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朱琺

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如今稱之為猩猩的那些動物,在大型動物園都可隔欄相看、凝神對望,也可隨處找到圖片的,乃是靈長目巨猿科的三四種,主要分佈在非洲,僅紅毛猩猩一種原產於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又稱加裡曼丹),以及第六大島蘇門答臘。與歷史悠久的漢文書籍傳統相比,“猩猩”兩個字用來指稱紅毛猩猩和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這幾種動物的時間實在太短暫。

起於近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那時候的博物學家和譯家常以古典時代即有的詞彙來容受新知,譬如用傳說中的食鐵之獸——貘,來指稱奇蹄目那種生活在南美洲與東南亞的醜陋動物,它耳朵像馬、體型像豬,而鼻子有一點點像大象,但又不完全相似,所以有人稱之為三不像。舊的傳統就這樣因為附會而斷裂。狌狌也是古典時期遺留下來的諸多還在使用、卻早已偷樑換柱的概念之一。我沒有統計過這些概念的數目,也許是絕大多數,甚至是全部。

在我們的祖先那些不曾見過紅毛猩猩的眼睛裡,狌狌是一種出產於交趾(如今的越南北部,漢唐曾隸屬於中國,初稱交趾,唐時起又稱安南,宋初才自立成國。清時才有越南這一名稱)的動物。後漢楊孚《交州異物志》、東晉郭璞《山海經注》和常璩《南中記》、唐代張鷟《朝野僉載》和李冗《獨異志》等書甚至更加具體地指證,乃是交趾封谿縣的特產。而不曾抵達過南方的北朝酈道元稍持不同意見,他在《水經注》中認為其產地在交趾的平道縣。這些縣的名字後來都不見了,因而抽象而不關宏旨。大致上,這幾本書反覆提到了兩個故事,其中一個說,漢代有一個叫黃霸的人在交趾任縣令時,有人背了一個蠕動的口袋來,雲是送他土特產。黃霸問,裡面是什麼東西啊?那個行賄者還來不及開口,就聞得那個封閉的口袋裡發出一聲幽幽長嘆,說:只有一斗酒和我罷了。打開口袋,長官看到,裡面居然是一頭渾身散發著酒味的狌狌。

"

撰文 | 朱琺

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如今稱之為猩猩的那些動物,在大型動物園都可隔欄相看、凝神對望,也可隨處找到圖片的,乃是靈長目巨猿科的三四種,主要分佈在非洲,僅紅毛猩猩一種原產於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又稱加裡曼丹),以及第六大島蘇門答臘。與歷史悠久的漢文書籍傳統相比,“猩猩”兩個字用來指稱紅毛猩猩和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這幾種動物的時間實在太短暫。

起於近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那時候的博物學家和譯家常以古典時代即有的詞彙來容受新知,譬如用傳說中的食鐵之獸——貘,來指稱奇蹄目那種生活在南美洲與東南亞的醜陋動物,它耳朵像馬、體型像豬,而鼻子有一點點像大象,但又不完全相似,所以有人稱之為三不像。舊的傳統就這樣因為附會而斷裂。狌狌也是古典時期遺留下來的諸多還在使用、卻早已偷樑換柱的概念之一。我沒有統計過這些概念的數目,也許是絕大多數,甚至是全部。

在我們的祖先那些不曾見過紅毛猩猩的眼睛裡,狌狌是一種出產於交趾(如今的越南北部,漢唐曾隸屬於中國,初稱交趾,唐時起又稱安南,宋初才自立成國。清時才有越南這一名稱)的動物。後漢楊孚《交州異物志》、東晉郭璞《山海經注》和常璩《南中記》、唐代張鷟《朝野僉載》和李冗《獨異志》等書甚至更加具體地指證,乃是交趾封谿縣的特產。而不曾抵達過南方的北朝酈道元稍持不同意見,他在《水經注》中認為其產地在交趾的平道縣。這些縣的名字後來都不見了,因而抽象而不關宏旨。大致上,這幾本書反覆提到了兩個故事,其中一個說,漢代有一個叫黃霸的人在交趾任縣令時,有人背了一個蠕動的口袋來,雲是送他土特產。黃霸問,裡面是什麼東西啊?那個行賄者還來不及開口,就聞得那個封閉的口袋裡發出一聲幽幽長嘆,說:只有一斗酒和我罷了。打開口袋,長官看到,裡面居然是一頭渾身散發著酒味的狌狌。

