夫妻的婚姻困境,反應了人們普遍的焦慮

耶茨描寫了婚姻中普普通通的悲傷,因為詳細真實易於讓人產生認同感,而耶茨本身對婚姻也許就是不確信的,他三歲時父母離婚,大蕭條時期,他的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在這個大都會地區搬了一處又一處公寓。1944年從埃文中學畢業的耶茨參了軍,被派到法國。跟很多五十年代的年輕美國作家一樣,他目睹了戰鬥。之後他作為佔領軍一員在德國服役。他回到紐約,並在那裡結婚。1951年,利用部隊因為他的肺結核病而發放的殘疾補助金,他移居歐洲住了幾年,在那裡創作小說。回國後,他先是在合眾社和雷明頓—蘭德公司做文字工作,然後為人撰稿和在新學校(注:紐約市的一所大學)教書,並慢慢發表作品。1959年,他與妻子離婚,他的妻子得到了兩個女兒的監護權。

"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 命 之 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是美國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講述了二十世紀50年代美國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的夫妻,在平庸重複的婚姻生活中,逐漸丟失愛情、夢想和希望的故事。

/ 上圖為沙溢、胡可主演話劇《革命之路》

01/ 從平庸的婚姻中突圍,也許只是假想

作者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是一位在世時被遺忘的美國作家,而後人稱他為“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偉大作家”。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1961),通過中產階級夫妻的婚姻困境,反應了人們普遍的焦慮

耶茨描寫了婚姻中普普通通的悲傷,因為詳細真實易於讓人產生認同感,而耶茨本身對婚姻也許就是不確信的,他三歲時父母離婚,大蕭條時期,他的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在這個大都會地區搬了一處又一處公寓。1944年從埃文中學畢業的耶茨參了軍,被派到法國。跟很多五十年代的年輕美國作家一樣,他目睹了戰鬥。之後他作為佔領軍一員在德國服役。他回到紐約,並在那裡結婚。1951年,利用部隊因為他的肺結核病而發放的殘疾補助金,他移居歐洲住了幾年,在那裡創作小說。回國後,他先是在合眾社和雷明頓—蘭德公司做文字工作,然後為人撰稿和在新學校(注:紐約市的一所大學)教書,並慢慢發表作品。1959年,他與妻子離婚,他的妻子得到了兩個女兒的監護權。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耶茨的《革命之路》裡,女主角愛博是個小劇場的演員,男主角弗蘭克是公司職員,他們滿懷希望搬到“革命路”的住宅小區,這個小區是標準的“美國之夢”的象徵,但他們逐漸從初見時有夢想的未來之星和高談闊論的有志青年漸漸成為不入流的演員和無聊的上班族。生活在他們的婚姻裡失去了激情,弗蘭克與公司女下屬曖昧不清。而讓人感到悲傷的一個轉折是,愛博提議賣掉革命路的房子全家搬去巴黎。其實這是一個有些傻氣的計劃,但卻讓弗蘭克也重新有了熱情。至於之後弗蘭克面對升職而放棄約定,懷孕的愛博自行流產因失血過多而死,將讀者推向一個絕望的深淵。

耶茨筆下的角色都有致命缺點,他們失敗是咎由自取,似乎命運使然。弗蘭克始終抱有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但他最終沒有勇氣逃離固有的生存規則,而愛博則是現實生活中的理想主義。

"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 命 之 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是美國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講述了二十世紀50年代美國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的夫妻,在平庸重複的婚姻生活中,逐漸丟失愛情、夢想和希望的故事。

/ 上圖為沙溢、胡可主演話劇《革命之路》

01/ 從平庸的婚姻中突圍,也許只是假想

作者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是一位在世時被遺忘的美國作家,而後人稱他為“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偉大作家”。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1961),通過中產階級夫妻的婚姻困境,反應了人們普遍的焦慮

耶茨描寫了婚姻中普普通通的悲傷,因為詳細真實易於讓人產生認同感,而耶茨本身對婚姻也許就是不確信的,他三歲時父母離婚,大蕭條時期,他的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在這個大都會地區搬了一處又一處公寓。1944年從埃文中學畢業的耶茨參了軍,被派到法國。跟很多五十年代的年輕美國作家一樣,他目睹了戰鬥。之後他作為佔領軍一員在德國服役。他回到紐約,並在那裡結婚。1951年,利用部隊因為他的肺結核病而發放的殘疾補助金,他移居歐洲住了幾年,在那裡創作小說。回國後,他先是在合眾社和雷明頓—蘭德公司做文字工作,然後為人撰稿和在新學校(注:紐約市的一所大學)教書,並慢慢發表作品。1959年,他與妻子離婚,他的妻子得到了兩個女兒的監護權。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耶茨的《革命之路》裡,女主角愛博是個小劇場的演員,男主角弗蘭克是公司職員,他們滿懷希望搬到“革命路”的住宅小區,這個小區是標準的“美國之夢”的象徵,但他們逐漸從初見時有夢想的未來之星和高談闊論的有志青年漸漸成為不入流的演員和無聊的上班族。生活在他們的婚姻裡失去了激情,弗蘭克與公司女下屬曖昧不清。而讓人感到悲傷的一個轉折是,愛博提議賣掉革命路的房子全家搬去巴黎。其實這是一個有些傻氣的計劃,但卻讓弗蘭克也重新有了熱情。至於之後弗蘭克面對升職而放棄約定,懷孕的愛博自行流產因失血過多而死,將讀者推向一個絕望的深淵。

耶茨筆下的角色都有致命缺點,他們失敗是咎由自取,似乎命運使然。弗蘭克始終抱有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但他最終沒有勇氣逃離固有的生存規則,而愛博則是現實生活中的理想主義。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電影《革命之路》

小說一開場,寫的是愛博在本地排演的《化石森林》中擔任主角,那一場演出一敗塗地,耶茨逐格描述這些場景,寫到了每處失誤、每個漏過的提示和表演拙劣的對白。耶茨讓我們像觀眾中的弗蘭克一樣無法脫身,看著愛博和其他演員馬馬虎虎地演完剩餘部分。耶茨讓讀者為他筆下的角色感到侷促不安。希望被諷刺性的現實所取代,後面還有更多現實,不可遏制,我們只得忍受下去。因為我們都處於這種情形中,我們知道愛博只想演出快點結束,然而如同羞恥,如同生活,它不肯結束。

02/ 黃金時代的美國到當下的中國

在婚姻以外,《革命之路》還展現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局部形態。20世紀50至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經濟復甦和冷戰的漸起,與歐洲的漸漸親密,使很多美國人萌發了到歐洲淘金的熱潮。

與此同時,保守主義逐漸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思潮,曾以變革、冒險、創造為標誌的美國夢逐漸被服從、聽命所取代,人們漸漸放棄了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取而代之的是物質繁榮基礎上的精神糜爛。然而中產階級作為美國社會階層最重要的一環,具有社會行為示範,體現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的功能,中產階級將這種保守的思想體現得更為徹底。這個故事最終的悲劇也表現了在“黃金時代"歌舞昇平中,死去的是原先勇於冒險創新的美國精神,造成故事裡愛博和弗蘭克婚姻悲劇的不只是生活的貧乏,還有精神的失落。

由小說《革命之路》改編的中文版話劇近期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這部劇將原著的故事按原貌搬上中國舞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跟中國當下有怎樣的關聯?這部劇如果在二十年前上演,也許很多中國觀眾是不能理解和認同的。而現在人們的物質達到了一定水準,生活比較優越,大環境平穩,大家開始關注到更深層的精神需求,追求更加個人化的理想。

"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 命 之 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是美國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講述了二十世紀50年代美國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的夫妻,在平庸重複的婚姻生活中,逐漸丟失愛情、夢想和希望的故事。

/ 上圖為沙溢、胡可主演話劇《革命之路》

01/ 從平庸的婚姻中突圍,也許只是假想

作者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是一位在世時被遺忘的美國作家,而後人稱他為“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偉大作家”。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1961),通過中產階級夫妻的婚姻困境,反應了人們普遍的焦慮

