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博物館是文藝寶藏,也是當代潮流打卡地!

想更好玩轉博物館?《辣評博物館》告訴你!

《小玉聊博物館》抖音也上線啦!

在你印象中,博物館裡裝著的總是一堆不苟言笑、冷冰冰讓人看不懂的古董嗎?

來,今天小玉就和大家聊一家很潮流的博物館,以及它展示出的有意思的高跟鞋文化。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1/4

高跟鞋最早屬於男人,還是女人?

有人說,女人穿上高跟鞋屬於世界。但其實最早穿上高跟鞋征服世界的,是男人。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騎馬穿高跟鞋的男人

最初的男高跟鞋,來自於波斯的戰場。士兵們為了更好的騎馬,讓鞋和馬鐙可以更好的貼合,於是特意把鞋跟做的高一點,這樣騎馬作戰時就顯得更穩。於是宮廷也紛紛效仿,波斯大帝穿著男高跟鞋,讓自己騎射更穩。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男人的高跟鞋,充滿陽剛氣質和實用性。

而這種陽剛又實用的男高跟鞋之風傳到歐洲宮廷,迅速也流行起一股男人穿高跟鞋的風尚。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路易十四肖像,腳踩高跟鞋。

這種高跟鞋讓貴族們又愛又恨,而法國的路易十四因為身材矮小,極為鍾愛這種高跟的鞋子,在眾多幅肖像中都能看到他各式各樣的高跟鞋。

而這之後,男鞋還在往更MAN或者更富於裝飾性和blingbling的效果上努力著……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V&A博物館館藏男鞋

有時候,當我們第一印象都認為高跟鞋是女性標配時,卻忘記了任何東西都是從實用性開始的。而這種實用性,最早源自男人。

2/4

高跟鞋的社會屬性:身份地位的象徵。

高跟鞋說到底,是鞋的演變。

在古代歐洲,地上屎尿很多,而且因為不是現在的柏油馬路滲水做的不好,一到下雨天就容易淤泥。因此鞋的誕生,最早是讓腳離開地面,保持乾淨。

但是很快,微妙的社會屬性,戰勝了鞋的使用屬性。

首先,我們來說說鞋跟的高度。

高跟鞋的身份屬性,就是從這裡演變而來的——跟越高,象徵著穿它的人身份越尊貴。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16世紀高跟鞋,V&A博物館館藏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熱羅姆《摩爾浴》,在16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哈曼浴室,流行穿這樣的高跟鞋。

比如在16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哈曼浴室,流行不穿衣服時穿這樣的高跟鞋。這雙土耳其木屐,上面是拖鞋樣式,底下卻長著兩個高高的架子做支撐。

這樣的高跟鞋,最早是為了將腳和浴室的地面隔開、不被燙傷所創造的。但是這種踩高蹺難度的鞋可不是每個人都吃得消的,所以正暗示了身份的高貴——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哈曼浴室中穿著高跟鞋的貴婦,需要專人攙扶以示身份尊貴。

貴婦們穿著它走在浴室裡,是需要專人來攙扶的。你穿的跟越高,身份也就越高貴。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17世紀厚底鞋,V&A博物館館藏。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19世紀滿族女性花盆底,V&A博物館館藏。

同樣的,這雙來自意大利的17世紀松木厚底鞋,也是高跟鞋的奇葩代表。它有點像我們中國後宮中的花盆底,看來現在大熱的鬆糕鞋並不是現代人的創造啊!

15世紀晚期到17世紀早期,歐洲上流社會的女人們最愛這種鬆糕鞋,最高跟甚至能達到54釐米。因為它和裙子是配套的,跟越高,用來蓋住鞋的長裙就越高,顯得自己整日悠閒、無需勞作,因此更彰顯了財力。而且有專人用來攙扶走路,體現自己的主人身份。

其次,我們說材質。

材質越珍貴稀少、價格越高昂的鞋,比如用貴金屬打造或者鑲滿寶石的鞋,自然就越體現穿著者的身份高貴。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印度傳統婚禮銀鞋帕度卡,V&A博物館館藏。

