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東北三省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產區和糧倉,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五分之一,肥沃的黑土地生產出優良的農作物,成為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這麼重要的糧食產區卻在清朝時期被皇帝人為封禁了200多年,直到光緒三十年(1904)才全面開禁,是什麼原因和動機讓這些自詡聰明的皇帝這麼做,是大清土地廣闊足夠產出糧食供百姓食用,還是畝產糧食夠多,不需要東北這苦寒之地?歷史的發展也證明了清朝封禁東北政策的荒謬和不合時宜,清王朝直到外敵入侵才不得不改弦更張開禁東北,僵化專制的思想令統治者守著這方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產地,卻荒廢了200多年。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那麼清王朝為何要封禁東北呢?

首先清王朝是靠東北起家的,奪得天下後迷信地認為東北是它的“龍興之地”,是所謂的“龍脈”不能遭受破壞,尤其是康熙年間對長白山一帶封禁極為嚴格。另外東北山林河谷出產的珍珠、獸皮、人蔘等貢品被清朝統治者認為是他的專享特權,於是這些地方被列為禁區。

再就是為了有足夠的野生動物可供皇帝貴族狩獵,這些地方也嚴禁進入,更不要說讓外人進入開墾種田了。清朝為了保護他們的這塊風水寶地,從17世紀後半期開始在東北邊緣修浚邊壕,沿壕植柳,謂之柳條邊。因是在用土堆成的寬、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條,又名條子邊。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努爾哈赤造反,並且不斷入侵遼東,不斷將漢人虜為包衣或驅逐,屠殺侵遼東,不斷將漢人虜為包衣或驅逐,屠殺,史載隨明軍遷入關內者有過二百八十萬之眾,而明末遼東預估總人口約三百萬,即人口流失嚴重。其後滿洲八旗揮師入關,絕大多數八旗子弟遷居關內,更造成東北地區人口嚴重流失,勞動力缺乏,不利於邊疆鞏固和發展。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東北地區,尤其是明朝時遼東人口並不少,約有300萬人,不過隨著努爾哈赤藉由“七大恨”嚮明朝宣戰,進攻遼東,驅逐屠殺漢人,導致遼東人口銳減,大量漢族百姓或被殺害或被逼遷回關內,東北人口大量減少。而滿清在關外時曾經將東北地區各族人民編入八旗,隨清軍南征北戰,清朝入主中原後,東北人口幾乎被遷徙一空,東北出現了防務危機。

順治年間,清朝的統治逐漸穩固,但這時各地早災、澇災頻發,大量百姓流離失所。順治帝跟孝莊太后建議將東北土地弛禁以緩解內地流民危機,孝莊倒也明理,說封禁之事,先祖皇帝雖然有遺言,有龍脈之說。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如先開禁遼東土地以緩解危機。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於是順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頒佈《遼東招民開墾例》,“闢郡縣,招耕佃,乃有民籍”,遼東開禁。大量流民湧向東北地區,“擔擔提籃,扶老攜幼,或東出榆關或北渡渤海”。順治這個政策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東北一些荒地圍場向流民開放,有了土地就有了糧食,流民安定下來,國家也保持了穩定。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其二,乾隆朝為保持八旗戰力,封禁東北政策最為嚴厲

順治之後,康熙帝卻又撿起努爾哈赤的遺訓,將東北的土地封禁。雖然總體上是比較寬鬆的,但卻影響極壞,遺患200多年。康熙七年(1668)廢止了“遼東招民開墾例”,到1861年才有限制的開放,一直到1904年才全面放開東北土地開墾。雍正雖然是個嚴厲的皇帝,但對於越禁開墾之事比康熙時期還要寬鬆,對流民開墾還加以庇護。

對於封禁最為苛刻的當屬自稱千古一帝的乾隆,隨著對準噶爾部的戰爭結束,全國範圍內再無大的戰事。和平日久清朝引以為傲的八旗子弟開始腐化。乾隆為了保持一支有戰鬥力八旗軍,將一批八旗家庭,發給生產物資,讓他們重新回到關外東北軍事化屯墾。為了避免內地的不良惡習傳染到東北,乾隆還不允許這些八旗家族從事農業、工商業等活動,這些都好理解,畢竟軍隊就是要專心打仗,不能被其他事情分心影響戰鬥力。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乾隆想法不錯,可實際執行起來怎麼樣呢?好吃懶做的一些八旗家庭,自己不肯親自動手屯墾,而是用官府發下的屯銀買了奴僕或僱了長工代墾,而自己也不願意長期呆在這苦寒之地。舉例來說光緒二年(1876),朝廷決定漆河(今泥河)以北、呼蘭河以南擴建20營屯,每屯15戶,共300戶,竟只動員來了10戶,而來的10戶中(28人),7戶還逃跑回京,剩下的3戶,也泣訴於黑龍江將軍,祈求放回北京。

只有那些失去土地無家可歸的漢族流民,才願意在這寒冷但是肥沃的黑土地紮根屯墾,如道光中葉,在黑龍江呼蘭河流域的漢族“民戶”,已有5600戶,開墾了27500多晌土地(晌是清八旗田畝單位的一種,1晌=6畝,1畝約等於667平方米,所以1晌約等於4002平方米)。而嘉慶時吉林的漢人即有6000多戶了。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漢族流民墾荒的積極性很高,咸豐十一年(1861)清廷決定部分開放禁令時,呼蘭有個叫楊繼民的,一次就押領20餘萬晌荒地!不過這是後話,此時的乾隆帝願意放開或部分放開禁令嗎?