耶茨描寫了婚姻中普普通通的悲傷,因為詳細真實易於讓人產生認同感,而耶茨本身對婚姻也許就是不確信的,他三歲時父母離婚,大蕭條時期,他的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在這個大都會地區搬了一處又一處公寓。1944年從埃文中學畢業的耶茨參了軍,被派到法國。跟很多五十年代的年輕美國作家一樣,他目睹了戰鬥。之後他作為佔領軍一員在德國服役。他回到紐約,並在那裡結婚。1951年,利用部隊因為他的肺結核病而發放的殘疾補助金,他移居歐洲住了幾年,在那裡創作小說。回國後,他先是在合眾社和雷明頓—蘭德公司做文字工作,然後為人撰稿和在新學校(注:紐約市的一所大學)教書,並慢慢發表作品。1959年,他與妻子離婚,他的妻子得到了兩個女兒的監護權。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耶茨的《革命之路》裡,女主角愛博是個小劇場的演員,男主角弗蘭克是公司職員,他們滿懷希望搬到“革命路”的住宅小區,這個小區是標準的“美國之夢”的象徵,但他們逐漸從初見時有夢想的未來之星和高談闊論的有志青年漸漸成為不入流的演員和無聊的上班族。生活在他們的婚姻裡失去了激情,弗蘭克與公司女下屬曖昧不清。而讓人感到悲傷的一個轉折是,愛博提議賣掉革命路的房子全家搬去巴黎。其實這是一個有些傻氣的計劃,但卻讓弗蘭克也重新有了熱情。至於之後弗蘭克面對升職而放棄約定,懷孕的愛博自行流產因失血過多而死,將讀者推向一個絕望的深淵。

耶茨筆下的角色都有致命缺點,他們失敗是咎由自取,似乎命運使然。弗蘭克始終抱有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但他最終沒有勇氣逃離固有的生存規則,而愛博則是現實生活中的理想主義。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電影《革命之路》

小說一開場,寫的是愛博在本地排演的《化石森林》中擔任主角,那一場演出一敗塗地,耶茨逐格描述這些場景,寫到了每處失誤、每個漏過的提示和表演拙劣的對白。耶茨讓我們像觀眾中的弗蘭克一樣無法脫身,看著愛博和其他演員馬馬虎虎地演完剩餘部分。耶茨讓讀者為他筆下的角色感到侷促不安。希望被諷刺性的現實所取代,後面還有更多現實,不可遏制,我們只得忍受下去。因為我們都處於這種情形中,我們知道愛博只想演出快點結束,然而如同羞恥,如同生活,它不肯結束。

02/ 黃金時代的美國到當下的中國

在婚姻以外,《革命之路》還展現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局部形態。20世紀50至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經濟復甦和冷戰的漸起,與歐洲的漸漸親密,使很多美國人萌發了到歐洲淘金的熱潮。

與此同時,保守主義逐漸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思潮,曾以變革、冒險、創造為標誌的美國夢逐漸被服從、聽命所取代,人們漸漸放棄了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取而代之的是物質繁榮基礎上的精神糜爛。然而中產階級作為美國社會階層最重要的一環,具有社會行為示範,體現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的功能,中產階級將這種保守的思想體現得更為徹底。這個故事最終的悲劇也表現了在“黃金時代"歌舞昇平中,死去的是原先勇於冒險創新的美國精神,造成故事裡愛博和弗蘭克婚姻悲劇的不只是生活的貧乏,還有精神的失落。

由小說《革命之路》改編的中文版話劇近期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這部劇將原著的故事按原貌搬上中國舞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跟中國當下有怎樣的關聯?這部劇如果在二十年前上演,也許很多中國觀眾是不能理解和認同的。而現在人們的物質達到了一定水準,生活比較優越,大環境平穩,大家開始關注到更深層的精神需求,追求更加個人化的理想。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劇照

在《革命之路》講述的年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比較微妙,二戰讓很多女性走出家們去工作,但在二戰後女性又開始被要求回到原先的傳統位置,女性權利的抗爭也映照在《革命之路》的女性角色身上。女主角愛博從演員職業退回到“家庭天使”,而在她的“巴黎計劃”中,弗蘭克可以先不工作,由她來工作養家。對這個想法他們的朋友們有不解也有嘲笑。

《革命之路》的中文譯者侯小翊認為,原著小說很多地方是以男性角色的行為來體現女性,作者耶茨的很多作品中都呈現出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話劇《革命之路》(中文版)的編劇田曉威認為,女性在中國的地位相較於世界上很多國家要高,而在這部劇中沒有偏向男權或女權,男女關係在舞臺的講述中並不是沉重激烈的對抗,有很多地方是輕鬆愉快的。

03/ 真實的夫妻,將婚姻的原貌演給你看

話劇《革命之路》由中國觀眾熟悉的明星夫妻檔沙溢、胡可主演,相對於萊昂納多和溫斯萊特主演的電影《革命之路》,話劇版選用真實的夫妻來演繹,似乎更具說服力。

電影版《革命之路》讓人感慨的因素之一是男女主角繼傳達愛情永恆的經典電影《泰坦尼克號》後再度合作,相距10年,《泰坦尼克號》的悲劇結尾讓我們相信愛情,而《革命之路》的悲劇結尾卻讓我們對愛情有些失望。甚至有觀眾說,如果傑克和露絲活下來並結婚,在一起生活10年以後也許依然是《革命之路》。

"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 命 之 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是美國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講述了二十世紀50年代美國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的夫妻,在平庸重複的婚姻生活中,逐漸丟失愛情、夢想和希望的故事。

/ 上圖為沙溢、胡可主演話劇《革命之路》

01/ 從平庸的婚姻中突圍,也許只是假想

作者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是一位在世時被遺忘的美國作家,而後人稱他為“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偉大作家”。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1961),通過中產階級夫妻的婚姻困境,反應了人們普遍的焦慮

耶茨描寫了婚姻中普普通通的悲傷,因為詳細真實易於讓人產生認同感,而耶茨本身對婚姻也許就是不確信的,他三歲時父母離婚,大蕭條時期,他的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在這個大都會地區搬了一處又一處公寓。1944年從埃文中學畢業的耶茨參了軍,被派到法國。跟很多五十年代的年輕美國作家一樣,他目睹了戰鬥。之後他作為佔領軍一員在德國服役。他回到紐約,並在那裡結婚。1951年,利用部隊因為他的肺結核病而發放的殘疾補助金,他移居歐洲住了幾年,在那裡創作小說。回國後,他先是在合眾社和雷明頓—蘭德公司做文字工作,然後為人撰稿和在新學校(注:紐約市的一所大學)教書,並慢慢發表作品。1959年,他與妻子離婚,他的妻子得到了兩個女兒的監護權。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耶茨的《革命之路》裡,女主角愛博是個小劇場的演員,男主角弗蘭克是公司職員,他們滿懷希望搬到“革命路”的住宅小區,這個小區是標準的“美國之夢”的象徵,但他們逐漸從初見時有夢想的未來之星和高談闊論的有志青年漸漸成為不入流的演員和無聊的上班族。生活在他們的婚姻裡失去了激情,弗蘭克與公司女下屬曖昧不清。而讓人感到悲傷的一個轉折是,愛博提議賣掉革命路的房子全家搬去巴黎。其實這是一個有些傻氣的計劃,但卻讓弗蘭克也重新有了熱情。至於之後弗蘭克面對升職而放棄約定,懷孕的愛博自行流產因失血過多而死,將讀者推向一個絕望的深淵。

耶茨筆下的角色都有致命缺點,他們失敗是咎由自取,似乎命運使然。弗蘭克始終抱有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但他最終沒有勇氣逃離固有的生存規則,而愛博則是現實生活中的理想主義。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電影《革命之路》

小說一開場,寫的是愛博在本地排演的《化石森林》中擔任主角,那一場演出一敗塗地,耶茨逐格描述這些場景,寫到了每處失誤、每個漏過的提示和表演拙劣的對白。耶茨讓我們像觀眾中的弗蘭克一樣無法脫身,看著愛博和其他演員馬馬虎虎地演完剩餘部分。耶茨讓讀者為他筆下的角色感到侷促不安。希望被諷刺性的現實所取代,後面還有更多現實,不可遏制,我們只得忍受下去。因為我們都處於這種情形中,我們知道愛博只想演出快點結束,然而如同羞恥,如同生活,它不肯結束。

02/ 黃金時代的美國到當下的中國

在婚姻以外,《革命之路》還展現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局部形態。20世紀50至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經濟復甦和冷戰的漸起,與歐洲的漸漸親密,使很多美國人萌發了到歐洲淘金的熱潮。

與此同時,保守主義逐漸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思潮,曾以變革、冒險、創造為標誌的美國夢逐漸被服從、聽命所取代,人們漸漸放棄了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取而代之的是物質繁榮基礎上的精神糜爛。然而中產階級作為美國社會階層最重要的一環,具有社會行為示範,體現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的功能,中產階級將這種保守的思想體現得更為徹底。這個故事最終的悲劇也表現了在“黃金時代"歌舞昇平中,死去的是原先勇於冒險創新的美國精神,造成故事裡愛博和弗蘭克婚姻悲劇的不只是生活的貧乏,還有精神的失落。

由小說《革命之路》改編的中文版話劇近期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這部劇將原著的故事按原貌搬上中國舞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跟中國當下有怎樣的關聯?這部劇如果在二十年前上演,也許很多中國觀眾是不能理解和認同的。而現在人們的物質達到了一定水準,生活比較優越,大環境平穩,大家開始關注到更深層的精神需求,追求更加個人化的理想。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劇照

