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的勝利?俄調查記者3天內獲釋,背後政治考量引人深思'

"

從戈魯諾夫案和馬格尼茨基案的結果對比可以折射出,當今時代,國內政治完全孤立於世界、不被外部世界影響已是奢望。

俄羅斯調查記者伊凡·戈魯諾夫(Ivan Golunov)莫名因“涉毒”被捕,激起了當地媒體與警方的“戰爭”。“我們都是戈魯諾夫!”俄羅斯最具影響力的三家商業日報在頭版發文聲援他,質疑逮捕的合法性。

"

從戈魯諾夫案和馬格尼茨基案的結果對比可以折射出,當今時代,國內政治完全孤立於世界、不被外部世界影響已是奢望。

俄羅斯調查記者伊凡·戈魯諾夫(Ivan Golunov)莫名因“涉毒”被捕,激起了當地媒體與警方的“戰爭”。“我們都是戈魯諾夫!”俄羅斯最具影響力的三家商業日報在頭版發文聲援他,質疑逮捕的合法性。

新聞自由的勝利?俄調查記者3天內獲釋,背後政治考量引人深思

戈魯諾夫在其職業生涯中報道過許多涉及俄羅斯政界和商界的貪腐事件,前不久其正在調查殯葬業貪腐案,很多人指責逮捕行動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陰謀”,扼殺了俄羅斯的新聞自由。隨著越來越多公眾人物加入聲援活動,俄羅斯政府最終宣佈釋放戈魯諾夫,並追究相關人的責任。

與數年前轟動一時的“馬格尼茨基案”主角因揭發政府官員腐敗死於獄中相比,戈魯諾夫無疑是幸運的。相似的命運卻出現截然相反的結局,俄羅斯政府妥協的背後又有何考量?

全民請願之下獲釋

現年36歲的戈魯諾夫是一名出色的調查記者,現供職於拉脫維亞獨立新聞網站“美杜莎”(Meduza)。“美杜莎”由原俄羅斯新聞網站Lenta.ru成員於2014年創立,在被親政府的新老闆接管後,其主要團隊轉戰國外,另闢他途。這一自由派媒體報道過莫斯科的高利貸業務、副市長家人的收入情況以及公共工程成本製造等涉腐新聞。

當地時間6月6日,戈魯諾夫在去用餐的途中被警方攔截搜身。警方稱在其揹包搜出5包名為甲氧麻黃酮的毒品,又在其公寓裡發現可卡因。根據俄羅斯法律對持有毒品的相關規定,戈魯諾夫面臨10至20年的監禁。

兩天後,莫斯科一家法院下令,以持有和銷售毒品罪先將其在家監禁兩個月。對於涉毒的指控,戈魯諾夫堅稱自己是無辜的。“美杜莎”網站主編Ivan Kolpakov表示:“我們所有人百分之百肯定,戈魯諾夫的被捕與他的新聞工作有關。”據說被捕前幾個小時,他剛剛完成了一篇報道的草稿。英國《衛報》援引其律師說法稱,戈魯諾夫在被捕期間遭到毆打,被診斷為腦震盪、肋骨骨折。

接著,史無前例的事發生了。6月10日,俄羅斯三家主流商業報紙——Vedomosti、俄羅斯報和生意人報均在頭版刊登題為“我們都是戈魯諾夫”的聲明。其中寫道:“我們認為調查人員提供的、將戈魯諾夫定罪的證據沒有說服力。我們不排除,羈押和隨後逮捕戈魯諾夫的決定與他的職業活動有關的可能性。”據說當天上午10點,所有報紙被搶購一空。

近20萬人對戈魯諾夫表示聲援,包括7500名媒體同行,其中不少人來自國家媒體。亦有明星們錄製視頻支持他。一向親政府的媒體人也站出來發聲。NTV電臺主持人Irada Zeynalova說:“記者不是無錯的,但警察也不是。如果戈魯諾夫身上沒有毒品,那在他身上找到毒品的說法就是瘋狂的。製造這一說法的人必須遭到懲罰。”

不少民眾還計劃於6月12日舉行遊行活動對戈魯諾夫進行聲援,而這一天恰逢俄羅斯脫離蘇聯獨立的紀念日。

但在遊行前一天,事態發生逆轉。俄羅斯內政部長弗拉基米爾·科洛科爾採夫宣佈,根據生物、司法、指紋以及DNA檢測結果,沒有足夠證據起訴戈魯諾夫涉及毒品犯罪,決定撤銷對他的刑事檢控。戈魯諾夫亦於當天獲釋。

