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被埋沒的悍將 隆美爾的軍功有他一半 卻將德國推向滅亡

談及現代戰爭的戰術,二戰之中的德國的戰術和軍事素養就不得不提。德國在二戰中湧現出一大批的名將,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戰爭巨人,軍事指揮的藝術讓無數軍迷為之傾倒。然而德軍中還有一人在戰爭的早期有著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隆米爾沙漠之狐的名號,這個人就是德國的威廉·李斯特元帥,希臘和南斯拉夫的征服者,被譽為德軍最優秀的野戰指揮官之一。

二戰中被埋沒的悍將 隆美爾的軍功有他一半 卻將德國推向滅亡

威廉-李斯特

威廉-李斯特(Wilhelm List,1880~1971)出生於醫生家庭。畢業於炮兵與工程學校、巴伐利亞軍事學院。1898年從軍。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李斯特已升為上尉,1915年冬,他患重病,病癒後被調回巴伐利亞的戰爭部服務。1916年夏任施特朗茨軍團參謀官,次年調往第8預備師首席參謀官。1918年元月晉升少校,不久就任巴伐利亞戰爭部的科長。

戰爭結束後,最初服務於第4集團軍司令部,1920年至1922年任第7步兵指揮官埃普將軍的參謀官,後來任山地步兵營營長。自1924年起,李斯特主持第7軍區指揮助理人員訓練隊。以後晉升中校,並於1926年調任國防部陸軍教育司司長。1930年任德雷斯頓步兵學校校長,三年後破格晉升中將。1935年任第4軍區司令時晉升為步兵上將,後調任第4軍軍長。

希特勒本人對於李斯特極為看好,從中校直接升為中將就是例證,但是李斯特本人卻對希特勒不是非常的認可,對於希特勒一直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俯首稱臣,而且一向很少參與納粹的相關活動。但是李斯特也不是迂腐的人,在國家大勢已定的情況下,李斯特對於希特勒的命令都是盡力執行,很少忤逆希特勒,而且非常的識相,這也讓他的仕途非常順暢。

二戰中被埋沒的悍將 隆美爾的軍功有他一半 卻將德國推向滅亡

李斯特和希特勒

在成為中將不久之後,1939年春,李斯特晉升陸軍上將。在波蘭戰役開始時,他因指揮第14集團軍有功而於1939年9月30日獲騎士鐵十字勳章。在法國戰役中,他指揮第12集團軍在色當-梅齊埃爾附近突破馬奇諾防線,越過朗格勒高原向瑞士邊境突進。第12集團軍在殲滅法國陸軍的戰鬥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40年7月19日李斯特晉升元帥,他的部隊在巴爾幹戰役中消滅了南斯拉夫軍隊,突破了保加利亞與希臘邊境上的美塔薩四防線,擊潰了由英國派遣軍加強的希臘部隊的主力。1941年4月27日,德軍部隊進入雅典。克里特島戰役結束之後,李斯特被任命為駐雅典的國防軍東南戰線總司令。李斯特元帥也因此成名,而且當時李斯特已經牢牢掌控了愛琴海和地中海航道,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隆美爾在北非才能大展拳腳不至於受到後勤的拖累,在一定程度上說,隆美爾的成功有李斯特很大的功勞,否則後勤受阻的隆美爾再厲害,也無法做出無米之炊。

二戰中被埋沒的悍將 隆美爾的軍功有他一半 卻將德國推向滅亡

李斯特

然而在聲名鵲起之時,李斯特卻遭受了一場大病,1941年10月,李斯特因病動手術。病癒後於次年三月奉希特勒之命前往挪威進行了一次考察旅行。1942年夏天,他被任命為由第11集團軍、第17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之一部編成的A集團軍群總司令,受命攻佔黑海沿岸和外高加索地區。

希特勒之所以把目光聚焦在高加索地區,是因為高加索地區以生產糧食和石油為主。如果能取得勝利不僅可以獲取大量的補給,還能打通中東和近東的通路。而這次行動就是代號“鼠麴草”的作戰計劃,希特勒企圖圍殲部署在羅斯托夫以南及其東南的蘇軍,攻佔北高加索。成功後再以1個集團軍群從西面迂迴高加索山主脈,奪取新羅西斯克、圖阿普謝;另以1個集團軍集群從東面進行迂迴,攻佔格羅尼、巴庫;爾後前出到第比利斯、庫塔伊西、蘇呼米等地域,與部署在蘇土邊境的26個土耳其師建立直接聯繫,併為入侵近東和中東創造條件。

然而當時德軍既要攻取斯大林格勒,又要向高加索發起攻勢,兵力明顯不足,8月底,李斯特在烏克蘭的文尼察領袖行營向希特勒陳述反對分散兵力的理由,但是希特勒對李斯特的意見置之不理,而且憤怒要求李斯特進行進攻,無奈之下李斯特只能聽從希特勒的命令,硬著頭皮帶著部隊向高加索地區衝。

二戰中被埋沒的悍將 隆美爾的軍功有他一半 卻將德國推向滅亡

高加索會戰

這一場戰役就是著名的高加索會戰,當時蘇聯前後組織了五次防禦戰,令德軍無法成功突破,而且傷亡非常慘重,當李斯特突破到第五道防線之時德軍已經損失了十萬多兵力,被迫進入了防禦階段。戰事進行不利直接惹惱了希特勒,不久之後,希特勒就派人勒令李斯特辭職,沒過多久李斯特就主動請辭,不再擔任A集團軍總司令一職,李斯特的失敗也可以說是將德國推向了滅亡的邊緣。

而希特勒錯誤發動的高加索會戰最終導致大量德軍被殲滅,蘇軍且戰且進達800公里,解放約20萬平方公里國土。德軍消滅蘇軍、奪取最富饒的產糧區和石油產地以及打入近東和中東地區的計劃徹底破產。蘇軍在高加索各共和國、邊疆區、州的黨組織和全體居民以及全體蘇聯人民積極支援下捍衛了高加索各族人民的領土完整和民族獨立,重創德軍的精銳軍隊和航空兵。

高加索會戰中,僅在蘇軍實施進攻戰役期間,德軍就損失官兵28.1萬人、坦克1358輛、飛機2000架,火炮和迫擊炮7000餘門、汽車2.2萬輛,以及其他許多武器物資。高加索會戰是在直接影響高加索局勢的斯大林格勒會戰密切配合下進行的,而高加索戰事對斯大林格勒會戰的進程和結局也產生了極為有利的影響。這種遙相策應的重大戰略行動由大本營統籌安排,對粉碎德軍有決定性的意義。

二戰中被埋沒的悍將 隆美爾的軍功有他一半 卻將德國推向滅亡

李斯特

而李斯特在此戰之後也就此被冷藏,不再受重用,而且因為希特勒的剛愎自用,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讓許多德國將領離心離德,到了後期,很多將軍已經不認可希特勒的做法和決策,只是迫於壓力不得已而為之。不過在給希特勒背了戰役失利的黑鍋之後,李斯特的結局還算不錯,因為和納粹始終保持距離,在戰後的審判中被判處無期徒刑。1952年12月24日,他因病被釋放出獄。於1971年8月17日在帕滕基興離世,也算善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