在《革命之路》講述的年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比較微妙,二戰讓很多女性走出家們去工作,但在二戰後女性又開始被要求回到原先的傳統位置,女性權利的抗爭也映照在《革命之路》的女性角色身上。女主角愛博從演員職業退回到“家庭天使”,而在她的“巴黎計劃”中,弗蘭克可以先不工作,由她來工作養家。對這個想法他們的朋友們有不解也有嘲笑。

《革命之路》的中文譯者侯小翊認為,原著小說很多地方是以男性角色的行為來體現女性,作者耶茨的很多作品中都呈現出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話劇《革命之路》(中文版)的編劇田曉威認為,女性在中國的地位相較於世界上很多國家要高,而在這部劇中沒有偏向男權或女權,男女關係在舞臺的講述中並不是沉重激烈的對抗,有很多地方是輕鬆愉快的。

03/ 真實的夫妻,將婚姻的原貌演給你看

話劇《革命之路》由中國觀眾熟悉的明星夫妻檔沙溢、胡可主演,相對於萊昂納多和溫斯萊特主演的電影《革命之路》,話劇版選用真實的夫妻來演繹,似乎更具說服力。

電影版《革命之路》讓人感慨的因素之一是男女主角繼傳達愛情永恆的經典電影《泰坦尼克號》後再度合作,相距10年,《泰坦尼克號》的悲劇結尾讓我們相信愛情,而《革命之路》的悲劇結尾卻讓我們對愛情有些失望。甚至有觀眾說,如果傑克和露絲活下來並結婚,在一起生活10年以後也許依然是《革命之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主演沙溢、胡可 日常照

讓觀眾對生活失去希望絕不是這部作品的用意,話劇《革命之路》中飾演弗蘭克的沙溢說:“我們兩個人才有真正的默契,本來這個作品就是夫妻的婚姻生活,我們倆本身就是夫妻。我說實話,我真的只有面對她的時候我才相信這個事兒。我是一個絕對的體驗派。”

好的婚姻讓我們鍛煉出很多品質,不像弗蘭克和愛博那樣過於關注自我,而是將家庭作為一個整體。沙溢和胡可認為通過演《革命之路》這部劇,可以讓他們反思,婚姻的問題有可能出在哪裡,有哪些錯誤可以避免,個人如何在多重身份中找到平衡,如何去理解他人。編劇田曉威認為:人的認知來自自己,但人的生活又需要群體的社會性,於是我們在生活中要被賦予很多角色,所有人都有一個感覺,自己的生活空間和自我被不停地侵犯和冒犯,同時我們為了保存自己,也會去侵犯和冒犯別人

話劇《革命之路》的導演姜濤對沙溢和胡可讚賞有加,他覺得這兩位演員是形成這部劇藝術特色的重要部分。話劇《革命之路》不完全以嚴肅沉重的基調來呈現,在悲劇性故事中採用喜劇處理,這部劇中時不時會有一些歡樂的場面,導演姜濤認為,兩位演員在多年的演藝經歷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並且一直與觀眾保持著非常好的互動,他們的真實、親和力、幽默感將這部劇的特點詮釋得非常到位

04/ 還原生活真實的樣子

瑣碎 重複但也詩意 浪漫

話劇《革命之路》並沒有做全盤本土化的改編,編劇田曉威認為,原著本身就足夠優秀,不想去改變它,另外這部小說裡沒有“爆米花"式的強情節的處理,更像是生活,小說裡面雖然背景是50年代的美國,但是在今時今日的中國依然有著強烈的共鳴,這種共情並不在於形式上的本土化,而是內在的精神連結,並且一個美國的故事為觀眾保留了適當的距離感,反而會讓觀看人有一種“理性的安全感”,觀看的人也許會更冷靜、客觀,更敏感去接收到個小說裡面寫到的東西

"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 命 之 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是美國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講述了二十世紀50年代美國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的夫妻,在平庸重複的婚姻生活中,逐漸丟失愛情、夢想和希望的故事。

/ 上圖為沙溢、胡可主演話劇《革命之路》

01/ 從平庸的婚姻中突圍,也許只是假想

作者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是一位在世時被遺忘的美國作家,而後人稱他為“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偉大作家”。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1961),通過中產階級夫妻的婚姻困境,反應了人們普遍的焦慮

耶茨描寫了婚姻中普普通通的悲傷,因為詳細真實易於讓人產生認同感,而耶茨本身對婚姻也許就是不確信的,他三歲時父母離婚,大蕭條時期,他的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在這個大都會地區搬了一處又一處公寓。1944年從埃文中學畢業的耶茨參了軍,被派到法國。跟很多五十年代的年輕美國作家一樣,他目睹了戰鬥。之後他作為佔領軍一員在德國服役。他回到紐約,並在那裡結婚。1951年,利用部隊因為他的肺結核病而發放的殘疾補助金,他移居歐洲住了幾年,在那裡創作小說。回國後,他先是在合眾社和雷明頓—蘭德公司做文字工作,然後為人撰稿和在新學校(注:紐約市的一所大學)教書,並慢慢發表作品。1959年,他與妻子離婚,他的妻子得到了兩個女兒的監護權。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耶茨的《革命之路》裡,女主角愛博是個小劇場的演員,男主角弗蘭克是公司職員,他們滿懷希望搬到“革命路”的住宅小區,這個小區是標準的“美國之夢”的象徵,但他們逐漸從初見時有夢想的未來之星和高談闊論的有志青年漸漸成為不入流的演員和無聊的上班族。生活在他們的婚姻裡失去了激情,弗蘭克與公司女下屬曖昧不清。而讓人感到悲傷的一個轉折是,愛博提議賣掉革命路的房子全家搬去巴黎。其實這是一個有些傻氣的計劃,但卻讓弗蘭克也重新有了熱情。至於之後弗蘭克面對升職而放棄約定,懷孕的愛博自行流產因失血過多而死,將讀者推向一個絕望的深淵。

耶茨筆下的角色都有致命缺點,他們失敗是咎由自取,似乎命運使然。弗蘭克始終抱有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但他最終沒有勇氣逃離固有的生存規則,而愛博則是現實生活中的理想主義。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電影《革命之路》

小說一開場,寫的是愛博在本地排演的《化石森林》中擔任主角,那一場演出一敗塗地,耶茨逐格描述這些場景,寫到了每處失誤、每個漏過的提示和表演拙劣的對白。耶茨讓我們像觀眾中的弗蘭克一樣無法脫身,看著愛博和其他演員馬馬虎虎地演完剩餘部分。耶茨讓讀者為他筆下的角色感到侷促不安。希望被諷刺性的現實所取代,後面還有更多現實,不可遏制,我們只得忍受下去。因為我們都處於這種情形中,我們知道愛博只想演出快點結束,然而如同羞恥,如同生活,它不肯結束。

02/ 黃金時代的美國到當下的中國

在婚姻以外,《革命之路》還展現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局部形態。20世紀50至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經濟復甦和冷戰的漸起,與歐洲的漸漸親密,使很多美國人萌發了到歐洲淘金的熱潮。

與此同時,保守主義逐漸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思潮,曾以變革、冒險、創造為標誌的美國夢逐漸被服從、聽命所取代,人們漸漸放棄了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取而代之的是物質繁榮基礎上的精神糜爛。然而中產階級作為美國社會階層最重要的一環,具有社會行為示範,體現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的功能,中產階級將這種保守的思想體現得更為徹底。這個故事最終的悲劇也表現了在“黃金時代"歌舞昇平中,死去的是原先勇於冒險創新的美國精神,造成故事裡愛博和弗蘭克婚姻悲劇的不只是生活的貧乏,還有精神的失落。

由小說《革命之路》改編的中文版話劇近期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這部劇將原著的故事按原貌搬上中國舞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跟中國當下有怎樣的關聯?這部劇如果在二十年前上演,也許很多中國觀眾是不能理解和認同的。而現在人們的物質達到了一定水準,生活比較優越,大環境平穩,大家開始關注到更深層的精神需求,追求更加個人化的理想。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劇照

在《革命之路》講述的年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比較微妙,二戰讓很多女性走出家們去工作,但在二戰後女性又開始被要求回到原先的傳統位置,女性權利的抗爭也映照在《革命之路》的女性角色身上。女主角愛博從演員職業退回到“家庭天使”,而在她的“巴黎計劃”中,弗蘭克可以先不工作,由她來工作養家。對這個想法他們的朋友們有不解也有嘲笑。

《革命之路》的中文譯者侯小翊認為,原著小說很多地方是以男性角色的行為來體現女性,作者耶茨的很多作品中都呈現出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話劇《革命之路》(中文版)的編劇田曉威認為,女性在中國的地位相較於世界上很多國家要高,而在這部劇中沒有偏向男權或女權,男女關係在舞臺的講述中並不是沉重激烈的對抗,有很多地方是輕鬆愉快的。

