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 | 範景中:我對書籍抱著感恩的態度(附範景中推薦書單)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範景中先生分享了他幾十年來讀書治學的心得體會,讓我們懂得對書籍要抱著感恩的態度。文末附範景中先生推薦書單,以饗讀者。

世界讀書日 | 範景中:我對書籍抱著感恩的態度(附範景中推薦書單)

範景中 1951年11月生於天津。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留校任教,1995年受聘為教授職務。出版《中華竹韻》《附庸風雅和藝術欣賞》等論著,主要譯著有《藝術的故事》《藝術與錯覺》《藝術發展史》等。曾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指導學生兩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浙江省功勳教師、浙江省教學名師。中國美術學院首屆哲匠獎金獎獲得者。

我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讀書,可能比較早。原因很簡單,我小的時候喜歡畫畫,後來因為父親的一些問題,沒有條件畫畫了。那時候出身不好,在各方面都輪不上,就走上一條至少能夠自娛自樂的路,就這樣開始在書本中尋找樂趣。

初中一年級,我喜歡填詞,對「詞樂」感興趣,主動讀書從這時就開始了。那時主要讀夏承燾先生的著作,還給他寫過信。他在民國年間發表過關於「詞樂」的論文,我當時讀不到,就建議他結集出版,這已經是1965年的事情了。那時候形勢並不好,他回信說自己血壓高,醫生囑咐說不要多費腦筋。我那時年紀小,還不懂得老先生們面臨的壓力。記得在1965年第一期的《文學評論》上,我曾讀到夏承燾先生的《詩餘論》,「詩餘」就是「詞」。

-《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影響終生 -

初中時候,我也主動讀了一些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書。我父親上學時用過的蘇聯課本,一直在家裡保存著,我讀來倒是非常認真的。上中學時,我自己想學習和鑽研的是詩詞,另外一個愛好就是讀哲學。

1978年上大學,此前經歷了上山下鄉,已經12年過去了。其間,我在農村的最大收穫,就是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老師。他是楊成凱,現在在社會科學院語言所。我倆認識很早,早在上中學時就因為共同的詩詞、版本學愛好結識了。他是一個數學天才,我下鄉以後,用通信方式跟他學習數學。這個收穫,不只是一般的解題收穫,而是從數學思想上得到的很大收穫。這對我的影響相當大,跟我後來的讀書經歷也有很大關係。

我下鄉的地方,有一個很特殊的優勢,天津最好的中學學生都下放到那裡。很多人都帶著好書,大家互相借閱。我也把保存下來的書帶在身邊。《莎士比亞全集》、古希臘悲劇等等,都是在農村讀完的。在勞動之餘,煤油燈下,我也畫過《巴黎聖母院》。我們還經常談威尼斯的事情,一塊做數學題,甚至還對形勢發一些「議論」。我們對這些東西還是很嚮往,希望有一天可以實現夢想。

1975年前後,我讀了《愛因斯坦和相對論》,這本書可以說影響我終生。通過這本書,我把以前學過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優缺點,看得很清楚了。

- 在江南找到了貢布里希 -

進入大學以後,我在北師大哲學系基本沒有聽課,哲學書卻沒少讀,讀得也比較偏。那時我在讀塔爾斯基,波蘭一個數理邏輯學家。1963年,商務印書館就出過塔爾斯基的《邏輯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讀大學時,我一邊讀他的書,一邊做數理邏輯的習題。另外一個是波普爾的書,他的「三個實踐」理論剛介紹進來。在那之前,實際上,商務印書館在上世紀60年代出過一套「資產階級哲學著作選讀」,其中有波普爾關於「人性論」的觀點,那是第一次接觸波普爾。上世紀70年代後期,他的「三個實踐」理論通過《哲學研究》雜誌被介紹進來,我才開始大量讀他的書。

大學時間很短,讀了一年就考研究生到了浙江美院。原因很簡單,北京誘惑太多。那時西方電影開始在大學裡上映,像《根》這樣的,一演就是四個小時,覺得安不下心來讀書。以前讀詩詞,對江南的畫意一直很嚮往,再加上下鄉在內蒙,在塞北已經生活了八年,於是想去南方的新天地。

去了浙江美院,我在讀書上遇到了困惑。一個終生要從事的工作,和過去僅憑興趣的讀書,對自己的要求是不同的。我的老師盧鴻基說,藝術的學習主要靠自己。我於是開始摸索一套讀美術史的方法,這要追溯到初中讀夏承燾先生時的目錄索引法了,讀他的著作,同時研究他都讀些什麼,我很自覺地進入一個版本目錄學的讀書領域。那時,沒有人告訴你美術史該怎麼讀,該讀些什麼。循著《牛津藝術指南》這樣的工具書,從附錄中尋找重合頻率最高的書來讀。就這樣找到了貢布里希,是我日後最主要的一個工作。

