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裕陵密宗護衛圖像——淺論“八大菩薩,四大金剛,吉祥八寶”'

"

清東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圖像是由佛像、八大菩薩、四大天王、八寶、吉祥供、寶塔、梵藏咒語等佛教密宗圖像和文字共同組成的佛國,是中國墓室壁畫最後的輝煌。

所謂八大菩薩",在佛經中名號和排列順序所稱不ー,通常造型依據的是《八大菩薩曼荼羅經》,其名號和排列順序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苦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密宗中盛行一種為有德高僧得法證明的"灌頂法",當灌頂或修煉之時,每次需要一位大菩薩臨壇證盟,八大菩薩"造像就是為了滿足這一宗教需求寓意著諸位菩薩的臨證,故而習稱"證明像"。

清東陵裕陵地官的四道石門上就分別雕刻著八大菩薩像。第一道石門的西扇雕大勢至菩薩,東扇雕文殊著薩;二道石門的西扇雕地藏王菩薩、東扇雕觀世音菩薩;三道石門西扇雕虛空藏菩薩、東扇雕刻除蓋障菩薩;四道石門西扇雕普賢菩薩,東扇雕彌勒苦薩。

八尊菩薩均頭梳高髻,戴蓮花佛冠,佩戴耳環,身披隨風飄舞的長巾,周身披瓔珞菊花寶珠,袒胸露臂,赤腳立於蓮臺之上。她們各持手印,以無邊法力護衛著地宮的門戶,引導著帝后亡靈昇天。八尊菩薩均採用高浮雕的形式,形態優雅,神情自若,背光處裝飾著珠紋、蔓草,四周邊緣布以捲雲紋。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意思是上求菩提(覺悟)、下化有情(眾生)的人。他們在佛教中的主要職責是協助佛一起教化眾生,傳播佛法,救苦解難,因此廣為信眾所喜愛。

"

清東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圖像是由佛像、八大菩薩、四大天王、八寶、吉祥供、寶塔、梵藏咒語等佛教密宗圖像和文字共同組成的佛國,是中國墓室壁畫最後的輝煌。

所謂八大菩薩",在佛經中名號和排列順序所稱不ー,通常造型依據的是《八大菩薩曼荼羅經》,其名號和排列順序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苦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密宗中盛行一種為有德高僧得法證明的"灌頂法",當灌頂或修煉之時,每次需要一位大菩薩臨壇證盟,八大菩薩"造像就是為了滿足這一宗教需求寓意著諸位菩薩的臨證,故而習稱"證明像"。

清東陵裕陵地官的四道石門上就分別雕刻著八大菩薩像。第一道石門的西扇雕大勢至菩薩,東扇雕文殊著薩;二道石門的西扇雕地藏王菩薩、東扇雕觀世音菩薩;三道石門西扇雕虛空藏菩薩、東扇雕刻除蓋障菩薩;四道石門西扇雕普賢菩薩,東扇雕彌勒苦薩。

八尊菩薩均頭梳高髻,戴蓮花佛冠,佩戴耳環,身披隨風飄舞的長巾,周身披瓔珞菊花寶珠,袒胸露臂,赤腳立於蓮臺之上。她們各持手印,以無邊法力護衛著地宮的門戶,引導著帝后亡靈昇天。八尊菩薩均採用高浮雕的形式,形態優雅,神情自若,背光處裝飾著珠紋、蔓草,四周邊緣布以捲雲紋。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意思是上求菩提(覺悟)、下化有情(眾生)的人。他們在佛教中的主要職責是協助佛一起教化眾生,傳播佛法,救苦解難,因此廣為信眾所喜愛。

清裕陵密宗護衛圖像——淺論“八大菩薩,四大金剛,吉祥八寶”

