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決心皈依佛門後,如今生活得怎樣了?'

"
"
30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決心皈依佛門後,如今生活得怎樣了?

看到問題裡集體皈依佛門,有書君跟大家一樣已經非常好奇了,而且30名裡有研究生,有的放棄百萬年薪,更是令人感覺不可思議了。

豐子愷先生對自己老師李叔同成為弘一大師認為是要追求人生最高的層次。

第一層,物質層面為的是豐衣足食,家庭和睦。

第二層是為揚名立萬,這種人多成為藝術大師。第三層就是宗教,追求精神昇華。

有書君覺得這些高學歷高收入者也可能是追求自己的精神昇華。那麼他們出家之後,如今生活得怎麼樣呢?

1、"研究僧"皈依佛門

事情得從仁卿法師說起。最早來的四位師傅之一釋仁卿,湘潭大學碩士畢業,湘潭大學法學專業的研究生。出家前,曾在蒙古一所大學當教師。

他靠機緣指引,來到雲海寺。發現這裡青山環繞,雲海松濤,修竹茂林,環境靜謐清幽,猶如世外桃源,是個難得的清修、光大佛法的好地方,因此決心留下來重建雲海寺,復興古剎。

不久,他的師兄中一位四川大學碩士畢業的覺華法師和另外兩名本科畢業的法師也留下了。接下來,越來越多的僧侶慕名而來,而且都是年輕人。

2017年3月成都商報報道時,僧團已擴大至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一半以上都是大專及以上學歷,還有西南交大的博士、川大研究生等"學霸"。

他們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著名醫院裡的主任醫師、有的是銀行高管,還有的是外企高管,有好幾位年薪都超過百萬。

他們和我們一樣正常上下班,但是在上班之後都漸漸發現,這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他們在所處的環境和所做的工作中找不到自己內心的安寧,感受不到想要的寧靜與祥和。

他們需要的是一種精神境界上的需求,在機緣巧合下與佛學結緣了。皈依佛門,成為他們所追求的精神最高境界。在清淨的寺廟裡感受佛門的清淨和安靜,是他們內心所希望追求的。

人生就幾十載,如果和普通人一樣每天混跡於鬧市之中,他們覺得非常不值得,他們已經完成了自己作為社會人的修為。

他們希望在學習佛學的過程中,尋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心安寧祥和。

這30名"研究僧"志趣相投,鑽研佛學,為找到心中的淨土,放棄工作和高薪。在自己喜歡的前提下,選擇皈依佛門,或許這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作為佛家弟子,他們完成了學習、生活中的高要求,需要精神上問自己,向內求,更加安寧,更加無害,更加和諧的環境。

"
30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決心皈依佛門後,如今生活得怎樣了?

看到問題裡集體皈依佛門,有書君跟大家一樣已經非常好奇了,而且30名裡有研究生,有的放棄百萬年薪,更是令人感覺不可思議了。

豐子愷先生對自己老師李叔同成為弘一大師認為是要追求人生最高的層次。

第一層,物質層面為的是豐衣足食,家庭和睦。

第二層是為揚名立萬,這種人多成為藝術大師。第三層就是宗教,追求精神昇華。

有書君覺得這些高學歷高收入者也可能是追求自己的精神昇華。那麼他們出家之後,如今生活得怎麼樣呢?

1、"研究僧"皈依佛門

事情得從仁卿法師說起。最早來的四位師傅之一釋仁卿,湘潭大學碩士畢業,湘潭大學法學專業的研究生。出家前,曾在蒙古一所大學當教師。

他靠機緣指引,來到雲海寺。發現這裡青山環繞,雲海松濤,修竹茂林,環境靜謐清幽,猶如世外桃源,是個難得的清修、光大佛法的好地方,因此決心留下來重建雲海寺,復興古剎。

不久,他的師兄中一位四川大學碩士畢業的覺華法師和另外兩名本科畢業的法師也留下了。接下來,越來越多的僧侶慕名而來,而且都是年輕人。

2017年3月成都商報報道時,僧團已擴大至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一半以上都是大專及以上學歷,還有西南交大的博士、川大研究生等"學霸"。

他們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著名醫院裡的主任醫師、有的是銀行高管,還有的是外企高管,有好幾位年薪都超過百萬。

他們和我們一樣正常上下班,但是在上班之後都漸漸發現,這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他們在所處的環境和所做的工作中找不到自己內心的安寧,感受不到想要的寧靜與祥和。

他們需要的是一種精神境界上的需求,在機緣巧合下與佛學結緣了。皈依佛門,成為他們所追求的精神最高境界。在清淨的寺廟裡感受佛門的清淨和安靜,是他們內心所希望追求的。

人生就幾十載,如果和普通人一樣每天混跡於鬧市之中,他們覺得非常不值得,他們已經完成了自己作為社會人的修為。

他們希望在學習佛學的過程中,尋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心安寧祥和。

這30名"研究僧"志趣相投,鑽研佛學,為找到心中的淨土,放棄工作和高薪。在自己喜歡的前提下,選擇皈依佛門,或許這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作為佛家弟子,他們完成了學習、生活中的高要求,需要精神上問自己,向內求,更加安寧,更加無害,更加和諧的環境。

30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決心皈依佛門後,如今生活得怎樣了?

