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

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中國有句民間俗語,叫做“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形容的是某件事物冗雜繁長,讓人無法忍受,就好似古代婦女的裹腳布一樣。在這裡所謂的裹腳布是舊時女性用來纏足的用品,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一條長長的麻布不僅嚴重摧殘著婦女的身體,還將她們的精神牢牢地束縛在高牆大院之內。不過在過去某些國家的軍隊裡,類似的裹腳布也非常常見,只是同樣長長的麻布在這裡並不是用來滿足變態的審美,而是一種對足部的保護措施。

軍用裹腳布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且曾是大多數西方軍隊的標配。在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前,由於缺乏有效的運輸工具,除了部分騎兵以外,構成那個年代軍隊主體的普通步兵,主要依靠自己的雙腳行軍。在物質匱乏的古代,行軍時有雙鞋穿(包括草鞋)都屬奢侈,更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襪子了。不過長時間的行軍會讓那些粗製的鞋子磨壞雙腳,影響作戰效率,有一種說法認為,最早是中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士兵借鑑了農民在做農活中將布料套在腳上的做法,將一塊麻布緊緊地包裹住足部,並在小腿處纏緊,然後再套入軍靴或者涼鞋裡——這便是後來軍用裹腳布的雛形。

"

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中國有句民間俗語,叫做“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形容的是某件事物冗雜繁長,讓人無法忍受,就好似古代婦女的裹腳布一樣。在這裡所謂的裹腳布是舊時女性用來纏足的用品,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一條長長的麻布不僅嚴重摧殘著婦女的身體,還將她們的精神牢牢地束縛在高牆大院之內。不過在過去某些國家的軍隊裡,類似的裹腳布也非常常見,只是同樣長長的麻布在這裡並不是用來滿足變態的審美,而是一種對足部的保護措施。

軍用裹腳布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且曾是大多數西方軍隊的標配。在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前,由於缺乏有效的運輸工具,除了部分騎兵以外,構成那個年代軍隊主體的普通步兵,主要依靠自己的雙腳行軍。在物質匱乏的古代,行軍時有雙鞋穿(包括草鞋)都屬奢侈,更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襪子了。不過長時間的行軍會讓那些粗製的鞋子磨壞雙腳,影響作戰效率,有一種說法認為,最早是中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士兵借鑑了農民在做農活中將布料套在腳上的做法,將一塊麻布緊緊地包裹住足部,並在小腿處纏緊,然後再套入軍靴或者涼鞋裡——這便是後來軍用裹腳布的雛形。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名軍史愛好者嘗試將纏著裹腳布的腳穿入中世紀的皮靴中

後來這種低廉實用的裹腳布在西方世界被廣泛推廣,要知道在等級分明的中世紀,造價昂貴的長襪向來都是貴族與騎士階層的專享,且早期的襪子並不耐磨。雖然裹腳布材質粗糙,卻隨處可得,有些士兵甚至直接從廢舊衣服上扯下一段布料用來裹腳,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軍用裹腳布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普通士兵的足部,提高了他們長途行軍的能力。

從中世紀開始,歷經幾百年的時間,一直到近代,在西方軍隊裡,這條長長的裹腳布都是普通士兵的標配。從十字軍東征,到18世紀的“排隊槍斃”時代,再到一戰時的戰壕對壘,莫不如此。比如在一戰前夕德國陸軍為士兵配發的裝備裡就有一種叫做“足帕”(Fußlappen)的長條布,就是軍用裹腳布的一種。不過隨著紡織工業水平的提高,襪子的製作成本迅速下跌,而且做工越來越優良,而且相比較裹腳布透氣性又好,穿起來又方便舒適,因此從19世紀末開始,部分軍隊就開始配發軍用襪子以取代裹腳布。尤其是經歷一戰塹壕戰的折磨後,士兵們發現粗糙的裹腳布不僅形同雞肋,還會讓足部變得極為不適,嚴重影響足部健康,因此當一戰的硝煙散去後,傳統的裹腳布逐漸在大多數西方軍隊裡消失了。

"

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中國有句民間俗語,叫做“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形容的是某件事物冗雜繁長,讓人無法忍受,就好似古代婦女的裹腳布一樣。在這裡所謂的裹腳布是舊時女性用來纏足的用品,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一條長長的麻布不僅嚴重摧殘著婦女的身體,還將她們的精神牢牢地束縛在高牆大院之內。不過在過去某些國家的軍隊裡,類似的裹腳布也非常常見,只是同樣長長的麻布在這裡並不是用來滿足變態的審美,而是一種對足部的保護措施。

軍用裹腳布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且曾是大多數西方軍隊的標配。在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前,由於缺乏有效的運輸工具,除了部分騎兵以外,構成那個年代軍隊主體的普通步兵,主要依靠自己的雙腳行軍。在物質匱乏的古代,行軍時有雙鞋穿(包括草鞋)都屬奢侈,更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襪子了。不過長時間的行軍會讓那些粗製的鞋子磨壞雙腳,影響作戰效率,有一種說法認為,最早是中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士兵借鑑了農民在做農活中將布料套在腳上的做法,將一塊麻布緊緊地包裹住足部,並在小腿處纏緊,然後再套入軍靴或者涼鞋裡——這便是後來軍用裹腳布的雛形。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名軍史愛好者嘗試將纏著裹腳布的腳穿入中世紀的皮靴中

後來這種低廉實用的裹腳布在西方世界被廣泛推廣,要知道在等級分明的中世紀,造價昂貴的長襪向來都是貴族與騎士階層的專享,且早期的襪子並不耐磨。雖然裹腳布材質粗糙,卻隨處可得,有些士兵甚至直接從廢舊衣服上扯下一段布料用來裹腳,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軍用裹腳布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普通士兵的足部,提高了他們長途行軍的能力。