03/ 真實的夫妻,將婚姻的原貌演給你看

話劇《革命之路》由中國觀眾熟悉的明星夫妻檔沙溢、胡可主演,相對於萊昂納多和溫斯萊特主演的電影《革命之路》,話劇版選用真實的夫妻來演繹,似乎更具說服力。

電影版《革命之路》讓人感慨的因素之一是男女主角繼傳達愛情永恆的經典電影《泰坦尼克號》後再度合作,相距10年,《泰坦尼克號》的悲劇結尾讓我們相信愛情,而《革命之路》的悲劇結尾卻讓我們對愛情有些失望。甚至有觀眾說,如果傑克和露絲活下來並結婚,在一起生活10年以後也許依然是《革命之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主演沙溢、胡可 日常照

讓觀眾對生活失去希望絕不是這部作品的用意,話劇《革命之路》中飾演弗蘭克的沙溢說:“我們兩個人才有真正的默契,本來這個作品就是夫妻的婚姻生活,我們倆本身就是夫妻。我說實話,我真的只有面對她的時候我才相信這個事兒。我是一個絕對的體驗派。”

好的婚姻讓我們鍛煉出很多品質,不像弗蘭克和愛博那樣過於關注自我,而是將家庭作為一個整體。沙溢和胡可認為通過演《革命之路》這部劇,可以讓他們反思,婚姻的問題有可能出在哪裡,有哪些錯誤可以避免,個人如何在多重身份中找到平衡,如何去理解他人。編劇田曉威認為:人的認知來自自己,但人的生活又需要群體的社會性,於是我們在生活中要被賦予很多角色,所有人都有一個感覺,自己的生活空間和自我被不停地侵犯和冒犯,同時我們為了保存自己,也會去侵犯和冒犯別人

話劇《革命之路》的導演姜濤對沙溢和胡可讚賞有加,他覺得這兩位演員是形成這部劇藝術特色的重要部分。話劇《革命之路》不完全以嚴肅沉重的基調來呈現,在悲劇性故事中採用喜劇處理,這部劇中時不時會有一些歡樂的場面,導演姜濤認為,兩位演員在多年的演藝經歷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並且一直與觀眾保持著非常好的互動,他們的真實、親和力、幽默感將這部劇的特點詮釋得非常到位

04/ 還原生活真實的樣子

瑣碎 重複但也詩意 浪漫

話劇《革命之路》並沒有做全盤本土化的改編,編劇田曉威認為,原著本身就足夠優秀,不想去改變它,另外這部小說裡沒有“爆米花"式的強情節的處理,更像是生活,小說裡面雖然背景是50年代的美國,但是在今時今日的中國依然有著強烈的共鳴,這種共情並不在於形式上的本土化,而是內在的精神連結,並且一個美國的故事為觀眾保留了適當的距離感,反而會讓觀看人有一種“理性的安全感”,觀看的人也許會更冷靜、客觀,更敏感去接收到個小說裡面寫到的東西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排練劇照

該劇導演姜濤說這是一部不完全寫實,但帶著現實主義精神的戲劇,它不以你希望的生活來描述,而是以生活本來的樣子來呈現,包括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尷尬的場面、激烈的爭吵……與原著小說的描寫一樣,所有生活中的事情在舞臺上全都無處可逃

姜濤認為,小說中原本就有大量非常適合放在戲劇舞臺上來表現的內容,這部劇保留了原著的精髓,並運用概括、暗喻、留白等舞臺語言,基本展現了小說中的全部內容。

舞臺設計兼具點綴性和概括性,姜濤說,舞臺上一些很有生活質感又充滿想象力的意象設計非常巧妙,“這種概括的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LOGO的程度”。而在場景的轉換上一切都以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人物的行為來思考和設計,使用了可以移動的框架的結構,讓公司、家中廚房、酒吧等場景在舞臺上轉換自如。以自由的方式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變化。

此外,燈光、多媒體、音樂等方式的使用,在臺詞無法準確描述出特定的形象時來渲染人物心理、暗示人物命運。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音樂也是這部劇的出彩之處,主創團隊找到熟悉美國那個年代的作曲家來譜寫,並且在該劇演出前就發佈了由蘇妙玲演唱,香港I.M.P音樂工作室林鈞暉、陳玉彬創作和製作、翟春瀟作詞的推廣主題曲《浮生路》,歌詞基於劇情,表達情仇愛恨別離的主題。

雖然生活常常是瑣碎重複的,但話劇《革命之路》整體呈現一種詩意、浪漫、具有現代感的風格,我們知道這就是生活的多面,有時絕望,但不肯放棄。

"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 命 之 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是美國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講述了二十世紀50年代美國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的夫妻,在平庸重複的婚姻生活中,逐漸丟失愛情、夢想和希望的故事。

/ 上圖為沙溢、胡可主演話劇《革命之路》

01/ 從平庸的婚姻中突圍,也許只是假想

作者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是一位在世時被遺忘的美國作家,而後人稱他為“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偉大作家”。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1961),通過中產階級夫妻的婚姻困境,反應了人們普遍的焦慮

耶茨描寫了婚姻中普普通通的悲傷,因為詳細真實易於讓人產生認同感,而耶茨本身對婚姻也許就是不確信的,他三歲時父母離婚,大蕭條時期,他的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在這個大都會地區搬了一處又一處公寓。1944年從埃文中學畢業的耶茨參了軍,被派到法國。跟很多五十年代的年輕美國作家一樣,他目睹了戰鬥。之後他作為佔領軍一員在德國服役。他回到紐約,並在那裡結婚。1951年,利用部隊因為他的肺結核病而發放的殘疾補助金,他移居歐洲住了幾年,在那裡創作小說。回國後,他先是在合眾社和雷明頓—蘭德公司做文字工作,然後為人撰稿和在新學校(注:紐約市的一所大學)教書,並慢慢發表作品。1959年,他與妻子離婚,他的妻子得到了兩個女兒的監護權。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耶茨的《革命之路》裡,女主角愛博是個小劇場的演員,男主角弗蘭克是公司職員,他們滿懷希望搬到“革命路”的住宅小區,這個小區是標準的“美國之夢”的象徵,但他們逐漸從初見時有夢想的未來之星和高談闊論的有志青年漸漸成為不入流的演員和無聊的上班族。生活在他們的婚姻裡失去了激情,弗蘭克與公司女下屬曖昧不清。而讓人感到悲傷的一個轉折是,愛博提議賣掉革命路的房子全家搬去巴黎。其實這是一個有些傻氣的計劃,但卻讓弗蘭克也重新有了熱情。至於之後弗蘭克面對升職而放棄約定,懷孕的愛博自行流產因失血過多而死,將讀者推向一個絕望的深淵。

耶茨筆下的角色都有致命缺點,他們失敗是咎由自取,似乎命運使然。弗蘭克始終抱有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但他最終沒有勇氣逃離固有的生存規則,而愛博則是現實生活中的理想主義。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電影《革命之路》

小說一開場,寫的是愛博在本地排演的《化石森林》中擔任主角,那一場演出一敗塗地,耶茨逐格描述這些場景,寫到了每處失誤、每個漏過的提示和表演拙劣的對白。耶茨讓我們像觀眾中的弗蘭克一樣無法脫身,看著愛博和其他演員馬馬虎虎地演完剩餘部分。耶茨讓讀者為他筆下的角色感到侷促不安。希望被諷刺性的現實所取代,後面還有更多現實,不可遏制,我們只得忍受下去。因為我們都處於這種情形中,我們知道愛博只想演出快點結束,然而如同羞恥,如同生活,它不肯結束。

02/ 黃金時代的美國到當下的中國

在婚姻以外,《革命之路》還展現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局部形態。20世紀50至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經濟復甦和冷戰的漸起,與歐洲的漸漸親密,使很多美國人萌發了到歐洲淘金的熱潮。

與此同時,保守主義逐漸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思潮,曾以變革、冒險、創造為標誌的美國夢逐漸被服從、聽命所取代,人們漸漸放棄了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取而代之的是物質繁榮基礎上的精神糜爛。然而中產階級作為美國社會階層最重要的一環,具有社會行為示範,體現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的功能,中產階級將這種保守的思想體現得更為徹底。這個故事最終的悲劇也表現了在“黃金時代"歌舞昇平中,死去的是原先勇於冒險創新的美國精神,造成故事裡愛博和弗蘭克婚姻悲劇的不只是生活的貧乏,還有精神的失落。

由小說《革命之路》改編的中文版話劇近期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這部劇將原著的故事按原貌搬上中國舞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跟中國當下有怎樣的關聯?這部劇如果在二十年前上演,也許很多中國觀眾是不能理解和認同的。而現在人們的物質達到了一定水準,生活比較優越,大環境平穩,大家開始關注到更深層的精神需求,追求更加個人化的理想。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劇照