克里姆林宮當天發表迴應,稱發現司法系統在戈魯諾夫案中的處理方式引起許多質疑,並表示會密切注意此案的進展。

"

從戈魯諾夫案和馬格尼茨基案的結果對比可以折射出,當今時代,國內政治完全孤立於世界、不被外部世界影響已是奢望。

俄羅斯調查記者伊凡·戈魯諾夫(Ivan Golunov)莫名因“涉毒”被捕,激起了當地媒體與警方的“戰爭”。“我們都是戈魯諾夫!”俄羅斯最具影響力的三家商業日報在頭版發文聲援他,質疑逮捕的合法性。

新聞自由的勝利?俄調查記者3天內獲釋,背後政治考量引人深思

戈魯諾夫在其職業生涯中報道過許多涉及俄羅斯政界和商界的貪腐事件,前不久其正在調查殯葬業貪腐案,很多人指責逮捕行動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陰謀”,扼殺了俄羅斯的新聞自由。隨著越來越多公眾人物加入聲援活動,俄羅斯政府最終宣佈釋放戈魯諾夫,並追究相關人的責任。

與數年前轟動一時的“馬格尼茨基案”主角因揭發政府官員腐敗死於獄中相比,戈魯諾夫無疑是幸運的。相似的命運卻出現截然相反的結局,俄羅斯政府妥協的背後又有何考量?

全民請願之下獲釋

現年36歲的戈魯諾夫是一名出色的調查記者,現供職於拉脫維亞獨立新聞網站“美杜莎”(Meduza)。“美杜莎”由原俄羅斯新聞網站Lenta.ru成員於2014年創立,在被親政府的新老闆接管後,其主要團隊轉戰國外,另闢他途。這一自由派媒體報道過莫斯科的高利貸業務、副市長家人的收入情況以及公共工程成本製造等涉腐新聞。

當地時間6月6日,戈魯諾夫在去用餐的途中被警方攔截搜身。警方稱在其揹包搜出5包名為甲氧麻黃酮的毒品,又在其公寓裡發現可卡因。根據俄羅斯法律對持有毒品的相關規定,戈魯諾夫面臨10至20年的監禁。

兩天後,莫斯科一家法院下令,以持有和銷售毒品罪先將其在家監禁兩個月。對於涉毒的指控,戈魯諾夫堅稱自己是無辜的。“美杜莎”網站主編Ivan Kolpakov表示:“我們所有人百分之百肯定,戈魯諾夫的被捕與他的新聞工作有關。”據說被捕前幾個小時,他剛剛完成了一篇報道的草稿。英國《衛報》援引其律師說法稱,戈魯諾夫在被捕期間遭到毆打,被診斷為腦震盪、肋骨骨折。

接著,史無前例的事發生了。6月10日,俄羅斯三家主流商業報紙——Vedomosti、俄羅斯報和生意人報均在頭版刊登題為“我們都是戈魯諾夫”的聲明。其中寫道:“我們認為調查人員提供的、將戈魯諾夫定罪的證據沒有說服力。我們不排除,羈押和隨後逮捕戈魯諾夫的決定與他的職業活動有關的可能性。”據說當天上午10點,所有報紙被搶購一空。

近20萬人對戈魯諾夫表示聲援,包括7500名媒體同行,其中不少人來自國家媒體。亦有明星們錄製視頻支持他。一向親政府的媒體人也站出來發聲。NTV電臺主持人Irada Zeynalova說:“記者不是無錯的,但警察也不是。如果戈魯諾夫身上沒有毒品,那在他身上找到毒品的說法就是瘋狂的。製造這一說法的人必須遭到懲罰。”

不少民眾還計劃於6月12日舉行遊行活動對戈魯諾夫進行聲援,而這一天恰逢俄羅斯脫離蘇聯獨立的紀念日。

但在遊行前一天,事態發生逆轉。俄羅斯內政部長弗拉基米爾·科洛科爾採夫宣佈,根據生物、司法、指紋以及DNA檢測結果,沒有足夠證據起訴戈魯諾夫涉及毒品犯罪,決定撤銷對他的刑事檢控。戈魯諾夫亦於當天獲釋。