清代乾隆裕陵浮雕

清代乾隆裕陵玄宮第一道門洞券的東、西兩壁分別雕刻四大天王像。門洞西側居北的是東方持國天王,居南的是南方增長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是眾神的領袖,故以琵琶為法器;南方增長天王住在須彌山的琉璃埵,能使人的善根增長,雙手持寶劍為法器。門洞東側居南的是西方廣目天王,居北的是北方多聞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住在須彌山白銀埵,是龍群的領袖,故一手託寶塔,一手握龍為法器,常用淨天眼觀護西方國土;北方多聞天王住在須彌山水晶埵,他右手執幢,左手握吐寶老鼠為法器。四大天王均坐在蓮花臺上,身披鎧甲,立眉張目,頭戴盔,有頭光,威風凜凜。

在中國早期的造像中,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執長矛拄地,或手執弓矢;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穿甲戴胄,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穿甲戴胄,左手執長矛,右手把赤索,或者僅一手持寶劍;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穿甲戴胄,左手執三又戟、寶棍或長矛,右手託一寶塔。四大天王腳下各踏一鬼怪,以示降魔除怪,寓意著佛法無邊。

元明以後,根據中國信眾的需求,四大天王的形象發生了改變:東方持國天王手中的刀、矛換成了琵琶,西方廣目天王手中的赤索換成了蛇類,北方多聞天王手中的三叉戟、寶棍換成寶幢,只有南方增長天王手中仍是青光寶劍。他們的法器都有吉祥的寓意。

南方增長天王的寶劍取其鋒利,舞動生"風";東方持國天王的琵琶為絲絃樂器,必須經過調理方能和諧,協音"調";北方多聞天王的寶幢遮風擋"雨",寓意雨水充沛;西方廣目天王所握的龍,寓意著降伏歸"順"。四大天王一起就寓意著"風調雨順",是佛教中國化、大眾化的結果。

"

清東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圖像是由佛像、八大菩薩、四大天王、八寶、吉祥供、寶塔、梵藏咒語等佛教密宗圖像和文字共同組成的佛國,是中國墓室壁畫最後的輝煌。

所謂八大菩薩",在佛經中名號和排列順序所稱不ー,通常造型依據的是《八大菩薩曼荼羅經》,其名號和排列順序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苦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密宗中盛行一種為有德高僧得法證明的"灌頂法",當灌頂或修煉之時,每次需要一位大菩薩臨壇證盟,八大菩薩"造像就是為了滿足這一宗教需求寓意著諸位菩薩的臨證,故而習稱"證明像"。

清東陵裕陵地官的四道石門上就分別雕刻著八大菩薩像。第一道石門的西扇雕大勢至菩薩,東扇雕文殊著薩;二道石門的西扇雕地藏王菩薩、東扇雕觀世音菩薩;三道石門西扇雕虛空藏菩薩、東扇雕刻除蓋障菩薩;四道石門西扇雕普賢菩薩,東扇雕彌勒苦薩。

八尊菩薩均頭梳高髻,戴蓮花佛冠,佩戴耳環,身披隨風飄舞的長巾,周身披瓔珞菊花寶珠,袒胸露臂,赤腳立於蓮臺之上。她們各持手印,以無邊法力護衛著地宮的門戶,引導著帝后亡靈昇天。八尊菩薩均採用高浮雕的形式,形態優雅,神情自若,背光處裝飾著珠紋、蔓草,四周邊緣布以捲雲紋。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意思是上求菩提(覺悟)、下化有情(眾生)的人。他們在佛教中的主要職責是協助佛一起教化眾生,傳播佛法,救苦解難,因此廣為信眾所喜愛。

清裕陵密宗護衛圖像——淺論“八大菩薩,四大金剛,吉祥八寶”

清代乾隆裕陵浮雕

清代乾隆裕陵玄宮第一道門洞券的東、西兩壁分別雕刻四大天王像。門洞西側居北的是東方持國天王,居南的是南方增長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是眾神的領袖,故以琵琶為法器;南方增長天王住在須彌山的琉璃埵,能使人的善根增長,雙手持寶劍為法器。門洞東側居南的是西方廣目天王,居北的是北方多聞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住在須彌山白銀埵,是龍群的領袖,故一手託寶塔,一手握龍為法器,常用淨天眼觀護西方國土;北方多聞天王住在須彌山水晶埵,他右手執幢,左手握吐寶老鼠為法器。四大天王均坐在蓮花臺上,身披鎧甲,立眉張目,頭戴盔,有頭光,威風凜凜。