在《革命之路》講述的年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比較微妙,二戰讓很多女性走出家們去工作,但在二戰後女性又開始被要求回到原先的傳統位置,女性權利的抗爭也映照在《革命之路》的女性角色身上。女主角愛博從演員職業退回到“家庭天使”,而在她的“巴黎計劃”中,弗蘭克可以先不工作,由她來工作養家。對這個想法他們的朋友們有不解也有嘲笑。

《革命之路》的中文譯者侯小翊認為,原著小說很多地方是以男性角色的行為來體現女性,作者耶茨的很多作品中都呈現出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話劇《革命之路》(中文版)的編劇田曉威認為,女性在中國的地位相較於世界上很多國家要高,而在這部劇中沒有偏向男權或女權,男女關係在舞臺的講述中並不是沉重激烈的對抗,有很多地方是輕鬆愉快的。

03/ 真實的夫妻,將婚姻的原貌演給你看

話劇《革命之路》由中國觀眾熟悉的明星夫妻檔沙溢、胡可主演,相對於萊昂納多和溫斯萊特主演的電影《革命之路》,話劇版選用真實的夫妻來演繹,似乎更具說服力。

電影版《革命之路》讓人感慨的因素之一是男女主角繼傳達愛情永恆的經典電影《泰坦尼克號》後再度合作,相距10年,《泰坦尼克號》的悲劇結尾讓我們相信愛情,而《革命之路》的悲劇結尾卻讓我們對愛情有些失望。甚至有觀眾說,如果傑克和露絲活下來並結婚,在一起生活10年以後也許依然是《革命之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主演沙溢、胡可 日常照

讓觀眾對生活失去希望絕不是這部作品的用意,話劇《革命之路》中飾演弗蘭克的沙溢說:“我們兩個人才有真正的默契,本來這個作品就是夫妻的婚姻生活,我們倆本身就是夫妻。我說實話,我真的只有面對她的時候我才相信這個事兒。我是一個絕對的體驗派。”

好的婚姻讓我們鍛煉出很多品質,不像弗蘭克和愛博那樣過於關注自我,而是將家庭作為一個整體。沙溢和胡可認為通過演《革命之路》這部劇,可以讓他們反思,婚姻的問題有可能出在哪裡,有哪些錯誤可以避免,個人如何在多重身份中找到平衡,如何去理解他人。編劇田曉威認為:人的認知來自自己,但人的生活又需要群體的社會性,於是我們在生活中要被賦予很多角色,所有人都有一個感覺,自己的生活空間和自我被不停地侵犯和冒犯,同時我們為了保存自己,也會去侵犯和冒犯別人

話劇《革命之路》的導演姜濤對沙溢和胡可讚賞有加,他覺得這兩位演員是形成這部劇藝術特色的重要部分。話劇《革命之路》不完全以嚴肅沉重的基調來呈現,在悲劇性故事中採用喜劇處理,這部劇中時不時會有一些歡樂的場面,導演姜濤認為,兩位演員在多年的演藝經歷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並且一直與觀眾保持著非常好的互動,他們的真實、親和力、幽默感將這部劇的特點詮釋得非常到位

04/ 還原生活真實的樣子

瑣碎 重複但也詩意 浪漫

話劇《革命之路》並沒有做全盤本土化的改編,編劇田曉威認為,原著本身就足夠優秀,不想去改變它,另外這部小說裡沒有“爆米花"式的強情節的處理,更像是生活,小說裡面雖然背景是50年代的美國,但是在今時今日的中國依然有著強烈的共鳴,這種共情並不在於形式上的本土化,而是內在的精神連結,並且一個美國的故事為觀眾保留了適當的距離感,反而會讓觀看人有一種“理性的安全感”,觀看的人也許會更冷靜、客觀,更敏感去接收到個小說裡面寫到的東西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排練劇照

該劇導演姜濤說這是一部不完全寫實,但帶著現實主義精神的戲劇,它不以你希望的生活來描述,而是以生活本來的樣子來呈現,包括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尷尬的場面、激烈的爭吵……與原著小說的描寫一樣,所有生活中的事情在舞臺上全都無處可逃

姜濤認為,小說中原本就有大量非常適合放在戲劇舞臺上來表現的內容,這部劇保留了原著的精髓,並運用概括、暗喻、留白等舞臺語言,基本展現了小說中的全部內容。

舞臺設計兼具點綴性和概括性,姜濤說,舞臺上一些很有生活質感又充滿想象力的意象設計非常巧妙,“這種概括的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LOGO的程度”。而在場景的轉換上一切都以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人物的行為來思考和設計,使用了可以移動的框架的結構,讓公司、家中廚房、酒吧等場景在舞臺上轉換自如。以自由的方式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變化。

此外,燈光、多媒體、音樂等方式的使用,在臺詞無法準確描述出特定的形象時來渲染人物心理、暗示人物命運。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音樂也是這部劇的出彩之處,主創團隊找到熟悉美國那個年代的作曲家來譜寫,並且在該劇演出前就發佈了由蘇妙玲演唱,香港I.M.P音樂工作室林鈞暉、陳玉彬創作和製作、翟春瀟作詞的推廣主題曲《浮生路》,歌詞基於劇情,表達情仇愛恨別離的主題。

雖然生活常常是瑣碎重複的,但話劇《革命之路》整體呈現一種詩意、浪漫、具有現代感的風格,我們知道這就是生活的多面,有時絕望,但不肯放棄。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 命 之 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是美國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講述了二十世紀50年代美國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的夫妻,在平庸重複的婚姻生活中,逐漸丟失愛情、夢想和希望的故事。

/ 上圖為沙溢、胡可主演話劇《革命之路》

01/ 從平庸的婚姻中突圍,也許只是假想

作者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是一位在世時被遺忘的美國作家,而後人稱他為“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偉大作家”。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1961),通過中產階級夫妻的婚姻困境,反應了人們普遍的焦慮

耶茨描寫了婚姻中普普通通的悲傷,因為詳細真實易於讓人產生認同感,而耶茨本身對婚姻也許就是不確信的,他三歲時父母離婚,大蕭條時期,他的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在這個大都會地區搬了一處又一處公寓。1944年從埃文中學畢業的耶茨參了軍,被派到法國。跟很多五十年代的年輕美國作家一樣,他目睹了戰鬥。之後他作為佔領軍一員在德國服役。他回到紐約,並在那裡結婚。1951年,利用部隊因為他的肺結核病而發放的殘疾補助金,他移居歐洲住了幾年,在那裡創作小說。回國後,他先是在合眾社和雷明頓—蘭德公司做文字工作,然後為人撰稿和在新學校(注:紐約市的一所大學)教書,並慢慢發表作品。1959年,他與妻子離婚,他的妻子得到了兩個女兒的監護權。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耶茨的《革命之路》裡,女主角愛博是個小劇場的演員,男主角弗蘭克是公司職員,他們滿懷希望搬到“革命路”的住宅小區,這個小區是標準的“美國之夢”的象徵,但他們逐漸從初見時有夢想的未來之星和高談闊論的有志青年漸漸成為不入流的演員和無聊的上班族。生活在他們的婚姻裡失去了激情,弗蘭克與公司女下屬曖昧不清。而讓人感到悲傷的一個轉折是,愛博提議賣掉革命路的房子全家搬去巴黎。其實這是一個有些傻氣的計劃,但卻讓弗蘭克也重新有了熱情。至於之後弗蘭克面對升職而放棄約定,懷孕的愛博自行流產因失血過多而死,將讀者推向一個絕望的深淵。

耶茨筆下的角色都有致命缺點,他們失敗是咎由自取,似乎命運使然。弗蘭克始終抱有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但他最終沒有勇氣逃離固有的生存規則,而愛博則是現實生活中的理想主義。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電影《革命之路》

小說一開場,寫的是愛博在本地排演的《化石森林》中擔任主角,那一場演出一敗塗地,耶茨逐格描述這些場景,寫到了每處失誤、每個漏過的提示和表演拙劣的對白。耶茨讓我們像觀眾中的弗蘭克一樣無法脫身,看著愛博和其他演員馬馬虎虎地演完剩餘部分。耶茨讓讀者為他筆下的角色感到侷促不安。希望被諷刺性的現實所取代,後面還有更多現實,不可遏制,我們只得忍受下去。因為我們都處於這種情形中,我們知道愛博只想演出快點結束,然而如同羞恥,如同生活,它不肯結束。

02/ 黃金時代的美國到當下的中國

在婚姻以外,《革命之路》還展現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局部形態。20世紀50至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經濟復甦和冷戰的漸起,與歐洲的漸漸親密,使很多美國人萌發了到歐洲淘金的熱潮。