從中世紀開始,歷經幾百年的時間,一直到近代,在西方軍隊裡,這條長長的裹腳布都是普通士兵的標配。從十字軍東征,到18世紀的“排隊槍斃”時代,再到一戰時的戰壕對壘,莫不如此。比如在一戰前夕德國陸軍為士兵配發的裝備裡就有一種叫做“足帕”(Fußlappen)的長條布,就是軍用裹腳布的一種。不過隨著紡織工業水平的提高,襪子的製作成本迅速下跌,而且做工越來越優良,而且相比較裹腳布透氣性又好,穿起來又方便舒適,因此從19世紀末開始,部分軍隊就開始配發軍用襪子以取代裹腳布。尤其是經歷一戰塹壕戰的折磨後,士兵們發現粗糙的裹腳布不僅形同雞肋,還會讓足部變得極為不適,嚴重影響足部健康,因此當一戰的硝煙散去後,傳統的裹腳布逐漸在大多數西方軍隊裡消失了。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戰時期,德國陸軍後勤手冊上羅列了各種普通士兵的必需品,第一個就是裹腳布


"

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中國有句民間俗語,叫做“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形容的是某件事物冗雜繁長,讓人無法忍受,就好似古代婦女的裹腳布一樣。在這裡所謂的裹腳布是舊時女性用來纏足的用品,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一條長長的麻布不僅嚴重摧殘著婦女的身體,還將她們的精神牢牢地束縛在高牆大院之內。不過在過去某些國家的軍隊裡,類似的裹腳布也非常常見,只是同樣長長的麻布在這裡並不是用來滿足變態的審美,而是一種對足部的保護措施。

軍用裹腳布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且曾是大多數西方軍隊的標配。在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前,由於缺乏有效的運輸工具,除了部分騎兵以外,構成那個年代軍隊主體的普通步兵,主要依靠自己的雙腳行軍。在物質匱乏的古代,行軍時有雙鞋穿(包括草鞋)都屬奢侈,更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襪子了。不過長時間的行軍會讓那些粗製的鞋子磨壞雙腳,影響作戰效率,有一種說法認為,最早是中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士兵借鑑了農民在做農活中將布料套在腳上的做法,將一塊麻布緊緊地包裹住足部,並在小腿處纏緊,然後再套入軍靴或者涼鞋裡——這便是後來軍用裹腳布的雛形。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名軍史愛好者嘗試將纏著裹腳布的腳穿入中世紀的皮靴中

後來這種低廉實用的裹腳布在西方世界被廣泛推廣,要知道在等級分明的中世紀,造價昂貴的長襪向來都是貴族與騎士階層的專享,且早期的襪子並不耐磨。雖然裹腳布材質粗糙,卻隨處可得,有些士兵甚至直接從廢舊衣服上扯下一段布料用來裹腳,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軍用裹腳布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普通士兵的足部,提高了他們長途行軍的能力。

從中世紀開始,歷經幾百年的時間,一直到近代,在西方軍隊裡,這條長長的裹腳布都是普通士兵的標配。從十字軍東征,到18世紀的“排隊槍斃”時代,再到一戰時的戰壕對壘,莫不如此。比如在一戰前夕德國陸軍為士兵配發的裝備裡就有一種叫做“足帕”(Fußlappen)的長條布,就是軍用裹腳布的一種。不過隨著紡織工業水平的提高,襪子的製作成本迅速下跌,而且做工越來越優良,而且相比較裹腳布透氣性又好,穿起來又方便舒適,因此從19世紀末開始,部分軍隊就開始配發軍用襪子以取代裹腳布。尤其是經歷一戰塹壕戰的折磨後,士兵們發現粗糙的裹腳布不僅形同雞肋,還會讓足部變得極為不適,嚴重影響足部健康,因此當一戰的硝煙散去後,傳統的裹腳布逐漸在大多數西方軍隊裡消失了。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戰時期,德國陸軍後勤手冊上羅列了各種普通士兵的必需品,第一個就是裹腳布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兩名軍事愛好者在分別試穿一戰和二戰時期德軍的裹腳布

不過只有一個國家是例外,這就是裹腳布的“死忠粉”俄國。俄國軍人酷愛裹腳布在西方盡人皆知,在現代法語中有一個詞叫“俄國襪子”(La chaussette russe),指的就是裹腳布。俄國人何時開始使用裹腳布目前尚無定論,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當年彼得大帝赴荷蘭學習造船時,看到荷蘭士兵普遍穿著耐磨的裹腳布,覺得非常實用,便在回國後推廣。此後俄國士兵就瘋狂喜歡上這種方便實用的大粗布,從普通步兵,到身姿優雅的騎兵,再到身形粗獷的炮兵,都對裹腳布青睞有加。在其他歐洲國家普遍丟棄裹腳布後,俄國人仍然堅持將裹腳布列入後勤必需品的清單上。

"

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中國有句民間俗語,叫做“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形容的是某件事物冗雜繁長,讓人無法忍受,就好似古代婦女的裹腳布一樣。在這裡所謂的裹腳布是舊時女性用來纏足的用品,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一條長長的麻布不僅嚴重摧殘著婦女的身體,還將她們的精神牢牢地束縛在高牆大院之內。不過在過去某些國家的軍隊裡,類似的裹腳布也非常常見,只是同樣長長的麻布在這裡並不是用來滿足變態的審美,而是一種對足部的保護措施。

軍用裹腳布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且曾是大多數西方軍隊的標配。在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前,由於缺乏有效的運輸工具,除了部分騎兵以外,構成那個年代軍隊主體的普通步兵,主要依靠自己的雙腳行軍。在物質匱乏的古代,行軍時有雙鞋穿(包括草鞋)都屬奢侈,更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襪子了。不過長時間的行軍會讓那些粗製的鞋子磨壞雙腳,影響作戰效率,有一種說法認為,最早是中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士兵借鑑了農民在做農活中將布料套在腳上的做法,將一塊麻布緊緊地包裹住足部,並在小腿處纏緊,然後再套入軍靴或者涼鞋裡——這便是後來軍用裹腳布的雛形。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名軍史愛好者嘗試將纏著裹腳布的腳穿入中世紀的皮靴中

後來這種低廉實用的裹腳布在西方世界被廣泛推廣,要知道在等級分明的中世紀,造價昂貴的長襪向來都是貴族與騎士階層的專享,且早期的襪子並不耐磨。雖然裹腳布材質粗糙,卻隨處可得,有些士兵甚至直接從廢舊衣服上扯下一段布料用來裹腳,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軍用裹腳布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普通士兵的足部,提高了他們長途行軍的能力。

