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
"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公元1643(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夜亥時,一陣從清寧宮傳來的哭聲打破了瀋陽故宮寧靜的夜晚,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驟然駕崩。

有關於皇太極駕崩時的詳細記載,由於歷史上種種原因導致可供查詢的史料其實並不是很多,其中,當時由清朝頒發給李氏朝鮮方面的《頒崇德皇帝崩逝詔》算得上是一份較為詳細的記載,其具體內容為以下所述:

先帝(即皇太極)功德日隆,驟而遐舉(逝世)……八月初九日,先帝崩於清寧宮,雖未遑遺囑,而平日所定喪禮,乃其心思索著……

後來朝鮮國王李倧在瀋陽的質子在祕密傳給朝鮮承政院的書信中也明確表明:“初九日夜半,皇帝暴崩”,除此以外,對於皇太極的駕崩情況清朝的官方記載也只是短短的幾個字:“上無疾,端坐而崩”。總而言之,這些記載都在說明一個結論,即皇太極之死乃暴卒,事發之前毫無任何徵兆,更沒有留下任何遺囑。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清朝統治階層便面臨著這麼一個難題:誰來繼承皇位?

"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公元1643(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夜亥時,一陣從清寧宮傳來的哭聲打破了瀋陽故宮寧靜的夜晚,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驟然駕崩。

有關於皇太極駕崩時的詳細記載,由於歷史上種種原因導致可供查詢的史料其實並不是很多,其中,當時由清朝頒發給李氏朝鮮方面的《頒崇德皇帝崩逝詔》算得上是一份較為詳細的記載,其具體內容為以下所述:

先帝(即皇太極)功德日隆,驟而遐舉(逝世)……八月初九日,先帝崩於清寧宮,雖未遑遺囑,而平日所定喪禮,乃其心思索著……

後來朝鮮國王李倧在瀋陽的質子在祕密傳給朝鮮承政院的書信中也明確表明:“初九日夜半,皇帝暴崩”,除此以外,對於皇太極的駕崩情況清朝的官方記載也只是短短的幾個字:“上無疾,端坐而崩”。總而言之,這些記載都在說明一個結論,即皇太極之死乃暴卒,事發之前毫無任何徵兆,更沒有留下任何遺囑。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清朝統治階層便面臨著這麼一個難題:誰來繼承皇位?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皇太極畫像

其實早在努爾哈赤去世時清朝(後金)內部也曾面臨過類似的難題,但相較於皇太極的驟然辭世所帶來的影響,努爾哈赤駕崩時後金的局勢還是可控的,因為在努爾哈赤去世之間他就已經制定出了一套可供“後金政權”正常運轉的制度,即“八大貝勒共治國政制度”,如此一來,從某種角度上講努爾哈赤給後金留下的並不是一位繼承人,而是一套制度。相反,皇太極去世之前既沒有指定出一位皇位繼承人,又沒有向他人指示過任何選拔繼承人的原則,這麼一來,必將會導致這一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清王朝捲入一場關於皇位繼承問題的巨大紛爭。進一步講,倘若在這場紛爭之後依然沒能得出一個相對完美的結果,那麼清朝繼續向前發展的前途和命運也就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公元1643(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夜亥時,一陣從清寧宮傳來的哭聲打破了瀋陽故宮寧靜的夜晚,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驟然駕崩。

有關於皇太極駕崩時的詳細記載,由於歷史上種種原因導致可供查詢的史料其實並不是很多,其中,當時由清朝頒發給李氏朝鮮方面的《頒崇德皇帝崩逝詔》算得上是一份較為詳細的記載,其具體內容為以下所述:

先帝(即皇太極)功德日隆,驟而遐舉(逝世)……八月初九日,先帝崩於清寧宮,雖未遑遺囑,而平日所定喪禮,乃其心思索著……

後來朝鮮國王李倧在瀋陽的質子在祕密傳給朝鮮承政院的書信中也明確表明:“初九日夜半,皇帝暴崩”,除此以外,對於皇太極的駕崩情況清朝的官方記載也只是短短的幾個字:“上無疾,端坐而崩”。總而言之,這些記載都在說明一個結論,即皇太極之死乃暴卒,事發之前毫無任何徵兆,更沒有留下任何遺囑。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清朝統治階層便面臨著這麼一個難題:誰來繼承皇位?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皇太極畫像

其實早在努爾哈赤去世時清朝(後金)內部也曾面臨過類似的難題,但相較於皇太極的驟然辭世所帶來的影響,努爾哈赤駕崩時後金的局勢還是可控的,因為在努爾哈赤去世之間他就已經制定出了一套可供“後金政權”正常運轉的制度,即“八大貝勒共治國政制度”,如此一來,從某種角度上講努爾哈赤給後金留下的並不是一位繼承人,而是一套制度。相反,皇太極去世之前既沒有指定出一位皇位繼承人,又沒有向他人指示過任何選拔繼承人的原則,這麼一來,必將會導致這一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清王朝捲入一場關於皇位繼承問題的巨大紛爭。進一步講,倘若在這場紛爭之後依然沒能得出一個相對完美的結果,那麼清朝繼續向前發展的前途和命運也就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八旗

