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之戰——遠距離跨海作戰後勤保障的範例'

"

戰役簡介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亦稱福克蘭群島)位於南大西洋水域,緊扼大西洋和太平洋海上交通要衝。阿根廷和英國對該島主權存有爭端。1982年4月,阿根廷軍政府為擺脫困境,突然出動軍隊收復馬島;英國隨即緊急動員,出動以航母為核心的特混艦隊和登陸部隊,經過74天聯合作戰重佔馬島。此戰,英軍傷亡千餘人,損傷艦船16艘、飛機34架;阿軍傷亡1800餘人,被俘11845人,損失參戰飛機的30%、參戰艦艇的33%和參戰地面部隊全部裝備。

講評析理

馬島之戰是人類戰爭史上因成功實施遠距離跨海保障而制勝的戰爭。英軍在馬島戰爭中成功建立了1.3萬公里的海上補給鏈,組織了迄今為止最遠距離跨海登陸聯合作戰後勤保障,留給今天諸多啟示。

平戰融合的戰爭動員體系保障部隊快速行動。英軍遠涉重洋在馬島戰爭中取勝,得益於其高效健全的平戰融合的戰爭動員體系。一是動員機制健全。英國平時就形成指揮關係順暢、職責清晰的戰爭動員體制,並能根據形勢及時調整。二是政策法規制度完善。英國的《民航法》《運輸法》等,為戰時動員奠定了法律基礎。三是應急徵用計劃成熟。英國擬製了不同戰爭規模的動員計劃,如商船徵用方案、改裝商船所需的技術力量和資料等,並將計劃落實。四是平轉戰計劃方案周密。英軍後勤對戰時各類標準數據都建立數據庫。五是地方人員參戰訓練管理制度規範。對列入預備役的商船和人員,定期組織戰時徵用的教育和訓練。因此,英國能夠在48小時內組建一支龐大的後勤支援船隊,滿載著作戰物資,隨著遠征先遣部隊啟航。其中56艘是民船改裝而成,約佔整個後勤艦船的78%。未來戰爭,作戰環境將更加複雜多樣,作戰手段也愈加先進超常。國防動員應推動軍民深度融合,以軍民融合推進平戰融合,提升國防綜合實力。

戰保一體的指揮體制確保諸軍種聯合作戰致勝。英軍在組織多軍種作戰中,始終將作戰與後勤一體籌劃作為重要經驗,將其形象地稱為“後勤就是作戰,作戰就是後勤”。馬島戰爭的勝利,較好印證了這種適應多軍種聯合作戰戰保一體指揮體制的正確性。戰爭爆發後,英軍就成立了聯合作戰司令部,負責制定作戰計劃,協調三軍行動,組織各種保障,統一籌措運輸和調度各類保障物資。這種戰保一體的指揮體制,減少了指揮層次,簡化了計劃環節,提高了後勤保障的時效性。比如,英軍根據戰況靈活採取了多種保障方式:定點保障、伴隨保障、接力保障、配送保障等。尤其是運用空中這種應急運輸手段進行垂直保障,對於保證戰爭勝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戰爭中共有600架次的運輸機為前線輸送各種軍需物資7500噸、作戰人員5600名。現代戰爭,應運用體系思維、要素合成、模式聯動、立體機動的要求,努力把保障力量融入到整個作戰體系中,實施扁平化一體化指揮保障體制,加強作戰與後勤一體籌劃的實戰化演練,提升戰時後勤保障效能。

無縫接力破解遠距離跨海作戰保障瓶頸。為保障特混艦隊在1.3萬公里以外的作戰補給,英軍通過梯次配置的接力保障,建立起完備的遠距離海上後勤補給鏈條,即“本土基地——中間補給基地——前進補給基地——灘頭補給基地”。首先,在距本土7000公里、距馬島5600公里的阿森松島建造軍事物資中間補給基地。把從本土後方基地運來的各類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轉運到中間補給基地。這就使後方基地與作戰區域的距離縮短了一半,支援馬島地區的空中力量也有了落腳之地。其次,英軍又佔領距馬島1287公里的南喬治亞島,建立登陸作戰的前進補給基地。該基地位於阿軍飛機的作戰半徑之外,能解決各種軍用物資和油料從中間補給基地進一步轉運的難題,並使補給基地距馬島戰場又貼近了一步。再次,戰爭中期英軍兩棲部隊在馬島聖卡洛斯港登陸後,隨即建立灘頭補給基地和若干臨時補給點,使灘頭補給基地快速運轉,保障了登陸部隊的急需。英軍通過梯次配置的後勤補給鏈,源源不斷地把作戰裝備及物資運抵作戰一線,為作戰提供了持續有力的無縫鏈接的接力保障。未來保障海上作戰,應加緊構建以海上方向為中心、倚陸向海、攻防兼備的跨海戰場設施和保障體系,培塑多維立體全要素高效能的強大遠海保障能力。