從中世紀開始,歷經幾百年的時間,一直到近代,在西方軍隊裡,這條長長的裹腳布都是普通士兵的標配。從十字軍東征,到18世紀的“排隊槍斃”時代,再到一戰時的戰壕對壘,莫不如此。比如在一戰前夕德國陸軍為士兵配發的裝備裡就有一種叫做“足帕”(Fußlappen)的長條布,就是軍用裹腳布的一種。不過隨著紡織工業水平的提高,襪子的製作成本迅速下跌,而且做工越來越優良,而且相比較裹腳布透氣性又好,穿起來又方便舒適,因此從19世紀末開始,部分軍隊就開始配發軍用襪子以取代裹腳布。尤其是經歷一戰塹壕戰的折磨後,士兵們發現粗糙的裹腳布不僅形同雞肋,還會讓足部變得極為不適,嚴重影響足部健康,因此當一戰的硝煙散去後,傳統的裹腳布逐漸在大多數西方軍隊裡消失了。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戰時期,德國陸軍後勤手冊上羅列了各種普通士兵的必需品,第一個就是裹腳布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兩名軍事愛好者在分別試穿一戰和二戰時期德軍的裹腳布

不過只有一個國家是例外,這就是裹腳布的“死忠粉”俄國。俄國軍人酷愛裹腳布在西方盡人皆知,在現代法語中有一個詞叫“俄國襪子”(La chaussette russe),指的就是裹腳布。俄國人何時開始使用裹腳布目前尚無定論,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當年彼得大帝赴荷蘭學習造船時,看到荷蘭士兵普遍穿著耐磨的裹腳布,覺得非常實用,便在回國後推廣。此後俄國士兵就瘋狂喜歡上這種方便實用的大粗布,從普通步兵,到身姿優雅的騎兵,再到身形粗獷的炮兵,都對裹腳布青睞有加。在其他歐洲國家普遍丟棄裹腳布後,俄國人仍然堅持將裹腳布列入後勤必需品的清單上。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戰期間的東線戰場,在野外休息的沙俄杜霍夫辛斯基第267步兵團。照片可見帳篷與樹枝上晾晒的裹腳布】

"

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中國有句民間俗語,叫做“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形容的是某件事物冗雜繁長,讓人無法忍受,就好似古代婦女的裹腳布一樣。在這裡所謂的裹腳布是舊時女性用來纏足的用品,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一條長長的麻布不僅嚴重摧殘著婦女的身體,還將她們的精神牢牢地束縛在高牆大院之內。不過在過去某些國家的軍隊裡,類似的裹腳布也非常常見,只是同樣長長的麻布在這裡並不是用來滿足變態的審美,而是一種對足部的保護措施。

軍用裹腳布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且曾是大多數西方軍隊的標配。在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前,由於缺乏有效的運輸工具,除了部分騎兵以外,構成那個年代軍隊主體的普通步兵,主要依靠自己的雙腳行軍。在物質匱乏的古代,行軍時有雙鞋穿(包括草鞋)都屬奢侈,更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襪子了。不過長時間的行軍會讓那些粗製的鞋子磨壞雙腳,影響作戰效率,有一種說法認為,最早是中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士兵借鑑了農民在做農活中將布料套在腳上的做法,將一塊麻布緊緊地包裹住足部,並在小腿處纏緊,然後再套入軍靴或者涼鞋裡——這便是後來軍用裹腳布的雛形。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名軍史愛好者嘗試將纏著裹腳布的腳穿入中世紀的皮靴中

後來這種低廉實用的裹腳布在西方世界被廣泛推廣,要知道在等級分明的中世紀,造價昂貴的長襪向來都是貴族與騎士階層的專享,且早期的襪子並不耐磨。雖然裹腳布材質粗糙,卻隨處可得,有些士兵甚至直接從廢舊衣服上扯下一段布料用來裹腳,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軍用裹腳布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普通士兵的足部,提高了他們長途行軍的能力。

從中世紀開始,歷經幾百年的時間,一直到近代,在西方軍隊裡,這條長長的裹腳布都是普通士兵的標配。從十字軍東征,到18世紀的“排隊槍斃”時代,再到一戰時的戰壕對壘,莫不如此。比如在一戰前夕德國陸軍為士兵配發的裝備裡就有一種叫做“足帕”(Fußlappen)的長條布,就是軍用裹腳布的一種。不過隨著紡織工業水平的提高,襪子的製作成本迅速下跌,而且做工越來越優良,而且相比較裹腳布透氣性又好,穿起來又方便舒適,因此從19世紀末開始,部分軍隊就開始配發軍用襪子以取代裹腳布。尤其是經歷一戰塹壕戰的折磨後,士兵們發現粗糙的裹腳布不僅形同雞肋,還會讓足部變得極為不適,嚴重影響足部健康,因此當一戰的硝煙散去後,傳統的裹腳布逐漸在大多數西方軍隊裡消失了。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戰時期,德國陸軍後勤手冊上羅列了各種普通士兵的必需品,第一個就是裹腳布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兩名軍事愛好者在分別試穿一戰和二戰時期德軍的裹腳布

不過只有一個國家是例外,這就是裹腳布的“死忠粉”俄國。俄國軍人酷愛裹腳布在西方盡人皆知,在現代法語中有一個詞叫“俄國襪子”(La chaussette russe),指的就是裹腳布。俄國人何時開始使用裹腳布目前尚無定論,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當年彼得大帝赴荷蘭學習造船時,看到荷蘭士兵普遍穿著耐磨的裹腳布,覺得非常實用,便在回國後推廣。此後俄國士兵就瘋狂喜歡上這種方便實用的大粗布,從普通步兵,到身姿優雅的騎兵,再到身形粗獷的炮兵,都對裹腳布青睞有加。在其他歐洲國家普遍丟棄裹腳布後,俄國人仍然堅持將裹腳布列入後勤必需品的清單上。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戰期間的東線戰場,在野外休息的沙俄杜霍夫辛斯基第267步兵團。照片可見帳篷與樹枝上晾晒的裹腳布】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冷戰時期蘇聯士兵手冊上的裹腳布使用說明,分別以圖示的形式展示兩種裹腳方法