人類痛苦的根源,是慾望太多。

只有滅除慾望,才能感受生之喜悅。若不苦修,恐把持不住,難成正果。必先要避世而居,遠離世俗名利場,遠離親情友情、愛情的羈絆,方能靜心向佛。

他們聚集在一起完成自己所愛的事業,有成就感,有歸屬感,有心靈深處得到的平靜,這不是譁眾取寵。

與其精神上痛苦無法排解走向絕路,不如置身佛學,尋求精神上的超脫和心靈的慰藉。

佛學博大精深,也需要繼承發揚。如果這30位研究生真能潛心向佛,在佛教領域深入研究,為佛學事業貢獻一己之力,也算是功德圓滿。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只是他們選擇了不同於常人的道路。

2、從修建雲海寺開始

雲海寺在四川的仙女山,他們選擇了在這寺裡修行。開始雲海寺裡只有一座破舊的大殿和一間柴房。

他們肩挑手抬,修路築牆,進行人工修建。因為他們的到來,雲海寺有了水電,也有了通往外界的路。

他們之所以能從繁華的都市中抽身而出,放下世間的燈紅酒綠,來到如此簡陋的清苦之地,絕不是圖享樂,也不是為了避世,而是要追求佛法,鑽研佛法,唯願眾生脫離人生苦海。

寺廟修復完成後,他們專心修煉佛學。

從當初的不懂到略懂,再到如今心如止水般清淨修行。這是他們個人對人生道路的選擇,應該給予尊重。

他們也心懷不捨,他們說,出家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必須要拋棄人世間所有複雜的感情。

從他們的言語當中,能感覺到他們對父母的不捨,但他們又於不忍中繼續修行,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佛法研究的堅定信念。

他們是一群有思想、有願望的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皈依佛門,教人向上向善,想求得內心清淨,度己度人。與人為善,弘揚佛法,本身就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

每天過著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生活,靜心打坐參禪,潛心修煉佛法,對他們來說,或許是最好的選擇。我們不能用世俗功利的觀念,去評判他們這麼做是值得還是不值得。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人生都會有不同的選擇,說他們自私也好,說他們心狠也罷,我們就默默祝福吧。

人活著,崇尚一種精神,敢於放下雜念做自己喜歡的事,值得敬佩。

"
30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決心皈依佛門後,如今生活得怎樣了?

看到問題裡集體皈依佛門,有書君跟大家一樣已經非常好奇了,而且30名裡有研究生,有的放棄百萬年薪,更是令人感覺不可思議了。

豐子愷先生對自己老師李叔同成為弘一大師認為是要追求人生最高的層次。

第一層,物質層面為的是豐衣足食,家庭和睦。

第二層是為揚名立萬,這種人多成為藝術大師。第三層就是宗教,追求精神昇華。

有書君覺得這些高學歷高收入者也可能是追求自己的精神昇華。那麼他們出家之後,如今生活得怎麼樣呢?

1、"研究僧"皈依佛門

事情得從仁卿法師說起。最早來的四位師傅之一釋仁卿,湘潭大學碩士畢業,湘潭大學法學專業的研究生。出家前,曾在蒙古一所大學當教師。

他靠機緣指引,來到雲海寺。發現這裡青山環繞,雲海松濤,修竹茂林,環境靜謐清幽,猶如世外桃源,是個難得的清修、光大佛法的好地方,因此決心留下來重建雲海寺,復興古剎。

不久,他的師兄中一位四川大學碩士畢業的覺華法師和另外兩名本科畢業的法師也留下了。接下來,越來越多的僧侶慕名而來,而且都是年輕人。

2017年3月成都商報報道時,僧團已擴大至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一半以上都是大專及以上學歷,還有西南交大的博士、川大研究生等"學霸"。

他們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著名醫院裡的主任醫師、有的是銀行高管,還有的是外企高管,有好幾位年薪都超過百萬。

他們和我們一樣正常上下班,但是在上班之後都漸漸發現,這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他們在所處的環境和所做的工作中找不到自己內心的安寧,感受不到想要的寧靜與祥和。

他們需要的是一種精神境界上的需求,在機緣巧合下與佛學結緣了。皈依佛門,成為他們所追求的精神最高境界。在清淨的寺廟裡感受佛門的清淨和安靜,是他們內心所希望追求的。

人生就幾十載,如果和普通人一樣每天混跡於鬧市之中,他們覺得非常不值得,他們已經完成了自己作為社會人的修為。

他們希望在學習佛學的過程中,尋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心安寧祥和。

這30名"研究僧"志趣相投,鑽研佛學,為找到心中的淨土,放棄工作和高薪。在自己喜歡的前提下,選擇皈依佛門,或許這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作為佛家弟子,他們完成了學習、生活中的高要求,需要精神上問自己,向內求,更加安寧,更加無害,更加和諧的環境。

30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決心皈依佛門後,如今生活得怎樣了?