先進的後勤技術裝備和手段提升保障效能。馬島戰爭英軍取勝,還得益於其現代化的保障技術裝備和手段。油料補給方面,英軍120架飛機參戰,數量僅有阿軍參戰飛機的一半,卻有30架空中加油機進行保障,累計出動400架次,完成600次空中加油,從而擴大了飛機的作戰半徑和續航能力,以較少數量奪取了空戰和保障優勢。戰場救治方面,英軍廣泛配備的野戰醫藥箱、箱式擔架、充氣帳篷、定向束光微型燈等先進醫療救護設備,既輕便又實用;加之採用空地結合的後送手段,使傷員普遍在傷後6小時甚至更短時間就能得到救治,大大降低了傷死率。運輸手段方面,其裝備的先進BV型輸送車,克服了沼澤和崎嶇地形的障礙,成為英軍登陸作戰伴隨保障的利器。物資補給方面,英軍戰前發明的“北極口糧”有30多個品種,結構合理、營養豐富、熱量充足,可成批成箱運輸下發,冷熱皆可食用。英軍研製的“北極作戰服”,對抵禦戰地嚴寒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英軍登陸部隊依靠機動直升機群實施伴隨保障,極大提高了保障效率。實踐表明,現代戰爭不僅要有先進的作戰裝備,更要有與之相配套的保障技術裝備和手段,要實現後勤保障裝備與作戰裝備的同步發展,保障作戰能力充分釋放。

"

戰役簡介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亦稱福克蘭群島)位於南大西洋水域,緊扼大西洋和太平洋海上交通要衝。阿根廷和英國對該島主權存有爭端。1982年4月,阿根廷軍政府為擺脫困境,突然出動軍隊收復馬島;英國隨即緊急動員,出動以航母為核心的特混艦隊和登陸部隊,經過74天聯合作戰重佔馬島。此戰,英軍傷亡千餘人,損傷艦船16艘、飛機34架;阿軍傷亡1800餘人,被俘11845人,損失參戰飛機的30%、參戰艦艇的33%和參戰地面部隊全部裝備。

講評析理

馬島之戰是人類戰爭史上因成功實施遠距離跨海保障而制勝的戰爭。英軍在馬島戰爭中成功建立了1.3萬公里的海上補給鏈,組織了迄今為止最遠距離跨海登陸聯合作戰後勤保障,留給今天諸多啟示。

平戰融合的戰爭動員體系保障部隊快速行動。英軍遠涉重洋在馬島戰爭中取勝,得益於其高效健全的平戰融合的戰爭動員體系。一是動員機制健全。英國平時就形成指揮關係順暢、職責清晰的戰爭動員體制,並能根據形勢及時調整。二是政策法規制度完善。英國的《民航法》《運輸法》等,為戰時動員奠定了法律基礎。三是應急徵用計劃成熟。英國擬製了不同戰爭規模的動員計劃,如商船徵用方案、改裝商船所需的技術力量和資料等,並將計劃落實。四是平轉戰計劃方案周密。英軍後勤對戰時各類標準數據都建立數據庫。五是地方人員參戰訓練管理制度規範。對列入預備役的商船和人員,定期組織戰時徵用的教育和訓練。因此,英國能夠在48小時內組建一支龐大的後勤支援船隊,滿載著作戰物資,隨著遠征先遣部隊啟航。其中56艘是民船改裝而成,約佔整個後勤艦船的78%。未來戰爭,作戰環境將更加複雜多樣,作戰手段也愈加先進超常。國防動員應推動軍民深度融合,以軍民融合推進平戰融合,提升國防綜合實力。