俄國人如此執著於裹腳布,是與其特殊的國情分不開的。俄羅斯大部分國土常年寒冷,年平均氣溫大大低於其他歐洲國家,嚴酷的自然環境讓普通士兵更喜歡穿高筒的皮靴,以有效抵禦嚴寒對腳踝至小腿一側的侵襲,而非其他國家的綁腿+短靴。相比較新式的襪子,傳統的裹腳布反而更適合穿在高筒靴裡,而且裹腳布的長度不定,在嚴寒氣候下,士兵可以用更長的布料儘可能的將靴子內的腳部和腿部纏住,最大限度的保暖。而且早期的軍用襪子也不如這種粗布耐磨。對於經歷沙俄到蘇聯時期輕工業發展不足,後勤物資匱乏的俄國人來說,價格低廉,結實耐用的裹腳布無疑是最優之選。而俄國人對裹腳布的玩法更是身有心得,官方版本的裹腳方法就有從左和從右兩種,士兵在野戰條件下“纏足”土辦法更是花樣繁多,而有條件的基層軍官還會穿著襪子再裹上腳布,在保證足部溫度的同時,提高了舒適性。更有趣的是,由於普通粗布透氣性差,使用後的裹腳布普遍會濃濃的腳臭味,據說在二戰時期的東線戰場,有些蘇聯士兵甚至會在情急之下將裹了好幾天,已經臭氣熏天的裹腳布從靴子裡抽出來扔向敵軍,也算是一種另類的“生化武器”。

"

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中國有句民間俗語,叫做“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形容的是某件事物冗雜繁長,讓人無法忍受,就好似古代婦女的裹腳布一樣。在這裡所謂的裹腳布是舊時女性用來纏足的用品,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一條長長的麻布不僅嚴重摧殘著婦女的身體,還將她們的精神牢牢地束縛在高牆大院之內。不過在過去某些國家的軍隊裡,類似的裹腳布也非常常見,只是同樣長長的麻布在這裡並不是用來滿足變態的審美,而是一種對足部的保護措施。

軍用裹腳布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且曾是大多數西方軍隊的標配。在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前,由於缺乏有效的運輸工具,除了部分騎兵以外,構成那個年代軍隊主體的普通步兵,主要依靠自己的雙腳行軍。在物質匱乏的古代,行軍時有雙鞋穿(包括草鞋)都屬奢侈,更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襪子了。不過長時間的行軍會讓那些粗製的鞋子磨壞雙腳,影響作戰效率,有一種說法認為,最早是中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士兵借鑑了農民在做農活中將布料套在腳上的做法,將一塊麻布緊緊地包裹住足部,並在小腿處纏緊,然後再套入軍靴或者涼鞋裡——這便是後來軍用裹腳布的雛形。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名軍史愛好者嘗試將纏著裹腳布的腳穿入中世紀的皮靴中

後來這種低廉實用的裹腳布在西方世界被廣泛推廣,要知道在等級分明的中世紀,造價昂貴的長襪向來都是貴族與騎士階層的專享,且早期的襪子並不耐磨。雖然裹腳布材質粗糙,卻隨處可得,有些士兵甚至直接從廢舊衣服上扯下一段布料用來裹腳,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軍用裹腳布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普通士兵的足部,提高了他們長途行軍的能力。

從中世紀開始,歷經幾百年的時間,一直到近代,在西方軍隊裡,這條長長的裹腳布都是普通士兵的標配。從十字軍東征,到18世紀的“排隊槍斃”時代,再到一戰時的戰壕對壘,莫不如此。比如在一戰前夕德國陸軍為士兵配發的裝備裡就有一種叫做“足帕”(Fußlappen)的長條布,就是軍用裹腳布的一種。不過隨著紡織工業水平的提高,襪子的製作成本迅速下跌,而且做工越來越優良,而且相比較裹腳布透氣性又好,穿起來又方便舒適,因此從19世紀末開始,部分軍隊就開始配發軍用襪子以取代裹腳布。尤其是經歷一戰塹壕戰的折磨後,士兵們發現粗糙的裹腳布不僅形同雞肋,還會讓足部變得極為不適,嚴重影響足部健康,因此當一戰的硝煙散去後,傳統的裹腳布逐漸在大多數西方軍隊裡消失了。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戰時期,德國陸軍後勤手冊上羅列了各種普通士兵的必需品,第一個就是裹腳布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兩名軍事愛好者在分別試穿一戰和二戰時期德軍的裹腳布

不過只有一個國家是例外,這就是裹腳布的“死忠粉”俄國。俄國軍人酷愛裹腳布在西方盡人皆知,在現代法語中有一個詞叫“俄國襪子”(La chaussette russe),指的就是裹腳布。俄國人何時開始使用裹腳布目前尚無定論,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當年彼得大帝赴荷蘭學習造船時,看到荷蘭士兵普遍穿著耐磨的裹腳布,覺得非常實用,便在回國後推廣。此後俄國士兵就瘋狂喜歡上這種方便實用的大粗布,從普通步兵,到身姿優雅的騎兵,再到身形粗獷的炮兵,都對裹腳布青睞有加。在其他歐洲國家普遍丟棄裹腳布後,俄國人仍然堅持將裹腳布列入後勤必需品的清單上。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戰期間的東線戰場,在野外休息的沙俄杜霍夫辛斯基第267步兵團。照片可見帳篷與樹枝上晾晒的裹腳布】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冷戰時期蘇聯士兵手冊上的裹腳布使用說明,分別以圖示的形式展示兩種裹腳方法

