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馮嘉怡 長安 唐朝 長安十二時辰 深度文娛 2019-08-16
"
"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醜正,燈燃,聖人登樓,攜箭臨風。花萼樓的煌煌燈房,垂映著萬戶熙攘的長安。而繁英之上、遊歌之上,市巷與溝渠之上,卻是穆然沉靜的——聖人的素袍背影,浸入瀲灩的上元夜色,恍若一粒幽潔的恆星。

"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醜正,燈燃,聖人登樓,攜箭臨風。花萼樓的煌煌燈房,垂映著萬戶熙攘的長安。而繁英之上、遊歌之上,市巷與溝渠之上,卻是穆然沉靜的——聖人的素袍背影,浸入瀲灩的上元夜色,恍若一粒幽潔的恆星。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裡,有無數劍戟刃光、窸窣情致,這一幕卻讓人黯然神動。這悠沉的一刻是頗為“點題”的—— 故事內核與情節驅動、前文鋪陳與後繼衝突,這個關於守護與信念的故事,以此為界,徑直指向聖人與長安。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聖人便是長安。他英挺又佝僂、坦蕩又猜忌,遊俠貴胄與叱吒孤膽,璀璨流光與謎團諜影。幾番項莊舞劍、何故白頭如新——這便是詩與血的長安,汙穢又清澈的長安,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長安。

此刻,聖人終與長安“同框”,一念慵怠,一念自得——在聖人的扮演者、知名演員馮嘉怡看來,這正是角色的“雙重底色”——“作為皇帝,他有點偏執,有點天真,當曾經的叱吒風雲不再,英姿就成了妄然痴夢”。

入戲:須臾寂無事,還似一夢中

斜倚扶榻,斂眉似無悲喜;指尖微曲,隨鼓韻擊節——這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開場標誌性情態”。朝堂爭鋒纏鬥,使臣魚貫俯首,聖人指間的微顫節韻,似乎從未止息。斜倚彈指,寥寥幾幀便刻畫出人物個性——漫不經心、不動聲色,倦怠又戲謔,鬆弛又戒備。

看似輕巧的“習慣性動作”,其實歷經仔細的推演、設計與創作。事實上,這也是聖人扮演者馮嘉怡最難忘的表演細節,他笑稱其為“帕金森手”:“一方面,導演要求刻畫人物的年齡感,同時,聖人又喜愛擊鼓、韻律和舞樂,也表現人物愜意隨性的倦態。打出鼓點容易,但六十多歲的鼓點節律,又應該是手指微顫的。”

"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醜正,燈燃,聖人登樓,攜箭臨風。花萼樓的煌煌燈房,垂映著萬戶熙攘的長安。而繁英之上、遊歌之上,市巷與溝渠之上,卻是穆然沉靜的——聖人的素袍背影,浸入瀲灩的上元夜色,恍若一粒幽潔的恆星。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裡,有無數劍戟刃光、窸窣情致,這一幕卻讓人黯然神動。這悠沉的一刻是頗為“點題”的—— 故事內核與情節驅動、前文鋪陳與後繼衝突,這個關於守護與信念的故事,以此為界,徑直指向聖人與長安。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聖人便是長安。他英挺又佝僂、坦蕩又猜忌,遊俠貴胄與叱吒孤膽,璀璨流光與謎團諜影。幾番項莊舞劍、何故白頭如新——這便是詩與血的長安,汙穢又清澈的長安,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長安。

此刻,聖人終與長安“同框”,一念慵怠,一念自得——在聖人的扮演者、知名演員馮嘉怡看來,這正是角色的“雙重底色”——“作為皇帝,他有點偏執,有點天真,當曾經的叱吒風雲不再,英姿就成了妄然痴夢”。

入戲:須臾寂無事,還似一夢中

斜倚扶榻,斂眉似無悲喜;指尖微曲,隨鼓韻擊節——這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開場標誌性情態”。朝堂爭鋒纏鬥,使臣魚貫俯首,聖人指間的微顫節韻,似乎從未止息。斜倚彈指,寥寥幾幀便刻畫出人物個性——漫不經心、不動聲色,倦怠又戲謔,鬆弛又戒備。

看似輕巧的“習慣性動作”,其實歷經仔細的推演、設計與創作。事實上,這也是聖人扮演者馮嘉怡最難忘的表演細節,他笑稱其為“帕金森手”:“一方面,導演要求刻畫人物的年齡感,同時,聖人又喜愛擊鼓、韻律和舞樂,也表現人物愜意隨性的倦態。打出鼓點容易,但六十多歲的鼓點節律,又應該是手指微顫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看到成片時,連馮嘉怡自己都差點認不出這“枯顫的老者指尖”。不過,為了這種“微顫的節律”,馮嘉怡曾頻頻嘗試、幾番挫落。在接受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專訪時,他調侃說,“顫抖的效果,其實是被‘嚇’出來的”,“當時為了表演這個細節非常折騰,反覆幾遍都不行。後來導演說,如果神經質的手抖實在表現不出來,那就換‘手替’吧。”瞬時,羞愧、歉意,混雜著不甘與怯意,頃刻湧上這位“老演員”心頭——“感覺一下子對了,再給一條的時候,‘帕金森感’自然就來了”。應聲而待、自然流溢的諸多細節,不僅在指尖。《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角色塑造是“多維而豐富”的。

"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醜正,燈燃,聖人登樓,攜箭臨風。花萼樓的煌煌燈房,垂映著萬戶熙攘的長安。而繁英之上、遊歌之上,市巷與溝渠之上,卻是穆然沉靜的——聖人的素袍背影,浸入瀲灩的上元夜色,恍若一粒幽潔的恆星。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裡,有無數劍戟刃光、窸窣情致,這一幕卻讓人黯然神動。這悠沉的一刻是頗為“點題”的—— 故事內核與情節驅動、前文鋪陳與後繼衝突,這個關於守護與信念的故事,以此為界,徑直指向聖人與長安。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聖人便是長安。他英挺又佝僂、坦蕩又猜忌,遊俠貴胄與叱吒孤膽,璀璨流光與謎團諜影。幾番項莊舞劍、何故白頭如新——這便是詩與血的長安,汙穢又清澈的長安,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長安。

此刻,聖人終與長安“同框”,一念慵怠,一念自得——在聖人的扮演者、知名演員馮嘉怡看來,這正是角色的“雙重底色”——“作為皇帝,他有點偏執,有點天真,當曾經的叱吒風雲不再,英姿就成了妄然痴夢”。

入戲:須臾寂無事,還似一夢中

斜倚扶榻,斂眉似無悲喜;指尖微曲,隨鼓韻擊節——這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開場標誌性情態”。朝堂爭鋒纏鬥,使臣魚貫俯首,聖人指間的微顫節韻,似乎從未止息。斜倚彈指,寥寥幾幀便刻畫出人物個性——漫不經心、不動聲色,倦怠又戲謔,鬆弛又戒備。

看似輕巧的“習慣性動作”,其實歷經仔細的推演、設計與創作。事實上,這也是聖人扮演者馮嘉怡最難忘的表演細節,他笑稱其為“帕金森手”:“一方面,導演要求刻畫人物的年齡感,同時,聖人又喜愛擊鼓、韻律和舞樂,也表現人物愜意隨性的倦態。打出鼓點容易,但六十多歲的鼓點節律,又應該是手指微顫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看到成片時,連馮嘉怡自己都差點認不出這“枯顫的老者指尖”。不過,為了這種“微顫的節律”,馮嘉怡曾頻頻嘗試、幾番挫落。在接受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專訪時,他調侃說,“顫抖的效果,其實是被‘嚇’出來的”,“當時為了表演這個細節非常折騰,反覆幾遍都不行。後來導演說,如果神經質的手抖實在表現不出來,那就換‘手替’吧。”瞬時,羞愧、歉意,混雜著不甘與怯意,頃刻湧上這位“老演員”心頭——“感覺一下子對了,再給一條的時候,‘帕金森感’自然就來了”。應聲而待、自然流溢的諸多細節,不僅在指尖。《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角色塑造是“多維而豐富”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諱莫如深——朝堂上,林相與太子兩派攀咬推諉時,聖人並無左右顧盼,在矚目與遊離之間,在俯仰與踱步之間,瞬斂怒意、意味深長。

他疲憊倦怠——何執政斥責皇帝推卸責任,聖人蹣跚而上,倚坐龍椅,他依舊沒能坐得挺拔:“朕老了,韶華必逝,煉丹求道也難保萬年長青“,蹙眉時似有哽咽。

"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醜正,燈燃,聖人登樓,攜箭臨風。花萼樓的煌煌燈房,垂映著萬戶熙攘的長安。而繁英之上、遊歌之上,市巷與溝渠之上,卻是穆然沉靜的——聖人的素袍背影,浸入瀲灩的上元夜色,恍若一粒幽潔的恆星。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裡,有無數劍戟刃光、窸窣情致,這一幕卻讓人黯然神動。這悠沉的一刻是頗為“點題”的—— 故事內核與情節驅動、前文鋪陳與後繼衝突,這個關於守護與信念的故事,以此為界,徑直指向聖人與長安。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聖人便是長安。他英挺又佝僂、坦蕩又猜忌,遊俠貴胄與叱吒孤膽,璀璨流光與謎團諜影。幾番項莊舞劍、何故白頭如新——這便是詩與血的長安,汙穢又清澈的長安,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長安。

此刻,聖人終與長安“同框”,一念慵怠,一念自得——在聖人的扮演者、知名演員馮嘉怡看來,這正是角色的“雙重底色”——“作為皇帝,他有點偏執,有點天真,當曾經的叱吒風雲不再,英姿就成了妄然痴夢”。

入戲:須臾寂無事,還似一夢中

斜倚扶榻,斂眉似無悲喜;指尖微曲,隨鼓韻擊節——這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開場標誌性情態”。朝堂爭鋒纏鬥,使臣魚貫俯首,聖人指間的微顫節韻,似乎從未止息。斜倚彈指,寥寥幾幀便刻畫出人物個性——漫不經心、不動聲色,倦怠又戲謔,鬆弛又戒備。

看似輕巧的“習慣性動作”,其實歷經仔細的推演、設計與創作。事實上,這也是聖人扮演者馮嘉怡最難忘的表演細節,他笑稱其為“帕金森手”:“一方面,導演要求刻畫人物的年齡感,同時,聖人又喜愛擊鼓、韻律和舞樂,也表現人物愜意隨性的倦態。打出鼓點容易,但六十多歲的鼓點節律,又應該是手指微顫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看到成片時,連馮嘉怡自己都差點認不出這“枯顫的老者指尖”。不過,為了這種“微顫的節律”,馮嘉怡曾頻頻嘗試、幾番挫落。在接受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專訪時,他調侃說,“顫抖的效果,其實是被‘嚇’出來的”,“當時為了表演這個細節非常折騰,反覆幾遍都不行。後來導演說,如果神經質的手抖實在表現不出來,那就換‘手替’吧。”瞬時,羞愧、歉意,混雜著不甘與怯意,頃刻湧上這位“老演員”心頭——“感覺一下子對了,再給一條的時候,‘帕金森感’自然就來了”。應聲而待、自然流溢的諸多細節,不僅在指尖。《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角色塑造是“多維而豐富”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諱莫如深——朝堂上,林相與太子兩派攀咬推諉時,聖人並無左右顧盼,在矚目與遊離之間,在俯仰與踱步之間,瞬斂怒意、意味深長。

他疲憊倦怠——何執政斥責皇帝推卸責任,聖人蹣跚而上,倚坐龍椅,他依舊沒能坐得挺拔:“朕老了,韶華必逝,煉丹求道也難保萬年長青“,蹙眉時似有哽咽。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擅慣猜忌——聖人決意在宴席上廢了太子,宴席菜名為“江山”,群臣驚愕,太子踟躕,伸手是篡位,躲閃是抗旨。聖人遙遙道:“朕的江山,今天就和你們分了吧”,滿心是制衡、城府、詭譎謀略。