皇太極死後,在滿洲貴族勢力中基本分為這麼幾個“陣營”:一是多爾袞,此人當時權勢最大,在貴族中的威望也較高。早在努爾哈赤死時,他曾一度被認為是汗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但畢竟當時年幼,導致其兄長皇太極繼承了汗位,此次皇太極一死,按照努爾哈赤時期制定的選拔繼承人的原則,多爾袞繼承皇位也可以說得過去。二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此人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被封為貝勒,皇太極時期更是晉爵為和碩貝勒和肅親王雙重身份,再加上由於在同輩兄弟中又是一位相對突出的人物,如此一來,論地位和能力,豪格也理所應當的位於皇位繼承人人選之列。三是諸如代善等人的其他貴族勢力,這些人雖然在家族輩分上或許處於較高的地位,但在政治上實際上已經難以與這些新鮮血液(豪格、多爾袞等人)進行抗衡。所以皇太極死後,關於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其實只是多爾袞與豪格二者勢力之爭。

那麼,在該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這場“皇位爭奪戰”為主旨,來與讀者朋友們深入的探討一下關於多爾袞的一生。

"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公元1643(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夜亥時,一陣從清寧宮傳來的哭聲打破了瀋陽故宮寧靜的夜晚,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驟然駕崩。

有關於皇太極駕崩時的詳細記載,由於歷史上種種原因導致可供查詢的史料其實並不是很多,其中,當時由清朝頒發給李氏朝鮮方面的《頒崇德皇帝崩逝詔》算得上是一份較為詳細的記載,其具體內容為以下所述:

先帝(即皇太極)功德日隆,驟而遐舉(逝世)……八月初九日,先帝崩於清寧宮,雖未遑遺囑,而平日所定喪禮,乃其心思索著……

後來朝鮮國王李倧在瀋陽的質子在祕密傳給朝鮮承政院的書信中也明確表明:“初九日夜半,皇帝暴崩”,除此以外,對於皇太極的駕崩情況清朝的官方記載也只是短短的幾個字:“上無疾,端坐而崩”。總而言之,這些記載都在說明一個結論,即皇太極之死乃暴卒,事發之前毫無任何徵兆,更沒有留下任何遺囑。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清朝統治階層便面臨著這麼一個難題:誰來繼承皇位?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皇太極畫像

其實早在努爾哈赤去世時清朝(後金)內部也曾面臨過類似的難題,但相較於皇太極的驟然辭世所帶來的影響,努爾哈赤駕崩時後金的局勢還是可控的,因為在努爾哈赤去世之間他就已經制定出了一套可供“後金政權”正常運轉的制度,即“八大貝勒共治國政制度”,如此一來,從某種角度上講努爾哈赤給後金留下的並不是一位繼承人,而是一套制度。相反,皇太極去世之前既沒有指定出一位皇位繼承人,又沒有向他人指示過任何選拔繼承人的原則,這麼一來,必將會導致這一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清王朝捲入一場關於皇位繼承問題的巨大紛爭。進一步講,倘若在這場紛爭之後依然沒能得出一個相對完美的結果,那麼清朝繼續向前發展的前途和命運也就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八旗

皇太極死後,在滿洲貴族勢力中基本分為這麼幾個“陣營”:一是多爾袞,此人當時權勢最大,在貴族中的威望也較高。早在努爾哈赤死時,他曾一度被認為是汗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但畢竟當時年幼,導致其兄長皇太極繼承了汗位,此次皇太極一死,按照努爾哈赤時期制定的選拔繼承人的原則,多爾袞繼承皇位也可以說得過去。二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此人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被封為貝勒,皇太極時期更是晉爵為和碩貝勒和肅親王雙重身份,再加上由於在同輩兄弟中又是一位相對突出的人物,如此一來,論地位和能力,豪格也理所應當的位於皇位繼承人人選之列。三是諸如代善等人的其他貴族勢力,這些人雖然在家族輩分上或許處於較高的地位,但在政治上實際上已經難以與這些新鮮血液(豪格、多爾袞等人)進行抗衡。所以皇太極死後,關於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其實只是多爾袞與豪格二者勢力之爭。

那麼,在該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這場“皇位爭奪戰”為主旨,來與讀者朋友們深入的探討一下關於多爾袞的一生。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多爾袞劇照

本文的研究內容:

皇太極駕崩五天之後,即八月十四日,清朝滿族貴族勢力間的一場皇位爭奪戰徹底爆發了。

作為這場爭奪戰的主要人物,多爾袞自然難以按耐住他那早已躁動的心。他先是按照八旗制度的慣例,首先徵求了皇太極所屬兩黃旗的關於皇位繼承意見,但正黃旗勢力的代表人物赫舍裡·索尼的一番言語倒是給多爾袞的腦門上徹徹底底的澆了一盆涼水。索尼認為:“先帝(即皇太極)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與此同時,兩黃旗將士也相繼表示要堅持擁立皇太極之子,並立下了盟誓:

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

"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公元1643(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夜亥時,一陣從清寧宮傳來的哭聲打破了瀋陽故宮寧靜的夜晚,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驟然駕崩。

有關於皇太極駕崩時的詳細記載,由於歷史上種種原因導致可供查詢的史料其實並不是很多,其中,當時由清朝頒發給李氏朝鮮方面的《頒崇德皇帝崩逝詔》算得上是一份較為詳細的記載,其具體內容為以下所述:

先帝(即皇太極)功德日隆,驟而遐舉(逝世)……八月初九日,先帝崩於清寧宮,雖未遑遺囑,而平日所定喪禮,乃其心思索著……

後來朝鮮國王李倧在瀋陽的質子在祕密傳給朝鮮承政院的書信中也明確表明:“初九日夜半,皇帝暴崩”,除此以外,對於皇太極的駕崩情況清朝的官方記載也只是短短的幾個字:“上無疾,端坐而崩”。總而言之,這些記載都在說明一個結論,即皇太極之死乃暴卒,事發之前毫無任何徵兆,更沒有留下任何遺囑。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清朝統治階層便面臨著這麼一個難題:誰來繼承皇位?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皇太極畫像

其實早在努爾哈赤去世時清朝(後金)內部也曾面臨過類似的難題,但相較於皇太極的驟然辭世所帶來的影響,努爾哈赤駕崩時後金的局勢還是可控的,因為在努爾哈赤去世之間他就已經制定出了一套可供“後金政權”正常運轉的制度,即“八大貝勒共治國政制度”,如此一來,從某種角度上講努爾哈赤給後金留下的並不是一位繼承人,而是一套制度。相反,皇太極去世之前既沒有指定出一位皇位繼承人,又沒有向他人指示過任何選拔繼承人的原則,這麼一來,必將會導致這一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清王朝捲入一場關於皇位繼承問題的巨大紛爭。進一步講,倘若在這場紛爭之後依然沒能得出一個相對完美的結果,那麼清朝繼續向前發展的前途和命運也就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八旗

皇太極死後,在滿洲貴族勢力中基本分為這麼幾個“陣營”:一是多爾袞,此人當時權勢最大,在貴族中的威望也較高。早在努爾哈赤死時,他曾一度被認為是汗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但畢竟當時年幼,導致其兄長皇太極繼承了汗位,此次皇太極一死,按照努爾哈赤時期制定的選拔繼承人的原則,多爾袞繼承皇位也可以說得過去。二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此人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被封為貝勒,皇太極時期更是晉爵為和碩貝勒和肅親王雙重身份,再加上由於在同輩兄弟中又是一位相對突出的人物,如此一來,論地位和能力,豪格也理所應當的位於皇位繼承人人選之列。三是諸如代善等人的其他貴族勢力,這些人雖然在家族輩分上或許處於較高的地位,但在政治上實際上已經難以與這些新鮮血液(豪格、多爾袞等人)進行抗衡。所以皇太極死後,關於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其實只是多爾袞與豪格二者勢力之爭。

那麼,在該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這場“皇位爭奪戰”為主旨,來與讀者朋友們深入的探討一下關於多爾袞的一生。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多爾袞劇照

本文的研究內容:

皇太極駕崩五天之後,即八月十四日,清朝滿族貴族勢力間的一場皇位爭奪戰徹底爆發了。

作為這場爭奪戰的主要人物,多爾袞自然難以按耐住他那早已躁動的心。他先是按照八旗制度的慣例,首先徵求了皇太極所屬兩黃旗的關於皇位繼承意見,但正黃旗勢力的代表人物赫舍裡·索尼的一番言語倒是給多爾袞的腦門上徹徹底底的澆了一盆涼水。索尼認為:“先帝(即皇太極)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與此同時,兩黃旗將士也相繼表示要堅持擁立皇太極之子,並立下了盟誓:

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鑲黃旗、正黃旗

很明顯,對於多爾袞來說,兩黃旗勢力已經是難以爭取,並且此二者勢力還演變成了阻擋自己爭奪皇位的絆腳石。在會堂上,作為輩分最高的代善也曾表示要擁立皇太極之子,同時還特意指出了長子豪格是個合適的人選,但由於當時的形勢嚴峻,為了避免得罪雙方,遂不再堅持己見,便以“吾以弟兄,常時朝政,老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議乎”為由,退出了會議。也就是說,在這場會議上代善為了自身安全起見,實際上並沒有參與任何有實質價值的投票,而是選擇了棄權。另一方面,支持多爾袞繼位的有阿濟格、多鐸代善之子碩託、孫阿達禮等貴族勢力,但儘管如此,多爾袞仍沒有把握能夠順利繼承皇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因為兩黃旗勢力和代善勢力的阻擋,代善雖然處於棄權的狀態,但並不能保證其能夠真心擁立多爾袞。

"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公元1643(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夜亥時,一陣從清寧宮傳來的哭聲打破了瀋陽故宮寧靜的夜晚,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驟然駕崩。

有關於皇太極駕崩時的詳細記載,由於歷史上種種原因導致可供查詢的史料其實並不是很多,其中,當時由清朝頒發給李氏朝鮮方面的《頒崇德皇帝崩逝詔》算得上是一份較為詳細的記載,其具體內容為以下所述:

先帝(即皇太極)功德日隆,驟而遐舉(逝世)……八月初九日,先帝崩於清寧宮,雖未遑遺囑,而平日所定喪禮,乃其心思索著……

後來朝鮮國王李倧在瀋陽的質子在祕密傳給朝鮮承政院的書信中也明確表明:“初九日夜半,皇帝暴崩”,除此以外,對於皇太極的駕崩情況清朝的官方記載也只是短短的幾個字:“上無疾,端坐而崩”。總而言之,這些記載都在說明一個結論,即皇太極之死乃暴卒,事發之前毫無任何徵兆,更沒有留下任何遺囑。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清朝統治階層便面臨著這麼一個難題:誰來繼承皇位?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皇太極畫像