俄國人如此執著於裹腳布,是與其特殊的國情分不開的。俄羅斯大部分國土常年寒冷,年平均氣溫大大低於其他歐洲國家,嚴酷的自然環境讓普通士兵更喜歡穿高筒的皮靴,以有效抵禦嚴寒對腳踝至小腿一側的侵襲,而非其他國家的綁腿+短靴。相比較新式的襪子,傳統的裹腳布反而更適合穿在高筒靴裡,而且裹腳布的長度不定,在嚴寒氣候下,士兵可以用更長的布料儘可能的將靴子內的腳部和腿部纏住,最大限度的保暖。而且早期的軍用襪子也不如這種粗布耐磨。對於經歷沙俄到蘇聯時期輕工業發展不足,後勤物資匱乏的俄國人來說,價格低廉,結實耐用的裹腳布無疑是最優之選。而俄國人對裹腳布的玩法更是身有心得,官方版本的裹腳方法就有從左和從右兩種,士兵在野戰條件下“纏足”土辦法更是花樣繁多,而有條件的基層軍官還會穿著襪子再裹上腳布,在保證足部溫度的同時,提高了舒適性。更有趣的是,由於普通粗布透氣性差,使用後的裹腳布普遍會濃濃的腳臭味,據說在二戰時期的東線戰場,有些蘇聯士兵甚至會在情急之下將裹了好幾天,已經臭氣熏天的裹腳布從靴子裡抽出來扔向敵軍,也算是一種另類的“生化武器”。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左圖為蘇德戰爭時期一名蘇軍士兵在幫助戰友整理裹腳布,右圖為德軍在戰場上繳獲的蘇軍裹腳布】

俄國人穿著裹腳布,在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下衝向東宮,在東線的硝煙下衝入柏林,在鐵幕之下與西方對峙。甚至在蘇聯解體後,在格羅茲尼與分裂分子血戰的俄軍官兵依然普遍穿著裹腳布。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已經存在了數百年的老物件顯然早已落伍。尤其在現代軍事技術條件下,士兵可以有效依靠大型運輸工具實現長距離行軍,而俄軍也逐漸用西式高幫短靴替代傳統的高筒靴,裹腳布就顯得非常雞肋,而且現代紡織工業足以生產出足夠耐磨透氣且價格低廉的軍用襪子,加上裹腳布的衛生情況普遍不佳,進入21世紀,雖然新入伍的俄軍新兵依然會從教官手裡接過好幾條裹腳布,練習裹腳布依然是俄軍士兵整理內務的一部分,但已經有不少士兵在訓練時偷偷丟掉這條破布換上從家裡帶來的襪子。

"

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中國有句民間俗語,叫做“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形容的是某件事物冗雜繁長,讓人無法忍受,就好似古代婦女的裹腳布一樣。在這裡所謂的裹腳布是舊時女性用來纏足的用品,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一條長長的麻布不僅嚴重摧殘著婦女的身體,還將她們的精神牢牢地束縛在高牆大院之內。不過在過去某些國家的軍隊裡,類似的裹腳布也非常常見,只是同樣長長的麻布在這裡並不是用來滿足變態的審美,而是一種對足部的保護措施。

軍用裹腳布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且曾是大多數西方軍隊的標配。在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前,由於缺乏有效的運輸工具,除了部分騎兵以外,構成那個年代軍隊主體的普通步兵,主要依靠自己的雙腳行軍。在物質匱乏的古代,行軍時有雙鞋穿(包括草鞋)都屬奢侈,更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襪子了。不過長時間的行軍會讓那些粗製的鞋子磨壞雙腳,影響作戰效率,有一種說法認為,最早是中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士兵借鑑了農民在做農活中將布料套在腳上的做法,將一塊麻布緊緊地包裹住足部,並在小腿處纏緊,然後再套入軍靴或者涼鞋裡——這便是後來軍用裹腳布的雛形。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名軍史愛好者嘗試將纏著裹腳布的腳穿入中世紀的皮靴中

後來這種低廉實用的裹腳布在西方世界被廣泛推廣,要知道在等級分明的中世紀,造價昂貴的長襪向來都是貴族與騎士階層的專享,且早期的襪子並不耐磨。雖然裹腳布材質粗糙,卻隨處可得,有些士兵甚至直接從廢舊衣服上扯下一段布料用來裹腳,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軍用裹腳布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普通士兵的足部,提高了他們長途行軍的能力。

從中世紀開始,歷經幾百年的時間,一直到近代,在西方軍隊裡,這條長長的裹腳布都是普通士兵的標配。從十字軍東征,到18世紀的“排隊槍斃”時代,再到一戰時的戰壕對壘,莫不如此。比如在一戰前夕德國陸軍為士兵配發的裝備裡就有一種叫做“足帕”(Fußlappen)的長條布,就是軍用裹腳布的一種。不過隨著紡織工業水平的提高,襪子的製作成本迅速下跌,而且做工越來越優良,而且相比較裹腳布透氣性又好,穿起來又方便舒適,因此從19世紀末開始,部分軍隊就開始配發軍用襪子以取代裹腳布。尤其是經歷一戰塹壕戰的折磨後,士兵們發現粗糙的裹腳布不僅形同雞肋,還會讓足部變得極為不適,嚴重影響足部健康,因此當一戰的硝煙散去後,傳統的裹腳布逐漸在大多數西方軍隊裡消失了。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戰時期,德國陸軍後勤手冊上羅列了各種普通士兵的必需品,第一個就是裹腳布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兩名軍事愛好者在分別試穿一戰和二戰時期德軍的裹腳布

不過只有一個國家是例外,這就是裹腳布的“死忠粉”俄國。俄國軍人酷愛裹腳布在西方盡人皆知,在現代法語中有一個詞叫“俄國襪子”(La chaussette russe),指的就是裹腳布。俄國人何時開始使用裹腳布目前尚無定論,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當年彼得大帝赴荷蘭學習造船時,看到荷蘭士兵普遍穿著耐磨的裹腳布,覺得非常實用,便在回國後推廣。此後俄國士兵就瘋狂喜歡上這種方便實用的大粗布,從普通步兵,到身姿優雅的騎兵,再到身形粗獷的炮兵,都對裹腳布青睞有加。在其他歐洲國家普遍丟棄裹腳布後,俄國人仍然堅持將裹腳布列入後勤必需品的清單上。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戰期間的東線戰場,在野外休息的沙俄杜霍夫辛斯基第267步兵團。照片可見帳篷與樹枝上晾晒的裹腳布】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冷戰時期蘇聯士兵手冊上的裹腳布使用說明,分別以圖示的形式展示兩種裹腳方法

