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首席軍機大臣劉統勳一大早坐轎前往軍機處,行至東華門時突然發病,未及上朝便急忙回家。乾隆聞訊後馬上派出御醫到劉府急救,但御醫剛到劉府,就得知劉統勳已經去世了。

"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首席軍機大臣劉統勳一大早坐轎前往軍機處,行至東華門時突然發病,未及上朝便急忙回家。乾隆聞訊後馬上派出御醫到劉府急救,但御醫剛到劉府,就得知劉統勳已經去世了。

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劉統勳去世之後,乾隆親自前往劉府祭拜,當他看到堂堂一品大員的劉統勳家中竟然簡陋不堪,大受感動,當即說道:“如劉統勳方不愧真宰相,汝等當效仿之”,並特賜劉統勳諡號“文正”,乾隆一朝得此諡號者僅此一人(湯斌是康熙朝重臣,乾隆追封的不算其內)。

劉統勳去世後,首席軍機大臣出缺,按資排輩漢臣于敏中接任此職。于敏中是張廷玉的門生,江蘇金壇人,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乾隆二年,二十三歲的于敏中考中狀元,在翰林院供職七年,其後被調任起居注官。乾隆二十五年,于敏中被調入軍機處,此後在乾隆身邊出謀劃策,在幾次重大戰事中,由他負責諭旨的擬定工作。

于敏中狀元出身,又師從張廷玉,他身上具備練達穩重的辦事作風,在軍機處任職期間,他一絲不苟,俯察機要,與各省督撫、前方武將往往能不謀而合。因此,劉統勳去世後,于敏中升任首席軍機大臣自然也是眾望所歸。

"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首席軍機大臣劉統勳一大早坐轎前往軍機處,行至東華門時突然發病,未及上朝便急忙回家。乾隆聞訊後馬上派出御醫到劉府急救,但御醫剛到劉府,就得知劉統勳已經去世了。

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劉統勳去世之後,乾隆親自前往劉府祭拜,當他看到堂堂一品大員的劉統勳家中竟然簡陋不堪,大受感動,當即說道:“如劉統勳方不愧真宰相,汝等當效仿之”,並特賜劉統勳諡號“文正”,乾隆一朝得此諡號者僅此一人(湯斌是康熙朝重臣,乾隆追封的不算其內)。

劉統勳去世後,首席軍機大臣出缺,按資排輩漢臣于敏中接任此職。于敏中是張廷玉的門生,江蘇金壇人,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乾隆二年,二十三歲的于敏中考中狀元,在翰林院供職七年,其後被調任起居注官。乾隆二十五年,于敏中被調入軍機處,此後在乾隆身邊出謀劃策,在幾次重大戰事中,由他負責諭旨的擬定工作。

于敏中狀元出身,又師從張廷玉,他身上具備練達穩重的辦事作風,在軍機處任職期間,他一絲不苟,俯察機要,與各省督撫、前方武將往往能不謀而合。因此,劉統勳去世後,于敏中升任首席軍機大臣自然也是眾望所歸。

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自乾隆繼位後,擔任首席軍機大臣的先後有鄂爾泰、張廷玉、訥親、傅恆、劉統勳。除去鄂、張兩人是雍正老臣外,其他都是乾隆帝一手提拔的。從歷任首席軍機大臣的經歷來看,他們雖然位極人臣,但無不謹慎,唯恐過於招搖,導致皇帝忌諱。訥親雖然被斬首,但他在擔任首席軍機大臣期間,為人苛嚴,不通人情,門庭冷落,無人過來鑽營;傅恆雖是國舅,卻也謹慎無比,絲毫不敢露出權力慾望;劉統勳就更不用說了,向來以清廉聞名。

于敏中初入軍機處時也是謹言少語,很注意與京內外大臣保持距離。升任首席軍機大臣後,逢迎的人自然也多了,這時的于敏中終於不再掩飾,廣結黨羽,導致整個官場之風為之一變。

傅恆、劉統勳在世期間,常因軍國大事表達過於乾隆不同的意見,甚至君臣當面爭得面紅耳赤。但是于敏中從來不敢這麼做,當時的大臣全抱著一門心思,那就是如何對皇上歌功頌德。這種惟皇帝是從的奢靡之風,從中樞蔓延至全國各地。因此,後世常認為,乾隆朝中後期的貪腐之風實源自於敏中。

"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首席軍機大臣劉統勳一大早坐轎前往軍機處,行至東華門時突然發病,未及上朝便急忙回家。乾隆聞訊後馬上派出御醫到劉府急救,但御醫剛到劉府,就得知劉統勳已經去世了。

