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嶺之戀》:讓板腔音樂重回民族歌劇

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出品、福建省歌舞劇院創排的民族歌劇《松毛嶺之戀》(見下圖),以1934年發生在福建長汀縣的松毛嶺戰役為背景,講述客家姑娘阿妹送別掩護紅軍長征的丈夫阿根後,默默地守候在家中孝敬失明的婆婆,忍辱負重拉扯自己的兒子思軍和紅軍遺孤思紅,矢志不渝地等待丈夫的感人故事。主創團隊經過深入的採風調研後,認真梳理創作資源,並從當代歌劇藝術創作發展的角度,確立了創作一部風格濃郁的民族歌劇的藝術理念,從題材內容的選取、文本的書寫、音樂創作、舞臺呈現等方面體現了對歌劇“民族化”的積極探索與實踐。

《松毛嶺之戀》:讓板腔音樂重回民族歌劇

在中國歌劇的發展歷程中有一批典型的代表劇目,如《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紅珊瑚》《江姐》等,充分吸收這些創作經驗和成果,是進行新創作的必由之路。歌劇《松毛嶺之戀》以發生在革命老區長汀的真實故事為題材,充分發掘福建地域特點、風土人情、生活語言等,生動講述感人的中國故事,塑造了無私奉獻、默默堅守的老區人民樸實而崇高的形象。這些老百姓無論穿著打扮、生活習性還是地域語言,都凸顯著客家特點,劇中的唱詞和對白中使用的“捱”(即“俺”)、“晤”(即“不”的意思)等詞語,以及由這些詞句延伸出的音樂旋律的地域風格等,都體現了編導對地域和民族元素的善用。

《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在音樂的創作上廣泛吸收了山西、河北、陝西等地的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大膽借鑑和化用了板腔變化體的創作手法,這無疑是歌劇的探索和創新。可惜的是,近年來這種創作手法卻沒有得到應有重視。《松毛嶺之戀》則再次沿用了這種創作思路,運用板腔音樂迴旋式手法寫唱段,同時融入龍巖當地山歌等民間音樂素材。這樣一來,從傳統上沿襲了戲曲藝術的手法和情感符號,從文化上吸納了地域音樂的鮮明特徵,也就在較大程度上避免了本土題材在音樂聽感上卻是完全西洋化的,既貼近表達內容,也與唱詞和本土語言相吻合熨帖。劇中,諸如阿妹思念丈夫的“落葉飛,烏雲狂,拿起針兒細,牽動線兒長……”這一大段唱,以及主題曲“韭菜開花一稈子心,剪掉髻子當紅軍,髻子剪掉等哥回,一生一世不忘情”等,聽起來十分悅耳、熟稔。對於一部新創的歌劇來講,音樂的成功,也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戲劇是一門綜合的舞臺藝術,戲曲藝術講究“唱唸做打”,民族歌劇也必須彌補自身在表演等方面的不足,深入劇情,剖析人物內在情感,注重藝術呈現的完整性。《松毛嶺之戀》在演員代入角色、情節表現以及對舞美、聲光電的綜合運用等方面,追求準確、生動。謝冰華飾演的阿妹很好地完成了大量的唱段,塑造了在三十年時光跨度中等候著丈夫的女性,其聲情並茂的表演具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分別飾演阿根、阿財的孫雷和鄭海兵的演唱,具有民歌特點,貼合人物,表演上也甩掉了呆板僵化的調子。這與導演靈活、自由的舞臺調度、場面處理也不無關係。

《松毛嶺之戀》對阿妹與阿根這一對戀人為國家奉獻青春和生命的書寫是厚重的,作為國家文旅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2017年度首批重點扶持劇目,該劇探索提升的腳步沒有停止。在具體的藝術處理、人物情感的準確表達、多媒體手段的輔助運用上,該劇還存在著探索與打磨完善的必要,直至成為一部當代歌劇的精品力作。(智聯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