俄國人如此執著於裹腳布,是與其特殊的國情分不開的。俄羅斯大部分國土常年寒冷,年平均氣溫大大低於其他歐洲國家,嚴酷的自然環境讓普通士兵更喜歡穿高筒的皮靴,以有效抵禦嚴寒對腳踝至小腿一側的侵襲,而非其他國家的綁腿+短靴。相比較新式的襪子,傳統的裹腳布反而更適合穿在高筒靴裡,而且裹腳布的長度不定,在嚴寒氣候下,士兵可以用更長的布料儘可能的將靴子內的腳部和腿部纏住,最大限度的保暖。而且早期的軍用襪子也不如這種粗布耐磨。對於經歷沙俄到蘇聯時期輕工業發展不足,後勤物資匱乏的俄國人來說,價格低廉,結實耐用的裹腳布無疑是最優之選。而俄國人對裹腳布的玩法更是身有心得,官方版本的裹腳方法就有從左和從右兩種,士兵在野戰條件下“纏足”土辦法更是花樣繁多,而有條件的基層軍官還會穿著襪子再裹上腳布,在保證足部溫度的同時,提高了舒適性。更有趣的是,由於普通粗布透氣性差,使用後的裹腳布普遍會濃濃的腳臭味,據說在二戰時期的東線戰場,有些蘇聯士兵甚至會在情急之下將裹了好幾天,已經臭氣熏天的裹腳布從靴子裡抽出來扔向敵軍,也算是一種另類的“生化武器”。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左圖為蘇德戰爭時期一名蘇軍士兵在幫助戰友整理裹腳布,右圖為德軍在戰場上繳獲的蘇軍裹腳布】

俄國人穿著裹腳布,在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下衝向東宮,在東線的硝煙下衝入柏林,在鐵幕之下與西方對峙。甚至在蘇聯解體後,在格羅茲尼與分裂分子血戰的俄軍官兵依然普遍穿著裹腳布。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已經存在了數百年的老物件顯然早已落伍。尤其在現代軍事技術條件下,士兵可以有效依靠大型運輸工具實現長距離行軍,而俄軍也逐漸用西式高幫短靴替代傳統的高筒靴,裹腳布就顯得非常雞肋,而且現代紡織工業足以生產出足夠耐磨透氣且價格低廉的軍用襪子,加上裹腳布的衛生情況普遍不佳,進入21世紀,雖然新入伍的俄軍新兵依然會從教官手裡接過好幾條裹腳布,練習裹腳布依然是俄軍士兵整理內務的一部分,但已經有不少士兵在訓練時偷偷丟掉這條破布換上從家裡帶來的襪子。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在教官的監督下練習使用裹腳布的俄軍新兵


"

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中國有句民間俗語,叫做“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形容的是某件事物冗雜繁長,讓人無法忍受,就好似古代婦女的裹腳布一樣。在這裡所謂的裹腳布是舊時女性用來纏足的用品,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一條長長的麻布不僅嚴重摧殘著婦女的身體,還將她們的精神牢牢地束縛在高牆大院之內。不過在過去某些國家的軍隊裡,類似的裹腳布也非常常見,只是同樣長長的麻布在這裡並不是用來滿足變態的審美,而是一種對足部的保護措施。

軍用裹腳布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且曾是大多數西方軍隊的標配。在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前,由於缺乏有效的運輸工具,除了部分騎兵以外,構成那個年代軍隊主體的普通步兵,主要依靠自己的雙腳行軍。在物質匱乏的古代,行軍時有雙鞋穿(包括草鞋)都屬奢侈,更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襪子了。不過長時間的行軍會讓那些粗製的鞋子磨壞雙腳,影響作戰效率,有一種說法認為,最早是中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士兵借鑑了農民在做農活中將布料套在腳上的做法,將一塊麻布緊緊地包裹住足部,並在小腿處纏緊,然後再套入軍靴或者涼鞋裡——這便是後來軍用裹腳布的雛形。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名軍史愛好者嘗試將纏著裹腳布的腳穿入中世紀的皮靴中

後來這種低廉實用的裹腳布在西方世界被廣泛推廣,要知道在等級分明的中世紀,造價昂貴的長襪向來都是貴族與騎士階層的專享,且早期的襪子並不耐磨。雖然裹腳布材質粗糙,卻隨處可得,有些士兵甚至直接從廢舊衣服上扯下一段布料用來裹腳,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軍用裹腳布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普通士兵的足部,提高了他們長途行軍的能力。

從中世紀開始,歷經幾百年的時間,一直到近代,在西方軍隊裡,這條長長的裹腳布都是普通士兵的標配。從十字軍東征,到18世紀的“排隊槍斃”時代,再到一戰時的戰壕對壘,莫不如此。比如在一戰前夕德國陸軍為士兵配發的裝備裡就有一種叫做“足帕”(Fußlappen)的長條布,就是軍用裹腳布的一種。不過隨著紡織工業水平的提高,襪子的製作成本迅速下跌,而且做工越來越優良,而且相比較裹腳布透氣性又好,穿起來又方便舒適,因此從19世紀末開始,部分軍隊就開始配發軍用襪子以取代裹腳布。尤其是經歷一戰塹壕戰的折磨後,士兵們發現粗糙的裹腳布不僅形同雞肋,還會讓足部變得極為不適,嚴重影響足部健康,因此當一戰的硝煙散去後,傳統的裹腳布逐漸在大多數西方軍隊裡消失了。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戰時期,德國陸軍後勤手冊上羅列了各種普通士兵的必需品,第一個就是裹腳布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兩名軍事愛好者在分別試穿一戰和二戰時期德軍的裹腳布