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劉統勳去世之後,乾隆親自前往劉府祭拜,當他看到堂堂一品大員的劉統勳家中竟然簡陋不堪,大受感動,當即說道:“如劉統勳方不愧真宰相,汝等當效仿之”,並特賜劉統勳諡號“文正”,乾隆一朝得此諡號者僅此一人(湯斌是康熙朝重臣,乾隆追封的不算其內)。

劉統勳去世後,首席軍機大臣出缺,按資排輩漢臣于敏中接任此職。于敏中是張廷玉的門生,江蘇金壇人,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乾隆二年,二十三歲的于敏中考中狀元,在翰林院供職七年,其後被調任起居注官。乾隆二十五年,于敏中被調入軍機處,此後在乾隆身邊出謀劃策,在幾次重大戰事中,由他負責諭旨的擬定工作。

于敏中狀元出身,又師從張廷玉,他身上具備練達穩重的辦事作風,在軍機處任職期間,他一絲不苟,俯察機要,與各省督撫、前方武將往往能不謀而合。因此,劉統勳去世後,于敏中升任首席軍機大臣自然也是眾望所歸。

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自乾隆繼位後,擔任首席軍機大臣的先後有鄂爾泰、張廷玉、訥親、傅恆、劉統勳。除去鄂、張兩人是雍正老臣外,其他都是乾隆帝一手提拔的。從歷任首席軍機大臣的經歷來看,他們雖然位極人臣,但無不謹慎,唯恐過於招搖,導致皇帝忌諱。訥親雖然被斬首,但他在擔任首席軍機大臣期間,為人苛嚴,不通人情,門庭冷落,無人過來鑽營;傅恆雖是國舅,卻也謹慎無比,絲毫不敢露出權力慾望;劉統勳就更不用說了,向來以清廉聞名。

于敏中初入軍機處時也是謹言少語,很注意與京內外大臣保持距離。升任首席軍機大臣後,逢迎的人自然也多了,這時的于敏中終於不再掩飾,廣結黨羽,導致整個官場之風為之一變。

傅恆、劉統勳在世期間,常因軍國大事表達過於乾隆不同的意見,甚至君臣當面爭得面紅耳赤。但是于敏中從來不敢這麼做,當時的大臣全抱著一門心思,那就是如何對皇上歌功頌德。這種惟皇帝是從的奢靡之風,從中樞蔓延至全國各地。因此,後世常認為,乾隆朝中後期的貪腐之風實源自於敏中。

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更不可思議的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也就是于敏中剛擔任首席軍機大臣不久,就發生了著名的太監高雲從一案,于敏中被捲入而且是最主要的案犯之一。

清代對宦官干政是尤其防範的,乾隆帝更是採取了嚴厲的措施,打擊宦官干政和結交外臣。但整體形勢來看,太監與官員往來屢禁不止,高雲從一案就最具代表性,影響也最深遠。

當年的五月至八月期間,乾隆帝在避暑山莊駐蹕。按例,皇帝不在京城,軍機大臣和各部院堂官要按期開會,互通信息,傳達政務。七月的一天,兵部侍郎高樸在開會時,無意間聽到了幾個大臣在討論“道府記載”,高樸震驚之餘向他們打聽,這是哪裡來的消息,他們說這是內廷太監那裡傳來的。

“道府記載”是皇帝的最高機密,上面記載了道、府以上官員的政績,事關升遷和懲罰,除了皇帝和幾個執筆太監外旁人無法知曉。所以幾個大臣在一起討論“道府記載”引起了高樸的重視,他連夜趕往避暑山莊,向乾隆彙報了這一重大情況。

"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首席軍機大臣劉統勳一大早坐轎前往軍機處,行至東華門時突然發病,未及上朝便急忙回家。乾隆聞訊後馬上派出御醫到劉府急救,但御醫剛到劉府,就得知劉統勳已經去世了。

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劉統勳去世之後,乾隆親自前往劉府祭拜,當他看到堂堂一品大員的劉統勳家中竟然簡陋不堪,大受感動,當即說道:“如劉統勳方不愧真宰相,汝等當效仿之”,並特賜劉統勳諡號“文正”,乾隆一朝得此諡號者僅此一人(湯斌是康熙朝重臣,乾隆追封的不算其內)。

劉統勳去世後,首席軍機大臣出缺,按資排輩漢臣于敏中接任此職。于敏中是張廷玉的門生,江蘇金壇人,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乾隆二年,二十三歲的于敏中考中狀元,在翰林院供職七年,其後被調任起居注官。乾隆二十五年,于敏中被調入軍機處,此後在乾隆身邊出謀劃策,在幾次重大戰事中,由他負責諭旨的擬定工作。