在中國早期的造像中,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執長矛拄地,或手執弓矢;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穿甲戴胄,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穿甲戴胄,左手執長矛,右手把赤索,或者僅一手持寶劍;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穿甲戴胄,左手執三又戟、寶棍或長矛,右手託一寶塔。四大天王腳下各踏一鬼怪,以示降魔除怪,寓意著佛法無邊。

元明以後,根據中國信眾的需求,四大天王的形象發生了改變:東方持國天王手中的刀、矛換成了琵琶,西方廣目天王手中的赤索換成了蛇類,北方多聞天王手中的三叉戟、寶棍換成寶幢,只有南方增長天王手中仍是青光寶劍。他們的法器都有吉祥的寓意。

南方增長天王的寶劍取其鋒利,舞動生"風";東方持國天王的琵琶為絲絃樂器,必須經過調理方能和諧,協音"調";北方多聞天王的寶幢遮風擋"雨",寓意雨水充沛;西方廣目天王所握的龍,寓意著降伏歸"順"。四大天王一起就寓意著"風調雨順",是佛教中國化、大眾化的結果。

清裕陵密宗護衛圖像——淺論“八大菩薩,四大金剛,吉祥八寶”

清代乾隆裕陵浮雕

吉祥八寶是由雙魚、寶瓶、金輪、妙蓮、海螺、勝幢、吉祥結、寶傘八種寶物構成的密宗符號。寶傘能遮風蔽日,象徵遮斷魔障,表示清淨吉祥;寶瓶,又作寶罐即密宗灌頂用的淨瓶,內裝甘露水,能淨六根,象徵具空無漏、福智圓滿,代表福智吉祥;魚能自由遊動於水中,故用以象徵自在、解脫、法性廣闊,代表自在吉祥;妙蓮代表出汙泥不染,象徵高尚純潔,又因佛經上說釋迦牟尼說法時口吐蓮花,故又用以象徵妙舌巧辯,代表妙舌吉祥;右旋海螺,又稱白海螺,法會時吹奏之樂器,因佛經說釋迦說法時音如大海螺之聲響徹四方,故用以象徵法音,代表妙音吉祥;經憧即佛教之尊勝幢,意在戰無不勝之佛法的旗幟,用以象徵大悲心和戒、定、慧三學,代表事業吉祥;吉祥結由象徵佛法永固的卍字連綴而成的一種盤曲花結,因其無頭無尾、連綿不所,用以象徵所求無礙,永遠貫徹,代表不變吉祥;金輪即法輪,

佛教法器,其八根輪輻代表釋迦傳法八事,釋迦說法稱為"轉法輪",故以輪代表佛法,象徵佛法流轉,永不停息,代表佛法吉祥。五欲供則是由花朵托起的明鏡、琵琶、盛滿香料的海螺、水果、絲綢五種供品組成。

明鏡代表"色",即視覺;琵琶代表"聲",即聽覺;盛滿香料的海螺代表"香",即嗅覺;水果代表"味",即味覺;絲綢代表"觸",即觸覺。作為令人感官愉悅的供物,五種物品分別代表了色、聲、香、味、觸五種感官及相應的五種慾望。

五欲時常是人們產生煩擾的根源,因此,五欲供作為獻給善相神和世系大師的供物,象徵著取悅獲得圓滿的慾望,也代表著斷絕慾望的一種姿態。

佛教密宗最早於二世紀後半葉傳入中國。宋遼時期,密宗就已經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從皇家貴戚至士庶平民,從僧首大德到一般緇眾,無不信仰。他們或諷通行持,或建造石幢,或刻置石經,或造立尊像,或造塔裝咒,種種不同。

"

清東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圖像是由佛像、八大菩薩、四大天王、八寶、吉祥供、寶塔、梵藏咒語等佛教密宗圖像和文字共同組成的佛國,是中國墓室壁畫最後的輝煌。