與此同時,保守主義逐漸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思潮,曾以變革、冒險、創造為標誌的美國夢逐漸被服從、聽命所取代,人們漸漸放棄了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取而代之的是物質繁榮基礎上的精神糜爛。然而中產階級作為美國社會階層最重要的一環,具有社會行為示範,體現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的功能,中產階級將這種保守的思想體現得更為徹底。這個故事最終的悲劇也表現了在“黃金時代"歌舞昇平中,死去的是原先勇於冒險創新的美國精神,造成故事裡愛博和弗蘭克婚姻悲劇的不只是生活的貧乏,還有精神的失落。

由小說《革命之路》改編的中文版話劇近期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這部劇將原著的故事按原貌搬上中國舞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跟中國當下有怎樣的關聯?這部劇如果在二十年前上演,也許很多中國觀眾是不能理解和認同的。而現在人們的物質達到了一定水準,生活比較優越,大環境平穩,大家開始關注到更深層的精神需求,追求更加個人化的理想。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劇照

在《革命之路》講述的年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比較微妙,二戰讓很多女性走出家們去工作,但在二戰後女性又開始被要求回到原先的傳統位置,女性權利的抗爭也映照在《革命之路》的女性角色身上。女主角愛博從演員職業退回到“家庭天使”,而在她的“巴黎計劃”中,弗蘭克可以先不工作,由她來工作養家。對這個想法他們的朋友們有不解也有嘲笑。

《革命之路》的中文譯者侯小翊認為,原著小說很多地方是以男性角色的行為來體現女性,作者耶茨的很多作品中都呈現出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話劇《革命之路》(中文版)的編劇田曉威認為,女性在中國的地位相較於世界上很多國家要高,而在這部劇中沒有偏向男權或女權,男女關係在舞臺的講述中並不是沉重激烈的對抗,有很多地方是輕鬆愉快的。

03/ 真實的夫妻,將婚姻的原貌演給你看

話劇《革命之路》由中國觀眾熟悉的明星夫妻檔沙溢、胡可主演,相對於萊昂納多和溫斯萊特主演的電影《革命之路》,話劇版選用真實的夫妻來演繹,似乎更具說服力。

電影版《革命之路》讓人感慨的因素之一是男女主角繼傳達愛情永恆的經典電影《泰坦尼克號》後再度合作,相距10年,《泰坦尼克號》的悲劇結尾讓我們相信愛情,而《革命之路》的悲劇結尾卻讓我們對愛情有些失望。甚至有觀眾說,如果傑克和露絲活下來並結婚,在一起生活10年以後也許依然是《革命之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主演沙溢、胡可 日常照

讓觀眾對生活失去希望絕不是這部作品的用意,話劇《革命之路》中飾演弗蘭克的沙溢說:“我們兩個人才有真正的默契,本來這個作品就是夫妻的婚姻生活,我們倆本身就是夫妻。我說實話,我真的只有面對她的時候我才相信這個事兒。我是一個絕對的體驗派。”

好的婚姻讓我們鍛煉出很多品質,不像弗蘭克和愛博那樣過於關注自我,而是將家庭作為一個整體。沙溢和胡可認為通過演《革命之路》這部劇,可以讓他們反思,婚姻的問題有可能出在哪裡,有哪些錯誤可以避免,個人如何在多重身份中找到平衡,如何去理解他人。編劇田曉威認為:人的認知來自自己,但人的生活又需要群體的社會性,於是我們在生活中要被賦予很多角色,所有人都有一個感覺,自己的生活空間和自我被不停地侵犯和冒犯,同時我們為了保存自己,也會去侵犯和冒犯別人

話劇《革命之路》的導演姜濤對沙溢和胡可讚賞有加,他覺得這兩位演員是形成這部劇藝術特色的重要部分。話劇《革命之路》不完全以嚴肅沉重的基調來呈現,在悲劇性故事中採用喜劇處理,這部劇中時不時會有一些歡樂的場面,導演姜濤認為,兩位演員在多年的演藝經歷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並且一直與觀眾保持著非常好的互動,他們的真實、親和力、幽默感將這部劇的特點詮釋得非常到位

04/ 還原生活真實的樣子

瑣碎 重複但也詩意 浪漫

話劇《革命之路》並沒有做全盤本土化的改編,編劇田曉威認為,原著本身就足夠優秀,不想去改變它,另外這部小說裡沒有“爆米花"式的強情節的處理,更像是生活,小說裡面雖然背景是50年代的美國,但是在今時今日的中國依然有著強烈的共鳴,這種共情並不在於形式上的本土化,而是內在的精神連結,並且一個美國的故事為觀眾保留了適當的距離感,反而會讓觀看人有一種“理性的安全感”,觀看的人也許會更冷靜、客觀,更敏感去接收到個小說裡面寫到的東西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排練劇照

該劇導演姜濤說這是一部不完全寫實,但帶著現實主義精神的戲劇,它不以你希望的生活來描述,而是以生活本來的樣子來呈現,包括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尷尬的場面、激烈的爭吵……與原著小說的描寫一樣,所有生活中的事情在舞臺上全都無處可逃

姜濤認為,小說中原本就有大量非常適合放在戲劇舞臺上來表現的內容,這部劇保留了原著的精髓,並運用概括、暗喻、留白等舞臺語言,基本展現了小說中的全部內容。

舞臺設計兼具點綴性和概括性,姜濤說,舞臺上一些很有生活質感又充滿想象力的意象設計非常巧妙,“這種概括的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LOGO的程度”。而在場景的轉換上一切都以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人物的行為來思考和設計,使用了可以移動的框架的結構,讓公司、家中廚房、酒吧等場景在舞臺上轉換自如。以自由的方式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變化。

此外,燈光、多媒體、音樂等方式的使用,在臺詞無法準確描述出特定的形象時來渲染人物心理、暗示人物命運。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音樂也是這部劇的出彩之處,主創團隊找到熟悉美國那個年代的作曲家來譜寫,並且在該劇演出前就發佈了由蘇妙玲演唱,香港I.M.P音樂工作室林鈞暉、陳玉彬創作和製作、翟春瀟作詞的推廣主題曲《浮生路》,歌詞基於劇情,表達情仇愛恨別離的主題。

雖然生活常常是瑣碎重複的,但話劇《革命之路》整體呈現一種詩意、浪漫、具有現代感的風格,我們知道這就是生活的多面,有時絕望,但不肯放棄。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

理查德·耶茨原著改編話劇

沙溢、胡可 領銜主演

詮釋焦慮時代的婚姻圍城

"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 命 之 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是美國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講述了二十世紀50年代美國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的夫妻,在平庸重複的婚姻生活中,逐漸丟失愛情、夢想和希望的故事。

/ 上圖為沙溢、胡可主演話劇《革命之路》

01/ 從平庸的婚姻中突圍,也許只是假想

作者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是一位在世時被遺忘的美國作家,而後人稱他為“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偉大作家”。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1961),通過中產階級夫妻的婚姻困境,反應了人們普遍的焦慮

耶茨描寫了婚姻中普普通通的悲傷,因為詳細真實易於讓人產生認同感,而耶茨本身對婚姻也許就是不確信的,他三歲時父母離婚,大蕭條時期,他的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在這個大都會地區搬了一處又一處公寓。1944年從埃文中學畢業的耶茨參了軍,被派到法國。跟很多五十年代的年輕美國作家一樣,他目睹了戰鬥。之後他作為佔領軍一員在德國服役。他回到紐約,並在那裡結婚。1951年,利用部隊因為他的肺結核病而發放的殘疾補助金,他移居歐洲住了幾年,在那裡創作小說。回國後,他先是在合眾社和雷明頓—蘭德公司做文字工作,然後為人撰稿和在新學校(注:紐約市的一所大學)教書,並慢慢發表作品。1959年,他與妻子離婚,他的妻子得到了兩個女兒的監護權。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耶茨的《革命之路》裡,女主角愛博是個小劇場的演員,男主角弗蘭克是公司職員,他們滿懷希望搬到“革命路”的住宅小區,這個小區是標準的“美國之夢”的象徵,但他們逐漸從初見時有夢想的未來之星和高談闊論的有志青年漸漸成為不入流的演員和無聊的上班族。生活在他們的婚姻裡失去了激情,弗蘭克與公司女下屬曖昧不清。而讓人感到悲傷的一個轉折是,愛博提議賣掉革命路的房子全家搬去巴黎。其實這是一個有些傻氣的計劃,但卻讓弗蘭克也重新有了熱情。至於之後弗蘭克面對升職而放棄約定,懷孕的愛博自行流產因失血過多而死,將讀者推向一個絕望的深淵。

耶茨筆下的角色都有致命缺點,他們失敗是咎由自取,似乎命運使然。弗蘭克始終抱有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但他最終沒有勇氣逃離固有的生存規則,而愛博則是現實生活中的理想主義。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電影《革命之路》