這是雙用銀打造的傳統印度女涼鞋,是作為結婚禮物送給新娘的,新娘在婚禮上穿。用銀這種貴金屬製作,有點像我們雲南地區用銀打造腰帶和頭飾送給家中女孩作為結婚財力。這種女鞋製作也非常華麗,高高的鞋跟和金銀閃閃的材質,讓新娘在人群中非常耀眼,而且這種鞋也被當做傳家寶一直傳下來。

再次,鞋的顏色也象徵身份高低。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路易十四肖像畫,把鞋跟塗上紅色,是貴族專用。

紅色染料在古代是從一種變了異的蝨子中提取的,所以數量少而且價格高昂,因此紅色被認為是貴族才配使用的顏色。所以路易十四專門把高跟鞋的後跟上塗上紅色以示身份。大概Christian Louboutin推出的蜂蜜好萊塢的紅底鞋,正是從那個時候得到的靈感吧!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女性水晶芭蕾舞鞋,V&A博物館館藏。

3/4

高跟鞋的當代性:你的期望和慾望。

高跟鞋是女人的代表,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道理的,畢竟它可以讓女性的腿部線條和臀部曲線更漂亮誘人。而且高跟鞋鞋跟的形狀一般類似柱體或圓錐體,而柱體或圓錐體從形狀上類似男性生殖器,因此高跟鞋本身帶有將男人踩在腳下的象徵意義。

因此在男性眼裡,高跟鞋的誘惑性是很強的。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弗拉戈納爾《鞦韆》,鞦韆上的貴婦把腳上的一隻鞋甩掉用來誘惑身下的情人。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閨房鞋,V&A博物館館藏

而在當代,其實鞋是個性的體現。你選擇的每雙鞋,定義了你的喜好、你的消費力、你的生存狀況,或者你想成為的人。

所以才有人評價通過一雙鞋,可以投射出我們的幻想慾望,它關乎我們是誰,更是我們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玻璃鞋,V&A博物館館藏

所以才有了童話中灰姑娘穿著水晶鞋的故事,這雙最童話的玻璃鞋是用24K施華洛世奇水晶打造的。其實在埃及、非洲、美洲和歐洲都有關於水晶鞋的傳說,認為女孩穿上這樣的鞋子可以改變整個世界。這雙鞋只有30碼的瘦腳才能穿上。

而在20世紀的一段時間,女權主義的誕生髮展,讓高跟鞋經歷了起起落落,被賦予了各種意義:

高跟鞋對女人來說是性感的代名詞,這樣就體現出一種男權的壓制和從屬。因此在女權主義者那裡,高跟鞋被稱作“新時代的裹腳布”,認為其對女性腳部舒適度的傷害堪比裹小腳;而高跟鞋展現的魅力,則被認為是對女性的物化,是對男性審美的投其所好。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穿高跟鞋散發女性魅力的夢露

不過隨著女權的發展,從平權又開始到彰顯個人的方向發展,所以高跟鞋是為了女性漂亮的取悅自己、甚至是俘虜男性的觀點又流行開來。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4/4

高跟鞋與時尚:與腳無關的獨立藝術。

腳是用來走路的,但鞋不是。

這句話也許用在鞋被一開始發明出來時,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但隨著鞋的發展,從最初為腳服務的依附實用性,變成了美麗與舒適之間的辯證法,再到後來,鞋與時尚的關係發展到更密切的關係階段時,鞋就變成了獨立於腳的藝術品。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nova鞋,建築師設計的前衛鞋,它外部是一層橡膠外殼,內部包著一雙拖鞋。V&A博物館館藏。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3D打印創作的創意鞋子,在傳統的鞋體上加上了建築物般的骨架。裸妝隱形鞋,V&A博物館館藏

辣評博物館之“鞋的哲學”:腳可以用來走路,但鞋不是!| 張小玉

黃綠色的碳纖維做成的,“莫吉托”(一種黃綠色雞尾酒)。建築師哈克斯用3D打印技術製作。V&A館藏

所以,鞋也是種藝術和哲學

你覺得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