他自得而驕傲——“我是大唐聖人,我造長安盛世,讓大唐人口倍增,律法經濟、天文數術、詩畫匠造,無不引萬國寰宇驚歎。我賜外邦一個織造圖樣,他們舉國歡慶,高掛廟堂。衰在何處?”即便卸下黃袍蟒帶,依舊篤信自己能“庇佑四海萬民”。

他仍是一位父親——太子追問:“父親心中,兒和右相,誰對大唐更有用?”,聖人似無遲疑,脫口吼道:“是林相!”然而,這位曾弒三子的皇帝,也許並非絕情。怒斥太子時,他鬚髯微顫,仍有舐犢之情。

"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醜正,燈燃,聖人登樓,攜箭臨風。花萼樓的煌煌燈房,垂映著萬戶熙攘的長安。而繁英之上、遊歌之上,市巷與溝渠之上,卻是穆然沉靜的——聖人的素袍背影,浸入瀲灩的上元夜色,恍若一粒幽潔的恆星。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裡,有無數劍戟刃光、窸窣情致,這一幕卻讓人黯然神動。這悠沉的一刻是頗為“點題”的—— 故事內核與情節驅動、前文鋪陳與後繼衝突,這個關於守護與信念的故事,以此為界,徑直指向聖人與長安。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聖人便是長安。他英挺又佝僂、坦蕩又猜忌,遊俠貴胄與叱吒孤膽,璀璨流光與謎團諜影。幾番項莊舞劍、何故白頭如新——這便是詩與血的長安,汙穢又清澈的長安,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長安。

此刻,聖人終與長安“同框”,一念慵怠,一念自得——在聖人的扮演者、知名演員馮嘉怡看來,這正是角色的“雙重底色”——“作為皇帝,他有點偏執,有點天真,當曾經的叱吒風雲不再,英姿就成了妄然痴夢”。

入戲:須臾寂無事,還似一夢中

斜倚扶榻,斂眉似無悲喜;指尖微曲,隨鼓韻擊節——這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開場標誌性情態”。朝堂爭鋒纏鬥,使臣魚貫俯首,聖人指間的微顫節韻,似乎從未止息。斜倚彈指,寥寥幾幀便刻畫出人物個性——漫不經心、不動聲色,倦怠又戲謔,鬆弛又戒備。

看似輕巧的“習慣性動作”,其實歷經仔細的推演、設計與創作。事實上,這也是聖人扮演者馮嘉怡最難忘的表演細節,他笑稱其為“帕金森手”:“一方面,導演要求刻畫人物的年齡感,同時,聖人又喜愛擊鼓、韻律和舞樂,也表現人物愜意隨性的倦態。打出鼓點容易,但六十多歲的鼓點節律,又應該是手指微顫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看到成片時,連馮嘉怡自己都差點認不出這“枯顫的老者指尖”。不過,為了這種“微顫的節律”,馮嘉怡曾頻頻嘗試、幾番挫落。在接受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專訪時,他調侃說,“顫抖的效果,其實是被‘嚇’出來的”,“當時為了表演這個細節非常折騰,反覆幾遍都不行。後來導演說,如果神經質的手抖實在表現不出來,那就換‘手替’吧。”瞬時,羞愧、歉意,混雜著不甘與怯意,頃刻湧上這位“老演員”心頭——“感覺一下子對了,再給一條的時候,‘帕金森感’自然就來了”。應聲而待、自然流溢的諸多細節,不僅在指尖。《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角色塑造是“多維而豐富”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諱莫如深——朝堂上,林相與太子兩派攀咬推諉時,聖人並無左右顧盼,在矚目與遊離之間,在俯仰與踱步之間,瞬斂怒意、意味深長。

他疲憊倦怠——何執政斥責皇帝推卸責任,聖人蹣跚而上,倚坐龍椅,他依舊沒能坐得挺拔:“朕老了,韶華必逝,煉丹求道也難保萬年長青“,蹙眉時似有哽咽。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擅慣猜忌——聖人決意在宴席上廢了太子,宴席菜名為“江山”,群臣驚愕,太子踟躕,伸手是篡位,躲閃是抗旨。聖人遙遙道:“朕的江山,今天就和你們分了吧”,滿心是制衡、城府、詭譎謀略。

他自得而驕傲——“我是大唐聖人,我造長安盛世,讓大唐人口倍增,律法經濟、天文數術、詩畫匠造,無不引萬國寰宇驚歎。我賜外邦一個織造圖樣,他們舉國歡慶,高掛廟堂。衰在何處?”即便卸下黃袍蟒帶,依舊篤信自己能“庇佑四海萬民”。

他仍是一位父親——太子追問:“父親心中,兒和右相,誰對大唐更有用?”,聖人似無遲疑,脫口吼道:“是林相!”然而,這位曾弒三子的皇帝,也許並非絕情。怒斥太子時,他鬚髯微顫,仍有舐犢之情。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豐富的表演層次源於對細節的揣摩,馮嘉怡對深度文娛說:“當一個皇帝失去權力、流落民間,他乞討、捱揍,甚至鑽入農家圈舍,卻依舊天真地篤信自己高高在上。觀眾常見的帝王角色都是英姿勃發的,而這個‘聖人’的‘英姿’雖然仍然留存在形體、眼神中,但其實已經是一種妄想。他是千古一帝,又是惶惶不安的。從第一階段的運籌帷幄,到第二階段被現實擊倒打懵,再到第三階段的清醒卻無能為力。社會沉淪,他卻還活在夢幻裡。”由此看來,似乎很難簡單斷言這個“皇帝”的“人格魅力”。

"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醜正,燈燃,聖人登樓,攜箭臨風。花萼樓的煌煌燈房,垂映著萬戶熙攘的長安。而繁英之上、遊歌之上,市巷與溝渠之上,卻是穆然沉靜的——聖人的素袍背影,浸入瀲灩的上元夜色,恍若一粒幽潔的恆星。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裡,有無數劍戟刃光、窸窣情致,這一幕卻讓人黯然神動。這悠沉的一刻是頗為“點題”的—— 故事內核與情節驅動、前文鋪陳與後繼衝突,這個關於守護與信念的故事,以此為界,徑直指向聖人與長安。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聖人便是長安。他英挺又佝僂、坦蕩又猜忌,遊俠貴胄與叱吒孤膽,璀璨流光與謎團諜影。幾番項莊舞劍、何故白頭如新——這便是詩與血的長安,汙穢又清澈的長安,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長安。

此刻,聖人終與長安“同框”,一念慵怠,一念自得——在聖人的扮演者、知名演員馮嘉怡看來,這正是角色的“雙重底色”——“作為皇帝,他有點偏執,有點天真,當曾經的叱吒風雲不再,英姿就成了妄然痴夢”。

入戲:須臾寂無事,還似一夢中

斜倚扶榻,斂眉似無悲喜;指尖微曲,隨鼓韻擊節——這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開場標誌性情態”。朝堂爭鋒纏鬥,使臣魚貫俯首,聖人指間的微顫節韻,似乎從未止息。斜倚彈指,寥寥幾幀便刻畫出人物個性——漫不經心、不動聲色,倦怠又戲謔,鬆弛又戒備。

看似輕巧的“習慣性動作”,其實歷經仔細的推演、設計與創作。事實上,這也是聖人扮演者馮嘉怡最難忘的表演細節,他笑稱其為“帕金森手”:“一方面,導演要求刻畫人物的年齡感,同時,聖人又喜愛擊鼓、韻律和舞樂,也表現人物愜意隨性的倦態。打出鼓點容易,但六十多歲的鼓點節律,又應該是手指微顫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看到成片時,連馮嘉怡自己都差點認不出這“枯顫的老者指尖”。不過,為了這種“微顫的節律”,馮嘉怡曾頻頻嘗試、幾番挫落。在接受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專訪時,他調侃說,“顫抖的效果,其實是被‘嚇’出來的”,“當時為了表演這個細節非常折騰,反覆幾遍都不行。後來導演說,如果神經質的手抖實在表現不出來,那就換‘手替’吧。”瞬時,羞愧、歉意,混雜著不甘與怯意,頃刻湧上這位“老演員”心頭——“感覺一下子對了,再給一條的時候,‘帕金森感’自然就來了”。應聲而待、自然流溢的諸多細節,不僅在指尖。《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角色塑造是“多維而豐富”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諱莫如深——朝堂上,林相與太子兩派攀咬推諉時,聖人並無左右顧盼,在矚目與遊離之間,在俯仰與踱步之間,瞬斂怒意、意味深長。

他疲憊倦怠——何執政斥責皇帝推卸責任,聖人蹣跚而上,倚坐龍椅,他依舊沒能坐得挺拔:“朕老了,韶華必逝,煉丹求道也難保萬年長青“,蹙眉時似有哽咽。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擅慣猜忌——聖人決意在宴席上廢了太子,宴席菜名為“江山”,群臣驚愕,太子踟躕,伸手是篡位,躲閃是抗旨。聖人遙遙道:“朕的江山,今天就和你們分了吧”,滿心是制衡、城府、詭譎謀略。

他自得而驕傲——“我是大唐聖人,我造長安盛世,讓大唐人口倍增,律法經濟、天文數術、詩畫匠造,無不引萬國寰宇驚歎。我賜外邦一個織造圖樣,他們舉國歡慶,高掛廟堂。衰在何處?”即便卸下黃袍蟒帶,依舊篤信自己能“庇佑四海萬民”。

他仍是一位父親——太子追問:“父親心中,兒和右相,誰對大唐更有用?”,聖人似無遲疑,脫口吼道:“是林相!”然而,這位曾弒三子的皇帝,也許並非絕情。怒斥太子時,他鬚髯微顫,仍有舐犢之情。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豐富的表演層次源於對細節的揣摩,馮嘉怡對深度文娛說:“當一個皇帝失去權力、流落民間,他乞討、捱揍,甚至鑽入農家圈舍,卻依舊天真地篤信自己高高在上。觀眾常見的帝王角色都是英姿勃發的,而這個‘聖人’的‘英姿’雖然仍然留存在形體、眼神中,但其實已經是一種妄想。他是千古一帝,又是惶惶不安的。從第一階段的運籌帷幄,到第二階段被現實擊倒打懵,再到第三階段的清醒卻無能為力。社會沉淪,他卻還活在夢幻裡。”由此看來,似乎很難簡單斷言這個“皇帝”的“人格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對馮嘉怡而言,“入戲”的基礎“首先是理解人物,然後融會貫通”。從史料、劇本、與導演的討論切磋,為了研究人物信息、塑造飽滿形象,馮嘉怡仔細揣摩了“聖人的前世今生”——“做為皇子,他年少顛沛、廣結從遊,經歷宮幃殺戮、掣肘背叛。從被冷落、遭流放,到征戰、奪位,聖人曾是英武果決、勵精圖治的盛世君主。當國號從開元改為天寶,年老的聖人卻變得疲憊、自大、多疑,像一個神神叨叨的‘老小孩’。”

幕後:表演是遺憾的藝術

勾出輪廓、皺紋,粘上頭套、眉毛、鬍髯,“聖人款”老年扮相的上妝過程起碼要一個半小時。為了彌合“偏離大眾認知模板的帝王”與自身個性之間的反差,外貌氣質的“形似”尤為關鍵。“裝扮非常細緻,光是鬍鬚就要分為中胡、子胡、下胡,還要往臉上甩泥”——談及“老年妝”扮相的故事,馮嘉怡對深度文娛笑言,簡直是“化妝間版”變形計。在劇組,尷尬小故事接連上演——妝後熱絡聊天,卸妝卻是“相見不相識”。