答案是否定的。不僅不放開禁令,1762年清朝頒佈了《寧古塔等處禁止流民條例》,將吉林、黑龍江地區全面“封禁”,甚至漢人罪犯也不準流放到上述地區。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乾隆此舉有多重考慮,一是想保持一支像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那樣攻無不克的精銳八旗軍。二是乾隆擔心滿人畢竟是人口基數少,在人數上出於劣勢,非常害怕被漢化,如果漢人起義無法鎮壓可以退回東北老家堅守。

但乾隆的這一封禁政策明顯不符合當時的國情了,與人口的爆炸式增長相牴觸。康熙時期人口最多時1億多人,到了乾隆晚期猛增到3億,於此同時土地卻沒有多少增長,現有的土地養活這麼多的人口已經到了極限。加之土豪劣紳兼併農民的土地,讓很多人失去了生計,貧民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特別是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流民劇增未發生民變,乾隆也不可不開放柳條邊,讓災民出關謀生,於是一幕幕"闖關東"的情形不斷上演。在東北地區的滿族貴族也樂意接受這些廉價勞動力,明裡暗裡的招募勞工,所以乾隆的禁令也不可能杜絕流民謀生的渴望。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放著這麼廣闊的土地封禁起來不讓百姓耕種,還談何明君,腦子裡除了自私還有什麼?

乾隆之後的清朝歷代皇帝仍然頑固不化的堅持對東北的“封禁”,但這一封禁政策從一開始註定就是失敗的,雖禁而不絕也!道光咸豐年間,人口與土地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內地流民為了吃飽飯不顧禁令前往東北謀生,民衝破封禁前往東北地區。清廷不得不發佈決定私墾成熟地畝及尚可私墾之閒荒,一律讓地方官招田徵租。

然而吉林、黑龍江的屯田的旗丁仍然私招漢民開墾土地,地方官員也是睜一隻閉一隻眼。清政府無奈只得將漢民編冊入籍,升科納糧(舊制凡開墾田地,滿一定年限後,按照普通田地賦則納糧),但清廷對弛禁東北屯墾卻始終未鬆開。

沙俄的瘋狂殖民,東北邊疆告急,封禁開始動搖

俗話說不撞南牆不回頭,最終讓清廷改變封禁東北政策的是沙俄的瘋狂殖民和東北邊疆地方財政告急。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黑龍江將軍奕山擅自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沙俄的武裝移民瘋狂湧入東北,在烏蘇里江、綏芬河流域建殖民點,排擠中國邊民和清軍哨卡,而黑龍江、吉林中國居民人煙稀少,危機之時,1859年9月,黑龍江將軍的特普欽就和吉林將軍景淳一道上奏清廷提出了放墾荒地、屯墾戍邊的政策。

烏蘇里江、綏芬河流域一直是清朝皇室的採參禁地,不讓中國人自己進入,今日卻讓沙俄移民乘機侵入,實在是一大諷刺。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特普欽就和景淳上奏中提到:“令攬頭招募人夫前往保護,聽其自謀生計。該處地廣山深,伐木、打牲、採菜、捕魚,均可獲利。明春並可布種口糧,以資接濟。似此厚集人力,漸壯聲威,夷人當不侯驅逐而自退”,“以中國之曠土,居中國之民人,利之所在,自必群相保衛,可杜夷人強佔之計,不煩兵力而足御外侮,因地制宜”。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特普欽和景淳主張組織“刨夫”和“挖參攬頭”護衛疆土,弛禁這些地方,讓攬頭招募人員前往這些地區抗擊沙俄。這些皇室禁地物產豐富,伐木、打獵、採菜、捕魚,都會有不錯的收穫,吃穿無憂。

對於特普欽和景淳的上奏,如果清廷能支持其實施,那麼憑中國的人口規模,移民速度定會遠超俄國,加之屯墾戍邊的強烈積極性,沙俄的滲透侵略將會被極大遏制。然而咸豐皇帝卻是這樣回覆的:“此項人夫,非盡馴良,設以聚集較眾,別生事端”,“況夷情詭詐,於該處人夫等,或餌之以利,或脅之以威,恐為該夷所用,亦不可不預為防維”。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可憐咸豐皇帝雖有抗擊外侮的決心,但也有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思想作怪,咸豐皇帝深感太平天國起義對清王朝的威脅,擔心向東北移民,移民如果不忠誠於清廷,會被沙俄收買,造成禍患。其實就是懼怕漢人聚集多了,會出事端,反而危害到自己的統治。