讀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一個新的天地打開了。這跟以前看的美術史截然不同。我找到楊成凱,遊說他合譯《藝術的故事》。這是我美術史工作的起點。我心裡想著中國美術史,可是從外國美術史入手,想做一個迂迴的嘗試。後來的讀書,我主要是讀波普爾和貢布里希,他們也是我的工作。

- 錢鍾書和陳寅恪的「瑣碎」-

畢竟是學詩詞出身,我對中國的舊學一直念念不忘。上世紀80年代以後,我主要讀兩個人,一個錢鍾書,一個陳寅恪。這兩個人對我後來的學術研究影響非常大。錢鍾書的《管錐編》一出版,我就開始讀了。之前我在上世紀50年代的《文學研究》上讀過他的《論通感》,還讀過他的《宋代詩人小傳》,這實際上是他在《宋詩選》中給每個詩人寫的小傳,最初發表在《文學研究》上。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他對錢仲聯為韓愈詩文集作注的書評,也登在《文學研究》上。讀錢鍾書的文章,我覺得非常愉快。上世紀70年代後期,我就開始讀他的《管錐編》和《談藝錄》。

此外,就是讀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就產生了一個想法,不能再寫文章了,覺得自己功力、學力都不夠了,沒有資格再寫東西。之後,我很少寫文章,基本上不敢寫書。陳寅恪先生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目盲了,他引用的文獻,能否給出更好的版本?從這個問題入手,我開始陸續為《柳如是別傳》做一個補充性附錄的工作。後來,我跟我夫人出的兩本書,《柳如是集》和《柳如是事輯》,就是這個工作的結果。

有人批評錢鍾書太「瑣碎」,錢鍾書也曾批評陳寅恪「瑣碎」。很有意思,這兩人都得到了「瑣碎」的評價。我卻不這樣看。我讀錢鍾書,他的書確實非常瑣碎,可是一旦站開一個距離,會發現這些瑣碎的東西組成了一個新的知識宇宙。我並不認為錢鍾書的理論水平多麼深刻、多麼高明,但他在用他瑣碎的知識建立一個新的知識結構,我覺得了不起。讀陳寅恪是另一番趣味,當他把無數瑣碎的東西組織在一個歷史的長卷中時,這些瑣碎仍然有它熠熠生輝的光芒。可是現在的學者欠缺的,恰恰就是「瑣碎」。這讓我產生一個奇異的感覺,如今論道著作不少,論學著作太少。所差的不是理論,而是真正的學問。

- 讀書人要給自己打「警惕針」-

所以我寫過這樣的話,如果我們讀了錢鍾書的《論通感》還覺得不過癮,可以讀一下貢布里希的《藝術與錯覺》,裡面也有論通感的話。你會發現,貢布里希三言兩語把通感說得非常深刻,這是錢鍾書所不及的;可是錢鍾書在《論通感》中談到的通感現象,給人的藝術感受,也是在別人書中得不到的。所以,讀書經常需要克服自己身上過激、偏頗的見解,還有知識上的盲點,這是讀書人要給自己打的「警惕針」。

一方面做著西方美術史工作,另一方面讀錢鍾書和陳寅恪,還有線裝古籍,也是我長年不離的。實際上我讀書非常雜,但主線就是這三條,像《藝術的故事》,我自己讀了不少於15遍。我經常告誡自己,在學術上不要趕時髦,讀書也如此。

有一個人的書,我是不讀的,就是海德格爾。我覺得晦澀,這是一點。另一點,他的學生法里亞斯寫過一本《海德格爾與納粹主義》,讀了這書以後,我是不會讀他的書了。不管多少人為他的納粹主義作辯護,但法里亞斯的論述,我認為別人是辯駁不了的。

其他人的著作,也有許多留下些印象。有一本書,是兩位年輕人寫的,克里斯和庫爾茨的《藝術家的傳奇》。這是研究藝術家繞不開的一本書,非常深刻,論述得又非常廣闊。最近,廣州美院的邵宏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把《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與藝術》翻譯出來,作者是美國的克里斯特勒,20世紀研究文藝復興的大師。這本書是經典著作,翻譯難度非常大,邵宏給出了一個完整譯本,對於國人認識文藝復興有非常大的幫助。

