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勇士勝猛龍的背後是三分球遇上兩分球,結果真是僅多一分

總決賽G5的比賽打完,看的大家是一把鼻涕一把淚,雞皮疙瘩是持久不退。杜蘭特英雄救主卻不慎再傷,倫納德末節連得10分,猛龍瞬間拉開勇士6分的分差,本以為是屬於他的封神時刻,但“水花兄弟”又站了出來,一人一個三分球,再次把比賽扭轉到對勇士有利的局面,總決賽G5真是神仙打架般各顯神通。

這場比賽的結局還是終結在了今天我想要討論的部分問題上,一記三分球射穿了猛龍的籃網。

比賽第四節還剩1分02秒,庫裡左側三分線外持球進攻直殺內線,“範喬丹”範弗利特和洛瑞都趕緊包夾庫裡,此時庫裡一個妙傳直塞籃下空位的伊戈達拉,猛龍五人的腳步十分明顯的收縮到禁區內去盯防庫裡和伊戈達拉,精彩的瞬間出現了,伊戈達拉接到庫裡傳球的一瞬間馬上把球往三分線外一傳,球到了格林的手裡。

這時猛龍眾將的視線都在三分線外找到大空位的格林身上,格林再次把球往左橫移傳到了湯普森的手中,當猛龍眾將反應過來之後,已經有點為時已晚,雖然倫納德反應最快馬上飛撲到三分線防守湯普森,但太快的的速度也讓他被湯普森成功用假動作投籃點起,晃飛倫納德後湯普森往左側橫移一步,手起刀落,三分入網。

12-12,勇士勝猛龍的背後是三分球遇上兩分球,結果真是僅多一分

最後一攻猛龍五人收縮內線湯普森出空位

正是這一個三分球,勇士贏下了這場十分艱難的比賽,總決賽將會再次回到勇士主場甲骨文中心球館。兩隊的最終比分是106-105,勇士險勝一分。本來這樣的比分也沒什麼稀奇,但我仔細觀察過後,卻發現這場比賽有點不太科學。

不太科學在哪裡呢?勇士在總決賽G5的比賽中三分球是42投20中,三分球命中率高達47.6%。猛龍呢?猛龍在總決賽G5的比賽中三分球是32投8中,三分球命中率僅僅只有25%,兩隊整整相差12記三分球,至少是36分的得分差距,“至少”是何意呢?因為有時候還會打出3+1的加罰。

比賽第二節6分06秒,庫裡就在三分線外迎著範弗利特防守打成過一次3+1,所以至少會是36分的差距。那麼問題來了,僅僅三分球就相差了36分之多的總決賽G5,為什麼最後的比分結果僅僅相差了一分呢?這的確是一個挺耐人尋味的問題。

12-12,勇士勝猛龍的背後是三分球遇上兩分球,結果真是僅多一分

後來我通過看數據統計表才發現這赤裸裸的就是一場兩分球挑戰三分球的比賽,猛龍隊在總決賽G5的比賽中兩分球是53投30中,投籃命中率高達56.6%。反觀勇士的兩分球則是40投18中,投籃命中率在45%左右。

兩分球的對比上,猛龍在總決賽G5的比賽中比勇士剛好也多命中了12記兩分球,猛龍兩分球的領先會不會是為什麼勇士比猛龍命中多12記三分球卻只能贏下1分的答案呢?