所謂八大菩薩",在佛經中名號和排列順序所稱不ー,通常造型依據的是《八大菩薩曼荼羅經》,其名號和排列順序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苦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密宗中盛行一種為有德高僧得法證明的"灌頂法",當灌頂或修煉之時,每次需要一位大菩薩臨壇證盟,八大菩薩"造像就是為了滿足這一宗教需求寓意著諸位菩薩的臨證,故而習稱"證明像"。

清東陵裕陵地官的四道石門上就分別雕刻著八大菩薩像。第一道石門的西扇雕大勢至菩薩,東扇雕文殊著薩;二道石門的西扇雕地藏王菩薩、東扇雕觀世音菩薩;三道石門西扇雕虛空藏菩薩、東扇雕刻除蓋障菩薩;四道石門西扇雕普賢菩薩,東扇雕彌勒苦薩。

八尊菩薩均頭梳高髻,戴蓮花佛冠,佩戴耳環,身披隨風飄舞的長巾,周身披瓔珞菊花寶珠,袒胸露臂,赤腳立於蓮臺之上。她們各持手印,以無邊法力護衛著地宮的門戶,引導著帝后亡靈昇天。八尊菩薩均採用高浮雕的形式,形態優雅,神情自若,背光處裝飾著珠紋、蔓草,四周邊緣布以捲雲紋。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意思是上求菩提(覺悟)、下化有情(眾生)的人。他們在佛教中的主要職責是協助佛一起教化眾生,傳播佛法,救苦解難,因此廣為信眾所喜愛。

清裕陵密宗護衛圖像——淺論“八大菩薩,四大金剛,吉祥八寶”

清代乾隆裕陵浮雕

清代乾隆裕陵玄宮第一道門洞券的東、西兩壁分別雕刻四大天王像。門洞西側居北的是東方持國天王,居南的是南方增長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是眾神的領袖,故以琵琶為法器;南方增長天王住在須彌山的琉璃埵,能使人的善根增長,雙手持寶劍為法器。門洞東側居南的是西方廣目天王,居北的是北方多聞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住在須彌山白銀埵,是龍群的領袖,故一手託寶塔,一手握龍為法器,常用淨天眼觀護西方國土;北方多聞天王住在須彌山水晶埵,他右手執幢,左手握吐寶老鼠為法器。四大天王均坐在蓮花臺上,身披鎧甲,立眉張目,頭戴盔,有頭光,威風凜凜。

在中國早期的造像中,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執長矛拄地,或手執弓矢;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穿甲戴胄,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穿甲戴胄,左手執長矛,右手把赤索,或者僅一手持寶劍;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穿甲戴胄,左手執三又戟、寶棍或長矛,右手託一寶塔。四大天王腳下各踏一鬼怪,以示降魔除怪,寓意著佛法無邊。

元明以後,根據中國信眾的需求,四大天王的形象發生了改變:東方持國天王手中的刀、矛換成了琵琶,西方廣目天王手中的赤索換成了蛇類,北方多聞天王手中的三叉戟、寶棍換成寶幢,只有南方增長天王手中仍是青光寶劍。他們的法器都有吉祥的寓意。

南方增長天王的寶劍取其鋒利,舞動生"風";東方持國天王的琵琶為絲絃樂器,必須經過調理方能和諧,協音"調";北方多聞天王的寶幢遮風擋"雨",寓意雨水充沛;西方廣目天王所握的龍,寓意著降伏歸"順"。四大天王一起就寓意著"風調雨順",是佛教中國化、大眾化的結果。

清裕陵密宗護衛圖像——淺論“八大菩薩,四大金剛,吉祥八寶”