小說一開場,寫的是愛博在本地排演的《化石森林》中擔任主角,那一場演出一敗塗地,耶茨逐格描述這些場景,寫到了每處失誤、每個漏過的提示和表演拙劣的對白。耶茨讓我們像觀眾中的弗蘭克一樣無法脫身,看著愛博和其他演員馬馬虎虎地演完剩餘部分。耶茨讓讀者為他筆下的角色感到侷促不安。希望被諷刺性的現實所取代,後面還有更多現實,不可遏制,我們只得忍受下去。因為我們都處於這種情形中,我們知道愛博只想演出快點結束,然而如同羞恥,如同生活,它不肯結束。

02/ 黃金時代的美國到當下的中國

在婚姻以外,《革命之路》還展現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局部形態。20世紀50至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經濟復甦和冷戰的漸起,與歐洲的漸漸親密,使很多美國人萌發了到歐洲淘金的熱潮。

與此同時,保守主義逐漸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思潮,曾以變革、冒險、創造為標誌的美國夢逐漸被服從、聽命所取代,人們漸漸放棄了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取而代之的是物質繁榮基礎上的精神糜爛。然而中產階級作為美國社會階層最重要的一環,具有社會行為示範,體現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的功能,中產階級將這種保守的思想體現得更為徹底。這個故事最終的悲劇也表現了在“黃金時代"歌舞昇平中,死去的是原先勇於冒險創新的美國精神,造成故事裡愛博和弗蘭克婚姻悲劇的不只是生活的貧乏,還有精神的失落。

由小說《革命之路》改編的中文版話劇近期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這部劇將原著的故事按原貌搬上中國舞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跟中國當下有怎樣的關聯?這部劇如果在二十年前上演,也許很多中國觀眾是不能理解和認同的。而現在人們的物質達到了一定水準,生活比較優越,大環境平穩,大家開始關注到更深層的精神需求,追求更加個人化的理想。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劇照

在《革命之路》講述的年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比較微妙,二戰讓很多女性走出家們去工作,但在二戰後女性又開始被要求回到原先的傳統位置,女性權利的抗爭也映照在《革命之路》的女性角色身上。女主角愛博從演員職業退回到“家庭天使”,而在她的“巴黎計劃”中,弗蘭克可以先不工作,由她來工作養家。對這個想法他們的朋友們有不解也有嘲笑。

《革命之路》的中文譯者侯小翊認為,原著小說很多地方是以男性角色的行為來體現女性,作者耶茨的很多作品中都呈現出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話劇《革命之路》(中文版)的編劇田曉威認為,女性在中國的地位相較於世界上很多國家要高,而在這部劇中沒有偏向男權或女權,男女關係在舞臺的講述中並不是沉重激烈的對抗,有很多地方是輕鬆愉快的。

03/ 真實的夫妻,將婚姻的原貌演給你看

話劇《革命之路》由中國觀眾熟悉的明星夫妻檔沙溢、胡可主演,相對於萊昂納多和溫斯萊特主演的電影《革命之路》,話劇版選用真實的夫妻來演繹,似乎更具說服力。

電影版《革命之路》讓人感慨的因素之一是男女主角繼傳達愛情永恆的經典電影《泰坦尼克號》後再度合作,相距10年,《泰坦尼克號》的悲劇結尾讓我們相信愛情,而《革命之路》的悲劇結尾卻讓我們對愛情有些失望。甚至有觀眾說,如果傑克和露絲活下來並結婚,在一起生活10年以後也許依然是《革命之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主演沙溢、胡可 日常照

讓觀眾對生活失去希望絕不是這部作品的用意,話劇《革命之路》中飾演弗蘭克的沙溢說:“我們兩個人才有真正的默契,本來這個作品就是夫妻的婚姻生活,我們倆本身就是夫妻。我說實話,我真的只有面對她的時候我才相信這個事兒。我是一個絕對的體驗派。”

好的婚姻讓我們鍛煉出很多品質,不像弗蘭克和愛博那樣過於關注自我,而是將家庭作為一個整體。沙溢和胡可認為通過演《革命之路》這部劇,可以讓他們反思,婚姻的問題有可能出在哪裡,有哪些錯誤可以避免,個人如何在多重身份中找到平衡,如何去理解他人。編劇田曉威認為:人的認知來自自己,但人的生活又需要群體的社會性,於是我們在生活中要被賦予很多角色,所有人都有一個感覺,自己的生活空間和自我被不停地侵犯和冒犯,同時我們為了保存自己,也會去侵犯和冒犯別人

話劇《革命之路》的導演姜濤對沙溢和胡可讚賞有加,他覺得這兩位演員是形成這部劇藝術特色的重要部分。話劇《革命之路》不完全以嚴肅沉重的基調來呈現,在悲劇性故事中採用喜劇處理,這部劇中時不時會有一些歡樂的場面,導演姜濤認為,兩位演員在多年的演藝經歷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並且一直與觀眾保持著非常好的互動,他們的真實、親和力、幽默感將這部劇的特點詮釋得非常到位

04/ 還原生活真實的樣子

瑣碎 重複但也詩意 浪漫

話劇《革命之路》並沒有做全盤本土化的改編,編劇田曉威認為,原著本身就足夠優秀,不想去改變它,另外這部小說裡沒有“爆米花"式的強情節的處理,更像是生活,小說裡面雖然背景是50年代的美國,但是在今時今日的中國依然有著強烈的共鳴,這種共情並不在於形式上的本土化,而是內在的精神連結,並且一個美國的故事為觀眾保留了適當的距離感,反而會讓觀看人有一種“理性的安全感”,觀看的人也許會更冷靜、客觀,更敏感去接收到個小說裡面寫到的東西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排練劇照

該劇導演姜濤說這是一部不完全寫實,但帶著現實主義精神的戲劇,它不以你希望的生活來描述,而是以生活本來的樣子來呈現,包括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尷尬的場面、激烈的爭吵……與原著小說的描寫一樣,所有生活中的事情在舞臺上全都無處可逃

姜濤認為,小說中原本就有大量非常適合放在戲劇舞臺上來表現的內容,這部劇保留了原著的精髓,並運用概括、暗喻、留白等舞臺語言,基本展現了小說中的全部內容。

舞臺設計兼具點綴性和概括性,姜濤說,舞臺上一些很有生活質感又充滿想象力的意象設計非常巧妙,“這種概括的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LOGO的程度”。而在場景的轉換上一切都以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人物的行為來思考和設計,使用了可以移動的框架的結構,讓公司、家中廚房、酒吧等場景在舞臺上轉換自如。以自由的方式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變化。

此外,燈光、多媒體、音樂等方式的使用,在臺詞無法準確描述出特定的形象時來渲染人物心理、暗示人物命運。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音樂也是這部劇的出彩之處,主創團隊找到熟悉美國那個年代的作曲家來譜寫,並且在該劇演出前就發佈了由蘇妙玲演唱,香港I.M.P音樂工作室林鈞暉、陳玉彬創作和製作、翟春瀟作詞的推廣主題曲《浮生路》,歌詞基於劇情,表達情仇愛恨別離的主題。

雖然生活常常是瑣碎重複的,但話劇《革命之路》整體呈現一種詩意、浪漫、具有現代感的風格,我們知道這就是生活的多面,有時絕望,但不肯放棄。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

理查德·耶茨原著改編話劇

沙溢、胡可 領銜主演

詮釋焦慮時代的婚姻圍城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視頻·海報拍攝花絮 ▽

演出信息

北京站·國家大劇院國際戲劇季

"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 命 之 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是美國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講述了二十世紀50年代美國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的夫妻,在平庸重複的婚姻生活中,逐漸丟失愛情、夢想和希望的故事。

/ 上圖為沙溢、胡可主演話劇《革命之路》

01/ 從平庸的婚姻中突圍,也許只是假想

作者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是一位在世時被遺忘的美國作家,而後人稱他為“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偉大作家”。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1961),通過中產階級夫妻的婚姻困境,反應了人們普遍的焦慮

耶茨描寫了婚姻中普普通通的悲傷,因為詳細真實易於讓人產生認同感,而耶茨本身對婚姻也許就是不確信的,他三歲時父母離婚,大蕭條時期,他的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在這個大都會地區搬了一處又一處公寓。1944年從埃文中學畢業的耶茨參了軍,被派到法國。跟很多五十年代的年輕美國作家一樣,他目睹了戰鬥。之後他作為佔領軍一員在德國服役。他回到紐約,並在那裡結婚。1951年,利用部隊因為他的肺結核病而發放的殘疾補助金,他移居歐洲住了幾年,在那裡創作小說。回國後,他先是在合眾社和雷明頓—蘭德公司做文字工作,然後為人撰稿和在新學校(注:紐約市的一所大學)教書,並慢慢發表作品。1959年,他與妻子離婚,他的妻子得到了兩個女兒的監護權。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耶茨的《革命之路》裡,女主角愛博是個小劇場的演員,男主角弗蘭克是公司職員,他們滿懷希望搬到“革命路”的住宅小區,這個小區是標準的“美國之夢”的象徵,但他們逐漸從初見時有夢想的未來之星和高談闊論的有志青年漸漸成為不入流的演員和無聊的上班族。生活在他們的婚姻裡失去了激情,弗蘭克與公司女下屬曖昧不清。而讓人感到悲傷的一個轉折是,愛博提議賣掉革命路的房子全家搬去巴黎。其實這是一個有些傻氣的計劃,但卻讓弗蘭克也重新有了熱情。至於之後弗蘭克面對升職而放棄約定,懷孕的愛博自行流產因失血過多而死,將讀者推向一個絕望的深淵。