"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醜正,燈燃,聖人登樓,攜箭臨風。花萼樓的煌煌燈房,垂映著萬戶熙攘的長安。而繁英之上、遊歌之上,市巷與溝渠之上,卻是穆然沉靜的——聖人的素袍背影,浸入瀲灩的上元夜色,恍若一粒幽潔的恆星。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裡,有無數劍戟刃光、窸窣情致,這一幕卻讓人黯然神動。這悠沉的一刻是頗為“點題”的—— 故事內核與情節驅動、前文鋪陳與後繼衝突,這個關於守護與信念的故事,以此為界,徑直指向聖人與長安。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聖人便是長安。他英挺又佝僂、坦蕩又猜忌,遊俠貴胄與叱吒孤膽,璀璨流光與謎團諜影。幾番項莊舞劍、何故白頭如新——這便是詩與血的長安,汙穢又清澈的長安,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長安。

此刻,聖人終與長安“同框”,一念慵怠,一念自得——在聖人的扮演者、知名演員馮嘉怡看來,這正是角色的“雙重底色”——“作為皇帝,他有點偏執,有點天真,當曾經的叱吒風雲不再,英姿就成了妄然痴夢”。

入戲:須臾寂無事,還似一夢中

斜倚扶榻,斂眉似無悲喜;指尖微曲,隨鼓韻擊節——這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開場標誌性情態”。朝堂爭鋒纏鬥,使臣魚貫俯首,聖人指間的微顫節韻,似乎從未止息。斜倚彈指,寥寥幾幀便刻畫出人物個性——漫不經心、不動聲色,倦怠又戲謔,鬆弛又戒備。

看似輕巧的“習慣性動作”,其實歷經仔細的推演、設計與創作。事實上,這也是聖人扮演者馮嘉怡最難忘的表演細節,他笑稱其為“帕金森手”:“一方面,導演要求刻畫人物的年齡感,同時,聖人又喜愛擊鼓、韻律和舞樂,也表現人物愜意隨性的倦態。打出鼓點容易,但六十多歲的鼓點節律,又應該是手指微顫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看到成片時,連馮嘉怡自己都差點認不出這“枯顫的老者指尖”。不過,為了這種“微顫的節律”,馮嘉怡曾頻頻嘗試、幾番挫落。在接受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專訪時,他調侃說,“顫抖的效果,其實是被‘嚇’出來的”,“當時為了表演這個細節非常折騰,反覆幾遍都不行。後來導演說,如果神經質的手抖實在表現不出來,那就換‘手替’吧。”瞬時,羞愧、歉意,混雜著不甘與怯意,頃刻湧上這位“老演員”心頭——“感覺一下子對了,再給一條的時候,‘帕金森感’自然就來了”。應聲而待、自然流溢的諸多細節,不僅在指尖。《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角色塑造是“多維而豐富”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諱莫如深——朝堂上,林相與太子兩派攀咬推諉時,聖人並無左右顧盼,在矚目與遊離之間,在俯仰與踱步之間,瞬斂怒意、意味深長。

他疲憊倦怠——何執政斥責皇帝推卸責任,聖人蹣跚而上,倚坐龍椅,他依舊沒能坐得挺拔:“朕老了,韶華必逝,煉丹求道也難保萬年長青“,蹙眉時似有哽咽。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擅慣猜忌——聖人決意在宴席上廢了太子,宴席菜名為“江山”,群臣驚愕,太子踟躕,伸手是篡位,躲閃是抗旨。聖人遙遙道:“朕的江山,今天就和你們分了吧”,滿心是制衡、城府、詭譎謀略。

他自得而驕傲——“我是大唐聖人,我造長安盛世,讓大唐人口倍增,律法經濟、天文數術、詩畫匠造,無不引萬國寰宇驚歎。我賜外邦一個織造圖樣,他們舉國歡慶,高掛廟堂。衰在何處?”即便卸下黃袍蟒帶,依舊篤信自己能“庇佑四海萬民”。

他仍是一位父親——太子追問:“父親心中,兒和右相,誰對大唐更有用?”,聖人似無遲疑,脫口吼道:“是林相!”然而,這位曾弒三子的皇帝,也許並非絕情。怒斥太子時,他鬚髯微顫,仍有舐犢之情。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豐富的表演層次源於對細節的揣摩,馮嘉怡對深度文娛說:“當一個皇帝失去權力、流落民間,他乞討、捱揍,甚至鑽入農家圈舍,卻依舊天真地篤信自己高高在上。觀眾常見的帝王角色都是英姿勃發的,而這個‘聖人’的‘英姿’雖然仍然留存在形體、眼神中,但其實已經是一種妄想。他是千古一帝,又是惶惶不安的。從第一階段的運籌帷幄,到第二階段被現實擊倒打懵,再到第三階段的清醒卻無能為力。社會沉淪,他卻還活在夢幻裡。”由此看來,似乎很難簡單斷言這個“皇帝”的“人格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對馮嘉怡而言,“入戲”的基礎“首先是理解人物,然後融會貫通”。從史料、劇本、與導演的討論切磋,為了研究人物信息、塑造飽滿形象,馮嘉怡仔細揣摩了“聖人的前世今生”——“做為皇子,他年少顛沛、廣結從遊,經歷宮幃殺戮、掣肘背叛。從被冷落、遭流放,到征戰、奪位,聖人曾是英武果決、勵精圖治的盛世君主。當國號從開元改為天寶,年老的聖人卻變得疲憊、自大、多疑,像一個神神叨叨的‘老小孩’。”

幕後:表演是遺憾的藝術

勾出輪廓、皺紋,粘上頭套、眉毛、鬍髯,“聖人款”老年扮相的上妝過程起碼要一個半小時。為了彌合“偏離大眾認知模板的帝王”與自身個性之間的反差,外貌氣質的“形似”尤為關鍵。“裝扮非常細緻,光是鬍鬚就要分為中胡、子胡、下胡,還要往臉上甩泥”——談及“老年妝”扮相的故事,馮嘉怡對深度文娛笑言,簡直是“化妝間版”變形計。在劇組,尷尬小故事接連上演——妝後熱絡聊天,卸妝卻是“相見不相識”。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人物的外貌神色又與“心理共情”相關,演出前,馮嘉怡與導演反覆揣摩商議,最終將劇中聖人的“外顯年歲”定位於“有倦態的老人” ——“有人說,聖人這時候還很年輕,從畫像上看依舊滿頭黑髮,是個俊朗的中年人。但我和導演不太認同這個判斷,古代人與現代人的年齡標尺不同,人物的年齡設定要反映他的氣質、神貌。而劇中曾開闢盛世的聖人,處於倦意難掩的年紀,因此會一直思考‘國家的未來向何處去’這類問題。”

初涉“帝王”角色,馮嘉怡坦言,“對於皇帝形象,陳寶國、焦晁、陳道明、張國立等許多前輩老師的塑造與表演珠玉在前。這首先得益於演員的個人魅力,其次是劇情結構的支撐,事實上,好劇本就像一個優質平臺,讓演員充分展現創作魅力。”

"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醜正,燈燃,聖人登樓,攜箭臨風。花萼樓的煌煌燈房,垂映著萬戶熙攘的長安。而繁英之上、遊歌之上,市巷與溝渠之上,卻是穆然沉靜的——聖人的素袍背影,浸入瀲灩的上元夜色,恍若一粒幽潔的恆星。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裡,有無數劍戟刃光、窸窣情致,這一幕卻讓人黯然神動。這悠沉的一刻是頗為“點題”的—— 故事內核與情節驅動、前文鋪陳與後繼衝突,這個關於守護與信念的故事,以此為界,徑直指向聖人與長安。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聖人便是長安。他英挺又佝僂、坦蕩又猜忌,遊俠貴胄與叱吒孤膽,璀璨流光與謎團諜影。幾番項莊舞劍、何故白頭如新——這便是詩與血的長安,汙穢又清澈的長安,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長安。

此刻,聖人終與長安“同框”,一念慵怠,一念自得——在聖人的扮演者、知名演員馮嘉怡看來,這正是角色的“雙重底色”——“作為皇帝,他有點偏執,有點天真,當曾經的叱吒風雲不再,英姿就成了妄然痴夢”。

入戲:須臾寂無事,還似一夢中

斜倚扶榻,斂眉似無悲喜;指尖微曲,隨鼓韻擊節——這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開場標誌性情態”。朝堂爭鋒纏鬥,使臣魚貫俯首,聖人指間的微顫節韻,似乎從未止息。斜倚彈指,寥寥幾幀便刻畫出人物個性——漫不經心、不動聲色,倦怠又戲謔,鬆弛又戒備。

看似輕巧的“習慣性動作”,其實歷經仔細的推演、設計與創作。事實上,這也是聖人扮演者馮嘉怡最難忘的表演細節,他笑稱其為“帕金森手”:“一方面,導演要求刻畫人物的年齡感,同時,聖人又喜愛擊鼓、韻律和舞樂,也表現人物愜意隨性的倦態。打出鼓點容易,但六十多歲的鼓點節律,又應該是手指微顫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看到成片時,連馮嘉怡自己都差點認不出這“枯顫的老者指尖”。不過,為了這種“微顫的節律”,馮嘉怡曾頻頻嘗試、幾番挫落。在接受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專訪時,他調侃說,“顫抖的效果,其實是被‘嚇’出來的”,“當時為了表演這個細節非常折騰,反覆幾遍都不行。後來導演說,如果神經質的手抖實在表現不出來,那就換‘手替’吧。”瞬時,羞愧、歉意,混雜著不甘與怯意,頃刻湧上這位“老演員”心頭——“感覺一下子對了,再給一條的時候,‘帕金森感’自然就來了”。應聲而待、自然流溢的諸多細節,不僅在指尖。《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角色塑造是“多維而豐富”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諱莫如深——朝堂上,林相與太子兩派攀咬推諉時,聖人並無左右顧盼,在矚目與遊離之間,在俯仰與踱步之間,瞬斂怒意、意味深長。

他疲憊倦怠——何執政斥責皇帝推卸責任,聖人蹣跚而上,倚坐龍椅,他依舊沒能坐得挺拔:“朕老了,韶華必逝,煉丹求道也難保萬年長青“,蹙眉時似有哽咽。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擅慣猜忌——聖人決意在宴席上廢了太子,宴席菜名為“江山”,群臣驚愕,太子踟躕,伸手是篡位,躲閃是抗旨。聖人遙遙道:“朕的江山,今天就和你們分了吧”,滿心是制衡、城府、詭譎謀略。

他自得而驕傲——“我是大唐聖人,我造長安盛世,讓大唐人口倍增,律法經濟、天文數術、詩畫匠造,無不引萬國寰宇驚歎。我賜外邦一個織造圖樣,他們舉國歡慶,高掛廟堂。衰在何處?”即便卸下黃袍蟒帶,依舊篤信自己能“庇佑四海萬民”。

他仍是一位父親——太子追問:“父親心中,兒和右相,誰對大唐更有用?”,聖人似無遲疑,脫口吼道:“是林相!”然而,這位曾弒三子的皇帝,也許並非絕情。怒斥太子時,他鬚髯微顫,仍有舐犢之情。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豐富的表演層次源於對細節的揣摩,馮嘉怡對深度文娛說:“當一個皇帝失去權力、流落民間,他乞討、捱揍,甚至鑽入農家圈舍,卻依舊天真地篤信自己高高在上。觀眾常見的帝王角色都是英姿勃發的,而這個‘聖人’的‘英姿’雖然仍然留存在形體、眼神中,但其實已經是一種妄想。他是千古一帝,又是惶惶不安的。從第一階段的運籌帷幄,到第二階段被現實擊倒打懵,再到第三階段的清醒卻無能為力。社會沉淪,他卻還活在夢幻裡。”由此看來,似乎很難簡單斷言這個“皇帝”的“人格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對馮嘉怡而言,“入戲”的基礎“首先是理解人物,然後融會貫通”。從史料、劇本、與導演的討論切磋,為了研究人物信息、塑造飽滿形象,馮嘉怡仔細揣摩了“聖人的前世今生”——“做為皇子,他年少顛沛、廣結從遊,經歷宮幃殺戮、掣肘背叛。從被冷落、遭流放,到征戰、奪位,聖人曾是英武果決、勵精圖治的盛世君主。當國號從開元改為天寶,年老的聖人卻變得疲憊、自大、多疑,像一個神神叨叨的‘老小孩’。”