清代乾隆裕陵浮雕

吉祥八寶是由雙魚、寶瓶、金輪、妙蓮、海螺、勝幢、吉祥結、寶傘八種寶物構成的密宗符號。寶傘能遮風蔽日,象徵遮斷魔障,表示清淨吉祥;寶瓶,又作寶罐即密宗灌頂用的淨瓶,內裝甘露水,能淨六根,象徵具空無漏、福智圓滿,代表福智吉祥;魚能自由遊動於水中,故用以象徵自在、解脫、法性廣闊,代表自在吉祥;妙蓮代表出汙泥不染,象徵高尚純潔,又因佛經上說釋迦牟尼說法時口吐蓮花,故又用以象徵妙舌巧辯,代表妙舌吉祥;右旋海螺,又稱白海螺,法會時吹奏之樂器,因佛經說釋迦說法時音如大海螺之聲響徹四方,故用以象徵法音,代表妙音吉祥;經憧即佛教之尊勝幢,意在戰無不勝之佛法的旗幟,用以象徵大悲心和戒、定、慧三學,代表事業吉祥;吉祥結由象徵佛法永固的卍字連綴而成的一種盤曲花結,因其無頭無尾、連綿不所,用以象徵所求無礙,永遠貫徹,代表不變吉祥;金輪即法輪,

佛教法器,其八根輪輻代表釋迦傳法八事,釋迦說法稱為"轉法輪",故以輪代表佛法,象徵佛法流轉,永不停息,代表佛法吉祥。五欲供則是由花朵托起的明鏡、琵琶、盛滿香料的海螺、水果、絲綢五種供品組成。

明鏡代表"色",即視覺;琵琶代表"聲",即聽覺;盛滿香料的海螺代表"香",即嗅覺;水果代表"味",即味覺;絲綢代表"觸",即觸覺。作為令人感官愉悅的供物,五種物品分別代表了色、聲、香、味、觸五種感官及相應的五種慾望。

五欲時常是人們產生煩擾的根源,因此,五欲供作為獻給善相神和世系大師的供物,象徵著取悅獲得圓滿的慾望,也代表著斷絕慾望的一種姿態。

佛教密宗最早於二世紀後半葉傳入中國。宋遼時期,密宗就已經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從皇家貴戚至士庶平民,從僧首大德到一般緇眾,無不信仰。他們或諷通行持,或建造石幢,或刻置石經,或造立尊像,或造塔裝咒,種種不同。

清裕陵密宗護衛圖像——淺論“八大菩薩,四大金剛,吉祥八寶”

清代乾隆裕陵“五供”浮雕

元明清三代皇室均尊崇佛教。元代王室崇奉藏傳密教,薩迦派早在成吉思汗時代就和蒙古發生聯繫,忽必烈即汗位,便命八思巴為國師,授玉印,令其統轄西藏及全國釋教,為薩迦派在中原的傳播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內蒙古翁牛特旗梧桐花元代壁畫墓墓室西壁繪製九幅密教法器,分別為法器、雙魚淨瓶、八寶、花蕊、傘蓋、牡丹(花罐)、火輪、佛鐘,底緣以蓮座相托,周圍均以團狀雙線勾勒花草圖案,與後來的佛教吉祥八寶類似。這說明密教在元代流傳有著一定的社會基礎。

入明以後,明廷推崇藏傳佛教的噶舉派和格魯派,成都皇家陵墓中出現藏傳佛教的圖像,說明明蜀王與藏傳佛教有著緊密的聯繫。

清朝藏傳佛教信仰極為興盛,尤其清初四帝對藏傳佛教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和發展政策。藏傳佛教不僅對清政府的統一和穩定蒙藏地區起到重大作用,清朝統治者也是虔誠的佛教信徒。順治帝"萬幾餘暇,留心內典",自以為僧人轉世。康熙帝多次派喇嘛到五臺山修佛事。雍正帝自小喜讀內典,拜章嘉為國師,常談論佛法。乾隆集國家之盛,在清官中建築大大小小的佛堂以供皇家貴成修行,親書《心經》和梵文《尊勝咒》。裕陵地宮滿布密宗圖像及真言咒語,也就不足為奇了。

"

清東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圖像是由佛像、八大菩薩、四大天王、八寶、吉祥供、寶塔、梵藏咒語等佛教密宗圖像和文字共同組成的佛國,是中國墓室壁畫最後的輝煌。