不過只有一個國家是例外,這就是裹腳布的“死忠粉”俄國。俄國軍人酷愛裹腳布在西方盡人皆知,在現代法語中有一個詞叫“俄國襪子”(La chaussette russe),指的就是裹腳布。俄國人何時開始使用裹腳布目前尚無定論,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當年彼得大帝赴荷蘭學習造船時,看到荷蘭士兵普遍穿著耐磨的裹腳布,覺得非常實用,便在回國後推廣。此後俄國士兵就瘋狂喜歡上這種方便實用的大粗布,從普通步兵,到身姿優雅的騎兵,再到身形粗獷的炮兵,都對裹腳布青睞有加。在其他歐洲國家普遍丟棄裹腳布後,俄國人仍然堅持將裹腳布列入後勤必需品的清單上。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戰期間的東線戰場,在野外休息的沙俄杜霍夫辛斯基第267步兵團。照片可見帳篷與樹枝上晾晒的裹腳布】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冷戰時期蘇聯士兵手冊上的裹腳布使用說明,分別以圖示的形式展示兩種裹腳方法

俄國人如此執著於裹腳布,是與其特殊的國情分不開的。俄羅斯大部分國土常年寒冷,年平均氣溫大大低於其他歐洲國家,嚴酷的自然環境讓普通士兵更喜歡穿高筒的皮靴,以有效抵禦嚴寒對腳踝至小腿一側的侵襲,而非其他國家的綁腿+短靴。相比較新式的襪子,傳統的裹腳布反而更適合穿在高筒靴裡,而且裹腳布的長度不定,在嚴寒氣候下,士兵可以用更長的布料儘可能的將靴子內的腳部和腿部纏住,最大限度的保暖。而且早期的軍用襪子也不如這種粗布耐磨。對於經歷沙俄到蘇聯時期輕工業發展不足,後勤物資匱乏的俄國人來說,價格低廉,結實耐用的裹腳布無疑是最優之選。而俄國人對裹腳布的玩法更是身有心得,官方版本的裹腳方法就有從左和從右兩種,士兵在野戰條件下“纏足”土辦法更是花樣繁多,而有條件的基層軍官還會穿著襪子再裹上腳布,在保證足部溫度的同時,提高了舒適性。更有趣的是,由於普通粗布透氣性差,使用後的裹腳布普遍會濃濃的腳臭味,據說在二戰時期的東線戰場,有些蘇聯士兵甚至會在情急之下將裹了好幾天,已經臭氣熏天的裹腳布從靴子裡抽出來扔向敵軍,也算是一種另類的“生化武器”。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左圖為蘇德戰爭時期一名蘇軍士兵在幫助戰友整理裹腳布,右圖為德軍在戰場上繳獲的蘇軍裹腳布】

俄國人穿著裹腳布,在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下衝向東宮,在東線的硝煙下衝入柏林,在鐵幕之下與西方對峙。甚至在蘇聯解體後,在格羅茲尼與分裂分子血戰的俄軍官兵依然普遍穿著裹腳布。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已經存在了數百年的老物件顯然早已落伍。尤其在現代軍事技術條件下,士兵可以有效依靠大型運輸工具實現長距離行軍,而俄軍也逐漸用西式高幫短靴替代傳統的高筒靴,裹腳布就顯得非常雞肋,而且現代紡織工業足以生產出足夠耐磨透氣且價格低廉的軍用襪子,加上裹腳布的衛生情況普遍不佳,進入21世紀,雖然新入伍的俄軍新兵依然會從教官手裡接過好幾條裹腳布,練習裹腳布依然是俄軍士兵整理內務的一部分,但已經有不少士兵在訓練時偷偷丟掉這條破布換上從家裡帶來的襪子。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在教官的監督下練習使用裹腳布的俄軍新兵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上世紀90年代末,俄軍開始為士兵配發西式的高幫短靴,傳統的高筒皮靴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這也使得原本與高筒皮靴“相得益彰”的裹腳布變得十分雞肋。】

終於,2012年紹伊古出任俄羅斯聯邦國防部長,上任伊始就開展各項改革措施,這其中就包括“徹底廢紙裹腳布,推廣軍用襪子”。他在對軍隊進行了幾個月的視察後,認為在這個年代還在使用有數百年曆史的裹腳布是極不合時宜的,且有損俄羅斯的大國形象。於是在2013年初俄羅斯國防部就撥出專款,專門為士兵生產軍用襪子。當然,軍費不足也讓俄方捉襟見肘,只得聯繫幾家民營紡織工廠在民用襪子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生產。不過好在一切進展順利,幾個月的時間裡,俄羅斯就為士兵提供了60多萬雙軍襪,裹腳布從此徹底從俄軍中消失。

"

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中國有句民間俗語,叫做“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形容的是某件事物冗雜繁長,讓人無法忍受,就好似古代婦女的裹腳布一樣。在這裡所謂的裹腳布是舊時女性用來纏足的用品,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一條長長的麻布不僅嚴重摧殘著婦女的身體,還將她們的精神牢牢地束縛在高牆大院之內。不過在過去某些國家的軍隊裡,類似的裹腳布也非常常見,只是同樣長長的麻布在這裡並不是用來滿足變態的審美,而是一種對足部的保護措施。

軍用裹腳布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且曾是大多數西方軍隊的標配。在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前,由於缺乏有效的運輸工具,除了部分騎兵以外,構成那個年代軍隊主體的普通步兵,主要依靠自己的雙腳行軍。在物質匱乏的古代,行軍時有雙鞋穿(包括草鞋)都屬奢侈,更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襪子了。不過長時間的行軍會讓那些粗製的鞋子磨壞雙腳,影響作戰效率,有一種說法認為,最早是中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士兵借鑑了農民在做農活中將布料套在腳上的做法,將一塊麻布緊緊地包裹住足部,並在小腿處纏緊,然後再套入軍靴或者涼鞋裡——這便是後來軍用裹腳布的雛形。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名軍史愛好者嘗試將纏著裹腳布的腳穿入中世紀的皮靴中

後來這種低廉實用的裹腳布在西方世界被廣泛推廣,要知道在等級分明的中世紀,造價昂貴的長襪向來都是貴族與騎士階層的專享,且早期的襪子並不耐磨。雖然裹腳布材質粗糙,卻隨處可得,有些士兵甚至直接從廢舊衣服上扯下一段布料用來裹腳,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軍用裹腳布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普通士兵的足部,提高了他們長途行軍的能力。