其實早在努爾哈赤去世時清朝(後金)內部也曾面臨過類似的難題,但相較於皇太極的驟然辭世所帶來的影響,努爾哈赤駕崩時後金的局勢還是可控的,因為在努爾哈赤去世之間他就已經制定出了一套可供“後金政權”正常運轉的制度,即“八大貝勒共治國政制度”,如此一來,從某種角度上講努爾哈赤給後金留下的並不是一位繼承人,而是一套制度。相反,皇太極去世之前既沒有指定出一位皇位繼承人,又沒有向他人指示過任何選拔繼承人的原則,這麼一來,必將會導致這一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清王朝捲入一場關於皇位繼承問題的巨大紛爭。進一步講,倘若在這場紛爭之後依然沒能得出一個相對完美的結果,那麼清朝繼續向前發展的前途和命運也就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八旗

皇太極死後,在滿洲貴族勢力中基本分為這麼幾個“陣營”:一是多爾袞,此人當時權勢最大,在貴族中的威望也較高。早在努爾哈赤死時,他曾一度被認為是汗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但畢竟當時年幼,導致其兄長皇太極繼承了汗位,此次皇太極一死,按照努爾哈赤時期制定的選拔繼承人的原則,多爾袞繼承皇位也可以說得過去。二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此人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被封為貝勒,皇太極時期更是晉爵為和碩貝勒和肅親王雙重身份,再加上由於在同輩兄弟中又是一位相對突出的人物,如此一來,論地位和能力,豪格也理所應當的位於皇位繼承人人選之列。三是諸如代善等人的其他貴族勢力,這些人雖然在家族輩分上或許處於較高的地位,但在政治上實際上已經難以與這些新鮮血液(豪格、多爾袞等人)進行抗衡。所以皇太極死後,關於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其實只是多爾袞與豪格二者勢力之爭。

那麼,在該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這場“皇位爭奪戰”為主旨,來與讀者朋友們深入的探討一下關於多爾袞的一生。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多爾袞劇照

本文的研究內容:

皇太極駕崩五天之後,即八月十四日,清朝滿族貴族勢力間的一場皇位爭奪戰徹底爆發了。

作為這場爭奪戰的主要人物,多爾袞自然難以按耐住他那早已躁動的心。他先是按照八旗制度的慣例,首先徵求了皇太極所屬兩黃旗的關於皇位繼承意見,但正黃旗勢力的代表人物赫舍裡·索尼的一番言語倒是給多爾袞的腦門上徹徹底底的澆了一盆涼水。索尼認為:“先帝(即皇太極)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與此同時,兩黃旗將士也相繼表示要堅持擁立皇太極之子,並立下了盟誓:

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鑲黃旗、正黃旗

很明顯,對於多爾袞來說,兩黃旗勢力已經是難以爭取,並且此二者勢力還演變成了阻擋自己爭奪皇位的絆腳石。在會堂上,作為輩分最高的代善也曾表示要擁立皇太極之子,同時還特意指出了長子豪格是個合適的人選,但由於當時的形勢嚴峻,為了避免得罪雙方,遂不再堅持己見,便以“吾以弟兄,常時朝政,老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議乎”為由,退出了會議。也就是說,在這場會議上代善為了自身安全起見,實際上並沒有參與任何有實質價值的投票,而是選擇了棄權。另一方面,支持多爾袞繼位的有阿濟格、多鐸代善之子碩託、孫阿達禮等貴族勢力,但儘管如此,多爾袞仍沒有把握能夠順利繼承皇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因為兩黃旗勢力和代善勢力的阻擋,代善雖然處於棄權的狀態,但並不能保證其能夠真心擁立多爾袞。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代善畫像

縱觀局勢,不難發現,儘管多爾袞在當時的實力和威望可以高出其他人,但是倘若他強行謀取皇位繼承權的話,則存在著相當大的風險。首先,他的政敵豪格的勢力較大,而且有皇太極手下一群人的鼎力擁護,特別是實力最大的兩黃旗勢力,因此,多爾袞當不當的成皇帝,日後都要把豪格打壓下去,這是他能夠謀求更好發展的必經途徑。其次,在當時的滿洲貴族內部之間有著這麼一種輿論:先帝死後,必立其子。這一輿論給多爾袞帶來的壓力是不可小覷的,它的影響力波及到了整個貴族階層,在這一輿論壓力之下,多爾袞如果繼承皇位,那便是屬於“兄終弟及”,而不是人們所意願的“父死子繼”,這一本質上的區別是難以取得大多數貴族勢力的支持和輿論的認可的。

反觀豪格,儘管當時在滿洲貴族中還沒有流行起來“嫡長子”法定繼承製度,但對於兩黃旗及其其他支持擁立皇太極之子的勢力來說是可以接受豪格繼承皇位的。但此舉也必將會遭到多爾袞一黨勢力的打壓,因此,當時的豪格想要成功繼承皇位其實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公元1643(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夜亥時,一陣從清寧宮傳來的哭聲打破了瀋陽故宮寧靜的夜晚,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驟然駕崩。

有關於皇太極駕崩時的詳細記載,由於歷史上種種原因導致可供查詢的史料其實並不是很多,其中,當時由清朝頒發給李氏朝鮮方面的《頒崇德皇帝崩逝詔》算得上是一份較為詳細的記載,其具體內容為以下所述:

先帝(即皇太極)功德日隆,驟而遐舉(逝世)……八月初九日,先帝崩於清寧宮,雖未遑遺囑,而平日所定喪禮,乃其心思索著……

後來朝鮮國王李倧在瀋陽的質子在祕密傳給朝鮮承政院的書信中也明確表明:“初九日夜半,皇帝暴崩”,除此以外,對於皇太極的駕崩情況清朝的官方記載也只是短短的幾個字:“上無疾,端坐而崩”。總而言之,這些記載都在說明一個結論,即皇太極之死乃暴卒,事發之前毫無任何徵兆,更沒有留下任何遺囑。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清朝統治階層便面臨著這麼一個難題:誰來繼承皇位?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皇太極畫像

其實早在努爾哈赤去世時清朝(後金)內部也曾面臨過類似的難題,但相較於皇太極的驟然辭世所帶來的影響,努爾哈赤駕崩時後金的局勢還是可控的,因為在努爾哈赤去世之間他就已經制定出了一套可供“後金政權”正常運轉的制度,即“八大貝勒共治國政制度”,如此一來,從某種角度上講努爾哈赤給後金留下的並不是一位繼承人,而是一套制度。相反,皇太極去世之前既沒有指定出一位皇位繼承人,又沒有向他人指示過任何選拔繼承人的原則,這麼一來,必將會導致這一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清王朝捲入一場關於皇位繼承問題的巨大紛爭。進一步講,倘若在這場紛爭之後依然沒能得出一個相對完美的結果,那麼清朝繼續向前發展的前途和命運也就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八旗

皇太極死後,在滿洲貴族勢力中基本分為這麼幾個“陣營”:一是多爾袞,此人當時權勢最大,在貴族中的威望也較高。早在努爾哈赤死時,他曾一度被認為是汗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但畢竟當時年幼,導致其兄長皇太極繼承了汗位,此次皇太極一死,按照努爾哈赤時期制定的選拔繼承人的原則,多爾袞繼承皇位也可以說得過去。二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此人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被封為貝勒,皇太極時期更是晉爵為和碩貝勒和肅親王雙重身份,再加上由於在同輩兄弟中又是一位相對突出的人物,如此一來,論地位和能力,豪格也理所應當的位於皇位繼承人人選之列。三是諸如代善等人的其他貴族勢力,這些人雖然在家族輩分上或許處於較高的地位,但在政治上實際上已經難以與這些新鮮血液(豪格、多爾袞等人)進行抗衡。所以皇太極死後,關於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其實只是多爾袞與豪格二者勢力之爭。

那麼,在該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這場“皇位爭奪戰”為主旨,來與讀者朋友們深入的探討一下關於多爾袞的一生。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多爾袞劇照

本文的研究內容:

皇太極駕崩五天之後,即八月十四日,清朝滿族貴族勢力間的一場皇位爭奪戰徹底爆發了。

作為這場爭奪戰的主要人物,多爾袞自然難以按耐住他那早已躁動的心。他先是按照八旗制度的慣例,首先徵求了皇太極所屬兩黃旗的關於皇位繼承意見,但正黃旗勢力的代表人物赫舍裡·索尼的一番言語倒是給多爾袞的腦門上徹徹底底的澆了一盆涼水。索尼認為:“先帝(即皇太極)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與此同時,兩黃旗將士也相繼表示要堅持擁立皇太極之子,並立下了盟誓:

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鑲黃旗、正黃旗

很明顯,對於多爾袞來說,兩黃旗勢力已經是難以爭取,並且此二者勢力還演變成了阻擋自己爭奪皇位的絆腳石。在會堂上,作為輩分最高的代善也曾表示要擁立皇太極之子,同時還特意指出了長子豪格是個合適的人選,但由於當時的形勢嚴峻,為了避免得罪雙方,遂不再堅持己見,便以“吾以弟兄,常時朝政,老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議乎”為由,退出了會議。也就是說,在這場會議上代善為了自身安全起見,實際上並沒有參與任何有實質價值的投票,而是選擇了棄權。另一方面,支持多爾袞繼位的有阿濟格、多鐸代善之子碩託、孫阿達禮等貴族勢力,但儘管如此,多爾袞仍沒有把握能夠順利繼承皇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因為兩黃旗勢力和代善勢力的阻擋,代善雖然處於棄權的狀態,但並不能保證其能夠真心擁立多爾袞。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代善畫像

縱觀局勢,不難發現,儘管多爾袞在當時的實力和威望可以高出其他人,但是倘若他強行謀取皇位繼承權的話,則存在著相當大的風險。首先,他的政敵豪格的勢力較大,而且有皇太極手下一群人的鼎力擁護,特別是實力最大的兩黃旗勢力,因此,多爾袞當不當的成皇帝,日後都要把豪格打壓下去,這是他能夠謀求更好發展的必經途徑。其次,在當時的滿洲貴族內部之間有著這麼一種輿論:先帝死後,必立其子。這一輿論給多爾袞帶來的壓力是不可小覷的,它的影響力波及到了整個貴族階層,在這一輿論壓力之下,多爾袞如果繼承皇位,那便是屬於“兄終弟及”,而不是人們所意願的“父死子繼”,這一本質上的區別是難以取得大多數貴族勢力的支持和輿論的認可的。

反觀豪格,儘管當時在滿洲貴族中還沒有流行起來“嫡長子”法定繼承製度,但對於兩黃旗及其其他支持擁立皇太極之子的勢力來說是可以接受豪格繼承皇位的。但此舉也必將會遭到多爾袞一黨勢力的打壓,因此,當時的豪格想要成功繼承皇位其實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豪格畫像