幕後:表演是遺憾的藝術

勾出輪廓、皺紋,粘上頭套、眉毛、鬍髯,“聖人款”老年扮相的上妝過程起碼要一個半小時。為了彌合“偏離大眾認知模板的帝王”與自身個性之間的反差,外貌氣質的“形似”尤為關鍵。“裝扮非常細緻,光是鬍鬚就要分為中胡、子胡、下胡,還要往臉上甩泥”——談及“老年妝”扮相的故事,馮嘉怡對深度文娛笑言,簡直是“化妝間版”變形計。在劇組,尷尬小故事接連上演——妝後熱絡聊天,卸妝卻是“相見不相識”。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人物的外貌神色又與“心理共情”相關,演出前,馮嘉怡與導演反覆揣摩商議,最終將劇中聖人的“外顯年歲”定位於“有倦態的老人” ——“有人說,聖人這時候還很年輕,從畫像上看依舊滿頭黑髮,是個俊朗的中年人。但我和導演不太認同這個判斷,古代人與現代人的年齡標尺不同,人物的年齡設定要反映他的氣質、神貌。而劇中曾開闢盛世的聖人,處於倦意難掩的年紀,因此會一直思考‘國家的未來向何處去’這類問題。”

初涉“帝王”角色,馮嘉怡坦言,“對於皇帝形象,陳寶國、焦晁、陳道明、張國立等許多前輩老師的塑造與表演珠玉在前。這首先得益於演員的個人魅力,其次是劇情結構的支撐,事實上,好劇本就像一個優質平臺,讓演員充分展現創作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在《長安十二時辰》之前,《雙面膠》中的黑心醫生譚一刀、《蝸居》中的商人陳寺福、《幸福保衛戰》中的於連海、《金牌律師》中的黃大亨、《我的特工爺爺》中的黑幫老大......馮嘉怡的“角色標籤”常常是“反派”、“老闆”、“詭譎高僧”。對於融入特定角色這件事,他自有心得:“演員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

"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醜正,燈燃,聖人登樓,攜箭臨風。花萼樓的煌煌燈房,垂映著萬戶熙攘的長安。而繁英之上、遊歌之上,市巷與溝渠之上,卻是穆然沉靜的——聖人的素袍背影,浸入瀲灩的上元夜色,恍若一粒幽潔的恆星。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裡,有無數劍戟刃光、窸窣情致,這一幕卻讓人黯然神動。這悠沉的一刻是頗為“點題”的—— 故事內核與情節驅動、前文鋪陳與後繼衝突,這個關於守護與信念的故事,以此為界,徑直指向聖人與長安。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聖人便是長安。他英挺又佝僂、坦蕩又猜忌,遊俠貴胄與叱吒孤膽,璀璨流光與謎團諜影。幾番項莊舞劍、何故白頭如新——這便是詩與血的長安,汙穢又清澈的長安,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長安。

此刻,聖人終與長安“同框”,一念慵怠,一念自得——在聖人的扮演者、知名演員馮嘉怡看來,這正是角色的“雙重底色”——“作為皇帝,他有點偏執,有點天真,當曾經的叱吒風雲不再,英姿就成了妄然痴夢”。

入戲:須臾寂無事,還似一夢中

斜倚扶榻,斂眉似無悲喜;指尖微曲,隨鼓韻擊節——這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開場標誌性情態”。朝堂爭鋒纏鬥,使臣魚貫俯首,聖人指間的微顫節韻,似乎從未止息。斜倚彈指,寥寥幾幀便刻畫出人物個性——漫不經心、不動聲色,倦怠又戲謔,鬆弛又戒備。

看似輕巧的“習慣性動作”,其實歷經仔細的推演、設計與創作。事實上,這也是聖人扮演者馮嘉怡最難忘的表演細節,他笑稱其為“帕金森手”:“一方面,導演要求刻畫人物的年齡感,同時,聖人又喜愛擊鼓、韻律和舞樂,也表現人物愜意隨性的倦態。打出鼓點容易,但六十多歲的鼓點節律,又應該是手指微顫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看到成片時,連馮嘉怡自己都差點認不出這“枯顫的老者指尖”。不過,為了這種“微顫的節律”,馮嘉怡曾頻頻嘗試、幾番挫落。在接受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專訪時,他調侃說,“顫抖的效果,其實是被‘嚇’出來的”,“當時為了表演這個細節非常折騰,反覆幾遍都不行。後來導演說,如果神經質的手抖實在表現不出來,那就換‘手替’吧。”瞬時,羞愧、歉意,混雜著不甘與怯意,頃刻湧上這位“老演員”心頭——“感覺一下子對了,再給一條的時候,‘帕金森感’自然就來了”。應聲而待、自然流溢的諸多細節,不僅在指尖。《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角色塑造是“多維而豐富”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諱莫如深——朝堂上,林相與太子兩派攀咬推諉時,聖人並無左右顧盼,在矚目與遊離之間,在俯仰與踱步之間,瞬斂怒意、意味深長。

他疲憊倦怠——何執政斥責皇帝推卸責任,聖人蹣跚而上,倚坐龍椅,他依舊沒能坐得挺拔:“朕老了,韶華必逝,煉丹求道也難保萬年長青“,蹙眉時似有哽咽。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擅慣猜忌——聖人決意在宴席上廢了太子,宴席菜名為“江山”,群臣驚愕,太子踟躕,伸手是篡位,躲閃是抗旨。聖人遙遙道:“朕的江山,今天就和你們分了吧”,滿心是制衡、城府、詭譎謀略。

他自得而驕傲——“我是大唐聖人,我造長安盛世,讓大唐人口倍增,律法經濟、天文數術、詩畫匠造,無不引萬國寰宇驚歎。我賜外邦一個織造圖樣,他們舉國歡慶,高掛廟堂。衰在何處?”即便卸下黃袍蟒帶,依舊篤信自己能“庇佑四海萬民”。

他仍是一位父親——太子追問:“父親心中,兒和右相,誰對大唐更有用?”,聖人似無遲疑,脫口吼道:“是林相!”然而,這位曾弒三子的皇帝,也許並非絕情。怒斥太子時,他鬚髯微顫,仍有舐犢之情。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豐富的表演層次源於對細節的揣摩,馮嘉怡對深度文娛說:“當一個皇帝失去權力、流落民間,他乞討、捱揍,甚至鑽入農家圈舍,卻依舊天真地篤信自己高高在上。觀眾常見的帝王角色都是英姿勃發的,而這個‘聖人’的‘英姿’雖然仍然留存在形體、眼神中,但其實已經是一種妄想。他是千古一帝,又是惶惶不安的。從第一階段的運籌帷幄,到第二階段被現實擊倒打懵,再到第三階段的清醒卻無能為力。社會沉淪,他卻還活在夢幻裡。”由此看來,似乎很難簡單斷言這個“皇帝”的“人格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對馮嘉怡而言,“入戲”的基礎“首先是理解人物,然後融會貫通”。從史料、劇本、與導演的討論切磋,為了研究人物信息、塑造飽滿形象,馮嘉怡仔細揣摩了“聖人的前世今生”——“做為皇子,他年少顛沛、廣結從遊,經歷宮幃殺戮、掣肘背叛。從被冷落、遭流放,到征戰、奪位,聖人曾是英武果決、勵精圖治的盛世君主。當國號從開元改為天寶,年老的聖人卻變得疲憊、自大、多疑,像一個神神叨叨的‘老小孩’。”

幕後:表演是遺憾的藝術

勾出輪廓、皺紋,粘上頭套、眉毛、鬍髯,“聖人款”老年扮相的上妝過程起碼要一個半小時。為了彌合“偏離大眾認知模板的帝王”與自身個性之間的反差,外貌氣質的“形似”尤為關鍵。“裝扮非常細緻,光是鬍鬚就要分為中胡、子胡、下胡,還要往臉上甩泥”——談及“老年妝”扮相的故事,馮嘉怡對深度文娛笑言,簡直是“化妝間版”變形計。在劇組,尷尬小故事接連上演——妝後熱絡聊天,卸妝卻是“相見不相識”。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人物的外貌神色又與“心理共情”相關,演出前,馮嘉怡與導演反覆揣摩商議,最終將劇中聖人的“外顯年歲”定位於“有倦態的老人” ——“有人說,聖人這時候還很年輕,從畫像上看依舊滿頭黑髮,是個俊朗的中年人。但我和導演不太認同這個判斷,古代人與現代人的年齡標尺不同,人物的年齡設定要反映他的氣質、神貌。而劇中曾開闢盛世的聖人,處於倦意難掩的年紀,因此會一直思考‘國家的未來向何處去’這類問題。”

初涉“帝王”角色,馮嘉怡坦言,“對於皇帝形象,陳寶國、焦晁、陳道明、張國立等許多前輩老師的塑造與表演珠玉在前。這首先得益於演員的個人魅力,其次是劇情結構的支撐,事實上,好劇本就像一個優質平臺,讓演員充分展現創作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在《長安十二時辰》之前,《雙面膠》中的黑心醫生譚一刀、《蝸居》中的商人陳寺福、《幸福保衛戰》中的於連海、《金牌律師》中的黃大亨、《我的特工爺爺》中的黑幫老大......馮嘉怡的“角色標籤”常常是“反派”、“老闆”、“詭譎高僧”。對於融入特定角色這件事,他自有心得:“演員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將自己“拋入”角色的時間點應當“前置”——等到開機其實為時已晚,至少提前到“踏足片場的一瞬”。馮嘉怡習慣“久久藏入角色”:“有一次要演一個黑幫老大,導演要求要狠辣、要變態,就要全身心把自己‘扔’到角色裡”。狀態的保持,需要綿延的時間——從趕赴片場時與司機師傅的“專橫”語態,到場間休息的瑣事電話,用馮嘉怡的話來說,“切忌偷偷從角色裡溜出來”。

"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醜正,燈燃,聖人登樓,攜箭臨風。花萼樓的煌煌燈房,垂映著萬戶熙攘的長安。而繁英之上、遊歌之上,市巷與溝渠之上,卻是穆然沉靜的——聖人的素袍背影,浸入瀲灩的上元夜色,恍若一粒幽潔的恆星。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裡,有無數劍戟刃光、窸窣情致,這一幕卻讓人黯然神動。這悠沉的一刻是頗為“點題”的—— 故事內核與情節驅動、前文鋪陳與後繼衝突,這個關於守護與信念的故事,以此為界,徑直指向聖人與長安。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聖人便是長安。他英挺又佝僂、坦蕩又猜忌,遊俠貴胄與叱吒孤膽,璀璨流光與謎團諜影。幾番項莊舞劍、何故白頭如新——這便是詩與血的長安,汙穢又清澈的長安,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長安。

此刻,聖人終與長安“同框”,一念慵怠,一念自得——在聖人的扮演者、知名演員馮嘉怡看來,這正是角色的“雙重底色”——“作為皇帝,他有點偏執,有點天真,當曾經的叱吒風雲不再,英姿就成了妄然痴夢”。

入戲:須臾寂無事,還似一夢中

斜倚扶榻,斂眉似無悲喜;指尖微曲,隨鼓韻擊節——這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開場標誌性情態”。朝堂爭鋒纏鬥,使臣魚貫俯首,聖人指間的微顫節韻,似乎從未止息。斜倚彈指,寥寥幾幀便刻畫出人物個性——漫不經心、不動聲色,倦怠又戲謔,鬆弛又戒備。