從中世紀開始,歷經幾百年的時間,一直到近代,在西方軍隊裡,這條長長的裹腳布都是普通士兵的標配。從十字軍東征,到18世紀的“排隊槍斃”時代,再到一戰時的戰壕對壘,莫不如此。比如在一戰前夕德國陸軍為士兵配發的裝備裡就有一種叫做“足帕”(Fußlappen)的長條布,就是軍用裹腳布的一種。不過隨著紡織工業水平的提高,襪子的製作成本迅速下跌,而且做工越來越優良,而且相比較裹腳布透氣性又好,穿起來又方便舒適,因此從19世紀末開始,部分軍隊就開始配發軍用襪子以取代裹腳布。尤其是經歷一戰塹壕戰的折磨後,士兵們發現粗糙的裹腳布不僅形同雞肋,還會讓足部變得極為不適,嚴重影響足部健康,因此當一戰的硝煙散去後,傳統的裹腳布逐漸在大多數西方軍隊裡消失了。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戰時期,德國陸軍後勤手冊上羅列了各種普通士兵的必需品,第一個就是裹腳布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兩名軍事愛好者在分別試穿一戰和二戰時期德軍的裹腳布

不過只有一個國家是例外,這就是裹腳布的“死忠粉”俄國。俄國軍人酷愛裹腳布在西方盡人皆知,在現代法語中有一個詞叫“俄國襪子”(La chaussette russe),指的就是裹腳布。俄國人何時開始使用裹腳布目前尚無定論,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當年彼得大帝赴荷蘭學習造船時,看到荷蘭士兵普遍穿著耐磨的裹腳布,覺得非常實用,便在回國後推廣。此後俄國士兵就瘋狂喜歡上這種方便實用的大粗布,從普通步兵,到身姿優雅的騎兵,再到身形粗獷的炮兵,都對裹腳布青睞有加。在其他歐洲國家普遍丟棄裹腳布後,俄國人仍然堅持將裹腳布列入後勤必需品的清單上。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一戰期間的東線戰場,在野外休息的沙俄杜霍夫辛斯基第267步兵團。照片可見帳篷與樹枝上晾晒的裹腳布】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冷戰時期蘇聯士兵手冊上的裹腳布使用說明,分別以圖示的形式展示兩種裹腳方法

俄國人如此執著於裹腳布,是與其特殊的國情分不開的。俄羅斯大部分國土常年寒冷,年平均氣溫大大低於其他歐洲國家,嚴酷的自然環境讓普通士兵更喜歡穿高筒的皮靴,以有效抵禦嚴寒對腳踝至小腿一側的侵襲,而非其他國家的綁腿+短靴。相比較新式的襪子,傳統的裹腳布反而更適合穿在高筒靴裡,而且裹腳布的長度不定,在嚴寒氣候下,士兵可以用更長的布料儘可能的將靴子內的腳部和腿部纏住,最大限度的保暖。而且早期的軍用襪子也不如這種粗布耐磨。對於經歷沙俄到蘇聯時期輕工業發展不足,後勤物資匱乏的俄國人來說,價格低廉,結實耐用的裹腳布無疑是最優之選。而俄國人對裹腳布的玩法更是身有心得,官方版本的裹腳方法就有從左和從右兩種,士兵在野戰條件下“纏足”土辦法更是花樣繁多,而有條件的基層軍官還會穿著襪子再裹上腳布,在保證足部溫度的同時,提高了舒適性。更有趣的是,由於普通粗布透氣性差,使用後的裹腳布普遍會濃濃的腳臭味,據說在二戰時期的東線戰場,有些蘇聯士兵甚至會在情急之下將裹了好幾天,已經臭氣熏天的裹腳布從靴子裡抽出來扔向敵軍,也算是一種另類的“生化武器”。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左圖為蘇德戰爭時期一名蘇軍士兵在幫助戰友整理裹腳布,右圖為德軍在戰場上繳獲的蘇軍裹腳布】

俄國人穿著裹腳布,在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下衝向東宮,在東線的硝煙下衝入柏林,在鐵幕之下與西方對峙。甚至在蘇聯解體後,在格羅茲尼與分裂分子血戰的俄軍官兵依然普遍穿著裹腳布。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已經存在了數百年的老物件顯然早已落伍。尤其在現代軍事技術條件下,士兵可以有效依靠大型運輸工具實現長距離行軍,而俄軍也逐漸用西式高幫短靴替代傳統的高筒靴,裹腳布就顯得非常雞肋,而且現代紡織工業足以生產出足夠耐磨透氣且價格低廉的軍用襪子,加上裹腳布的衛生情況普遍不佳,進入21世紀,雖然新入伍的俄軍新兵依然會從教官手裡接過好幾條裹腳布,練習裹腳布依然是俄軍士兵整理內務的一部分,但已經有不少士兵在訓練時偷偷丟掉這條破布換上從家裡帶來的襪子。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在教官的監督下練習使用裹腳布的俄軍新兵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上世紀90年代末,俄軍開始為士兵配發西式的高幫短靴,傳統的高筒皮靴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這也使得原本與高筒皮靴“相得益彰”的裹腳布變得十分雞肋。】

終於,2012年紹伊古出任俄羅斯聯邦國防部長,上任伊始就開展各項改革措施,這其中就包括“徹底廢紙裹腳布,推廣軍用襪子”。他在對軍隊進行了幾個月的視察後,認為在這個年代還在使用有數百年曆史的裹腳布是極不合時宜的,且有損俄羅斯的大國形象。於是在2013年初俄羅斯國防部就撥出專款,專門為士兵生產軍用襪子。當然,軍費不足也讓俄方捉襟見肘,只得聯繫幾家民營紡織工廠在民用襪子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生產。不過好在一切進展順利,幾個月的時間裡,俄羅斯就為士兵提供了60多萬雙軍襪,裹腳布從此徹底從俄軍中消失。

裹腳布成俄軍標配:新兵必練技能,臭氣熏天可當“生化武器”

【獲得軍方訂單的俄羅斯“阿爾蘇”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拉特-阿克梅辛展示軍襪成品,右圖為2014年5月7日阿克梅辛向駐紮於烏里揚諾夫斯克的第31空降突擊旅移交首批3000雙軍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