人類痛苦的根源,是慾望太多。

只有滅除慾望,才能感受生之喜悅。若不苦修,恐把持不住,難成正果。必先要避世而居,遠離世俗名利場,遠離親情友情、愛情的羈絆,方能靜心向佛。

他們聚集在一起完成自己所愛的事業,有成就感,有歸屬感,有心靈深處得到的平靜,這不是譁眾取寵。

與其精神上痛苦無法排解走向絕路,不如置身佛學,尋求精神上的超脫和心靈的慰藉。

佛學博大精深,也需要繼承發揚。如果這30位研究生真能潛心向佛,在佛教領域深入研究,為佛學事業貢獻一己之力,也算是功德圓滿。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只是他們選擇了不同於常人的道路。

2、從修建雲海寺開始

雲海寺在四川的仙女山,他們選擇了在這寺裡修行。開始雲海寺裡只有一座破舊的大殿和一間柴房。

他們肩挑手抬,修路築牆,進行人工修建。因為他們的到來,雲海寺有了水電,也有了通往外界的路。

他們之所以能從繁華的都市中抽身而出,放下世間的燈紅酒綠,來到如此簡陋的清苦之地,絕不是圖享樂,也不是為了避世,而是要追求佛法,鑽研佛法,唯願眾生脫離人生苦海。

寺廟修復完成後,他們專心修煉佛學。

從當初的不懂到略懂,再到如今心如止水般清淨修行。這是他們個人對人生道路的選擇,應該給予尊重。

他們也心懷不捨,他們說,出家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必須要拋棄人世間所有複雜的感情。

從他們的言語當中,能感覺到他們對父母的不捨,但他們又於不忍中繼續修行,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佛法研究的堅定信念。

他們是一群有思想、有願望的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皈依佛門,教人向上向善,想求得內心清淨,度己度人。與人為善,弘揚佛法,本身就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

每天過著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生活,靜心打坐參禪,潛心修煉佛法,對他們來說,或許是最好的選擇。我們不能用世俗功利的觀念,去評判他們這麼做是值得還是不值得。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人生都會有不同的選擇,說他們自私也好,說他們心狠也罷,我們就默默祝福吧。

人活著,崇尚一種精神,敢於放下雜念做自己喜歡的事,值得敬佩。

30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決心皈依佛門後,如今生活得怎樣了?

3、修建後的雲海寺

他們說:未來,寺廟未來不賣門票,不收香火錢,不從事商業、旅遊活動。

現在他們每天都過得非常的充實。最不捨的還是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把他們養育長大培育他們成才,他們覺得自己實在是不孝,但是對於自己出家的行為仍然不後悔。

為了能滿足更多的信徒學習佛法,於2018年4月啟建雲海寺唸佛中心,總面積400多平方米,與信眾朝拜區隔離,適合信徒清修。

還設計了35間住房,兩人間,衛生設施一應俱全,工程總造價350萬元。建成後可供信徒在此理佛唸經,盪滌心靈。

另外,寺院還建有生活區,方便寺內僧侶的父母暫住,供僧侶們給父母盡孝。

年輕的僧侶們,過著清燈古佛陪伴的清靜生活,遠離俗世的利益紛爭,與佛法相伴,研究並光大佛法。

心裡更多的是對佛的嚮往,在進入寺廟修行以後,他們做到了自己以前做不到的,領會了以前不能領會的,也追求到了自己想追求的。

就如雲海寺的雲卿法師所言,他只有鑽研佛學文化,才能找到人生無限的樂趣,越鑽研越放不下,除了佛法對其他東西都提不起興趣。

雲海寺的研究僧們依舊過著每天唸經打掃,種蔬菜、修佛學的日子。他們還建了生活區供孝順父母,這是不同於傳統僧人的新創舉。

堅持三年五載容易,而如果他們能堅持三五十年的話,那就不說容易了,人們必然會對他們產生尊敬和崇拜。

至於他們最後的生活,或一心向佛,或還俗迴歸,唯願給予尊重。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在做著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正如這30名研究僧皈依佛門這事,他們的舉動不被世人所理解而引發爭論。

有人說他們為了修行,也有人說他們為了逃避。到底他們是為了修行,還是為了逃避?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做了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

有書君覺得應該像有的網友評論的一樣,我們就"各安天命"吧。


也許你還會喜歡以下內容:

有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為什麼一些老年人退休金很高,生活餐飲卻很節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