戰保一體的指揮體制確保諸軍種聯合作戰致勝。英軍在組織多軍種作戰中,始終將作戰與後勤一體籌劃作為重要經驗,將其形象地稱為“後勤就是作戰,作戰就是後勤”。馬島戰爭的勝利,較好印證了這種適應多軍種聯合作戰戰保一體指揮體制的正確性。戰爭爆發後,英軍就成立了聯合作戰司令部,負責制定作戰計劃,協調三軍行動,組織各種保障,統一籌措運輸和調度各類保障物資。這種戰保一體的指揮體制,減少了指揮層次,簡化了計劃環節,提高了後勤保障的時效性。比如,英軍根據戰況靈活採取了多種保障方式:定點保障、伴隨保障、接力保障、配送保障等。尤其是運用空中這種應急運輸手段進行垂直保障,對於保證戰爭勝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戰爭中共有600架次的運輸機為前線輸送各種軍需物資7500噸、作戰人員5600名。現代戰爭,應運用體系思維、要素合成、模式聯動、立體機動的要求,努力把保障力量融入到整個作戰體系中,實施扁平化一體化指揮保障體制,加強作戰與後勤一體籌劃的實戰化演練,提升戰時後勤保障效能。

無縫接力破解遠距離跨海作戰保障瓶頸。為保障特混艦隊在1.3萬公里以外的作戰補給,英軍通過梯次配置的接力保障,建立起完備的遠距離海上後勤補給鏈條,即“本土基地——中間補給基地——前進補給基地——灘頭補給基地”。首先,在距本土7000公里、距馬島5600公里的阿森松島建造軍事物資中間補給基地。把從本土後方基地運來的各類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轉運到中間補給基地。這就使後方基地與作戰區域的距離縮短了一半,支援馬島地區的空中力量也有了落腳之地。其次,英軍又佔領距馬島1287公里的南喬治亞島,建立登陸作戰的前進補給基地。該基地位於阿軍飛機的作戰半徑之外,能解決各種軍用物資和油料從中間補給基地進一步轉運的難題,並使補給基地距馬島戰場又貼近了一步。再次,戰爭中期英軍兩棲部隊在馬島聖卡洛斯港登陸後,隨即建立灘頭補給基地和若干臨時補給點,使灘頭補給基地快速運轉,保障了登陸部隊的急需。英軍通過梯次配置的後勤補給鏈,源源不斷地把作戰裝備及物資運抵作戰一線,為作戰提供了持續有力的無縫鏈接的接力保障。未來保障海上作戰,應加緊構建以海上方向為中心、倚陸向海、攻防兼備的跨海戰場設施和保障體系,培塑多維立體全要素高效能的強大遠海保障能力。

先進的後勤技術裝備和手段提升保障效能。馬島戰爭英軍取勝,還得益於其現代化的保障技術裝備和手段。油料補給方面,英軍120架飛機參戰,數量僅有阿軍參戰飛機的一半,卻有30架空中加油機進行保障,累計出動400架次,完成600次空中加油,從而擴大了飛機的作戰半徑和續航能力,以較少數量奪取了空戰和保障優勢。戰場救治方面,英軍廣泛配備的野戰醫藥箱、箱式擔架、充氣帳篷、定向束光微型燈等先進醫療救護設備,既輕便又實用;加之採用空地結合的後送手段,使傷員普遍在傷後6小時甚至更短時間就能得到救治,大大降低了傷死率。運輸手段方面,其裝備的先進BV型輸送車,克服了沼澤和崎嶇地形的障礙,成為英軍登陸作戰伴隨保障的利器。物資補給方面,英軍戰前發明的“北極口糧”有30多個品種,結構合理、營養豐富、熱量充足,可成批成箱運輸下發,冷熱皆可食用。英軍研製的“北極作戰服”,對抵禦戰地嚴寒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英軍登陸部隊依靠機動直升機群實施伴隨保障,極大提高了保障效率。實踐表明,現代戰爭不僅要有先進的作戰裝備,更要有與之相配套的保障技術裝備和手段,要實現後勤保障裝備與作戰裝備的同步發展,保障作戰能力充分釋放。

馬島之戰——遠距離跨海作戰後勤保障的範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