“神奇動物”之狌狌:它是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狌狌。

有關狌狌會說人話的記載一直可以追溯到《禮記》,因其是儒家經典,而為後世文獻引用不絕。書中把鸚鵡與狌狌並列後指出:雖然這兩種動物會說人話,但我們還是得公事公辦,決不能把它們算作人類。這種不屑以聽覺、以語言來劃分族群,而訴諸視覺乃至進行道德考察的觀念,合乎儒家對社會內部進行分層的一貫做法。

曾有人認為,除了錄音機等人造物,這個世界上只有個別鳥類能夠模仿人的語言,包括鸚哥(鸚鵡的別名)、八哥、鷯哥、“行不得也哥哥”(鷓鴣的叫聲)等。而另有人舉證出獸類中的唯一例外,認為能不經修煉、不得長生、不獲奇遇、不傍仙人,不屬祥瑞異種而口吐人言的,大概只有狌狌一種而已。狌狌的語言能力,也許存在著一個進化過程可供考據癖們探挖捕捉。《交州異物志》一書旨在開創一種記怪異、錄博物的風氣,作者楊孚描述了封谿縣的狌狌初生時候幼小的狀況和它們簡單的哇哇發聲狀,說它們只會在夜間加入到夜啼郎的獨唱中去,營造一種百犬吠聲、百兒哭夜、百雞報曉的氛圍,反覆釋放善意來提醒人們:黑暗是複數的。

"

撰文 | 朱琺

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如今稱之為猩猩的那些動物,在大型動物園都可隔欄相看、凝神對望,也可隨處找到圖片的,乃是靈長目巨猿科的三四種,主要分佈在非洲,僅紅毛猩猩一種原產於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又稱加裡曼丹),以及第六大島蘇門答臘。與歷史悠久的漢文書籍傳統相比,“猩猩”兩個字用來指稱紅毛猩猩和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這幾種動物的時間實在太短暫。

起於近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那時候的博物學家和譯家常以古典時代即有的詞彙來容受新知,譬如用傳說中的食鐵之獸——貘,來指稱奇蹄目那種生活在南美洲與東南亞的醜陋動物,它耳朵像馬、體型像豬,而鼻子有一點點像大象,但又不完全相似,所以有人稱之為三不像。舊的傳統就這樣因為附會而斷裂。狌狌也是古典時期遺留下來的諸多還在使用、卻早已偷樑換柱的概念之一。我沒有統計過這些概念的數目,也許是絕大多數,甚至是全部。

在我們的祖先那些不曾見過紅毛猩猩的眼睛裡,狌狌是一種出產於交趾(如今的越南北部,漢唐曾隸屬於中國,初稱交趾,唐時起又稱安南,宋初才自立成國。清時才有越南這一名稱)的動物。後漢楊孚《交州異物志》、東晉郭璞《山海經注》和常璩《南中記》、唐代張鷟《朝野僉載》和李冗《獨異志》等書甚至更加具體地指證,乃是交趾封谿縣的特產。而不曾抵達過南方的北朝酈道元稍持不同意見,他在《水經注》中認為其產地在交趾的平道縣。這些縣的名字後來都不見了,因而抽象而不關宏旨。大致上,這幾本書反覆提到了兩個故事,其中一個說,漢代有一個叫黃霸的人在交趾任縣令時,有人背了一個蠕動的口袋來,雲是送他土特產。黃霸問,裡面是什麼東西啊?那個行賄者還來不及開口,就聞得那個封閉的口袋裡發出一聲幽幽長嘆,說:只有一斗酒和我罷了。打開口袋,長官看到,裡面居然是一頭渾身散發著酒味的狌狌。

“神奇動物”之狌狌:它是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狌狌。

有關狌狌會說人話的記載一直可以追溯到《禮記》,因其是儒家經典,而為後世文獻引用不絕。書中把鸚鵡與狌狌並列後指出:雖然這兩種動物會說人話,但我們還是得公事公辦,決不能把它們算作人類。這種不屑以聽覺、以語言來劃分族群,而訴諸視覺乃至進行道德考察的觀念,合乎儒家對社會內部進行分層的一貫做法。

