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專家•名師」著名鋼琴演奏家鮑惠蕎:鋼琴教育應少一些功力,多一些美育,孩子在練好鋼琴技術的同時也要學好文化課

「首席專家•名師」著名鋼琴演奏家鮑惠蕎:鋼琴教育應少一些功力,多一些美育,孩子在練好鋼琴技術的同時也要學好文化課「首席專家•名師」著名鋼琴演奏家鮑惠蕎:鋼琴教育應少一些功力,多一些美育,孩子在練好鋼琴技術的同時也要學好文化課「首席專家•名師」著名鋼琴演奏家鮑惠蕎:鋼琴教育應少一些功力,多一些美育,孩子在練好鋼琴技術的同時也要學好文化課

鮑惠蕎,著名的鋼琴演奏家,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全國器樂演奏(業餘)考級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前身)社會音樂學院副院長。

幾十年來,鮑蕙蕎作為鋼琴演奏家,曾獲第二屆喬治·艾涅斯庫國際鋼琴比賽第五名(1961年),全國鋼琴選拔賽第一名(1965年),第四屆全國音樂作品評比獲“優秀演奏獎”,並獲得全國“金唱片”獎;她進行過無數次演出,多次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或與其他鋼琴家聯袂演出。

2000年,鮑蕙蕎與幾位音樂界同行,編選出版了一套20冊之多的《新思路鋼琴系列教程》。它的篇幅浩大,內容豐富,在收入的2000多首鋼琴曲中,有一半以上是國內流行的各種鋼琴曲集所沒有的。2002年,鮑蕙蕎又出版了30萬字的《鮑蕙蕎傾聽同行——中外鋼琴家訪談錄》,這是國內第一本鋼琴家寫鋼琴家的書。

這些年來,鮑蕙蕎除了在全國各地不斷演出外,1991年作為團長率團成功地出訪了東歐三國;她的足跡還遍及奧地利、日本、新加坡、羅馬尼亞、智利、以色列等幾十個國家。她歷任中國各屆鋼琴大賽和國際上許多重要賽事的評委。在鮑蕙蕎的鋼琴生涯中,最令她欣慰的是,曾在“鮑蕙蕎鋼琴藝術學校”學習過的學員、她親手教過的孩子,多人多次在國際國內的鋼琴比賽中獲獎。

彈鋼琴也要學好文化課‍

「首席專家•名師」著名鋼琴演奏家鮑惠蕎:鋼琴教育應少一些功力,多一些美育,孩子在練好鋼琴技術的同時也要學好文化課

在少兒鋼琴培訓如火如荼的當下,鮑蕙蕎一面欣喜,一面擔憂,“有時候,有些家長不免受到了功利影響,讓孩子學琴的目的並不那麼單純,尤其是過分追求考級。”這位中國音樂家協會全國器樂演奏(業餘)考級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的副主任,直言不諱,“有時候,用一些應急手法是可以通過考級的,鋼琴考級也有應試教育的成分,但通過了相應的等級,並不一定就具有與之匹配的能力。可以考級,但還是要打好基礎。如果把本來是素質教育的東西,變成了應試教育,這就走偏了。”

在她看來,國內的鋼琴教學,無論是專業的、還是業餘的,老師都過於嚴厲,“我們的老師過分嚴厲,批評多,鼓勵少,這很傷小孩子的自信心。”鮑蕙蕎介紹道,她在教學生的時候,通常採用讓學生“自省”的方法,“一個學生總在一個地方犯錯,我就給他數著,到那個地方就讓他重彈,彈到第9遍的時候他終於發現錯在哪了,這樣他會記得更牢。”

「首席專家•名師」著名鋼琴演奏家鮑惠蕎:鋼琴教育應少一些功力,多一些美育,孩子在練好鋼琴技術的同時也要學好文化課

此外,鮑蕙蕎不贊成時下的一些鋼琴教學理念,如撇下文化課專攻鋼琴的做法。她認為中國的琴童在16歲之前水平要遠遠高於同年齡的國外選手,“因為我們的老師、家長嚴格,孩子的基本功和技術都很好。但為什麼16歲之後,就表現出後勁不足,尤其在音樂的理解和風格的把握上有很大欠缺?因為他沒有文化和閱歷的滋養,只會機械地彈琴,人已經木了。”

怎樣的音樂教育稱得上好?鮑蕙蕎分享了一件小事,“有些家長會特別在乎孩子有沒有得獎。很多年前,我一個朋友的女兒在美國參加兒童鋼琴比賽,這個女孩在她那個年紀組得了第一名。在美國,華人的孩子彈奏程度普遍很深,中國家長又多是虎媽虎爸式教育,總能得獎。但是,我的朋友跟我聊天時,並沒有吹噓自己的女兒得了第一,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美國的孩子和家長,那些孩子的彈奏水平非常淺,但他們都高高興興地去參加比賽。結果公佈後,美國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又高高興興地去祝賀這些得獎的孩子。”她感嘆,“這才是真正在培養孩子的性格,培養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受這樣教育成長的孩子,他們的心胸是坦蕩的,乾淨的,磊落的。我希望鋼琴這門藝術在教育、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也是這樣的,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美育。如果每個人都能把好的影響散播到社會上,我們的社會將越來越健康。藝術本該是這樣純淨的。”

鋼琴教學要心熱、腦冷、耳聰、目明

鮑蕙蕎以多年的演奏和教學經驗,把鋼琴教學的要領概括為“心熱、腦冷、耳聰、目明”。

“心熱”指的是對鋼琴藝術的熱愛。鮑蕙蕎分析,現在很多琴童在學琴時感到非常痛苦,原因在於他們學琴並非出於自己的熱愛,而是來自父母、老師的強迫,“這可能是現在學琴的孩子與我這一代人的最大區別。”鮑蕙蕎建議,鋼琴教師應該在這方面給予學生引導、幫助,而不是隻教授技術。