看似輕巧的“習慣性動作”,其實歷經仔細的推演、設計與創作。事實上,這也是聖人扮演者馮嘉怡最難忘的表演細節,他笑稱其為“帕金森手”:“一方面,導演要求刻畫人物的年齡感,同時,聖人又喜愛擊鼓、韻律和舞樂,也表現人物愜意隨性的倦態。打出鼓點容易,但六十多歲的鼓點節律,又應該是手指微顫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看到成片時,連馮嘉怡自己都差點認不出這“枯顫的老者指尖”。不過,為了這種“微顫的節律”,馮嘉怡曾頻頻嘗試、幾番挫落。在接受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專訪時,他調侃說,“顫抖的效果,其實是被‘嚇’出來的”,“當時為了表演這個細節非常折騰,反覆幾遍都不行。後來導演說,如果神經質的手抖實在表現不出來,那就換‘手替’吧。”瞬時,羞愧、歉意,混雜著不甘與怯意,頃刻湧上這位“老演員”心頭——“感覺一下子對了,再給一條的時候,‘帕金森感’自然就來了”。應聲而待、自然流溢的諸多細節,不僅在指尖。《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角色塑造是“多維而豐富”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諱莫如深——朝堂上,林相與太子兩派攀咬推諉時,聖人並無左右顧盼,在矚目與遊離之間,在俯仰與踱步之間,瞬斂怒意、意味深長。

他疲憊倦怠——何執政斥責皇帝推卸責任,聖人蹣跚而上,倚坐龍椅,他依舊沒能坐得挺拔:“朕老了,韶華必逝,煉丹求道也難保萬年長青“,蹙眉時似有哽咽。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擅慣猜忌——聖人決意在宴席上廢了太子,宴席菜名為“江山”,群臣驚愕,太子踟躕,伸手是篡位,躲閃是抗旨。聖人遙遙道:“朕的江山,今天就和你們分了吧”,滿心是制衡、城府、詭譎謀略。

他自得而驕傲——“我是大唐聖人,我造長安盛世,讓大唐人口倍增,律法經濟、天文數術、詩畫匠造,無不引萬國寰宇驚歎。我賜外邦一個織造圖樣,他們舉國歡慶,高掛廟堂。衰在何處?”即便卸下黃袍蟒帶,依舊篤信自己能“庇佑四海萬民”。

他仍是一位父親——太子追問:“父親心中,兒和右相,誰對大唐更有用?”,聖人似無遲疑,脫口吼道:“是林相!”然而,這位曾弒三子的皇帝,也許並非絕情。怒斥太子時,他鬚髯微顫,仍有舐犢之情。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豐富的表演層次源於對細節的揣摩,馮嘉怡對深度文娛說:“當一個皇帝失去權力、流落民間,他乞討、捱揍,甚至鑽入農家圈舍,卻依舊天真地篤信自己高高在上。觀眾常見的帝王角色都是英姿勃發的,而這個‘聖人’的‘英姿’雖然仍然留存在形體、眼神中,但其實已經是一種妄想。他是千古一帝,又是惶惶不安的。從第一階段的運籌帷幄,到第二階段被現實擊倒打懵,再到第三階段的清醒卻無能為力。社會沉淪,他卻還活在夢幻裡。”由此看來,似乎很難簡單斷言這個“皇帝”的“人格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對馮嘉怡而言,“入戲”的基礎“首先是理解人物,然後融會貫通”。從史料、劇本、與導演的討論切磋,為了研究人物信息、塑造飽滿形象,馮嘉怡仔細揣摩了“聖人的前世今生”——“做為皇子,他年少顛沛、廣結從遊,經歷宮幃殺戮、掣肘背叛。從被冷落、遭流放,到征戰、奪位,聖人曾是英武果決、勵精圖治的盛世君主。當國號從開元改為天寶,年老的聖人卻變得疲憊、自大、多疑,像一個神神叨叨的‘老小孩’。”

幕後:表演是遺憾的藝術

勾出輪廓、皺紋,粘上頭套、眉毛、鬍髯,“聖人款”老年扮相的上妝過程起碼要一個半小時。為了彌合“偏離大眾認知模板的帝王”與自身個性之間的反差,外貌氣質的“形似”尤為關鍵。“裝扮非常細緻,光是鬍鬚就要分為中胡、子胡、下胡,還要往臉上甩泥”——談及“老年妝”扮相的故事,馮嘉怡對深度文娛笑言,簡直是“化妝間版”變形計。在劇組,尷尬小故事接連上演——妝後熱絡聊天,卸妝卻是“相見不相識”。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人物的外貌神色又與“心理共情”相關,演出前,馮嘉怡與導演反覆揣摩商議,最終將劇中聖人的“外顯年歲”定位於“有倦態的老人” ——“有人說,聖人這時候還很年輕,從畫像上看依舊滿頭黑髮,是個俊朗的中年人。但我和導演不太認同這個判斷,古代人與現代人的年齡標尺不同,人物的年齡設定要反映他的氣質、神貌。而劇中曾開闢盛世的聖人,處於倦意難掩的年紀,因此會一直思考‘國家的未來向何處去’這類問題。”

初涉“帝王”角色,馮嘉怡坦言,“對於皇帝形象,陳寶國、焦晁、陳道明、張國立等許多前輩老師的塑造與表演珠玉在前。這首先得益於演員的個人魅力,其次是劇情結構的支撐,事實上,好劇本就像一個優質平臺,讓演員充分展現創作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在《長安十二時辰》之前,《雙面膠》中的黑心醫生譚一刀、《蝸居》中的商人陳寺福、《幸福保衛戰》中的於連海、《金牌律師》中的黃大亨、《我的特工爺爺》中的黑幫老大......馮嘉怡的“角色標籤”常常是“反派”、“老闆”、“詭譎高僧”。對於融入特定角色這件事,他自有心得:“演員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將自己“拋入”角色的時間點應當“前置”——等到開機其實為時已晚,至少提前到“踏足片場的一瞬”。馮嘉怡習慣“久久藏入角色”:“有一次要演一個黑幫老大,導演要求要狠辣、要變態,就要全身心把自己‘扔’到角色裡”。狀態的保持,需要綿延的時間——從趕赴片場時與司機師傅的“專橫”語態,到場間休息的瑣事電話,用馮嘉怡的話來說,“切忌偷偷從角色裡溜出來”。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不過,對於類型化標籤,他坦然笑納:“在觀眾眼裡我可能確實有這些標籤。但這正說明,對某一類型角色的刻畫已經得心應手。其實,演員常常有這樣的困境,演過一個黑幫人物,一大堆反派角色就蜂擁而至,塑造了一個皇帝,就可能有一大堆皇帝角色找你。所以在突破類型這件事上,首先需要新的機遇,去爭取、去把握,然後獲得認可、深耕鑽研,再去開拓新的角色道路,這條路是最切實的。”談及《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聖人”一角,馮嘉怡坦言說,“和曹盾導演磨了半天,最後才磨到‘聖人’這個角色”——在戲路的拓展上,機會與踏實並駕齊驅。

"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醜正,燈燃,聖人登樓,攜箭臨風。花萼樓的煌煌燈房,垂映著萬戶熙攘的長安。而繁英之上、遊歌之上,市巷與溝渠之上,卻是穆然沉靜的——聖人的素袍背影,浸入瀲灩的上元夜色,恍若一粒幽潔的恆星。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裡,有無數劍戟刃光、窸窣情致,這一幕卻讓人黯然神動。這悠沉的一刻是頗為“點題”的—— 故事內核與情節驅動、前文鋪陳與後繼衝突,這個關於守護與信念的故事,以此為界,徑直指向聖人與長安。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聖人便是長安。他英挺又佝僂、坦蕩又猜忌,遊俠貴胄與叱吒孤膽,璀璨流光與謎團諜影。幾番項莊舞劍、何故白頭如新——這便是詩與血的長安,汙穢又清澈的長安,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長安。

此刻,聖人終與長安“同框”,一念慵怠,一念自得——在聖人的扮演者、知名演員馮嘉怡看來,這正是角色的“雙重底色”——“作為皇帝,他有點偏執,有點天真,當曾經的叱吒風雲不再,英姿就成了妄然痴夢”。

入戲:須臾寂無事,還似一夢中

斜倚扶榻,斂眉似無悲喜;指尖微曲,隨鼓韻擊節——這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開場標誌性情態”。朝堂爭鋒纏鬥,使臣魚貫俯首,聖人指間的微顫節韻,似乎從未止息。斜倚彈指,寥寥幾幀便刻畫出人物個性——漫不經心、不動聲色,倦怠又戲謔,鬆弛又戒備。

看似輕巧的“習慣性動作”,其實歷經仔細的推演、設計與創作。事實上,這也是聖人扮演者馮嘉怡最難忘的表演細節,他笑稱其為“帕金森手”:“一方面,導演要求刻畫人物的年齡感,同時,聖人又喜愛擊鼓、韻律和舞樂,也表現人物愜意隨性的倦態。打出鼓點容易,但六十多歲的鼓點節律,又應該是手指微顫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看到成片時,連馮嘉怡自己都差點認不出這“枯顫的老者指尖”。不過,為了這種“微顫的節律”,馮嘉怡曾頻頻嘗試、幾番挫落。在接受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專訪時,他調侃說,“顫抖的效果,其實是被‘嚇’出來的”,“當時為了表演這個細節非常折騰,反覆幾遍都不行。後來導演說,如果神經質的手抖實在表現不出來,那就換‘手替’吧。”瞬時,羞愧、歉意,混雜著不甘與怯意,頃刻湧上這位“老演員”心頭——“感覺一下子對了,再給一條的時候,‘帕金森感’自然就來了”。應聲而待、自然流溢的諸多細節,不僅在指尖。《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角色塑造是“多維而豐富”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諱莫如深——朝堂上,林相與太子兩派攀咬推諉時,聖人並無左右顧盼,在矚目與遊離之間,在俯仰與踱步之間,瞬斂怒意、意味深長。

他疲憊倦怠——何執政斥責皇帝推卸責任,聖人蹣跚而上,倚坐龍椅,他依舊沒能坐得挺拔:“朕老了,韶華必逝,煉丹求道也難保萬年長青“,蹙眉時似有哽咽。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擅慣猜忌——聖人決意在宴席上廢了太子,宴席菜名為“江山”,群臣驚愕,太子踟躕,伸手是篡位,躲閃是抗旨。聖人遙遙道:“朕的江山,今天就和你們分了吧”,滿心是制衡、城府、詭譎謀略。

他自得而驕傲——“我是大唐聖人,我造長安盛世,讓大唐人口倍增,律法經濟、天文數術、詩畫匠造,無不引萬國寰宇驚歎。我賜外邦一個織造圖樣,他們舉國歡慶,高掛廟堂。衰在何處?”即便卸下黃袍蟒帶,依舊篤信自己能“庇佑四海萬民”。

他仍是一位父親——太子追問:“父親心中,兒和右相,誰對大唐更有用?”,聖人似無遲疑,脫口吼道:“是林相!”然而,這位曾弒三子的皇帝,也許並非絕情。怒斥太子時,他鬚髯微顫,仍有舐犢之情。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豐富的表演層次源於對細節的揣摩,馮嘉怡對深度文娛說:“當一個皇帝失去權力、流落民間,他乞討、捱揍,甚至鑽入農家圈舍,卻依舊天真地篤信自己高高在上。觀眾常見的帝王角色都是英姿勃發的,而這個‘聖人’的‘英姿’雖然仍然留存在形體、眼神中,但其實已經是一種妄想。他是千古一帝,又是惶惶不安的。從第一階段的運籌帷幄,到第二階段被現實擊倒打懵,再到第三階段的清醒卻無能為力。社會沉淪,他卻還活在夢幻裡。”由此看來,似乎很難簡單斷言這個“皇帝”的“人格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對馮嘉怡而言,“入戲”的基礎“首先是理解人物,然後融會貫通”。從史料、劇本、與導演的討論切磋,為了研究人物信息、塑造飽滿形象,馮嘉怡仔細揣摩了“聖人的前世今生”——“做為皇子,他年少顛沛、廣結從遊,經歷宮幃殺戮、掣肘背叛。從被冷落、遭流放,到征戰、奪位,聖人曾是英武果決、勵精圖治的盛世君主。當國號從開元改為天寶,年老的聖人卻變得疲憊、自大、多疑,像一個神神叨叨的‘老小孩’。”