曾有人認為,除了錄音機等人造物,這個世界上只有個別鳥類能夠模仿人的語言,包括鸚哥(鸚鵡的別名)、八哥、鷯哥、“行不得也哥哥”(鷓鴣的叫聲)等。而另有人舉證出獸類中的唯一例外,認為能不經修煉、不得長生、不獲奇遇、不傍仙人,不屬祥瑞異種而口吐人言的,大概只有狌狌一種而已。狌狌的語言能力,也許存在著一個進化過程可供考據癖們探挖捕捉。《交州異物志》一書旨在開創一種記怪異、錄博物的風氣,作者楊孚描述了封谿縣的狌狌初生時候幼小的狀況和它們簡單的哇哇發聲狀,說它們只會在夜間加入到夜啼郎的獨唱中去,營造一種百犬吠聲、百兒哭夜、百雞報曉的氛圍,反覆釋放善意來提醒人們:黑暗是複數的。

“神奇動物”之狌狌:它是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狌狌。來自清朝成或因繪《山海經繪圖廣注·南山經》,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修訂本第五頁。

也許,那隻不過是因為當時大狌狌都被抓走了;也許,是作者只偶爾遇到了被嚇哭了的小狌狌;也許,這是遵循不同書籍所形成的不同支流的所謂歧說:因為,在《爾雅》這本世界上最早的詞典中就提到過,狌狌從小就喜歡做兩件事:蹲在樹上,以及啼哭。

北魏時的博物學家郭義恭(舊說是晉朝人)在佚書《廣志》中曾提出質疑,說,這種啼哭並不能算作人言。我不知道《廣志》的失傳是不是與這樣的翻案意見有關,還有,作為北方人,他怎麼敢自信地說他了解這種南方特有方物的習性細節?

"

撰文 | 朱琺

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如今稱之為猩猩的那些動物,在大型動物園都可隔欄相看、凝神對望,也可隨處找到圖片的,乃是靈長目巨猿科的三四種,主要分佈在非洲,僅紅毛猩猩一種原產於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又稱加裡曼丹),以及第六大島蘇門答臘。與歷史悠久的漢文書籍傳統相比,“猩猩”兩個字用來指稱紅毛猩猩和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這幾種動物的時間實在太短暫。

起於近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那時候的博物學家和譯家常以古典時代即有的詞彙來容受新知,譬如用傳說中的食鐵之獸——貘,來指稱奇蹄目那種生活在南美洲與東南亞的醜陋動物,它耳朵像馬、體型像豬,而鼻子有一點點像大象,但又不完全相似,所以有人稱之為三不像。舊的傳統就這樣因為附會而斷裂。狌狌也是古典時期遺留下來的諸多還在使用、卻早已偷樑換柱的概念之一。我沒有統計過這些概念的數目,也許是絕大多數,甚至是全部。

在我們的祖先那些不曾見過紅毛猩猩的眼睛裡,狌狌是一種出產於交趾(如今的越南北部,漢唐曾隸屬於中國,初稱交趾,唐時起又稱安南,宋初才自立成國。清時才有越南這一名稱)的動物。後漢楊孚《交州異物志》、東晉郭璞《山海經注》和常璩《南中記》、唐代張鷟《朝野僉載》和李冗《獨異志》等書甚至更加具體地指證,乃是交趾封谿縣的特產。而不曾抵達過南方的北朝酈道元稍持不同意見,他在《水經注》中認為其產地在交趾的平道縣。這些縣的名字後來都不見了,因而抽象而不關宏旨。大致上,這幾本書反覆提到了兩個故事,其中一個說,漢代有一個叫黃霸的人在交趾任縣令時,有人背了一個蠕動的口袋來,雲是送他土特產。黃霸問,裡面是什麼東西啊?那個行賄者還來不及開口,就聞得那個封閉的口袋裡發出一聲幽幽長嘆,說:只有一斗酒和我罷了。打開口袋,長官看到,裡面居然是一頭渾身散發著酒味的狌狌。

“神奇動物”之狌狌:它是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狌狌。

有關狌狌會說人話的記載一直可以追溯到《禮記》,因其是儒家經典,而為後世文獻引用不絕。書中把鸚鵡與狌狌並列後指出:雖然這兩種動物會說人話,但我們還是得公事公辦,決不能把它們算作人類。這種不屑以聽覺、以語言來劃分族群,而訴諸視覺乃至進行道德考察的觀念,合乎儒家對社會內部進行分層的一貫做法。

