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萬人上街手拉手,組成長600多公里,跨越3個國家的人牆

1939年8月23日,德國為了能夠快速解決波蘭,曾跟蘇聯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祕密約定瓜分東歐,因此當德國在閃擊波蘭的同時,蘇聯也祕密將波蘭東部以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地區收入囊中。

200萬人上街手拉手,組成長600多公里,跨越3個國家的人牆

後來德國直撲蘇聯,蘇聯大規模敗退,這些地方又成了德國佔領區,二戰結束後,理論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應該是重新獲得主權,畢竟他們二戰前都是主權國家,是戰爭受害國。

但是這些國家在實際操作中並沒有重新立國,而是成為了戰後蘇聯的一部分,蘇聯對此給出的理由是當事國的國民議會代表各國人民意願,向蘇聯最高蘇維埃提請加入蘇聯,簡單點說就是以上三國是求著加入蘇聯。

而作為被吞併國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在20世紀80年代給出了一個截然相反的論調,強調自己加入蘇聯根本不是自願,是被蘇聯槍桿子逼著強制加盟,蘇聯是侵略者。

200萬人上街手拉手,組成長600多公里,跨越3個國家的人牆

且當時三國民眾還不是光停留在嘴皮子上,1989年8月8日愛沙尼亞率先舉行大規模的工人罷工,要求蘇聯正視《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恢復該條約下蘇聯侵佔國家的主權,緊接著拉脫維亞、立陶宛部分地區也紛紛響應。

面對三國民眾的訴求,蘇聯中央選擇賦予三國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權來安撫,但是這一點用也沒有。當民眾高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聲討蘇聯的時候,三國各自的地方政府出於“民族情懷”選擇默許的姿態。

在政府如此推波助瀾下1989年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情緒那叫一個高漲,198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50年之際,三國民眾更是組織起了震驚世界的“波羅的海之路”。

200萬人上街手拉手,組成長600多公里,跨越3個國家的人牆

何為“波羅的海之路”,簡單一點說,就是用人手牽手的方式,組成一道人牆,連接波羅的海三國的首都──維爾紐斯、里加和塔林。表示三國民眾上下一心脫離蘇聯。

當時三國的公共廣播電臺,成為了臨時指揮中心,播報員字正腔圓的為三國的民眾指路,告訴他們人牆連接的實時情況,那裡缺少人員,那裡人員多了。

同時大批公共運輸工具也自發的投入了活動的運行,給予每個人去連接缺人點的便利,最積極的愛沙尼亞政府,甚至為了確保人民群眾能最大限度參加活動,乾脆直接將當天設置為愛沙尼亞的公眾假日。

據事後相關媒體的報道,保守估計這場人牽手的活動有200萬人參加,而當時三國總人口也就500餘萬人,連接的里程更是綿綿長長600多公里。

至於這場活動的效果,那叫一個立竿見影,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獨立了,8月20日和21日,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也宣告獨立,1991年12月25日,蘇聯轟然倒塌。

200萬人上街手拉手,組成長600多公里,跨越3個國家的人牆

配圖來源網絡,沒發現版權申明,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繫我們!立馬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