- 與其寫書,不如譯書 -

在西方美術史領域,很多重要著作尚未翻譯進來。中國美術史相對其他學科,確實比較滯後,但近年來也發生著一些變化,特別是2000年以後。比如對於文人畫的研究,廣州美院的黃專和深圳畫院的嚴善錞寫過一本書,《文人畫的趣味、圖示與價值》,對文人畫研究的視野、角度給出一些嶄新的看法。我的博士生萬木春(現為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曾研究晚明文人李日華,他的博士論文《味水軒裡的閒居者一萬曆末年嘉興的書畫世界》水平相當高,這本書也已出版。還有我的博士生董捷(現為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他的博士論文《湖州版畫的批評研究》,不論理論還是方法,都是中國版畫史研究的突破性成果。

之所以取得這樣的進展,有一個很大的原因,與西方美術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被介紹進來有關係。讀完陳寅恪之後,我對自己有一個評價,與其寫書,不如譯書,讀者可能更能受益。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太殘缺不全,最好的讀書年華都被歷史風塵淹沒。也因此,我對書籍一直抱著感恩的態度。

我最近還想重讀《微積分概念史》,這是上世紀70年代上海師範大學數學系翻譯的一本書,作為內部讀物出版。它教會了我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事物的連續和分離這對矛盾處理。當我用分離的語言概念來捕捉連續的繪畫時,會遇上很多問題,考慮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微積分概念史》。數學對我的美術史研究影響很大,但只是一個方面。我還經常思考中國文明對於世界文明的最大貢獻,我認為是人對於藝術的感受力,而這是從詩詞和中國山水畫來的。

一想到這40年,最大的感受是學術氛圍越來越自由,正因為有了這個背景,我們才能安心讀書,研究點學問。展望未來,大概40年以後,我們可能有希望繼續出現象陳寅恪、錢鍾書這樣的大師。如果說到遺憾,陳寅恪在國外待了十年左右,他從不為學位讀書,而是為學問、知識去讀書,用西方人的話來說,他是為黃金般的智慧去讀書。現在人們讀書越來越功利,這恐怕是想起來會讓人遺憾的事情。

- 範景中先生書單 -

1.《愛因斯坦與相對論》【美】巴涅特 / 著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3年

2.《愛因斯坦的智慧》【美】霍姆斯 梅爾 / 編著,田倩 / 譯 華夏出版社,2003年

3.《時間簡史》【英】霍金 / 著,許明賢 吳忠超 / 譯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4.《居里夫人傳》【法】艾芙·居里 / 著,左明徹 林光 / 譯 商務印書館,1984年

5.《開放社會及其敵人》【英】波普爾 / 著,鄭一明等 / 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6.《通過知識獲得解放》【英】波普爾 / 著,範景中 李本正 / 譯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年

7.《二十世紀的教訓》【英】波普爾 / 著,王凌霄 / 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8.《西方哲學史》【英】羅素 / 著,馬元德 李約瑟 何兆武 / 譯 商務印書館,1976年

9.《海德格爾與納粹主義》【德】法里亞斯 / 著,鄭永慧等 / 譯 時事出版社,2000年

10.《藝術的故事》【英】貢布里希 / 著,楊成凱 範景中 / 譯 三聯書店,1999年

11.《藝術與錯覺》【英】貢布里希 / 著,楊成凱等 / 譯 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年

12.《藝術家的傳奇》【奧】克里斯 庫爾茨 / 著,潘耀珠 / 譯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0年

13.《圖像學研究》【美】潘諾夫斯基 / 著,範景中 / 譯 三聯書店,2011年

14.《中世紀的秋天》【荷】赫伊津哈 / 著,何道寬 / 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15.《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與藝術》【美】克里斯特勒 / 著,邵宏 / 譯 東方出版社,2008年

16.《氣勢撼人》【美】高居翰 / 著,李佩樺等 / 著 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17.《王國維遺書》王國維 / 著,上海書店,1983年

18.《柳如是別傳》陳寅恪 / 著,三聯書店,2001年

19.《陳寅恪晚年詩文及其他》余英時 / 著,花城出版社,1986年

20.《談藝錄》錢鍾書 / 著,中華書局,1984年

21.《七綴集》錢鍾書 /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2.《而已集》魯迅 /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23.《今生今世》胡蘭成 /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24.《茨威格小說集》張玉書 / 主編,中國發展出版社,1997年

25.《迪倫馬特小說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

26.《羅生門》橋本忍 黑澤明 / 編劇,錢稻孫 / 譯 中國電影出版社,1979年

27.《來燕榭書跋》黃裳 /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8.《傅雷家書》傅雷 / 著,三聯書店,1981年

29.《我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金 / 著,王婷等 / 譯 中央編輯出版社,2001年

30.《愛的教育》(開明書店1949年版複印)【意】亞米契斯 / 著,夏丏尊 / 譯 上海書店,1980年

範景中特別註釋:

一. 以上僅限於二十世紀的著作;

二. 外文著作有中譯本者;

三. 排名不分先後

來源 |《深圳商報》

編輯 |張玉

審核 |徐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