耶茨筆下的角色都有致命缺點,他們失敗是咎由自取,似乎命運使然。弗蘭克始終抱有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但他最終沒有勇氣逃離固有的生存規則,而愛博則是現實生活中的理想主義。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電影《革命之路》

小說一開場,寫的是愛博在本地排演的《化石森林》中擔任主角,那一場演出一敗塗地,耶茨逐格描述這些場景,寫到了每處失誤、每個漏過的提示和表演拙劣的對白。耶茨讓我們像觀眾中的弗蘭克一樣無法脫身,看著愛博和其他演員馬馬虎虎地演完剩餘部分。耶茨讓讀者為他筆下的角色感到侷促不安。希望被諷刺性的現實所取代,後面還有更多現實,不可遏制,我們只得忍受下去。因為我們都處於這種情形中,我們知道愛博只想演出快點結束,然而如同羞恥,如同生活,它不肯結束。

02/ 黃金時代的美國到當下的中國

在婚姻以外,《革命之路》還展現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局部形態。20世紀50至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經濟復甦和冷戰的漸起,與歐洲的漸漸親密,使很多美國人萌發了到歐洲淘金的熱潮。

與此同時,保守主義逐漸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思潮,曾以變革、冒險、創造為標誌的美國夢逐漸被服從、聽命所取代,人們漸漸放棄了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取而代之的是物質繁榮基礎上的精神糜爛。然而中產階級作為美國社會階層最重要的一環,具有社會行為示範,體現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的功能,中產階級將這種保守的思想體現得更為徹底。這個故事最終的悲劇也表現了在“黃金時代"歌舞昇平中,死去的是原先勇於冒險創新的美國精神,造成故事裡愛博和弗蘭克婚姻悲劇的不只是生活的貧乏,還有精神的失落。

由小說《革命之路》改編的中文版話劇近期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這部劇將原著的故事按原貌搬上中國舞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跟中國當下有怎樣的關聯?這部劇如果在二十年前上演,也許很多中國觀眾是不能理解和認同的。而現在人們的物質達到了一定水準,生活比較優越,大環境平穩,大家開始關注到更深層的精神需求,追求更加個人化的理想。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劇照

在《革命之路》講述的年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比較微妙,二戰讓很多女性走出家們去工作,但在二戰後女性又開始被要求回到原先的傳統位置,女性權利的抗爭也映照在《革命之路》的女性角色身上。女主角愛博從演員職業退回到“家庭天使”,而在她的“巴黎計劃”中,弗蘭克可以先不工作,由她來工作養家。對這個想法他們的朋友們有不解也有嘲笑。

《革命之路》的中文譯者侯小翊認為,原著小說很多地方是以男性角色的行為來體現女性,作者耶茨的很多作品中都呈現出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話劇《革命之路》(中文版)的編劇田曉威認為,女性在中國的地位相較於世界上很多國家要高,而在這部劇中沒有偏向男權或女權,男女關係在舞臺的講述中並不是沉重激烈的對抗,有很多地方是輕鬆愉快的。

03/ 真實的夫妻,將婚姻的原貌演給你看

話劇《革命之路》由中國觀眾熟悉的明星夫妻檔沙溢、胡可主演,相對於萊昂納多和溫斯萊特主演的電影《革命之路》,話劇版選用真實的夫妻來演繹,似乎更具說服力。

電影版《革命之路》讓人感慨的因素之一是男女主角繼傳達愛情永恆的經典電影《泰坦尼克號》後再度合作,相距10年,《泰坦尼克號》的悲劇結尾讓我們相信愛情,而《革命之路》的悲劇結尾卻讓我們對愛情有些失望。甚至有觀眾說,如果傑克和露絲活下來並結婚,在一起生活10年以後也許依然是《革命之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主演沙溢、胡可 日常照

讓觀眾對生活失去希望絕不是這部作品的用意,話劇《革命之路》中飾演弗蘭克的沙溢說:“我們兩個人才有真正的默契,本來這個作品就是夫妻的婚姻生活,我們倆本身就是夫妻。我說實話,我真的只有面對她的時候我才相信這個事兒。我是一個絕對的體驗派。”

好的婚姻讓我們鍛煉出很多品質,不像弗蘭克和愛博那樣過於關注自我,而是將家庭作為一個整體。沙溢和胡可認為通過演《革命之路》這部劇,可以讓他們反思,婚姻的問題有可能出在哪裡,有哪些錯誤可以避免,個人如何在多重身份中找到平衡,如何去理解他人。編劇田曉威認為:人的認知來自自己,但人的生活又需要群體的社會性,於是我們在生活中要被賦予很多角色,所有人都有一個感覺,自己的生活空間和自我被不停地侵犯和冒犯,同時我們為了保存自己,也會去侵犯和冒犯別人

話劇《革命之路》的導演姜濤對沙溢和胡可讚賞有加,他覺得這兩位演員是形成這部劇藝術特色的重要部分。話劇《革命之路》不完全以嚴肅沉重的基調來呈現,在悲劇性故事中採用喜劇處理,這部劇中時不時會有一些歡樂的場面,導演姜濤認為,兩位演員在多年的演藝經歷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並且一直與觀眾保持著非常好的互動,他們的真實、親和力、幽默感將這部劇的特點詮釋得非常到位

04/ 還原生活真實的樣子

瑣碎 重複但也詩意 浪漫

話劇《革命之路》並沒有做全盤本土化的改編,編劇田曉威認為,原著本身就足夠優秀,不想去改變它,另外這部小說裡沒有“爆米花"式的強情節的處理,更像是生活,小說裡面雖然背景是50年代的美國,但是在今時今日的中國依然有著強烈的共鳴,這種共情並不在於形式上的本土化,而是內在的精神連結,並且一個美國的故事為觀眾保留了適當的距離感,反而會讓觀看人有一種“理性的安全感”,觀看的人也許會更冷靜、客觀,更敏感去接收到個小說裡面寫到的東西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話劇《革命之路》排練劇照

該劇導演姜濤說這是一部不完全寫實,但帶著現實主義精神的戲劇,它不以你希望的生活來描述,而是以生活本來的樣子來呈現,包括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尷尬的場面、激烈的爭吵……與原著小說的描寫一樣,所有生活中的事情在舞臺上全都無處可逃

姜濤認為,小說中原本就有大量非常適合放在戲劇舞臺上來表現的內容,這部劇保留了原著的精髓,並運用概括、暗喻、留白等舞臺語言,基本展現了小說中的全部內容。

舞臺設計兼具點綴性和概括性,姜濤說,舞臺上一些很有生活質感又充滿想象力的意象設計非常巧妙,“這種概括的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LOGO的程度”。而在場景的轉換上一切都以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人物的行為來思考和設計,使用了可以移動的框架的結構,讓公司、家中廚房、酒吧等場景在舞臺上轉換自如。以自由的方式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變化。

此外,燈光、多媒體、音樂等方式的使用,在臺詞無法準確描述出特定的形象時來渲染人物心理、暗示人物命運。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音樂也是這部劇的出彩之處,主創團隊找到熟悉美國那個年代的作曲家來譜寫,並且在該劇演出前就發佈了由蘇妙玲演唱,香港I.M.P音樂工作室林鈞暉、陳玉彬創作和製作、翟春瀟作詞的推廣主題曲《浮生路》,歌詞基於劇情,表達情仇愛恨別離的主題。

雖然生活常常是瑣碎重複的,但話劇《革命之路》整體呈現一種詩意、浪漫、具有現代感的風格,我們知道這就是生活的多面,有時絕望,但不肯放棄。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

理查德·耶茨原著改編話劇

沙溢、胡可 領銜主演

詮釋焦慮時代的婚姻圍城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 視頻·海報拍攝花絮 ▽

演出信息

北京站·國家大劇院國際戲劇季

沙溢、胡可夫妻聯手出演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革命之路》

演出時間:2019.8.14-8.16

演出地點:國家大劇院·戲劇場


劇場夜幕中的一束光

更多精彩視頻及文章請關注

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光束戲劇

文章及視頻轉載 請標註:光束戲劇及原創作者

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