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歷史上的清官廉吏“神君”知縣:張崧

乾隆 雍正 歷史 威海那點事兒 2017-04-12

張崧(1697—1758年) ,字洛赤,號鍾峰,乳山市午極鎮澤上村人。弱冠即文名甲東海。雍正四年中舉人,後屢試不第,在膠東教學著書。乾隆二十年,得朝廷召用,授河南衛輝府滑縣知縣。他廉明勤政,關懷百姓,判案公正,撫字心勞,被滑縣百姓稱為神君。因操勞過度,病逝任上。

威海歷史上的清官廉吏“神君”知縣:張崧

張崧

殿前失利

張崧自幼好學,且過目不忘,20歲即文名大噪,清雍正四年(1726年),鄉試舉人。翌年春進京會試,順利考中貢士。

未幾,雍正皇帝主持殿試。張崧應試時,雍正皇帝先考其時務策一道,張崧對答如流,雍正皇帝忖思:這人剛入弱冠之年,還有點才氣,不妨再試一下。“張崧,你都讀過何書?”張崧脫口回答:“無書不讀。”雍正皇帝聽後大為不悅,怒斥道:“朕面試諸多有才應試者,未見誇此海口。你且下去,待朕明日再考,倘若回答不出,治你欺君之罪。”

張崧退下殿來,方知所言有失。無奈託人求見司禮太監,請求指點明日皇上策問如何考對。那太監嘆口氣道:“念你弱冠之年,願為你作一提示。依老臣所思,皇上明日所考,不會考你四書五經。三年前魏荔彤所輯《歷算全書》,考生多未閱及,皇上據你今日所答,明日必選此書考你。我可借與你,揀其要者閱之。”

張崧速隨老太監取到此書,回驛館挑燈夜讀,於翌晨日出,全書讀完。早朝過後,雍正皇帝喚張崧複試,張崧仍對答如流。雍正皇帝嘆曰:“豎子才氣不淺,傲氣太猖,朕免你一罪,回去吧!”才氣橫溢的張舉人只因一句過頭之言而金榜無名。

後經考官力奏,才被列入明通榜,授出缺學官。

名甲東海

返回家鄉後,張崧更加勤奮地致力於學問鑽研。文登縣大水泊有個工部司官於秋溟,藏書之豐聞名遐邇。張崧得知後喜出望外,便登門求讀。

於秋溟也景仰張崧才華,當即邀來自家設館任教。張崧寓居其家11年,如飢似渴地將於家東始山房所藏的數萬捲圖書翻閱殆盡,其學大進。

乾隆十六年(1751),寧海知州張玠仰慕張崧碩德博學,敦請他到瀛洲書院主講,聘為書院山長。張崧如魚得水,凡他悉心教授的學生,都成為一時名士。於是,張崧聲望更大,著作更豐。

在此期間,他先後有《向若新稿》《眼學堂詩巢》《山蠶譜》《幼海風土辨證》《北菌譜》《白蠟蟲譜》《修志管見》等27卷著作問世。

忠良

張崧不僅文名甲東海,也是忠良賢臣,品行堪稱楷模。乾隆二十年(1755),已是58歲的他出任河南省衛輝府滑縣知縣,滑縣屬衝劇大縣,事務繁雜。這位千里迢迢來自膠東的知縣,不忘祖訓,居官清廉,勤政愛民。

上任之初,他感到滑縣百姓徭役沉重,就革除舊規,把徭役減少一半。為了百姓生計,他把前任按舊規已經收上來的銀兩,重新按新規折算,拿出一半退還給百姓,一次退銀千餘兩,百姓感恩戴德。

有一年水災,滑縣的賑災碾谷過萬石。他接到放賑命令後,親自參加運送,僅用了一天的時間,糧食就全部到了災民的家中。第二年,滑縣又是特大洪災。不等上面的救濟糧款下來,他就率先捐出俸祿、家產,施粥救民。救災糧款撥下來以後,他又日夜監催發放,並親自向豪門富戶勸捐求助,努力降低天災對人民的危害。

勤卒於官

張崧為人低調,拒賄懲賄,正常交往也十分注意分寸。他是著名文人,求他寫篇文、寫首詩、寫幅字的人很多,縣太爺的詩文墨寶,收藏者感到榮耀,有人給很高的潤筆費,他一概拒收。

他的口頭禪是:“為民是情,為官是貪。”意思是說,文字上的事,民眾之間收報酬是人情往來,做官的人收取就貪贓。可見他對自己要求之嚴。

乾隆二十三年(1758),到任不到三年的張崧就勞累成疾,卒於任上。家人扶靈柩返回故里時,滑縣士民設帳沿路相送,直至離開滑縣境內,仍絡繹不絕。張崧的學生、揀選知縣冷泮林為其撰寫的碑文,稱張崧“德行文學,師表一郡;撫字心勞,滑人稱為神君”。

威海歷史上的清官廉吏“神君”知縣:張崧

岠嵎院題壁

張崧

萬石嵯峨處,深巖古洞開。

白雲仍滿眼,元鶴不重來。

客拂磚為硯,僧持葉作杯。

登臨乘興志,賦句愧無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