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販毒已實現'產業化' 販毒者多為青少年

(原標題:人體販毒已實現“產業化”,販毒者多為青少年)

“在滇緬邊境線上,每天何止千人往境內帶毒。”在6月26日又一個國際禁毒日到來之際,南京鐵路公安處破獲一起人體販毒案,再次將人體販毒引入人們的視線。禁毒領域有關人士表示,人體販毒近年來有沉渣泛起之勢,且“騾子”(人體販毒者)多為青少年,需引起重視和警惕。

一名組織人體販毒的販毒頭目被警方抓獲帶回南京

意外落網牽出販毒團伙

沒有內線舉報,也不是安檢查獲,第一次參與人體販毒的馮玉(化名)落網完全是一個意外。

2018年9月17日10時許,昆明南開往南京南的G1378次列車從貴陽北站開出。一名穿著黑色短袖T恤衫的男子在2、3號車廂連接處看手機。見乘警走過來,他立即將手機塞進褲兜裡,神色慌張地向車窗外故作張望。

這一情景正好被乘警劉祥看在眼裡,遂上前盤問檢查,竟意外發現其正利用手機遙控另一人(馮玉)在酒店排洩毒品。

南京鐵路公安處沿著馮玉這條線索追查,到今年2月中旬,李有(化名)、高明(化名)、馬強(化名)3名人體販毒“騾子”和兩名招募、組織、遙控他們的成年販毒嫌疑人相繼落網。

江蘇省公安廳禁毒總隊緝毒科科長祝軍告訴半月談記者,人體販毒這種方式早年就有,經過幾輪打擊有所遏制,但最近幾年似乎有沉渣泛起的跡象。

江蘇省公安廳禁毒總隊提供的統計表明,2016年至2018年間,江蘇省公安機關共破獲人體販毒類案件17起。其中,2017年因南京公安對此進行專項打擊,當年破獲此類案件就達到11起。

“在滇緬邊境線上,每天何止千人往境內帶毒!”丁一(化名)說。丁一是南京鐵路公安處此次抓獲的兩名成年販毒嫌疑人之一。他自稱在緬甸賭場工作3年,經常為“騾子”們安排食宿,接觸過的人體販毒“騾子”有上百人。

利潤驚人,產業鏈形成

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現在人體販毒已形成產業鏈:上游毒品包裝、“騾子”招募與管理、攜帶毒品入境交易等一系列環節,環環相扣。

販毒嫌疑人介紹,以往讓“騾子”吞食的毒品,是人工包裝的,有大有小,不易吞食,吞食後易破裂,甚至會造成“騾子”中毒身亡。如今已實現“產業化”,大都用機器包裝。

丁一告訴半月談記者,機器包裝的毒品顆粒,一般裡層是塑料袋,中間是透明膠帶,最外層是保鮮膜,總共有七八層包裝,大小均勻,一般為5克裝,拇指般大小,相對容易吞食、排洩,不易破裂。

據介紹,近年人體販毒之所以猖獗,主要在於這種方式化整為零相對安全。一是人體攜帶毒品,一般機場的安檢設備檢查不出來,除非警方獲得內線提供的情報,對特定對象使用特種設備透視;二是即使被查獲,因攜帶量不大,對販毒頭目來說,損失比較小,同時警方也不會因為這一點毒品而追查到緬甸。

雖然人體一次攜帶的毒品量不大,但利潤十分可觀。一名販毒嫌疑人為半月談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般一名“騾子”攜帶的毒品為300克至350克,其中包裝好的貨錢約為1.5萬元,“騾子”來時路費、花銷以及中介的介紹費合計約6000元;“騾子”帶貨走的路費、住宿費及各項花銷約6000元;支付給“騾子”的報酬為1萬元至1.2萬元。而這些毒品在內地交易價格可達10萬元,利潤高達6萬元左右。

這名販毒嫌疑人還向半月談記者“感嘆”:人體販毒的成本不易控制,為趕時間,有時頭等艙也得坐,有時還要包車接送……

青少年“騾子”佔多數當警惕

“騾子”招募主要通過網絡誘騙和熟人介紹。一般會先預付路費、住宿費,並提供吃喝花銷,誘騙到緬甸後再威逼利誘其吞食毒品並攜帶入境。

丁一說,毒販們其實更喜歡年紀大一點的、沒有前科的“騾子”,但實際招募來的多數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30歲以上的極少。

在南京鐵路公安破獲的這起案件中,4名“騾子”均來自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運輸毒品被抓時年齡都不滿18歲。

丁一介紹,毒品在人體停留時間有限,一般都要乘坐飛機。成年“騾子”吞食毒品量大,有經驗,心態相對平穩,坐飛機不容易引人注意。

一名販毒嫌疑人說,一些年輕的“騾子”派頭不足,坐頭等艙易引起懷疑,還要從頭到腳買套像樣的行頭包裝一下。

南京鐵路公安辦案民警胡豐揚介紹,從破獲的案件看,這些成為“騾子”的年輕人多為“問題少年”,他們過早接觸社會,沒文化、沒手藝,卻一心想掙快錢。

針對這一現實,一些辦案民警建言,遏制人體販毒,最根本的舉措是加強貧困地區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提高年輕人的謀生能力,同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金錢觀,做好禁毒宣傳。

另外,目前高鐵、機場一般安檢設備尚無法透視人體內是否藏毒,能透視的X光機也不能用於一般旅客的透視檢查。因此,有關人士建言,要深入研究人體販毒的特點,在邊境地區推出一些有針對性的管控措施以遏制人體販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