與“心熱”相對應的是“腦冷”,即鋼琴教師要懷著誠摯之心,對學生有準確、冷靜的判斷。很多找鮑蕙蕎學琴的孩子都被她勸退了。“那些孩子的天賦、條件等對於鋼琴學習來講並不理想,更不適合走職業藝術道路,我必須真誠地告訴他們。”鮑蕙蕎說,她這種做法在業界並不常見,很多老師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味“鼓勵”其學琴、當音樂家,其實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把數量眾多的學生送進音樂學院可以使教師名利雙收,但學生的未來發展卻堪憂。

「首席專家•名師」著名鋼琴演奏家鮑惠蕎:鋼琴教育應少一些功力,多一些美育,孩子在練好鋼琴技術的同時也要學好文化課

如果說“心熱”“腦冷”側重宏觀方面,那麼“耳聰”則涉及微觀的技術層面。“鋼琴教師、學生必須訓練出‘鋼琴的聽覺’。”鮑蕙蕎說,所謂“鋼琴的聽覺”不僅指聽清音符,節奏彈得對不對、準不準,更是對於作品風格、音樂內涵以及鋼琴音色、美感的綜合把握。“彈對了不等於彈得動聽,我碰到過身體機能、技術都不錯,卻對鋼琴之美幾乎毫無感覺的學生,非常可惜。‘鋼琴的聽覺’要從小抓起,從日常的練習開始培養。”鮑蕙蕎說。

鮑蕙蕎所說的“目明”,則涉及鋼琴教育的心理層面。“老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並及時給予疏導。”鮑蕙蕎說,她曾帶兩名學生到國外參加鋼琴比賽,其中一名先上場,發揮極好,另一名就因此有了壓力,變得緊張、不安。“我發現了學生情緒的微妙變化,及時疏導,後來,這兩名學生都在那次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鮑蕙蕎說。

青年鋼琴家要能堅守本心

「首席專家•名師」著名鋼琴演奏家鮑惠蕎:鋼琴教育應少一些功力,多一些美育,孩子在練好鋼琴技術的同時也要學好文化課

記者:您跟許多青年鋼琴家做過訪談,您對他們有何期待?

鮑蕙蕎:我自己起步很晚,我9歲才開始學鋼琴,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業餘地在學習。現在的青年鋼琴家們開發得早,基礎很好,又是在黃金年代出國深造,能夠學習到很多先進的技術和知識,他們跟我們這一輩人所處的環境和條件,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應該是現在和將來發展中國鋼琴事業很重要的力量,很多青年鋼琴家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生活在北京,對中央音樂學院的青年鋼琴家瞭解得更多,有些中青年鋼琴家承擔著很重的教學任務,在教學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難得的是,他們還能堅持演奏,而且是高水平的演奏,能夠開成套的、大部頭的作品音樂會。他們在承擔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不放鬆自我,有勇氣彈奏這些難度係數如此高的作品,難能可貴。我非常欽佩這些青年鋼琴家,他們非常了不起,如果青年鋼琴家都能有這樣的精神,我們的鋼琴事業將充滿希望。

記者:但也有一些青年鋼琴家受到批評,甚至一些曾被譽為“天才”的青年鋼琴家在演奏現場出現重大“演出車禍”。

鮑蕙蕎:確實,也有一些人會受到這個時代比較浮躁風氣的干擾和影響。我也聽說了一些青年鋼琴家會忙於賺錢而荒廢本業。當然,要報酬是必然的,但能不能在獲得報酬的同時保持優秀的技術,能不能成正比?

我希望青年鋼琴家都能有一些職業操守。我們可能無法撼動大的潮流,比如商業化、娛樂化,無法抵禦時代的變化,但至少在這種潮流裡,要能夠保持自己的一份堅守,讓鋼琴事業和鋼琴教學更乾淨。搞音樂的人,本身就需要有美好的心靈,要真誠付出,那才能跟我們要表達的音樂相匹配。如果你的心靈不是那麼美好,不是那麼幹淨,但是又想表達那麼美好的音樂,那就分裂了,是矛盾的。

「首席專家•名師」著名鋼琴演奏家鮑惠蕎:鋼琴教育應少一些功力,多一些美育,孩子在練好鋼琴技術的同時也要學好文化課

記者:那中國的鋼琴家們目前應該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鮑蕙蕎:我不能提出任何方向性的目標,只能說,我們在為中國的鋼琴事業努力,不管是像我這樣年紀大的,還是青年鋼琴家,大家都儘自己的力量添磚加瓦。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最重要的不是提出什麼宏大目標,而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教學崗位的就竭盡所能教好學生,在舞臺上的就努力練習,提高演奏水平。

記者:鋼琴在您的生命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鮑蕙蕎:我很難想象我的生命裡沒有音樂、沒有鋼琴。對我來說,鋼琴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飯碗、愛好、職業,它真的是我生命裡的一部分。很多老鋼琴家會跟我有同樣的體會,學習鋼琴這條路是我們自己選的,不是父母選的,甚至父母當初會反對,但因為是自己要學,所以我們到老了也無怨無悔。現在有一些青年鋼琴家功成名就之後就放鬆了,這是不一樣的。我如此熱愛鋼琴藝術,把鋼琴當成了一種信仰,當你把一件事變成自己一生要追求的東西時,那是永不停歇的,直到現在,我出去度假幾天沒練琴都會很不習慣,甚至有一種負罪感,彷彿有了一種慣性,停下來就坐立不安了。

聲明:

部分所載內容來源於各大網絡平臺,對此觀點我們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學習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