在這種嚴峻形勢之下,為了日後能夠在貴族階層依然站得住腳,多爾袞必須即便是在形式上,也要堅持立皇太極之子為帝。當然,這位皇太極之子不能是他的政敵豪格,而應是一位容易受人擺佈的年幼者。

最終,經過一番紛爭之後,結果出現了一種類似於折中的方案,即選定皇太極第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繼承皇位,同時會議決定,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二人擔任攝政王共同輔政。不難發現,這一方案基本是按照多爾袞的出發點提出的,方案的意義在於:第一,完全消除了豪格繼承皇位的可能性。第二,福臨作為皇太極之子,立他,符合大多數貴族的意願與輿論要求。第三,以多爾袞的政治謀略,擺佈這麼一位6歲的小皇帝是輕而易舉的,而與他共同輔政的濟爾哈朗乃舒爾哈齊之子,其血統並不屬於努爾哈赤的直系,如此一來,在地位上相較於多爾袞也就低人一等了,從而也就保障了多爾袞能夠不費吹灰之力走向專權的道路。

"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公元1643(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夜亥時,一陣從清寧宮傳來的哭聲打破了瀋陽故宮寧靜的夜晚,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驟然駕崩。

有關於皇太極駕崩時的詳細記載,由於歷史上種種原因導致可供查詢的史料其實並不是很多,其中,當時由清朝頒發給李氏朝鮮方面的《頒崇德皇帝崩逝詔》算得上是一份較為詳細的記載,其具體內容為以下所述:

先帝(即皇太極)功德日隆,驟而遐舉(逝世)……八月初九日,先帝崩於清寧宮,雖未遑遺囑,而平日所定喪禮,乃其心思索著……

後來朝鮮國王李倧在瀋陽的質子在祕密傳給朝鮮承政院的書信中也明確表明:“初九日夜半,皇帝暴崩”,除此以外,對於皇太極的駕崩情況清朝的官方記載也只是短短的幾個字:“上無疾,端坐而崩”。總而言之,這些記載都在說明一個結論,即皇太極之死乃暴卒,事發之前毫無任何徵兆,更沒有留下任何遺囑。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清朝統治階層便面臨著這麼一個難題:誰來繼承皇位?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皇太極畫像

其實早在努爾哈赤去世時清朝(後金)內部也曾面臨過類似的難題,但相較於皇太極的驟然辭世所帶來的影響,努爾哈赤駕崩時後金的局勢還是可控的,因為在努爾哈赤去世之間他就已經制定出了一套可供“後金政權”正常運轉的制度,即“八大貝勒共治國政制度”,如此一來,從某種角度上講努爾哈赤給後金留下的並不是一位繼承人,而是一套制度。相反,皇太極去世之前既沒有指定出一位皇位繼承人,又沒有向他人指示過任何選拔繼承人的原則,這麼一來,必將會導致這一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清王朝捲入一場關於皇位繼承問題的巨大紛爭。進一步講,倘若在這場紛爭之後依然沒能得出一個相對完美的結果,那麼清朝繼續向前發展的前途和命運也就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八旗

皇太極死後,在滿洲貴族勢力中基本分為這麼幾個“陣營”:一是多爾袞,此人當時權勢最大,在貴族中的威望也較高。早在努爾哈赤死時,他曾一度被認為是汗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但畢竟當時年幼,導致其兄長皇太極繼承了汗位,此次皇太極一死,按照努爾哈赤時期制定的選拔繼承人的原則,多爾袞繼承皇位也可以說得過去。二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此人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被封為貝勒,皇太極時期更是晉爵為和碩貝勒和肅親王雙重身份,再加上由於在同輩兄弟中又是一位相對突出的人物,如此一來,論地位和能力,豪格也理所應當的位於皇位繼承人人選之列。三是諸如代善等人的其他貴族勢力,這些人雖然在家族輩分上或許處於較高的地位,但在政治上實際上已經難以與這些新鮮血液(豪格、多爾袞等人)進行抗衡。所以皇太極死後,關於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其實只是多爾袞與豪格二者勢力之爭。

那麼,在該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這場“皇位爭奪戰”為主旨,來與讀者朋友們深入的探討一下關於多爾袞的一生。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多爾袞劇照

本文的研究內容:

皇太極駕崩五天之後,即八月十四日,清朝滿族貴族勢力間的一場皇位爭奪戰徹底爆發了。

作為這場爭奪戰的主要人物,多爾袞自然難以按耐住他那早已躁動的心。他先是按照八旗制度的慣例,首先徵求了皇太極所屬兩黃旗的關於皇位繼承意見,但正黃旗勢力的代表人物赫舍裡·索尼的一番言語倒是給多爾袞的腦門上徹徹底底的澆了一盆涼水。索尼認為:“先帝(即皇太極)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與此同時,兩黃旗將士也相繼表示要堅持擁立皇太極之子,並立下了盟誓:

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鑲黃旗、正黃旗

很明顯,對於多爾袞來說,兩黃旗勢力已經是難以爭取,並且此二者勢力還演變成了阻擋自己爭奪皇位的絆腳石。在會堂上,作為輩分最高的代善也曾表示要擁立皇太極之子,同時還特意指出了長子豪格是個合適的人選,但由於當時的形勢嚴峻,為了避免得罪雙方,遂不再堅持己見,便以“吾以弟兄,常時朝政,老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議乎”為由,退出了會議。也就是說,在這場會議上代善為了自身安全起見,實際上並沒有參與任何有實質價值的投票,而是選擇了棄權。另一方面,支持多爾袞繼位的有阿濟格、多鐸代善之子碩託、孫阿達禮等貴族勢力,但儘管如此,多爾袞仍沒有把握能夠順利繼承皇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因為兩黃旗勢力和代善勢力的阻擋,代善雖然處於棄權的狀態,但並不能保證其能夠真心擁立多爾袞。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代善畫像

