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被眾人抬高的'經典'

《影梅庵憶語》與《浮生六記》都是古文中經典的悼亡佳作,其間的纏綿悱惻、痴語深情往往令人心生嚮往,而後的各自凋零、生離死別又叫人不忍卒讀。

《浮生六記》,被眾人抬高的'經典'

但筆者讀過以後,說實話,要是向人推薦其中一本,我只會推薦《影梅庵憶語》。不只是因為它所敘董小宛之事更具傳奇色彩,行文篇幅短小,記事趣味盎然,更因為兩位執筆者冒襄、沈復相較而言,沈復算什麼男人?

概括一下,沈復就是那種:我很愛你,但現實的各種問題讓我愛你愛的好艱難,我好痛苦,都是他們的錯;冒襄就是:你想清楚,我不愛你,而且又有各種現實問題,你跟著我並沒有什麼好處,如果這你也要跟著我,那你就跟著。

冒襄在《影梅庵憶語》全書裡幾乎毫不避諱自己對董小宛的薄情,只說自己對董小宛的辜負和受到她的種種益處,極少談及自己對她的憐愛。但薄情語又何嘗不是深情言?字裡行間,冒襄將董小宛的死都歸罪於自己,可處於明末那種動盪的時局,社稷傾覆,匪盜流竄,誰能保誰無恙?

對比沈復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人物關係,真是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爛。妻子芸孃的死沈復要擔很大一部分責任,但令人不滿的是,沈復在字裡行間幾乎將自己於其中應擔的責任摘的乾乾淨淨,只標榜自己的深情。

在處理家庭內部關係上,沈復全然思慮不周

眾所周知,古代女子,出嫁前需從父,以侍養雙親為要;出嫁以後則從夫,一切舉動皆需順遂婆母之意。芸娘是沈復的舅氏女,二人青梅竹馬,沈復與之親暱,十三就與其母相約"若兒擇婦,非淑姊不娶。"沈母亦"愛其柔和,即脫金約指締姻焉。"二人原屬親姻,加之芸娘知書識禮、奉養得宜,本因多得婆母憐愛,但結果卻幾次三番與公婆失和,不能不說大半是沈復的過錯。

《浮生六記》,被眾人抬高的'經典'

先說代筆一事。沈父知芸娘通曉文墨,故囑託沈復讓芸娘日後代沈母執筆家書。從這一步起,沈復就開始顯示出毫無主見和擔當的性格缺陷。他竟去信讓芸娘照辦,從未考慮過沈母尚在,何能讓小輩指手畫腳?而後沈母疑心是芸娘用詞不當才引來閒言碎語,遂不讓芸娘繼續代筆,就足以說明沈母對芸娘為其代筆心存不滿。

芸娘作為兒媳,礙於禮法,即便她是對的,有個中委曲也是不能與公婆正面申辯的。這種處境之下,沈復所起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但現實是他並沒有扮演好調停人的中間角色,而一味任事態擴大。文中他說:"我本想用宛轉的語言為她申辯,可是芸娘急忙說:'我寧可遭受公公的責備,也不願與婆婆失歡。'因此,此事終究沒有自我表白。"

《浮生六記》,被眾人抬高的'經典'

真氣死個人!芸娘一句話,沈復就沒了自己的主見,明顯就是不想擔責任,哪裡有家中樑柱的樣子?又不是外人,一家人有事說清楚難道不比藏著掖著最後成仇人好太多麼?做兒子的不去說清楚,難道還要等外人對你的家事施以援手麼?

幾次三番陷芸娘於困境

有一就有二。後來沈復隨其父親出行,沈父曾對同事提及自己客旅在外想找個家鄉來的體己人服侍自己。那位同事也不知道安的什麼心,竟然轉告給了沈復聽,而沈復的反應更是讓人無語,他居然寫了密信給芸娘,讓她幫忙物色一二。

瘋了吧這是,說的不好聽一點,讓兒媳替公公納小妾,這簡直就是把婆婆當死人。若沈復真的知禮法,又怎會作出這種荒唐事來?果然,後來芸娘連作為自己孃家人的婆婆的寵愛也一併失去。

《浮生六記》,被眾人抬高的'經典'

可以說,緊接著因為沈復弟弟的離間,芸娘被受了矇蔽的沈父驅逐出家門而無人施以援手,就是先前沈復種下的因。但可笑的是,沈復於卷三《坎坷記愁》的第一段總結箇中緣由,竟說出了這樣一番道理:"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

虛偽不虛偽?那先前夫妻二人閨房之樂中的紅袖添香、吟詩作對又算什麼?

男子痴情而無能,於女子而言,是禍非福。相應的,不免令筆者聯想到《知否》中的賀弘文,優柔寡斷、放任母親與姨母逼迫、表妹煩擾明蘭,且要求明蘭理解,真真令人不恥,而明蘭速速遠離其人的決斷大快人心也正在於此。

《浮生六記》,被眾人抬高的'經典'

要結良緣,莫說大富大貴,必要能相互幫扶、護其周全不是?勿讓其受委屈不是?若只是言語間的痴情,全無實際行動,和在青樓狎妓為一時歡好而多甜言蜜語的嫖客何異?

沈復固然沒有棄芸娘於不顧,但人在時不能盡力維護,人死後長情追悼於逝者又有何益?

文末引《救風塵》中趙盼兒之詞作結:

"遮莫向狗溺處藏,遮莫向牛屎裡堆,

忽地便吃了一個合撲地,那時節睜著眼怨他誰!"

人生誰不遇幾個渣,但重要的是知道:你還是那麼渣,但我已經不瞎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