顯然是答案的確是朝著這個方向去走,猛龍的兩分球更多是衝擊勇士的內線打成,我們就拿球隊領袖倫納德來說吧,他有很多兩分進球都是衝擊內線型的得分。

猛龍的得分優勢是鋒線的“雙卡組合”,無論是倫納德還是西亞卡姆,他們都十分擅長衝擊內線的進攻打法,他們有足夠的身體天賦去應對內線進攻的對抗性,而且他們的籃下進攻技巧也十分的紮實。

兩人在衝擊籃筐中的進攻特點都是面框進攻,倫納德更擅長的是利用大手掌在空中能穩穩掌握住球的優勢在空中騰挪著把球打進,也或者是停球后滯空小拋投打進。

西亞卡姆衝擊內線的打法則比較像傳統內線一些,相信有關注總決賽的球迷對於他的衝擊籃筐的鏡頭並不陌生,他習慣持球進攻時迎著防守球員突然轉身然後面框側面打板命中,這樣的打球方式有點像一些大中鋒的打法。

倫納德在季後賽中場均內線得分可以拿下11分,西亞卡姆在季後賽中場均內線得分可以拿下11.1分,倫納德排在聯盟第八位,西亞卡姆則排在聯盟第七位,可見兩人在內線得分上並不會遜色於聯盟的一些頂級內線。

那麼衝擊內線的得分方式有什麼特點呢?答案就是有大概率會打成加罰,因為這種進攻方式會造成更大的身體對抗性,自然觸發罰球的概率也會更大一些。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組數據,猛龍在總決賽G5的比賽中罰球27罰21中,勇士隊在這場比賽的罰球則是14罰10中,兩隊罰球次數差了13個,罰球命中數差了11個,結果就是猛龍在罰球上就已經領先了勇士11分。

12-12,勇士勝猛龍的背後是三分球遇上兩分球,結果真是僅多一分

具體情況我們還是用一些比賽瞬間來更好的還原瞭解一下。

比賽第一節還剩5分21秒左右,倫納德就在一次快攻推進中接到洛瑞傳球后迎著格林和盧尼的包夾防守拉桿上籃打進兩分,盧尼在倫納德上籃的瞬間用手在背後拉了一下倫納德,所以兩分有效並加罰一球。

比賽第3節還剩8分54秒左右,西亞卡姆右側底角接到範弗利特傳球后持球單打,面對伊戈達拉的防守,西亞卡姆繼續祭出他標準的進攻方式,先是面對伊戈達拉左側運球移動到禁區正中央,然後右側轉身在身體對抗中側面打籃命中投籃,這一球也造成了伊戈達拉犯規,打成了2+1。

以上這些瞬間都是猛龍利用鋒線衝擊勇士內線打成2+1的鏡頭,可以比較好的說明更多的身體對抗也有更大的概率造成更多的罰球,可見猛龍的確是依靠衝擊內線得分的優勢去追趕上勇士在三分球上的領先優勢。

12-12,勇士勝猛龍的背後是三分球遇上兩分球,結果真是僅多一分

總決賽G5的比賽看完,除了給我一種十分精彩的觀感之外,還有一絲歷史的碰撞和一絲巧合。

歷史的碰撞在哪裡呢?對於籃球這項體育運動曾經有一句話,得內線者得天下。自從金州勇士出現之後,這句話便顯得不那麼對,因為金州勇士不得內線也得了天下,籃球的傳統認知彷彿在勇士隊出現之後就不管用了。但本次總決賽的猛龍恰好就是一支擅長衝擊內線打法的球隊,而且他們目前也把勇士以大比分3-2逼入了絕境,如果猛龍再勝一場,得內線者就會再得天下,NBA歷史的潮流又會再次回到當初。

一絲巧合又在哪呢?勇士在總決賽G5領先了猛龍12記三分球,猛龍在總決賽G5領先了勇士12記兩分球,這12-12是一個巧合。最終勇士以106-105贏下了猛龍,剛好贏下了一分,三分球比兩分球多一分,這又是一個巧合

最主要的是這個“巧合”讓我意識到NBA有可能再次迴歸多樣性,我的啟發是之前和一位朋友討論籃球的時候,他說NBA現在已經是節奏更快,得分性價比更高的三分球天下,兩分球已經失去了它必要的意義。但通過這場比賽其實我們可以意識到一些東西,同樣12-12的命中數和1分的分差恰恰說明了兩分球其實也能非常接近三分球的作用,兩分球也並沒有失去它能與三分球抗衡的意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