克里姆林宮當天發表迴應,稱發現司法系統在戈魯諾夫案中的處理方式引起許多質疑,並表示會密切注意此案的進展。

新聞自由的勝利?俄調查記者3天內獲釋,背後政治考量引人深思

2019年6月11日,俄羅斯莫斯科,被指涉嫌毒品犯罪而遭羈押的俄羅斯記者戈魯諾夫獲釋,帶著他的狗離開

突如其來的轉變讓抗議者的訴求從釋放戈魯諾夫,變為追究該案負責人的責任。雖然6月12日的遊行未經官方授權,仍有超過2500人在雨中走上街頭,要求政府徹查該案。戈魯諾夫本人則說,他不會參加示威活動,但將繼續其調查工作。

最為轟動的舊案

這起案件中,眾人為了戈魯諾夫挺身而出,並在最後收穫了成果,被外界稱作“出乎意料”。“美杜莎”網站發聲明稱,這個結果是國際新聞界和俄羅斯公民團結一致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勝利,他們很高興俄政府對此作出了迴應。

俄羅斯國際事務專家尼娜·赫魯曉夫撰文稱,“戈魯諾夫案或成為無數類似案件的代表,這些火花可能會積蓄出更大的力量。”

在俄羅斯,想要調查腐敗案件,必然會面臨風險。有的記者因為觸動利益集團而受到騷擾乃至指控,毒品成為最常見的罪名之一。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2016年,車臣記者格吉耶夫因毒品相關罪名被判處三年監禁;2014年臨近索契冬季奧運會開幕前,索契記者雅斯特也遭遇過同等“待遇”。

其中最為轟動的一例當數2009年的馬格尼茨基案。謝爾蓋·馬格尼茨基是俄羅斯赫密塔吉基金管理公司的一名律師,曾經揭露過一起涉案金額高達2.3億美元的官員騙稅案。2008年他因逃稅問題被捕,關押期間遭遇毒打虐待,導致健康狀況越來越差,最終於次年11月在監獄去世。

馬格尼茨基之死在國際社會引起劇烈反響,並一度引發美俄之間的外交危機。當時不少美國國會議員“插手”此事,推動對馬格尼茨基死亡案相關人士實施制裁,並呼籲改變俄羅斯的刑罰體制。

2012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通過《馬格尼茨基法治問責法》,規定不得向與馬格尼茨基之死及侵犯人權有關的俄羅斯公民發放美國簽證。美國將來自安全機關、警察部門及看守所的60多名俄羅斯官員列入黑名單,拒絕向其發放入境簽證。2015年,美國繼續推出《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將針對違反人權和腐敗官員的懲罰行動從俄羅斯擴大至全球範圍。截至2017年12月,“馬格尼茨基名單”上的人數達到49人。

作為回擊,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12年簽署《反馬格尼茨基法案》,禁止對俄羅斯公民實施過犯罪、參與非法剝奪俄公民自由或對俄公民進行過不公正審判的美國公民入境,並查封他們在俄羅斯的金融和其他資產,還禁止美國公民收養俄羅斯兒童。

緩和與西方的關係?

戈魯諾夫被捕時,非政府組織“記者無國界”東歐及中亞辦事處負責人約翰·比爾(Johann Bihr)稱,該案件可能標誌著俄羅斯獨立媒體受到的騷擾進一步升級。該組織發佈的2019年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排名中,俄羅斯在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列第149位,排在委內瑞拉和洪都拉斯之後。

但近一年來,變化正在發生。“過去政府為了顯示能控制住局面,對於抗議一般不會做出讓步。但這一年來,隨著抗議活動的增多,政府也開始學著妥協。”尼娜·赫魯曉夫說。

今年5月,數千人聚集在俄羅斯第四大城市葉卡捷琳堡,反對地方政府在公園修建教堂。而在距離港口城市阿爾漢格爾斯克一千多英里的希耶斯小鎮上,數千人抗議政府在此建造垃圾場,最終兩個項目被終止。

戈魯諾夫獲釋前一天,車臣一家法院提前釋放了原本被判四年監禁的人權活動家奧尤布·蒂蒂耶夫,他在去年同樣因涉毒案而被捕。據英國《經濟學人》披露,釋放這兩個人的命令均來自克里姆林宮。“當時正值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召開之際,俄羅斯希望能吸引全球投資者入駐。”

"

從戈魯諾夫案和馬格尼茨基案的結果對比可以折射出,當今時代,國內政治完全孤立於世界、不被外部世界影響已是奢望。

俄羅斯調查記者伊凡·戈魯諾夫(Ivan Golunov)莫名因“涉毒”被捕,激起了當地媒體與警方的“戰爭”。“我們都是戈魯諾夫!”俄羅斯最具影響力的三家商業日報在頭版發文聲援他,質疑逮捕的合法性。