曾有人認為,除了錄音機等人造物,這個世界上只有個別鳥類能夠模仿人的語言,包括鸚哥(鸚鵡的別名)、八哥、鷯哥、“行不得也哥哥”(鷓鴣的叫聲)等。而另有人舉證出獸類中的唯一例外,認為能不經修煉、不得長生、不獲奇遇、不傍仙人,不屬祥瑞異種而口吐人言的,大概只有狌狌一種而已。狌狌的語言能力,也許存在著一個進化過程可供考據癖們探挖捕捉。《交州異物志》一書旨在開創一種記怪異、錄博物的風氣,作者楊孚描述了封谿縣的狌狌初生時候幼小的狀況和它們簡單的哇哇發聲狀,說它們只會在夜間加入到夜啼郎的獨唱中去,營造一種百犬吠聲、百兒哭夜、百雞報曉的氛圍,反覆釋放善意來提醒人們:黑暗是複數的。

“神奇動物”之狌狌:它是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狌狌。來自清朝成或因繪《山海經繪圖廣注·南山經》,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修訂本第五頁。

也許,那隻不過是因為當時大狌狌都被抓走了;也許,是作者只偶爾遇到了被嚇哭了的小狌狌;也許,這是遵循不同書籍所形成的不同支流的所謂歧說:因為,在《爾雅》這本世界上最早的詞典中就提到過,狌狌從小就喜歡做兩件事:蹲在樹上,以及啼哭。

北魏時的博物學家郭義恭(舊說是晉朝人)在佚書《廣志》中曾提出質疑,說,這種啼哭並不能算作人言。我不知道《廣志》的失傳是不是與這樣的翻案意見有關,還有,作為北方人,他怎麼敢自信地說他了解這種南方特有方物的習性細節?

“神奇動物”之狌狌:它是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狌狌。來自清朝汪紱釋《山海經存·海內南經》,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修訂本第五頁。

曖昧情色的幢幢疊影

早在《山海經》裡,就說到了:“狌狌知人名”。高誘注《淮南子》也提到狌狌“知人姓字”,來印證《淮南子》所說“狌狌知徃而不知來”一句,指的是:狌狌通過熟諳人類的姓名而掌握了全部歷史,但是它們天生不會預測而且不能干預未來。狌狌的悲慘命運徃徃(即“往往”的異體字,為了靠近狌狌的字形,本文都用此字)因此而發生,我會在下文提到。

明末嶺南人鄺露可能是極少數真正見過狌狌的博物學者。在《赤雅》一書中,鄺露提到他在一個叫綠鴉山的地方與狌狌交際的徃事,那或許是離交趾不遠的廣西境內,據他觀察,狌狌“通八方語言,學蟲鳥語無不曲肖,聲如二八女子,啼最清越。”如果我們信任鄺露,就像鄺露信任狌狌們那樣,那麼,狌狌幾乎可以稱之為語言的守望者,它們把包括昆蟲與鳥類那些常常在天空中切切相談的聲音在內,所有語言與全部句子都瞭然於胸了;同時——我覺得,至少在這裡,我還是一個值得信任的轉述者——狌狌們將十六七歲少女的聲調作為是最美好的語音加以摹擬,至少在鄺露面前現身的那一群,它們做到了。

"

撰文 | 朱琺

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如今稱之為猩猩的那些動物,在大型動物園都可隔欄相看、凝神對望,也可隨處找到圖片的,乃是靈長目巨猿科的三四種,主要分佈在非洲,僅紅毛猩猩一種原產於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又稱加裡曼丹),以及第六大島蘇門答臘。與歷史悠久的漢文書籍傳統相比,“猩猩”兩個字用來指稱紅毛猩猩和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這幾種動物的時間實在太短暫。

起於近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那時候的博物學家和譯家常以古典時代即有的詞彙來容受新知,譬如用傳說中的食鐵之獸——貘,來指稱奇蹄目那種生活在南美洲與東南亞的醜陋動物,它耳朵像馬、體型像豬,而鼻子有一點點像大象,但又不完全相似,所以有人稱之為三不像。舊的傳統就這樣因為附會而斷裂。狌狌也是古典時期遺留下來的諸多還在使用、卻早已偷樑換柱的概念之一。我沒有統計過這些概念的數目,也許是絕大多數,甚至是全部。