幕後:表演是遺憾的藝術

勾出輪廓、皺紋,粘上頭套、眉毛、鬍髯,“聖人款”老年扮相的上妝過程起碼要一個半小時。為了彌合“偏離大眾認知模板的帝王”與自身個性之間的反差,外貌氣質的“形似”尤為關鍵。“裝扮非常細緻,光是鬍鬚就要分為中胡、子胡、下胡,還要往臉上甩泥”——談及“老年妝”扮相的故事,馮嘉怡對深度文娛笑言,簡直是“化妝間版”變形計。在劇組,尷尬小故事接連上演——妝後熱絡聊天,卸妝卻是“相見不相識”。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人物的外貌神色又與“心理共情”相關,演出前,馮嘉怡與導演反覆揣摩商議,最終將劇中聖人的“外顯年歲”定位於“有倦態的老人” ——“有人說,聖人這時候還很年輕,從畫像上看依舊滿頭黑髮,是個俊朗的中年人。但我和導演不太認同這個判斷,古代人與現代人的年齡標尺不同,人物的年齡設定要反映他的氣質、神貌。而劇中曾開闢盛世的聖人,處於倦意難掩的年紀,因此會一直思考‘國家的未來向何處去’這類問題。”

初涉“帝王”角色,馮嘉怡坦言,“對於皇帝形象,陳寶國、焦晁、陳道明、張國立等許多前輩老師的塑造與表演珠玉在前。這首先得益於演員的個人魅力,其次是劇情結構的支撐,事實上,好劇本就像一個優質平臺,讓演員充分展現創作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在《長安十二時辰》之前,《雙面膠》中的黑心醫生譚一刀、《蝸居》中的商人陳寺福、《幸福保衛戰》中的於連海、《金牌律師》中的黃大亨、《我的特工爺爺》中的黑幫老大......馮嘉怡的“角色標籤”常常是“反派”、“老闆”、“詭譎高僧”。對於融入特定角色這件事,他自有心得:“演員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將自己“拋入”角色的時間點應當“前置”——等到開機其實為時已晚,至少提前到“踏足片場的一瞬”。馮嘉怡習慣“久久藏入角色”:“有一次要演一個黑幫老大,導演要求要狠辣、要變態,就要全身心把自己‘扔’到角色裡”。狀態的保持,需要綿延的時間——從趕赴片場時與司機師傅的“專橫”語態,到場間休息的瑣事電話,用馮嘉怡的話來說,“切忌偷偷從角色裡溜出來”。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不過,對於類型化標籤,他坦然笑納:“在觀眾眼裡我可能確實有這些標籤。但這正說明,對某一類型角色的刻畫已經得心應手。其實,演員常常有這樣的困境,演過一個黑幫人物,一大堆反派角色就蜂擁而至,塑造了一個皇帝,就可能有一大堆皇帝角色找你。所以在突破類型這件事上,首先需要新的機遇,去爭取、去把握,然後獲得認可、深耕鑽研,再去開拓新的角色道路,這條路是最切實的。”談及《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聖人”一角,馮嘉怡坦言說,“和曹盾導演磨了半天,最後才磨到‘聖人’這個角色”——在戲路的拓展上,機會與踏實並駕齊驅。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不過,哪怕溜出片場,仍有些標籤“頑固而粘膩”。與“角色標籤”相比,一則“個人標籤”令馮嘉怡啼笑皆非——在諸多報道中,他是“身價過億愛演戲”“追夢老闆”,對於這一點,好奇的看客們總是津津樂道、愈傳愈甚。 “我想澄清一下,雖然我也特別想身家過億,但是我並沒有像媒體所說是個大老闆。文章越寫越誇張,從‘富豪’到‘身家上億’、‘百億老闆’,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說我是不願接受遺產、甘心演戲的‘富二代’,‘豪過王思聰’云云。”看客們附耳相傳、“八卦”鑿鑿,馮嘉怡卻只想澄清:“首先,我特別熱愛表演,其次,我身價沒有過億,並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其實對於我來講,無論是配角還是‘反派’,只要有戲演就已經很開心。”

"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醜正,燈燃,聖人登樓,攜箭臨風。花萼樓的煌煌燈房,垂映著萬戶熙攘的長安。而繁英之上、遊歌之上,市巷與溝渠之上,卻是穆然沉靜的——聖人的素袍背影,浸入瀲灩的上元夜色,恍若一粒幽潔的恆星。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裡,有無數劍戟刃光、窸窣情致,這一幕卻讓人黯然神動。這悠沉的一刻是頗為“點題”的—— 故事內核與情節驅動、前文鋪陳與後繼衝突,這個關於守護與信念的故事,以此為界,徑直指向聖人與長安。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聖人便是長安。他英挺又佝僂、坦蕩又猜忌,遊俠貴胄與叱吒孤膽,璀璨流光與謎團諜影。幾番項莊舞劍、何故白頭如新——這便是詩與血的長安,汙穢又清澈的長安,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長安。

此刻,聖人終與長安“同框”,一念慵怠,一念自得——在聖人的扮演者、知名演員馮嘉怡看來,這正是角色的“雙重底色”——“作為皇帝,他有點偏執,有點天真,當曾經的叱吒風雲不再,英姿就成了妄然痴夢”。

入戲:須臾寂無事,還似一夢中

斜倚扶榻,斂眉似無悲喜;指尖微曲,隨鼓韻擊節——這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開場標誌性情態”。朝堂爭鋒纏鬥,使臣魚貫俯首,聖人指間的微顫節韻,似乎從未止息。斜倚彈指,寥寥幾幀便刻畫出人物個性——漫不經心、不動聲色,倦怠又戲謔,鬆弛又戒備。

看似輕巧的“習慣性動作”,其實歷經仔細的推演、設計與創作。事實上,這也是聖人扮演者馮嘉怡最難忘的表演細節,他笑稱其為“帕金森手”:“一方面,導演要求刻畫人物的年齡感,同時,聖人又喜愛擊鼓、韻律和舞樂,也表現人物愜意隨性的倦態。打出鼓點容易,但六十多歲的鼓點節律,又應該是手指微顫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看到成片時,連馮嘉怡自己都差點認不出這“枯顫的老者指尖”。不過,為了這種“微顫的節律”,馮嘉怡曾頻頻嘗試、幾番挫落。在接受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專訪時,他調侃說,“顫抖的效果,其實是被‘嚇’出來的”,“當時為了表演這個細節非常折騰,反覆幾遍都不行。後來導演說,如果神經質的手抖實在表現不出來,那就換‘手替’吧。”瞬時,羞愧、歉意,混雜著不甘與怯意,頃刻湧上這位“老演員”心頭——“感覺一下子對了,再給一條的時候,‘帕金森感’自然就來了”。應聲而待、自然流溢的諸多細節,不僅在指尖。《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角色塑造是“多維而豐富”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諱莫如深——朝堂上,林相與太子兩派攀咬推諉時,聖人並無左右顧盼,在矚目與遊離之間,在俯仰與踱步之間,瞬斂怒意、意味深長。

他疲憊倦怠——何執政斥責皇帝推卸責任,聖人蹣跚而上,倚坐龍椅,他依舊沒能坐得挺拔:“朕老了,韶華必逝,煉丹求道也難保萬年長青“,蹙眉時似有哽咽。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擅慣猜忌——聖人決意在宴席上廢了太子,宴席菜名為“江山”,群臣驚愕,太子踟躕,伸手是篡位,躲閃是抗旨。聖人遙遙道:“朕的江山,今天就和你們分了吧”,滿心是制衡、城府、詭譎謀略。

他自得而驕傲——“我是大唐聖人,我造長安盛世,讓大唐人口倍增,律法經濟、天文數術、詩畫匠造,無不引萬國寰宇驚歎。我賜外邦一個織造圖樣,他們舉國歡慶,高掛廟堂。衰在何處?”即便卸下黃袍蟒帶,依舊篤信自己能“庇佑四海萬民”。

他仍是一位父親——太子追問:“父親心中,兒和右相,誰對大唐更有用?”,聖人似無遲疑,脫口吼道:“是林相!”然而,這位曾弒三子的皇帝,也許並非絕情。怒斥太子時,他鬚髯微顫,仍有舐犢之情。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豐富的表演層次源於對細節的揣摩,馮嘉怡對深度文娛說:“當一個皇帝失去權力、流落民間,他乞討、捱揍,甚至鑽入農家圈舍,卻依舊天真地篤信自己高高在上。觀眾常見的帝王角色都是英姿勃發的,而這個‘聖人’的‘英姿’雖然仍然留存在形體、眼神中,但其實已經是一種妄想。他是千古一帝,又是惶惶不安的。從第一階段的運籌帷幄,到第二階段被現實擊倒打懵,再到第三階段的清醒卻無能為力。社會沉淪,他卻還活在夢幻裡。”由此看來,似乎很難簡單斷言這個“皇帝”的“人格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對馮嘉怡而言,“入戲”的基礎“首先是理解人物,然後融會貫通”。從史料、劇本、與導演的討論切磋,為了研究人物信息、塑造飽滿形象,馮嘉怡仔細揣摩了“聖人的前世今生”——“做為皇子,他年少顛沛、廣結從遊,經歷宮幃殺戮、掣肘背叛。從被冷落、遭流放,到征戰、奪位,聖人曾是英武果決、勵精圖治的盛世君主。當國號從開元改為天寶,年老的聖人卻變得疲憊、自大、多疑,像一個神神叨叨的‘老小孩’。”

幕後:表演是遺憾的藝術

勾出輪廓、皺紋,粘上頭套、眉毛、鬍髯,“聖人款”老年扮相的上妝過程起碼要一個半小時。為了彌合“偏離大眾認知模板的帝王”與自身個性之間的反差,外貌氣質的“形似”尤為關鍵。“裝扮非常細緻,光是鬍鬚就要分為中胡、子胡、下胡,還要往臉上甩泥”——談及“老年妝”扮相的故事,馮嘉怡對深度文娛笑言,簡直是“化妝間版”變形計。在劇組,尷尬小故事接連上演——妝後熱絡聊天,卸妝卻是“相見不相識”。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人物的外貌神色又與“心理共情”相關,演出前,馮嘉怡與導演反覆揣摩商議,最終將劇中聖人的“外顯年歲”定位於“有倦態的老人” ——“有人說,聖人這時候還很年輕,從畫像上看依舊滿頭黑髮,是個俊朗的中年人。但我和導演不太認同這個判斷,古代人與現代人的年齡標尺不同,人物的年齡設定要反映他的氣質、神貌。而劇中曾開闢盛世的聖人,處於倦意難掩的年紀,因此會一直思考‘國家的未來向何處去’這類問題。”

