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真要破產退市?日本工業史上最大虧損,現金牛遭哄搶

東芝 日本 美國 西部數據 國際電子商情 2017-04-03

東芝16財年虧損,創日本國內製造業史上之最

正在進行經營重建的東芝3月29日發佈消息稱,旗下的美國核電企業西屋電氣(WH)等2家子公司向紐約聯邦破產法院申請適用《美國聯邦破產法》第11條。

據東芝發佈的數據,2家公司的負債總額合計為98億美元。受此影響,東芝2016財年(截至2017年3月)合併業績最終虧損最高可能達到1萬100億日元。這或將超過日立製作所在2008財年創下的7873億日元虧損,創下日本國內國內製造業迄今為止的最大虧損額。

另外,受此影響,東芝截至2017年3月底的資不抵債額有可能達到6200億日元。此前的預期為1500億日元。

東芝旗下西屋電氣申請適用美破產法

美國西屋電氣(WH)董事會作出決議,決定申請適用《美國聯邦破產法》第11條。西屋電氣是正在推進經營重建的東芝旗下的核電子公司。就在此前,東芝在當天上午召開的董事會上提前批准了西屋電氣的申請方針。西屋電氣在2015年底收購了核電建設服務商CB&I斯通&韋伯斯特(S&W),但由於人工費和材料費等預期外費用不斷膨脹,難以繼續開展業務。東芝將剝離西屋電氣,加快轉向以社會基礎設施為中心的業務結構。

隨著申請適用破產法,西屋電氣將從2016財年(截至2017年3月)開始被剝離出東芝的合併子公司,為東芝撤出以美國為中心的海外核電業務開闢了道路。西屋電氣擁有最先進的反應堆技術,正在美國和中國建設8座核電站。雖然核燃料和相關服務部門表現堅挺,但由於監管強化等原因,新建反應堆的工期延長,出現持續虧損。西屋電氣因收購S&W而面臨鉅額虧損,成為母公司東芝陷入經營危機的主要原因。預計美國2個核電站項目在適用破產法之後將繼續推進。

此前預計東芝或將計提7125億日元損失,但隨著西屋電氣適用破產法,實際損失很有可能減少。但東芝為西屋電氣提供了約8000億日元的債務擔保,打算完全履行。

有觀點認為,東芝有可能被迫支付違約金等,負擔將增加至1萬億日元左右。

截至2017年3月底,東芝陷入資不抵債已成定局,這種局面不會改變。東芝將剝離半導體存儲器業務並出售過半股份、從銀行團體取得數千億日元規模融資,以此應對西屋電氣的破產重組。

作為申請適用破產法之後的強有力支援企業,西屋電氣正在向韓國電力公社請求援助。

東芝自2006年收購西屋電氣後,將其定位為核電業務的核心。在東京電力福島第1核電站事故導致核電站需求低迷的背景下,東芝2015年爆出財務造假醜聞。即使經過隨後的整合,東芝將西屋電氣作為重建支柱的姿態仍未改變,力爭在全球獲得新增訂單。但隨著美國核電業務將計提鉅額損失的預期,東芝決定儘早將西屋電氣從合併對象中剝離。

日本經濟界:不希望將東芝半導體賣給中國

東芝計劃剝離半導體存儲器業務,將於4月1日設立新公司“東芝存儲器”。東芝計劃出售新公司過半股份,但由於買家將持有較高份額的股份,日本經濟界依然有很多聲音擔心出現技術外流。擔任東芝獨立董事的經濟同友會代表幹事小林喜光在3月28日的記者會上表示“(東芝)一直與美國企業進行著合作”,其言外之意似乎是不希望中國企業成為買家。

為了彌補美國核電子公司西屋電氣(WH)相關的鉅額虧損,東芝將出售一直作為業務支柱的NAND型閃存業務。NAND型閃存是用於服務器等存儲設備的核心零部件,在管理機密信息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新公司的業務價值被認為達到1.5~2萬億日元,首輪出資招標定於3月29日結束。

東芝獨立董事小林28日還表示“中國目前投入了近10萬億日元,積極發展NAND型閃存。因為這是關乎服務器安全、物聯網(IoT)和人工智能(AI)的核心科技”。在此基礎上,小林進一步表示“要問把重要科技輕易交給外人好不好,我認為不好”。

東芝在NAND型閃存業務上的市場份額居全球第2。目前與位居第3位的美國西部數據具有合作關係,共同進行生產。小林表示“東芝一直和美國企業共同生產半導體,在這種水平上如何防止(技術外流)?”他同時稱,對於採用IT技術來革新制造業競爭力的第4次工業革命來說,東芝的技術“是重要的一部分,當然應該考慮(防止技術外流)”。

東芝半導體業務能賣出好價錢嗎?

東芝為出售剝離的半導體存儲器業務而舉行的第一輪招標於3月29日結束。競爭企業、合作伙伴和基金等約10家公司參與了投標。東芝將該業務的價值估算為1.5萬億~2萬億日元,希望藉此彌補鉅額損失,但投標企業的出資額似乎低於東芝預期。

“我們認為至少達到2萬億日元”,東芝社長綱川智在同一天的記者會上,如此強調該業務的價值。今後將啟動與投標企業的單獨談判,為迎接1~2個月後的第二輪招標,推動買家提高出資金額。但在投標企業之中,有聲音表示“無法給出1.5萬億日元”,買賣雙方的博弈或將繼續下去。

除了在生產領域具有合作關係的美國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WD)之外,韓國SK海力士等競爭企業也參與了投標。作為合作伙伴的臺灣鴻海精密工業、多家半導體企業、以及歐美基金似乎也提出了意向。雖然出現了2萬億日元規模的投標,但東芝打算除了金額之外,還將慎重觀察僱用的維持和乘積效應。由於東芝請求援助等原因,日本政府下屬的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和官民合資基金“日本產業革新機構”也開始討論出資事宜。

東芝真要破產退市?日本工業史上最大虧損,現金牛遭哄搶

東芝認為存儲器業務的價值達到1.5萬億~2萬億日元。其依據是美國同行閃迪(Sandisk)被西部數據收購之際的170億美元(約1.9萬億日元)這一收購價。不過,閃迪被收購在行情好轉的2016年5月完成交易。力爭2018年3月底完成的東芝的存儲器業務能否以媲美閃迪的水平出售仍是未知數。

已察覺行情惡化前兆的基金將出資金額設在較低水平。在向新公司出資後、通過使之上市或出售給其他公司來獲取資本收益(資產出售收益)的基金不看好今後的存儲器行情。

東芝希望通過今後的單獨談判來提高金額。東芝2016年3月將醫療器械子公司東芝醫療繫統以6655億日元出售給佳能集團。在招標的過程中,由於佳能和富士膠片展開競爭,結果出售金額提高。在出售存儲器業務之際,能否形成多個陣營以高價展開競爭的格局?這將成為改變東芝資不抵債局面的關鍵。

日本政府設想了中國大陸和臺灣企業參與收購的事態,計劃在外資企業參與收購之際,作為《外匯及外國貿易法》規定的事前審查的對象,根據出售的業務內容,建議停止和更改出售計劃。

雖然臺灣與美國存在安保方面的合作關係,但如果鴻海等在中國大陸擁有生產基地的企業收購,存在技術洩露給中國大陸的風險。

外媒報導稱,鴻海集團對於東芝半導體釋股作業的出價金額,可能是最高的。日經新聞報導,已有競標企業出資2兆日圓,不過除了出資金額外,東芝也會考量僱用員工以及加乘效果等因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