所謂八大菩薩",在佛經中名號和排列順序所稱不ー,通常造型依據的是《八大菩薩曼荼羅經》,其名號和排列順序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苦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密宗中盛行一種為有德高僧得法證明的"灌頂法",當灌頂或修煉之時,每次需要一位大菩薩臨壇證盟,八大菩薩"造像就是為了滿足這一宗教需求寓意著諸位菩薩的臨證,故而習稱"證明像"。

清東陵裕陵地官的四道石門上就分別雕刻著八大菩薩像。第一道石門的西扇雕大勢至菩薩,東扇雕文殊著薩;二道石門的西扇雕地藏王菩薩、東扇雕觀世音菩薩;三道石門西扇雕虛空藏菩薩、東扇雕刻除蓋障菩薩;四道石門西扇雕普賢菩薩,東扇雕彌勒苦薩。

八尊菩薩均頭梳高髻,戴蓮花佛冠,佩戴耳環,身披隨風飄舞的長巾,周身披瓔珞菊花寶珠,袒胸露臂,赤腳立於蓮臺之上。她們各持手印,以無邊法力護衛著地宮的門戶,引導著帝后亡靈昇天。八尊菩薩均採用高浮雕的形式,形態優雅,神情自若,背光處裝飾著珠紋、蔓草,四周邊緣布以捲雲紋。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意思是上求菩提(覺悟)、下化有情(眾生)的人。他們在佛教中的主要職責是協助佛一起教化眾生,傳播佛法,救苦解難,因此廣為信眾所喜愛。

清裕陵密宗護衛圖像——淺論“八大菩薩,四大金剛,吉祥八寶”

清代乾隆裕陵浮雕

清代乾隆裕陵玄宮第一道門洞券的東、西兩壁分別雕刻四大天王像。門洞西側居北的是東方持國天王,居南的是南方增長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是眾神的領袖,故以琵琶為法器;南方增長天王住在須彌山的琉璃埵,能使人的善根增長,雙手持寶劍為法器。門洞東側居南的是西方廣目天王,居北的是北方多聞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住在須彌山白銀埵,是龍群的領袖,故一手託寶塔,一手握龍為法器,常用淨天眼觀護西方國土;北方多聞天王住在須彌山水晶埵,他右手執幢,左手握吐寶老鼠為法器。四大天王均坐在蓮花臺上,身披鎧甲,立眉張目,頭戴盔,有頭光,威風凜凜。

在中國早期的造像中,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執長矛拄地,或手執弓矢;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穿甲戴胄,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穿甲戴胄,左手執長矛,右手把赤索,或者僅一手持寶劍;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穿甲戴胄,左手執三又戟、寶棍或長矛,右手託一寶塔。四大天王腳下各踏一鬼怪,以示降魔除怪,寓意著佛法無邊。

元明以後,根據中國信眾的需求,四大天王的形象發生了改變:東方持國天王手中的刀、矛換成了琵琶,西方廣目天王手中的赤索換成了蛇類,北方多聞天王手中的三叉戟、寶棍換成寶幢,只有南方增長天王手中仍是青光寶劍。他們的法器都有吉祥的寓意。

南方增長天王的寶劍取其鋒利,舞動生"風";東方持國天王的琵琶為絲絃樂器,必須經過調理方能和諧,協音"調";北方多聞天王的寶幢遮風擋"雨",寓意雨水充沛;西方廣目天王所握的龍,寓意著降伏歸"順"。四大天王一起就寓意著"風調雨順",是佛教中國化、大眾化的結果。

清裕陵密宗護衛圖像——淺論“八大菩薩,四大金剛,吉祥八寶”