初涉“帝王”角色,馮嘉怡坦言,“對於皇帝形象,陳寶國、焦晁、陳道明、張國立等許多前輩老師的塑造與表演珠玉在前。這首先得益於演員的個人魅力,其次是劇情結構的支撐,事實上,好劇本就像一個優質平臺,讓演員充分展現創作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在《長安十二時辰》之前,《雙面膠》中的黑心醫生譚一刀、《蝸居》中的商人陳寺福、《幸福保衛戰》中的於連海、《金牌律師》中的黃大亨、《我的特工爺爺》中的黑幫老大......馮嘉怡的“角色標籤”常常是“反派”、“老闆”、“詭譎高僧”。對於融入特定角色這件事,他自有心得:“演員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將自己“拋入”角色的時間點應當“前置”——等到開機其實為時已晚,至少提前到“踏足片場的一瞬”。馮嘉怡習慣“久久藏入角色”:“有一次要演一個黑幫老大,導演要求要狠辣、要變態,就要全身心把自己‘扔’到角色裡”。狀態的保持,需要綿延的時間——從趕赴片場時與司機師傅的“專橫”語態,到場間休息的瑣事電話,用馮嘉怡的話來說,“切忌偷偷從角色裡溜出來”。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不過,對於類型化標籤,他坦然笑納:“在觀眾眼裡我可能確實有這些標籤。但這正說明,對某一類型角色的刻畫已經得心應手。其實,演員常常有這樣的困境,演過一個黑幫人物,一大堆反派角色就蜂擁而至,塑造了一個皇帝,就可能有一大堆皇帝角色找你。所以在突破類型這件事上,首先需要新的機遇,去爭取、去把握,然後獲得認可、深耕鑽研,再去開拓新的角色道路,這條路是最切實的。”談及《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聖人”一角,馮嘉怡坦言說,“和曹盾導演磨了半天,最後才磨到‘聖人’這個角色”——在戲路的拓展上,機會與踏實並駕齊驅。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不過,哪怕溜出片場,仍有些標籤“頑固而粘膩”。與“角色標籤”相比,一則“個人標籤”令馮嘉怡啼笑皆非——在諸多報道中,他是“身價過億愛演戲”“追夢老闆”,對於這一點,好奇的看客們總是津津樂道、愈傳愈甚。 “我想澄清一下,雖然我也特別想身家過億,但是我並沒有像媒體所說是個大老闆。文章越寫越誇張,從‘富豪’到‘身家上億’、‘百億老闆’,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說我是不願接受遺產、甘心演戲的‘富二代’,‘豪過王思聰’云云。”看客們附耳相傳、“八卦”鑿鑿,馮嘉怡卻只想澄清:“首先,我特別熱愛表演,其次,我身價沒有過億,並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其實對於我來講,無論是配角還是‘反派’,只要有戲演就已經很開心。”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演戲,似有一種毋庸置疑的宿命感。年少時,報考鐵路文工團被家人勸阻;留學澳洲時拍攝廣告宣傳影片,用馮嘉怡的話來說,“好像不用什麼機緣,一輩子就想做演員”。入行數年,對於表演這件事,馮嘉怡頗有感觸,“每完成一個作品,都會發現還有遺憾,決意下次一定要修正和解決。不過,再完成一個作品時,卻總有新的遺憾。年輕的時候,以為不斷積累、打磨,最終一定會消弭所有遺憾。然而,入行數年才漸漸明白,表演其實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醜正,燈燃,聖人登樓,攜箭臨風。花萼樓的煌煌燈房,垂映著萬戶熙攘的長安。而繁英之上、遊歌之上,市巷與溝渠之上,卻是穆然沉靜的——聖人的素袍背影,浸入瀲灩的上元夜色,恍若一粒幽潔的恆星。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裡,有無數劍戟刃光、窸窣情致,這一幕卻讓人黯然神動。這悠沉的一刻是頗為“點題”的—— 故事內核與情節驅動、前文鋪陳與後繼衝突,這個關於守護與信念的故事,以此為界,徑直指向聖人與長安。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聖人便是長安。他英挺又佝僂、坦蕩又猜忌,遊俠貴胄與叱吒孤膽,璀璨流光與謎團諜影。幾番項莊舞劍、何故白頭如新——這便是詩與血的長安,汙穢又清澈的長安,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長安。

此刻,聖人終與長安“同框”,一念慵怠,一念自得——在聖人的扮演者、知名演員馮嘉怡看來,這正是角色的“雙重底色”——“作為皇帝,他有點偏執,有點天真,當曾經的叱吒風雲不再,英姿就成了妄然痴夢”。

入戲:須臾寂無事,還似一夢中

斜倚扶榻,斂眉似無悲喜;指尖微曲,隨鼓韻擊節——這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開場標誌性情態”。朝堂爭鋒纏鬥,使臣魚貫俯首,聖人指間的微顫節韻,似乎從未止息。斜倚彈指,寥寥幾幀便刻畫出人物個性——漫不經心、不動聲色,倦怠又戲謔,鬆弛又戒備。

看似輕巧的“習慣性動作”,其實歷經仔細的推演、設計與創作。事實上,這也是聖人扮演者馮嘉怡最難忘的表演細節,他笑稱其為“帕金森手”:“一方面,導演要求刻畫人物的年齡感,同時,聖人又喜愛擊鼓、韻律和舞樂,也表現人物愜意隨性的倦態。打出鼓點容易,但六十多歲的鼓點節律,又應該是手指微顫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看到成片時,連馮嘉怡自己都差點認不出這“枯顫的老者指尖”。不過,為了這種“微顫的節律”,馮嘉怡曾頻頻嘗試、幾番挫落。在接受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專訪時,他調侃說,“顫抖的效果,其實是被‘嚇’出來的”,“當時為了表演這個細節非常折騰,反覆幾遍都不行。後來導演說,如果神經質的手抖實在表現不出來,那就換‘手替’吧。”瞬時,羞愧、歉意,混雜著不甘與怯意,頃刻湧上這位“老演員”心頭——“感覺一下子對了,再給一條的時候,‘帕金森感’自然就來了”。應聲而待、自然流溢的諸多細節,不僅在指尖。《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角色塑造是“多維而豐富”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諱莫如深——朝堂上,林相與太子兩派攀咬推諉時,聖人並無左右顧盼,在矚目與遊離之間,在俯仰與踱步之間,瞬斂怒意、意味深長。

他疲憊倦怠——何執政斥責皇帝推卸責任,聖人蹣跚而上,倚坐龍椅,他依舊沒能坐得挺拔:“朕老了,韶華必逝,煉丹求道也難保萬年長青“,蹙眉時似有哽咽。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擅慣猜忌——聖人決意在宴席上廢了太子,宴席菜名為“江山”,群臣驚愕,太子踟躕,伸手是篡位,躲閃是抗旨。聖人遙遙道:“朕的江山,今天就和你們分了吧”,滿心是制衡、城府、詭譎謀略。

他自得而驕傲——“我是大唐聖人,我造長安盛世,讓大唐人口倍增,律法經濟、天文數術、詩畫匠造,無不引萬國寰宇驚歎。我賜外邦一個織造圖樣,他們舉國歡慶,高掛廟堂。衰在何處?”即便卸下黃袍蟒帶,依舊篤信自己能“庇佑四海萬民”。

他仍是一位父親——太子追問:“父親心中,兒和右相,誰對大唐更有用?”,聖人似無遲疑,脫口吼道:“是林相!”然而,這位曾弒三子的皇帝,也許並非絕情。怒斥太子時,他鬚髯微顫,仍有舐犢之情。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豐富的表演層次源於對細節的揣摩,馮嘉怡對深度文娛說:“當一個皇帝失去權力、流落民間,他乞討、捱揍,甚至鑽入農家圈舍,卻依舊天真地篤信自己高高在上。觀眾常見的帝王角色都是英姿勃發的,而這個‘聖人’的‘英姿’雖然仍然留存在形體、眼神中,但其實已經是一種妄想。他是千古一帝,又是惶惶不安的。從第一階段的運籌帷幄,到第二階段被現實擊倒打懵,再到第三階段的清醒卻無能為力。社會沉淪,他卻還活在夢幻裡。”由此看來,似乎很難簡單斷言這個“皇帝”的“人格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對馮嘉怡而言,“入戲”的基礎“首先是理解人物,然後融會貫通”。從史料、劇本、與導演的討論切磋,為了研究人物信息、塑造飽滿形象,馮嘉怡仔細揣摩了“聖人的前世今生”——“做為皇子,他年少顛沛、廣結從遊,經歷宮幃殺戮、掣肘背叛。從被冷落、遭流放,到征戰、奪位,聖人曾是英武果決、勵精圖治的盛世君主。當國號從開元改為天寶,年老的聖人卻變得疲憊、自大、多疑,像一個神神叨叨的‘老小孩’。”

幕後:表演是遺憾的藝術

勾出輪廓、皺紋,粘上頭套、眉毛、鬍髯,“聖人款”老年扮相的上妝過程起碼要一個半小時。為了彌合“偏離大眾認知模板的帝王”與自身個性之間的反差,外貌氣質的“形似”尤為關鍵。“裝扮非常細緻,光是鬍鬚就要分為中胡、子胡、下胡,還要往臉上甩泥”——談及“老年妝”扮相的故事,馮嘉怡對深度文娛笑言,簡直是“化妝間版”變形計。在劇組,尷尬小故事接連上演——妝後熱絡聊天,卸妝卻是“相見不相識”。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人物的外貌神色又與“心理共情”相關,演出前,馮嘉怡與導演反覆揣摩商議,最終將劇中聖人的“外顯年歲”定位於“有倦態的老人” ——“有人說,聖人這時候還很年輕,從畫像上看依舊滿頭黑髮,是個俊朗的中年人。但我和導演不太認同這個判斷,古代人與現代人的年齡標尺不同,人物的年齡設定要反映他的氣質、神貌。而劇中曾開闢盛世的聖人,處於倦意難掩的年紀,因此會一直思考‘國家的未來向何處去’這類問題。”

初涉“帝王”角色,馮嘉怡坦言,“對於皇帝形象,陳寶國、焦晁、陳道明、張國立等許多前輩老師的塑造與表演珠玉在前。這首先得益於演員的個人魅力,其次是劇情結構的支撐,事實上,好劇本就像一個優質平臺,讓演員充分展現創作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在《長安十二時辰》之前,《雙面膠》中的黑心醫生譚一刀、《蝸居》中的商人陳寺福、《幸福保衛戰》中的於連海、《金牌律師》中的黃大亨、《我的特工爺爺》中的黑幫老大......馮嘉怡的“角色標籤”常常是“反派”、“老闆”、“詭譎高僧”。對於融入特定角色這件事,他自有心得:“演員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將自己“拋入”角色的時間點應當“前置”——等到開機其實為時已晚,至少提前到“踏足片場的一瞬”。馮嘉怡習慣“久久藏入角色”:“有一次要演一個黑幫老大,導演要求要狠辣、要變態,就要全身心把自己‘扔’到角色裡”。狀態的保持,需要綿延的時間——從趕赴片場時與司機師傅的“專橫”語態,到場間休息的瑣事電話,用馮嘉怡的話來說,“切忌偷偷從角色裡溜出來”。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不過,對於類型化標籤,他坦然笑納:“在觀眾眼裡我可能確實有這些標籤。但這正說明,對某一類型角色的刻畫已經得心應手。其實,演員常常有這樣的困境,演過一個黑幫人物,一大堆反派角色就蜂擁而至,塑造了一個皇帝,就可能有一大堆皇帝角色找你。所以在突破類型這件事上,首先需要新的機遇,去爭取、去把握,然後獲得認可、深耕鑽研,再去開拓新的角色道路,這條路是最切實的。”談及《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聖人”一角,馮嘉怡坦言說,“和曹盾導演磨了半天,最後才磨到‘聖人’這個角色”——在戲路的拓展上,機會與踏實並駕齊驅。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不過,哪怕溜出片場,仍有些標籤“頑固而粘膩”。與“角色標籤”相比,一則“個人標籤”令馮嘉怡啼笑皆非——在諸多報道中,他是“身價過億愛演戲”“追夢老闆”,對於這一點,好奇的看客們總是津津樂道、愈傳愈甚。 “我想澄清一下,雖然我也特別想身家過億,但是我並沒有像媒體所說是個大老闆。文章越寫越誇張,從‘富豪’到‘身家上億’、‘百億老闆’,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說我是不願接受遺產、甘心演戲的‘富二代’,‘豪過王思聰’云云。”看客們附耳相傳、“八卦”鑿鑿,馮嘉怡卻只想澄清:“首先,我特別熱愛表演,其次,我身價沒有過億,並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其實對於我來講,無論是配角還是‘反派’,只要有戲演就已經很開心。”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演戲,似有一種毋庸置疑的宿命感。年少時,報考鐵路文工團被家人勸阻;留學澳洲時拍攝廣告宣傳影片,用馮嘉怡的話來說,“好像不用什麼機緣,一輩子就想做演員”。入行數年,對於表演這件事,馮嘉怡頗有感觸,“每完成一個作品,都會發現還有遺憾,決意下次一定要修正和解決。不過,再完成一個作品時,卻總有新的遺憾。年輕的時候,以為不斷積累、打磨,最終一定會消弭所有遺憾。然而,入行數年才漸漸明白,表演其實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無論藏入角色,或浸入生活,馮嘉怡知足且樂天:“沒有那麼高的知名度,其實也少了包袱和壓力,信心終歸源於角色。從細節出發,多演,多拍,多練、多揣摩,成為演員中的‘三萬小時飛行員’。讓他尤為難忘的表演場景之一,便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花萼相輝樓”。簷頂,有燈火瀲灩、簾穗暗浮;巷底,藏著卒馬、詩賦、食味與悲歡——恰如表演與生活。