于敏中狀元出身,又師從張廷玉,他身上具備練達穩重的辦事作風,在軍機處任職期間,他一絲不苟,俯察機要,與各省督撫、前方武將往往能不謀而合。因此,劉統勳去世後,于敏中升任首席軍機大臣自然也是眾望所歸。

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自乾隆繼位後,擔任首席軍機大臣的先後有鄂爾泰、張廷玉、訥親、傅恆、劉統勳。除去鄂、張兩人是雍正老臣外,其他都是乾隆帝一手提拔的。從歷任首席軍機大臣的經歷來看,他們雖然位極人臣,但無不謹慎,唯恐過於招搖,導致皇帝忌諱。訥親雖然被斬首,但他在擔任首席軍機大臣期間,為人苛嚴,不通人情,門庭冷落,無人過來鑽營;傅恆雖是國舅,卻也謹慎無比,絲毫不敢露出權力慾望;劉統勳就更不用說了,向來以清廉聞名。

于敏中初入軍機處時也是謹言少語,很注意與京內外大臣保持距離。升任首席軍機大臣後,逢迎的人自然也多了,這時的于敏中終於不再掩飾,廣結黨羽,導致整個官場之風為之一變。

傅恆、劉統勳在世期間,常因軍國大事表達過於乾隆不同的意見,甚至君臣當面爭得面紅耳赤。但是于敏中從來不敢這麼做,當時的大臣全抱著一門心思,那就是如何對皇上歌功頌德。這種惟皇帝是從的奢靡之風,從中樞蔓延至全國各地。因此,後世常認為,乾隆朝中後期的貪腐之風實源自於敏中。

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更不可思議的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也就是于敏中剛擔任首席軍機大臣不久,就發生了著名的太監高雲從一案,于敏中被捲入而且是最主要的案犯之一。

清代對宦官干政是尤其防範的,乾隆帝更是採取了嚴厲的措施,打擊宦官干政和結交外臣。但整體形勢來看,太監與官員往來屢禁不止,高雲從一案就最具代表性,影響也最深遠。

當年的五月至八月期間,乾隆帝在避暑山莊駐蹕。按例,皇帝不在京城,軍機大臣和各部院堂官要按期開會,互通信息,傳達政務。七月的一天,兵部侍郎高樸在開會時,無意間聽到了幾個大臣在討論“道府記載”,高樸震驚之餘向他們打聽,這是哪裡來的消息,他們說這是內廷太監那裡傳來的。

“道府記載”是皇帝的最高機密,上面記載了道、府以上官員的政績,事關升遷和懲罰,除了皇帝和幾個執筆太監外旁人無法知曉。所以幾個大臣在一起討論“道府記載”引起了高樸的重視,他連夜趕往避暑山莊,向乾隆彙報了這一重大情況。

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經過詳細的審訊後,乾隆吃驚不已,此案牽涉的都是他最信任的大臣,當然最讓乾隆傷心的還是于敏中。不過,這個時候乾隆還是很矛盾的,畢竟牽連的都是一二品大員,如果按律處置,勢必傷了朝廷的體面。最終,乾隆只是處死了幾名太監,降了幾個大臣的官職了事。

于敏中從政多年,自然知道不該與太監往來,但還是做出了讓乾隆傷心的事,本來也該好好敲打敲打他的。但當時正值金川之役膠著之時,需要于敏中來輔政,故而暫且免治其罪,革職留任。大小金川平定之後,因於敏中辦理軍務有功,乾隆又恢復了他官職。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于敏中去世,乾隆為了褒獎他生前的功績,准許他進了京師賢良祠。可讓乾隆沒有想到的是,于敏中死後,他的子孫為了爭奪財產,結果牽涉出許多關於于敏中的貪腐案,而他留下的家產也多達二百多萬兩。

"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首席軍機大臣劉統勳一大早坐轎前往軍機處,行至東華門時突然發病,未及上朝便急忙回家。乾隆聞訊後馬上派出御醫到劉府急救,但御醫剛到劉府,就得知劉統勳已經去世了。

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劉統勳去世之後,乾隆親自前往劉府祭拜,當他看到堂堂一品大員的劉統勳家中竟然簡陋不堪,大受感動,當即說道:“如劉統勳方不愧真宰相,汝等當效仿之”,並特賜劉統勳諡號“文正”,乾隆一朝得此諡號者僅此一人(湯斌是康熙朝重臣,乾隆追封的不算其內)。