結果咸豐只同意組織現有的挖參攬頭、刨夫保護所謂的皇家禁地,漢人移民屯墾戍邊的事被拋之腦後。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就這樣因為咸豐的短視行為,為了自己的那一點小算盤,置萬千百姓的利益於不顧,將祖宗留下來的基業不斷丟棄,到19世紀50年代末,北黑龍江流域和濱海的領土上已經大部分是俄國人了。

沙俄瘋狂滲透移民和腐朽的清王朝形成鮮明對比

與清廷的彷徨和迷茫相比,沙俄的目標明確而統一,就是要蠶食中國領土,有目的地向中國東北邊疆大舉移民。特別是穆拉維約夫被沙俄為伊爾庫茨克和東西伯利亞總督後,行動更是瘋狂之極。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1858年9月,穆拉維約夫制定《阿穆爾地區移民條例》,鼓動俄國人前往黑龍江、烏蘇里江地區規定“凡遷入上述兩省的農奴,自遷入之日起,均轉為自由民”,對沿途各地的沙俄地方當局更是嚴令其作好準備為移民服務,要求免費為移民在遷移途中提供休息場所、膳食、牲畜飼料和一切交通便利”,對殖民者提供貸款,落戶後的移民更是免除二十年地租,十年內免兵役,豁免原籍一切稅賦和義務,之前所欠稅賦也一併勾銷。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由於沙俄各方面的強制支持,在冰天雪地那樣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兩年內就遷移了兩萬人,建設了數十個殖民點和軍事據點,在黑龍江北岸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被沙俄掌控。移民中不僅是俄國人,甚至有朝鮮人、中國人、甚至還有飄洋過海來的芬蘭人,不管沙俄是用了什麼誘惑手段將這些人移民到這裡,總之只要服從歸化俄國,是什麼人暫時都不是問題。

而反觀清朝統治者,還認為東北是滿人的根本,對已經進入東北的漢人移民顧慮重重,抱著封禁的大棒不肯放下。在屯墾戍邊開發東北上,清廷完全落在了沙俄後面。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面對沙俄的入侵,東北防務壓力倍增。黑龍江本就地廣人稀,農業落後,不僅要抵抗外辱,還要服從清廷的徵調,派軍鎮壓各地的農民起義。黑龍江地方財政一直不能自給,全賴各省救濟。而清廷腐敗,內地起義頻繁,各省財政也不堪重負,還要應付鉅額對外賠款,更沒有餘糧接濟黑龍江。以至於黑龍江地方政府連維持基本訓練的支出也無法進行。

黑龍江將軍特普欽更是著急萬分,除了本省各地抽調兵丁訓練外,為解決官兵糧餉,還在1860年9月6日上疏朝廷,奏請開禁呼蘭蒙古爾山(今木蘭縣境內)地區,招民墾荒。

為了減輕邊疆防務危機,1860年10月,清廷將自黑龍江徵調前往京畿地區防禦英法聯軍的兵丁、少數民族獵戶等共兩千名奉命回省,破例由戶部撥款白銀三萬五千餘兩,按照在籍兵丁例發給補貼。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少數民族獵戶-圖片來自網絡

全面開放封禁,招民墾荒,東北終成中國大糧倉

對於特普欽招民墾荒的奏請,清廷是心知肚明的。特別是中俄《北京條約》後,100多萬國土淪喪,清廷終於感受到了劇痛,決心改變極為被動的局面,同意了特普欽招民墾荒的奏請,清廷近二百餘年對東北的封禁政策終於改變了,但此時清廷仍然沒有全面開放封禁。

但所謂的封禁已然沒有了任何意義,頑固的守舊派仍然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可事實卻無情抽打了他們,有人目睹:“丙午(光緒二年,1876年),直、東等省荒旱,遠來就食於巴彥蘇蘇一帶者,扶老攜幼,終年連屬於道。”

清末外患不斷,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沙俄侵佔東北等一系列戰爭令東北地區形勢急劇惡化,中國面臨亡國的邊緣,清廷對東北的封禁政策已經成為笑柄,地方官員不斷陳述利害,最終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廷終於全面放開對東北土地的封禁,吉林墾務局和黑龍江墾務局相繼設立,200多年的冥頑不化的封禁政策終告結束。

守著黃金寶地,擁有最優良的糧食,卻荒廢了200多年,誰擔此責?

從1904年到1911年,短短7年時間,吉林、黑龍江地區一共開放荒地6,975,995晌,漢族流民激增,僅黑龍江地區就有5,363,400餘人,較乾隆中期,增加了將近90倍。五十年代,十萬解放軍轉業軍人更是踏冰臥雪,拋灑青春熱血開發北大荒,將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變成肥沃的北大倉,年產100億公斤商品糧,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