新聞自由的勝利?俄調查記者3天內獲釋,背後政治考量引人深思

戈魯諾夫在其職業生涯中報道過許多涉及俄羅斯政界和商界的貪腐事件,前不久其正在調查殯葬業貪腐案,很多人指責逮捕行動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陰謀”,扼殺了俄羅斯的新聞自由。隨著越來越多公眾人物加入聲援活動,俄羅斯政府最終宣佈釋放戈魯諾夫,並追究相關人的責任。

與數年前轟動一時的“馬格尼茨基案”主角因揭發政府官員腐敗死於獄中相比,戈魯諾夫無疑是幸運的。相似的命運卻出現截然相反的結局,俄羅斯政府妥協的背後又有何考量?

全民請願之下獲釋

現年36歲的戈魯諾夫是一名出色的調查記者,現供職於拉脫維亞獨立新聞網站“美杜莎”(Meduza)。“美杜莎”由原俄羅斯新聞網站Lenta.ru成員於2014年創立,在被親政府的新老闆接管後,其主要團隊轉戰國外,另闢他途。這一自由派媒體報道過莫斯科的高利貸業務、副市長家人的收入情況以及公共工程成本製造等涉腐新聞。

當地時間6月6日,戈魯諾夫在去用餐的途中被警方攔截搜身。警方稱在其揹包搜出5包名為甲氧麻黃酮的毒品,又在其公寓裡發現可卡因。根據俄羅斯法律對持有毒品的相關規定,戈魯諾夫面臨10至20年的監禁。

兩天後,莫斯科一家法院下令,以持有和銷售毒品罪先將其在家監禁兩個月。對於涉毒的指控,戈魯諾夫堅稱自己是無辜的。“美杜莎”網站主編Ivan Kolpakov表示:“我們所有人百分之百肯定,戈魯諾夫的被捕與他的新聞工作有關。”據說被捕前幾個小時,他剛剛完成了一篇報道的草稿。英國《衛報》援引其律師說法稱,戈魯諾夫在被捕期間遭到毆打,被診斷為腦震盪、肋骨骨折。

接著,史無前例的事發生了。6月10日,俄羅斯三家主流商業報紙——Vedomosti、俄羅斯報和生意人報均在頭版刊登題為“我們都是戈魯諾夫”的聲明。其中寫道:“我們認為調查人員提供的、將戈魯諾夫定罪的證據沒有說服力。我們不排除,羈押和隨後逮捕戈魯諾夫的決定與他的職業活動有關的可能性。”據說當天上午10點,所有報紙被搶購一空。

近20萬人對戈魯諾夫表示聲援,包括7500名媒體同行,其中不少人來自國家媒體。亦有明星們錄製視頻支持他。一向親政府的媒體人也站出來發聲。NTV電臺主持人Irada Zeynalova說:“記者不是無錯的,但警察也不是。如果戈魯諾夫身上沒有毒品,那在他身上找到毒品的說法就是瘋狂的。製造這一說法的人必須遭到懲罰。”

不少民眾還計劃於6月12日舉行遊行活動對戈魯諾夫進行聲援,而這一天恰逢俄羅斯脫離蘇聯獨立的紀念日。

但在遊行前一天,事態發生逆轉。俄羅斯內政部長弗拉基米爾·科洛科爾採夫宣佈,根據生物、司法、指紋以及DNA檢測結果,沒有足夠證據起訴戈魯諾夫涉及毒品犯罪,決定撤銷對他的刑事檢控。戈魯諾夫亦於當天獲釋。

克里姆林宮當天發表迴應,稱發現司法系統在戈魯諾夫案中的處理方式引起許多質疑,並表示會密切注意此案的進展。

新聞自由的勝利?俄調查記者3天內獲釋,背後政治考量引人深思

2019年6月11日,俄羅斯莫斯科,被指涉嫌毒品犯罪而遭羈押的俄羅斯記者戈魯諾夫獲釋,帶著他的狗離開

突如其來的轉變讓抗議者的訴求從釋放戈魯諾夫,變為追究該案負責人的責任。雖然6月12日的遊行未經官方授權,仍有超過2500人在雨中走上街頭,要求政府徹查該案。戈魯諾夫本人則說,他不會參加示威活動,但將繼續其調查工作。