劉統勳去世後,首席軍機大臣出缺,按資排輩漢臣于敏中接任此職。于敏中是張廷玉的門生,江蘇金壇人,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乾隆二年,二十三歲的于敏中考中狀元,在翰林院供職七年,其後被調任起居注官。乾隆二十五年,于敏中被調入軍機處,此後在乾隆身邊出謀劃策,在幾次重大戰事中,由他負責諭旨的擬定工作。

于敏中狀元出身,又師從張廷玉,他身上具備練達穩重的辦事作風,在軍機處任職期間,他一絲不苟,俯察機要,與各省督撫、前方武將往往能不謀而合。因此,劉統勳去世後,于敏中升任首席軍機大臣自然也是眾望所歸。

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自乾隆繼位後,擔任首席軍機大臣的先後有鄂爾泰、張廷玉、訥親、傅恆、劉統勳。除去鄂、張兩人是雍正老臣外,其他都是乾隆帝一手提拔的。從歷任首席軍機大臣的經歷來看,他們雖然位極人臣,但無不謹慎,唯恐過於招搖,導致皇帝忌諱。訥親雖然被斬首,但他在擔任首席軍機大臣期間,為人苛嚴,不通人情,門庭冷落,無人過來鑽營;傅恆雖是國舅,卻也謹慎無比,絲毫不敢露出權力慾望;劉統勳就更不用說了,向來以清廉聞名。

于敏中初入軍機處時也是謹言少語,很注意與京內外大臣保持距離。升任首席軍機大臣後,逢迎的人自然也多了,這時的于敏中終於不再掩飾,廣結黨羽,導致整個官場之風為之一變。

傅恆、劉統勳在世期間,常因軍國大事表達過於乾隆不同的意見,甚至君臣當面爭得面紅耳赤。但是于敏中從來不敢這麼做,當時的大臣全抱著一門心思,那就是如何對皇上歌功頌德。這種惟皇帝是從的奢靡之風,從中樞蔓延至全國各地。因此,後世常認為,乾隆朝中後期的貪腐之風實源自於敏中。

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更不可思議的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也就是于敏中剛擔任首席軍機大臣不久,就發生了著名的太監高雲從一案,于敏中被捲入而且是最主要的案犯之一。

清代對宦官干政是尤其防範的,乾隆帝更是採取了嚴厲的措施,打擊宦官干政和結交外臣。但整體形勢來看,太監與官員往來屢禁不止,高雲從一案就最具代表性,影響也最深遠。

當年的五月至八月期間,乾隆帝在避暑山莊駐蹕。按例,皇帝不在京城,軍機大臣和各部院堂官要按期開會,互通信息,傳達政務。七月的一天,兵部侍郎高樸在開會時,無意間聽到了幾個大臣在討論“道府記載”,高樸震驚之餘向他們打聽,這是哪裡來的消息,他們說這是內廷太監那裡傳來的。

“道府記載”是皇帝的最高機密,上面記載了道、府以上官員的政績,事關升遷和懲罰,除了皇帝和幾個執筆太監外旁人無法知曉。所以幾個大臣在一起討論“道府記載”引起了高樸的重視,他連夜趕往避暑山莊,向乾隆彙報了這一重大情況。

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經過詳細的審訊後,乾隆吃驚不已,此案牽涉的都是他最信任的大臣,當然最讓乾隆傷心的還是于敏中。不過,這個時候乾隆還是很矛盾的,畢竟牽連的都是一二品大員,如果按律處置,勢必傷了朝廷的體面。最終,乾隆只是處死了幾名太監,降了幾個大臣的官職了事。

于敏中從政多年,自然知道不該與太監往來,但還是做出了讓乾隆傷心的事,本來也該好好敲打敲打他的。但當時正值金川之役膠著之時,需要于敏中來輔政,故而暫且免治其罪,革職留任。大小金川平定之後,因於敏中辦理軍務有功,乾隆又恢復了他官職。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于敏中去世,乾隆為了褒獎他生前的功績,准許他進了京師賢良祠。可讓乾隆沒有想到的是,于敏中死後,他的子孫為了爭奪財產,結果牽涉出許多關於于敏中的貪腐案,而他留下的家產也多達二百多萬兩。

此人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多年,乾隆被他矇蔽,死後數年才原形畢露

​是可忍孰不可忍,乾隆得知後雷霆大怒,下旨將於敏中從賢良祠中撤出,而且還揚言:“如果於敏中還活著,朕必加嚴懲。賢良祠豈可有不慎廉偶之人濫行列入?”對於于敏中的過失,乾隆一直耿耿於懷,乾隆六十年,他還下令將於敏中世襲罔替的一等輕車都尉給擼了,並狠狠地罵了他一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