"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醜正,燈燃,聖人登樓,攜箭臨風。花萼樓的煌煌燈房,垂映著萬戶熙攘的長安。而繁英之上、遊歌之上,市巷與溝渠之上,卻是穆然沉靜的——聖人的素袍背影,浸入瀲灩的上元夜色,恍若一粒幽潔的恆星。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裡,有無數劍戟刃光、窸窣情致,這一幕卻讓人黯然神動。這悠沉的一刻是頗為“點題”的—— 故事內核與情節驅動、前文鋪陳與後繼衝突,這個關於守護與信念的故事,以此為界,徑直指向聖人與長安。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聖人便是長安。他英挺又佝僂、坦蕩又猜忌,遊俠貴胄與叱吒孤膽,璀璨流光與謎團諜影。幾番項莊舞劍、何故白頭如新——這便是詩與血的長安,汙穢又清澈的長安,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長安。

此刻,聖人終與長安“同框”,一念慵怠,一念自得——在聖人的扮演者、知名演員馮嘉怡看來,這正是角色的“雙重底色”——“作為皇帝,他有點偏執,有點天真,當曾經的叱吒風雲不再,英姿就成了妄然痴夢”。

入戲:須臾寂無事,還似一夢中

斜倚扶榻,斂眉似無悲喜;指尖微曲,隨鼓韻擊節——這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開場標誌性情態”。朝堂爭鋒纏鬥,使臣魚貫俯首,聖人指間的微顫節韻,似乎從未止息。斜倚彈指,寥寥幾幀便刻畫出人物個性——漫不經心、不動聲色,倦怠又戲謔,鬆弛又戒備。

看似輕巧的“習慣性動作”,其實歷經仔細的推演、設計與創作。事實上,這也是聖人扮演者馮嘉怡最難忘的表演細節,他笑稱其為“帕金森手”:“一方面,導演要求刻畫人物的年齡感,同時,聖人又喜愛擊鼓、韻律和舞樂,也表現人物愜意隨性的倦態。打出鼓點容易,但六十多歲的鼓點節律,又應該是手指微顫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看到成片時,連馮嘉怡自己都差點認不出這“枯顫的老者指尖”。不過,為了這種“微顫的節律”,馮嘉怡曾頻頻嘗試、幾番挫落。在接受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專訪時,他調侃說,“顫抖的效果,其實是被‘嚇’出來的”,“當時為了表演這個細節非常折騰,反覆幾遍都不行。後來導演說,如果神經質的手抖實在表現不出來,那就換‘手替’吧。”瞬時,羞愧、歉意,混雜著不甘與怯意,頃刻湧上這位“老演員”心頭——“感覺一下子對了,再給一條的時候,‘帕金森感’自然就來了”。應聲而待、自然流溢的諸多細節,不僅在指尖。《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角色塑造是“多維而豐富”的。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諱莫如深——朝堂上,林相與太子兩派攀咬推諉時,聖人並無左右顧盼,在矚目與遊離之間,在俯仰與踱步之間,瞬斂怒意、意味深長。

他疲憊倦怠——何執政斥責皇帝推卸責任,聖人蹣跚而上,倚坐龍椅,他依舊沒能坐得挺拔:“朕老了,韶華必逝,煉丹求道也難保萬年長青“,蹙眉時似有哽咽。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他擅慣猜忌——聖人決意在宴席上廢了太子,宴席菜名為“江山”,群臣驚愕,太子踟躕,伸手是篡位,躲閃是抗旨。聖人遙遙道:“朕的江山,今天就和你們分了吧”,滿心是制衡、城府、詭譎謀略。

他自得而驕傲——“我是大唐聖人,我造長安盛世,讓大唐人口倍增,律法經濟、天文數術、詩畫匠造,無不引萬國寰宇驚歎。我賜外邦一個織造圖樣,他們舉國歡慶,高掛廟堂。衰在何處?”即便卸下黃袍蟒帶,依舊篤信自己能“庇佑四海萬民”。

他仍是一位父親——太子追問:“父親心中,兒和右相,誰對大唐更有用?”,聖人似無遲疑,脫口吼道:“是林相!”然而,這位曾弒三子的皇帝,也許並非絕情。怒斥太子時,他鬚髯微顫,仍有舐犢之情。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豐富的表演層次源於對細節的揣摩,馮嘉怡對深度文娛說:“當一個皇帝失去權力、流落民間,他乞討、捱揍,甚至鑽入農家圈舍,卻依舊天真地篤信自己高高在上。觀眾常見的帝王角色都是英姿勃發的,而這個‘聖人’的‘英姿’雖然仍然留存在形體、眼神中,但其實已經是一種妄想。他是千古一帝,又是惶惶不安的。從第一階段的運籌帷幄,到第二階段被現實擊倒打懵,再到第三階段的清醒卻無能為力。社會沉淪,他卻還活在夢幻裡。”由此看來,似乎很難簡單斷言這個“皇帝”的“人格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對馮嘉怡而言,“入戲”的基礎“首先是理解人物,然後融會貫通”。從史料、劇本、與導演的討論切磋,為了研究人物信息、塑造飽滿形象,馮嘉怡仔細揣摩了“聖人的前世今生”——“做為皇子,他年少顛沛、廣結從遊,經歷宮幃殺戮、掣肘背叛。從被冷落、遭流放,到征戰、奪位,聖人曾是英武果決、勵精圖治的盛世君主。當國號從開元改為天寶,年老的聖人卻變得疲憊、自大、多疑,像一個神神叨叨的‘老小孩’。”

幕後:表演是遺憾的藝術

勾出輪廓、皺紋,粘上頭套、眉毛、鬍髯,“聖人款”老年扮相的上妝過程起碼要一個半小時。為了彌合“偏離大眾認知模板的帝王”與自身個性之間的反差,外貌氣質的“形似”尤為關鍵。“裝扮非常細緻,光是鬍鬚就要分為中胡、子胡、下胡,還要往臉上甩泥”——談及“老年妝”扮相的故事,馮嘉怡對深度文娛笑言,簡直是“化妝間版”變形計。在劇組,尷尬小故事接連上演——妝後熱絡聊天,卸妝卻是“相見不相識”。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人物的外貌神色又與“心理共情”相關,演出前,馮嘉怡與導演反覆揣摩商議,最終將劇中聖人的“外顯年歲”定位於“有倦態的老人” ——“有人說,聖人這時候還很年輕,從畫像上看依舊滿頭黑髮,是個俊朗的中年人。但我和導演不太認同這個判斷,古代人與現代人的年齡標尺不同,人物的年齡設定要反映他的氣質、神貌。而劇中曾開闢盛世的聖人,處於倦意難掩的年紀,因此會一直思考‘國家的未來向何處去’這類問題。”

初涉“帝王”角色,馮嘉怡坦言,“對於皇帝形象,陳寶國、焦晁、陳道明、張國立等許多前輩老師的塑造與表演珠玉在前。這首先得益於演員的個人魅力,其次是劇情結構的支撐,事實上,好劇本就像一個優質平臺,讓演員充分展現創作魅力。”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在《長安十二時辰》之前,《雙面膠》中的黑心醫生譚一刀、《蝸居》中的商人陳寺福、《幸福保衛戰》中的於連海、《金牌律師》中的黃大亨、《我的特工爺爺》中的黑幫老大......馮嘉怡的“角色標籤”常常是“反派”、“老闆”、“詭譎高僧”。對於融入特定角色這件事,他自有心得:“演員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將自己“拋入”角色的時間點應當“前置”——等到開機其實為時已晚,至少提前到“踏足片場的一瞬”。馮嘉怡習慣“久久藏入角色”:“有一次要演一個黑幫老大,導演要求要狠辣、要變態,就要全身心把自己‘扔’到角色裡”。狀態的保持,需要綿延的時間——從趕赴片場時與司機師傅的“專橫”語態,到場間休息的瑣事電話,用馮嘉怡的話來說,“切忌偷偷從角色裡溜出來”。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不過,對於類型化標籤,他坦然笑納:“在觀眾眼裡我可能確實有這些標籤。但這正說明,對某一類型角色的刻畫已經得心應手。其實,演員常常有這樣的困境,演過一個黑幫人物,一大堆反派角色就蜂擁而至,塑造了一個皇帝,就可能有一大堆皇帝角色找你。所以在突破類型這件事上,首先需要新的機遇,去爭取、去把握,然後獲得認可、深耕鑽研,再去開拓新的角色道路,這條路是最切實的。”談及《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聖人”一角,馮嘉怡坦言說,“和曹盾導演磨了半天,最後才磨到‘聖人’這個角色”——在戲路的拓展上,機會與踏實並駕齊驅。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不過,哪怕溜出片場,仍有些標籤“頑固而粘膩”。與“角色標籤”相比,一則“個人標籤”令馮嘉怡啼笑皆非——在諸多報道中,他是“身價過億愛演戲”“追夢老闆”,對於這一點,好奇的看客們總是津津樂道、愈傳愈甚。 “我想澄清一下,雖然我也特別想身家過億,但是我並沒有像媒體所說是個大老闆。文章越寫越誇張,從‘富豪’到‘身家上億’、‘百億老闆’,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說我是不願接受遺產、甘心演戲的‘富二代’,‘豪過王思聰’云云。”看客們附耳相傳、“八卦”鑿鑿,馮嘉怡卻只想澄清:“首先,我特別熱愛表演,其次,我身價沒有過億,並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其實對於我來講,無論是配角還是‘反派’,只要有戲演就已經很開心。”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演戲,似有一種毋庸置疑的宿命感。年少時,報考鐵路文工團被家人勸阻;留學澳洲時拍攝廣告宣傳影片,用馮嘉怡的話來說,“好像不用什麼機緣,一輩子就想做演員”。入行數年,對於表演這件事,馮嘉怡頗有感觸,“每完成一個作品,都會發現還有遺憾,決意下次一定要修正和解決。不過,再完成一個作品時,卻總有新的遺憾。年輕的時候,以為不斷積累、打磨,最終一定會消弭所有遺憾。然而,入行數年才漸漸明白,表演其實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無論藏入角色,或浸入生活,馮嘉怡知足且樂天:“沒有那麼高的知名度,其實也少了包袱和壓力,信心終歸源於角色。從細節出發,多演,多拍,多練、多揣摩,成為演員中的‘三萬小時飛行員’。讓他尤為難忘的表演場景之一,便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花萼相輝樓”。簷頂,有燈火瀲灩、簾穗暗浮;巷底,藏著卒馬、詩賦、食味與悲歡——恰如表演與生活。

深度訪談|馮嘉怡:人生颯沓如流星

借用劇中的“高頻”臺詞來說,“這世上有一種人,只盡心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如此便可各得其所,各遂心願,颯沓如流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