最為轟動的舊案

這起案件中,眾人為了戈魯諾夫挺身而出,並在最後收穫了成果,被外界稱作“出乎意料”。“美杜莎”網站發聲明稱,這個結果是國際新聞界和俄羅斯公民團結一致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勝利,他們很高興俄政府對此作出了迴應。

俄羅斯國際事務專家尼娜·赫魯曉夫撰文稱,“戈魯諾夫案或成為無數類似案件的代表,這些火花可能會積蓄出更大的力量。”

在俄羅斯,想要調查腐敗案件,必然會面臨風險。有的記者因為觸動利益集團而受到騷擾乃至指控,毒品成為最常見的罪名之一。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2016年,車臣記者格吉耶夫因毒品相關罪名被判處三年監禁;2014年臨近索契冬季奧運會開幕前,索契記者雅斯特也遭遇過同等“待遇”。

其中最為轟動的一例當數2009年的馬格尼茨基案。謝爾蓋·馬格尼茨基是俄羅斯赫密塔吉基金管理公司的一名律師,曾經揭露過一起涉案金額高達2.3億美元的官員騙稅案。2008年他因逃稅問題被捕,關押期間遭遇毒打虐待,導致健康狀況越來越差,最終於次年11月在監獄去世。

馬格尼茨基之死在國際社會引起劇烈反響,並一度引發美俄之間的外交危機。當時不少美國國會議員“插手”此事,推動對馬格尼茨基死亡案相關人士實施制裁,並呼籲改變俄羅斯的刑罰體制。

2012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通過《馬格尼茨基法治問責法》,規定不得向與馬格尼茨基之死及侵犯人權有關的俄羅斯公民發放美國簽證。美國將來自安全機關、警察部門及看守所的60多名俄羅斯官員列入黑名單,拒絕向其發放入境簽證。2015年,美國繼續推出《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將針對違反人權和腐敗官員的懲罰行動從俄羅斯擴大至全球範圍。截至2017年12月,“馬格尼茨基名單”上的人數達到49人。

作為回擊,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12年簽署《反馬格尼茨基法案》,禁止對俄羅斯公民實施過犯罪、參與非法剝奪俄公民自由或對俄公民進行過不公正審判的美國公民入境,並查封他們在俄羅斯的金融和其他資產,還禁止美國公民收養俄羅斯兒童。

緩和與西方的關係?

戈魯諾夫被捕時,非政府組織“記者無國界”東歐及中亞辦事處負責人約翰·比爾(Johann Bihr)稱,該案件可能標誌著俄羅斯獨立媒體受到的騷擾進一步升級。該組織發佈的2019年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排名中,俄羅斯在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列第149位,排在委內瑞拉和洪都拉斯之後。

但近一年來,變化正在發生。“過去政府為了顯示能控制住局面,對於抗議一般不會做出讓步。但這一年來,隨著抗議活動的增多,政府也開始學著妥協。”尼娜·赫魯曉夫說。

今年5月,數千人聚集在俄羅斯第四大城市葉卡捷琳堡,反對地方政府在公園修建教堂。而在距離港口城市阿爾漢格爾斯克一千多英里的希耶斯小鎮上,數千人抗議政府在此建造垃圾場,最終兩個項目被終止。

戈魯諾夫獲釋前一天,車臣一家法院提前釋放了原本被判四年監禁的人權活動家奧尤布·蒂蒂耶夫,他在去年同樣因涉毒案而被捕。據英國《經濟學人》披露,釋放這兩個人的命令均來自克里姆林宮。“當時正值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召開之際,俄羅斯希望能吸引全球投資者入駐。”

新聞自由的勝利?俄調查記者3天內獲釋,背後政治考量引人深思

在聖彼得堡論壇召開前的關鍵時期,戈魯諾夫案引起的效應像雪球般越滾越大,甚至驚動了總統普京。據克里姆林宮新聞辦公室6月14日的消息,普京已經下令解除了內務部少將尤里·傑維亞特金和安德烈·普奇科夫的職務。傑維亞特金曾任內務部莫斯科毒品流通監督總局局長,普奇科夫則是莫斯科西部行政區內務總局局長。

“戈魯諾夫獲釋不僅僅是俄羅斯當局在強大社會壓力面前迫不得已的妥協,也有其試圖緩和與西方關係、改善國際環境的考慮。”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馮玉軍說,“從這一案件和馬格尼茨基案的結果對比可以折射出,當今時代,國內政治完全孤立於世界、不被外部世界影響已是奢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