清代乾隆裕陵浮雕

吉祥八寶是由雙魚、寶瓶、金輪、妙蓮、海螺、勝幢、吉祥結、寶傘八種寶物構成的密宗符號。寶傘能遮風蔽日,象徵遮斷魔障,表示清淨吉祥;寶瓶,又作寶罐即密宗灌頂用的淨瓶,內裝甘露水,能淨六根,象徵具空無漏、福智圓滿,代表福智吉祥;魚能自由遊動於水中,故用以象徵自在、解脫、法性廣闊,代表自在吉祥;妙蓮代表出汙泥不染,象徵高尚純潔,又因佛經上說釋迦牟尼說法時口吐蓮花,故又用以象徵妙舌巧辯,代表妙舌吉祥;右旋海螺,又稱白海螺,法會時吹奏之樂器,因佛經說釋迦說法時音如大海螺之聲響徹四方,故用以象徵法音,代表妙音吉祥;經憧即佛教之尊勝幢,意在戰無不勝之佛法的旗幟,用以象徵大悲心和戒、定、慧三學,代表事業吉祥;吉祥結由象徵佛法永固的卍字連綴而成的一種盤曲花結,因其無頭無尾、連綿不所,用以象徵所求無礙,永遠貫徹,代表不變吉祥;金輪即法輪,

佛教法器,其八根輪輻代表釋迦傳法八事,釋迦說法稱為"轉法輪",故以輪代表佛法,象徵佛法流轉,永不停息,代表佛法吉祥。五欲供則是由花朵托起的明鏡、琵琶、盛滿香料的海螺、水果、絲綢五種供品組成。

明鏡代表"色",即視覺;琵琶代表"聲",即聽覺;盛滿香料的海螺代表"香",即嗅覺;水果代表"味",即味覺;絲綢代表"觸",即觸覺。作為令人感官愉悅的供物,五種物品分別代表了色、聲、香、味、觸五種感官及相應的五種慾望。

五欲時常是人們產生煩擾的根源,因此,五欲供作為獻給善相神和世系大師的供物,象徵著取悅獲得圓滿的慾望,也代表著斷絕慾望的一種姿態。

佛教密宗最早於二世紀後半葉傳入中國。宋遼時期,密宗就已經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從皇家貴戚至士庶平民,從僧首大德到一般緇眾,無不信仰。他們或諷通行持,或建造石幢,或刻置石經,或造立尊像,或造塔裝咒,種種不同。

清裕陵密宗護衛圖像——淺論“八大菩薩,四大金剛,吉祥八寶”

清代乾隆裕陵“五供”浮雕

元明清三代皇室均尊崇佛教。元代王室崇奉藏傳密教,薩迦派早在成吉思汗時代就和蒙古發生聯繫,忽必烈即汗位,便命八思巴為國師,授玉印,令其統轄西藏及全國釋教,為薩迦派在中原的傳播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內蒙古翁牛特旗梧桐花元代壁畫墓墓室西壁繪製九幅密教法器,分別為法器、雙魚淨瓶、八寶、花蕊、傘蓋、牡丹(花罐)、火輪、佛鐘,底緣以蓮座相托,周圍均以團狀雙線勾勒花草圖案,與後來的佛教吉祥八寶類似。這說明密教在元代流傳有著一定的社會基礎。

入明以後,明廷推崇藏傳佛教的噶舉派和格魯派,成都皇家陵墓中出現藏傳佛教的圖像,說明明蜀王與藏傳佛教有著緊密的聯繫。

清朝藏傳佛教信仰極為興盛,尤其清初四帝對藏傳佛教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和發展政策。藏傳佛教不僅對清政府的統一和穩定蒙藏地區起到重大作用,清朝統治者也是虔誠的佛教信徒。順治帝"萬幾餘暇,留心內典",自以為僧人轉世。康熙帝多次派喇嘛到五臺山修佛事。雍正帝自小喜讀內典,拜章嘉為國師,常談論佛法。乾隆集國家之盛,在清官中建築大大小小的佛堂以供皇家貴成修行,親書《心經》和梵文《尊勝咒》。裕陵地宮滿布密宗圖像及真言咒語,也就不足為奇了。

清裕陵密宗護衛圖像——淺論“八大菩薩,四大金剛,吉祥八寶”

成都皇家陵墓“八瓣蓮花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