縱觀局勢,不難發現,儘管多爾袞在當時的實力和威望可以高出其他人,但是倘若他強行謀取皇位繼承權的話,則存在著相當大的風險。首先,他的政敵豪格的勢力較大,而且有皇太極手下一群人的鼎力擁護,特別是實力最大的兩黃旗勢力,因此,多爾袞當不當的成皇帝,日後都要把豪格打壓下去,這是他能夠謀求更好發展的必經途徑。其次,在當時的滿洲貴族內部之間有著這麼一種輿論:先帝死後,必立其子。這一輿論給多爾袞帶來的壓力是不可小覷的,它的影響力波及到了整個貴族階層,在這一輿論壓力之下,多爾袞如果繼承皇位,那便是屬於“兄終弟及”,而不是人們所意願的“父死子繼”,這一本質上的區別是難以取得大多數貴族勢力的支持和輿論的認可的。

反觀豪格,儘管當時在滿洲貴族中還沒有流行起來“嫡長子”法定繼承製度,但對於兩黃旗及其其他支持擁立皇太極之子的勢力來說是可以接受豪格繼承皇位的。但此舉也必將會遭到多爾袞一黨勢力的打壓,因此,當時的豪格想要成功繼承皇位其實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豪格畫像

在這種嚴峻形勢之下,為了日後能夠在貴族階層依然站得住腳,多爾袞必須即便是在形式上,也要堅持立皇太極之子為帝。當然,這位皇太極之子不能是他的政敵豪格,而應是一位容易受人擺佈的年幼者。

最終,經過一番紛爭之後,結果出現了一種類似於折中的方案,即選定皇太極第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繼承皇位,同時會議決定,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二人擔任攝政王共同輔政。不難發現,這一方案基本是按照多爾袞的出發點提出的,方案的意義在於:第一,完全消除了豪格繼承皇位的可能性。第二,福臨作為皇太極之子,立他,符合大多數貴族的意願與輿論要求。第三,以多爾袞的政治謀略,擺佈這麼一位6歲的小皇帝是輕而易舉的,而與他共同輔政的濟爾哈朗乃舒爾哈齊之子,其血統並不屬於努爾哈赤的直系,如此一來,在地位上相較於多爾袞也就低人一等了,從而也就保障了多爾袞能夠不費吹灰之力走向專權的道路。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努爾哈赤雕塑

結語:

對於多爾袞來說,儘管其懷有著“心繫天下”之志,或許攝政王才是他最好的歸宿,皇位對他而言只能算是“夢中過客”,一旦他想通過自己的能力逆天改命,帶來的便是殺身之禍。不是皇帝,勝似皇帝,對他而言,此生足矣!

"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公元1643(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夜亥時,一陣從清寧宮傳來的哭聲打破了瀋陽故宮寧靜的夜晚,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驟然駕崩。

有關於皇太極駕崩時的詳細記載,由於歷史上種種原因導致可供查詢的史料其實並不是很多,其中,當時由清朝頒發給李氏朝鮮方面的《頒崇德皇帝崩逝詔》算得上是一份較為詳細的記載,其具體內容為以下所述:

先帝(即皇太極)功德日隆,驟而遐舉(逝世)……八月初九日,先帝崩於清寧宮,雖未遑遺囑,而平日所定喪禮,乃其心思索著……

後來朝鮮國王李倧在瀋陽的質子在祕密傳給朝鮮承政院的書信中也明確表明:“初九日夜半,皇帝暴崩”,除此以外,對於皇太極的駕崩情況清朝的官方記載也只是短短的幾個字:“上無疾,端坐而崩”。總而言之,這些記載都在說明一個結論,即皇太極之死乃暴卒,事發之前毫無任何徵兆,更沒有留下任何遺囑。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清朝統治階層便面臨著這麼一個難題:誰來繼承皇位?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皇太極畫像

其實早在努爾哈赤去世時清朝(後金)內部也曾面臨過類似的難題,但相較於皇太極的驟然辭世所帶來的影響,努爾哈赤駕崩時後金的局勢還是可控的,因為在努爾哈赤去世之間他就已經制定出了一套可供“後金政權”正常運轉的制度,即“八大貝勒共治國政制度”,如此一來,從某種角度上講努爾哈赤給後金留下的並不是一位繼承人,而是一套制度。相反,皇太極去世之前既沒有指定出一位皇位繼承人,又沒有向他人指示過任何選拔繼承人的原則,這麼一來,必將會導致這一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清王朝捲入一場關於皇位繼承問題的巨大紛爭。進一步講,倘若在這場紛爭之後依然沒能得出一個相對完美的結果,那麼清朝繼續向前發展的前途和命運也就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八旗

皇太極死後,在滿洲貴族勢力中基本分為這麼幾個“陣營”:一是多爾袞,此人當時權勢最大,在貴族中的威望也較高。早在努爾哈赤死時,他曾一度被認為是汗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但畢竟當時年幼,導致其兄長皇太極繼承了汗位,此次皇太極一死,按照努爾哈赤時期制定的選拔繼承人的原則,多爾袞繼承皇位也可以說得過去。二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此人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被封為貝勒,皇太極時期更是晉爵為和碩貝勒和肅親王雙重身份,再加上由於在同輩兄弟中又是一位相對突出的人物,如此一來,論地位和能力,豪格也理所應當的位於皇位繼承人人選之列。三是諸如代善等人的其他貴族勢力,這些人雖然在家族輩分上或許處於較高的地位,但在政治上實際上已經難以與這些新鮮血液(豪格、多爾袞等人)進行抗衡。所以皇太極死後,關於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其實只是多爾袞與豪格二者勢力之爭。

那麼,在該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這場“皇位爭奪戰”為主旨,來與讀者朋友們深入的探討一下關於多爾袞的一生。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多爾袞劇照

本文的研究內容:

皇太極駕崩五天之後,即八月十四日,清朝滿族貴族勢力間的一場皇位爭奪戰徹底爆發了。

作為這場爭奪戰的主要人物,多爾袞自然難以按耐住他那早已躁動的心。他先是按照八旗制度的慣例,首先徵求了皇太極所屬兩黃旗的關於皇位繼承意見,但正黃旗勢力的代表人物赫舍裡·索尼的一番言語倒是給多爾袞的腦門上徹徹底底的澆了一盆涼水。索尼認為:“先帝(即皇太極)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與此同時,兩黃旗將士也相繼表示要堅持擁立皇太極之子,並立下了盟誓:

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鑲黃旗、正黃旗

很明顯,對於多爾袞來說,兩黃旗勢力已經是難以爭取,並且此二者勢力還演變成了阻擋自己爭奪皇位的絆腳石。在會堂上,作為輩分最高的代善也曾表示要擁立皇太極之子,同時還特意指出了長子豪格是個合適的人選,但由於當時的形勢嚴峻,為了避免得罪雙方,遂不再堅持己見,便以“吾以弟兄,常時朝政,老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議乎”為由,退出了會議。也就是說,在這場會議上代善為了自身安全起見,實際上並沒有參與任何有實質價值的投票,而是選擇了棄權。另一方面,支持多爾袞繼位的有阿濟格、多鐸代善之子碩託、孫阿達禮等貴族勢力,但儘管如此,多爾袞仍沒有把握能夠順利繼承皇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因為兩黃旗勢力和代善勢力的阻擋,代善雖然處於棄權的狀態,但並不能保證其能夠真心擁立多爾袞。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代善畫像

縱觀局勢,不難發現,儘管多爾袞在當時的實力和威望可以高出其他人,但是倘若他強行謀取皇位繼承權的話,則存在著相當大的風險。首先,他的政敵豪格的勢力較大,而且有皇太極手下一群人的鼎力擁護,特別是實力最大的兩黃旗勢力,因此,多爾袞當不當的成皇帝,日後都要把豪格打壓下去,這是他能夠謀求更好發展的必經途徑。其次,在當時的滿洲貴族內部之間有著這麼一種輿論:先帝死後,必立其子。這一輿論給多爾袞帶來的壓力是不可小覷的,它的影響力波及到了整個貴族階層,在這一輿論壓力之下,多爾袞如果繼承皇位,那便是屬於“兄終弟及”,而不是人們所意願的“父死子繼”,這一本質上的區別是難以取得大多數貴族勢力的支持和輿論的認可的。

反觀豪格,儘管當時在滿洲貴族中還沒有流行起來“嫡長子”法定繼承製度,但對於兩黃旗及其其他支持擁立皇太極之子的勢力來說是可以接受豪格繼承皇位的。但此舉也必將會遭到多爾袞一黨勢力的打壓,因此,當時的豪格想要成功繼承皇位其實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豪格畫像

在這種嚴峻形勢之下,為了日後能夠在貴族階層依然站得住腳,多爾袞必須即便是在形式上,也要堅持立皇太極之子為帝。當然,這位皇太極之子不能是他的政敵豪格,而應是一位容易受人擺佈的年幼者。

最終,經過一番紛爭之後,結果出現了一種類似於折中的方案,即選定皇太極第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繼承皇位,同時會議決定,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二人擔任攝政王共同輔政。不難發現,這一方案基本是按照多爾袞的出發點提出的,方案的意義在於:第一,完全消除了豪格繼承皇位的可能性。第二,福臨作為皇太極之子,立他,符合大多數貴族的意願與輿論要求。第三,以多爾袞的政治謀略,擺佈這麼一位6歲的小皇帝是輕而易舉的,而與他共同輔政的濟爾哈朗乃舒爾哈齊之子,其血統並不屬於努爾哈赤的直系,如此一來,在地位上相較於多爾袞也就低人一等了,從而也就保障了多爾袞能夠不費吹灰之力走向專權的道路。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努爾哈赤雕塑

結語:

對於多爾袞來說,儘管其懷有著“心繫天下”之志,或許攝政王才是他最好的歸宿,皇位對他而言只能算是“夢中過客”,一旦他想通過自己的能力逆天改命,帶來的便是殺身之禍。不是皇帝,勝似皇帝,對他而言,此生足矣!

懷有“心繫天下”之志的多爾袞,它是以何種方式走向權力巔峰的?

感謝觀看

參考文獻:

​《清太宗實錄》卷65

《頒崇德皇帝崩逝詔》

《清史稿》卷249,《索尼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