在我們的祖先那些不曾見過紅毛猩猩的眼睛裡,狌狌是一種出產於交趾(如今的越南北部,漢唐曾隸屬於中國,初稱交趾,唐時起又稱安南,宋初才自立成國。清時才有越南這一名稱)的動物。後漢楊孚《交州異物志》、東晉郭璞《山海經注》和常璩《南中記》、唐代張鷟《朝野僉載》和李冗《獨異志》等書甚至更加具體地指證,乃是交趾封谿縣的特產。而不曾抵達過南方的北朝酈道元稍持不同意見,他在《水經注》中認為其產地在交趾的平道縣。這些縣的名字後來都不見了,因而抽象而不關宏旨。大致上,這幾本書反覆提到了兩個故事,其中一個說,漢代有一個叫黃霸的人在交趾任縣令時,有人背了一個蠕動的口袋來,雲是送他土特產。黃霸問,裡面是什麼東西啊?那個行賄者還來不及開口,就聞得那個封閉的口袋裡發出一聲幽幽長嘆,說:只有一斗酒和我罷了。打開口袋,長官看到,裡面居然是一頭渾身散發著酒味的狌狌。

“神奇動物”之狌狌:它是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狌狌。

有關狌狌會說人話的記載一直可以追溯到《禮記》,因其是儒家經典,而為後世文獻引用不絕。書中把鸚鵡與狌狌並列後指出:雖然這兩種動物會說人話,但我們還是得公事公辦,決不能把它們算作人類。這種不屑以聽覺、以語言來劃分族群,而訴諸視覺乃至進行道德考察的觀念,合乎儒家對社會內部進行分層的一貫做法。

曾有人認為,除了錄音機等人造物,這個世界上只有個別鳥類能夠模仿人的語言,包括鸚哥(鸚鵡的別名)、八哥、鷯哥、“行不得也哥哥”(鷓鴣的叫聲)等。而另有人舉證出獸類中的唯一例外,認為能不經修煉、不得長生、不獲奇遇、不傍仙人,不屬祥瑞異種而口吐人言的,大概只有狌狌一種而已。狌狌的語言能力,也許存在著一個進化過程可供考據癖們探挖捕捉。《交州異物志》一書旨在開創一種記怪異、錄博物的風氣,作者楊孚描述了封谿縣的狌狌初生時候幼小的狀況和它們簡單的哇哇發聲狀,說它們只會在夜間加入到夜啼郎的獨唱中去,營造一種百犬吠聲、百兒哭夜、百雞報曉的氛圍,反覆釋放善意來提醒人們:黑暗是複數的。

“神奇動物”之狌狌:它是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狌狌。來自清朝成或因繪《山海經繪圖廣注·南山經》,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修訂本第五頁。

也許,那隻不過是因為當時大狌狌都被抓走了;也許,是作者只偶爾遇到了被嚇哭了的小狌狌;也許,這是遵循不同書籍所形成的不同支流的所謂歧說:因為,在《爾雅》這本世界上最早的詞典中就提到過,狌狌從小就喜歡做兩件事:蹲在樹上,以及啼哭。

北魏時的博物學家郭義恭(舊說是晉朝人)在佚書《廣志》中曾提出質疑,說,這種啼哭並不能算作人言。我不知道《廣志》的失傳是不是與這樣的翻案意見有關,還有,作為北方人,他怎麼敢自信地說他了解這種南方特有方物的習性細節?

“神奇動物”之狌狌:它是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狌狌。來自清朝汪紱釋《山海經存·海內南經》,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修訂本第五頁。

曖昧情色的幢幢疊影

早在《山海經》裡,就說到了:“狌狌知人名”。高誘注《淮南子》也提到狌狌“知人姓字”,來印證《淮南子》所說“狌狌知徃而不知來”一句,指的是:狌狌通過熟諳人類的姓名而掌握了全部歷史,但是它們天生不會預測而且不能干預未來。狌狌的悲慘命運徃徃(即“往往”的異體字,為了靠近狌狌的字形,本文都用此字)因此而發生,我會在下文提到。

明末嶺南人鄺露可能是極少數真正見過狌狌的博物學者。在《赤雅》一書中,鄺露提到他在一個叫綠鴉山的地方與狌狌交際的徃事,那或許是離交趾不遠的廣西境內,據他觀察,狌狌“通八方語言,學蟲鳥語無不曲肖,聲如二八女子,啼最清越。”如果我們信任鄺露,就像鄺露信任狌狌們那樣,那麼,狌狌幾乎可以稱之為語言的守望者,它們把包括昆蟲與鳥類那些常常在天空中切切相談的聲音在內,所有語言與全部句子都瞭然於胸了;同時——我覺得,至少在這裡,我還是一個值得信任的轉述者——狌狌們將十六七歲少女的聲調作為是最美好的語音加以摹擬,至少在鄺露面前現身的那一群,它們做到了。

“神奇動物”之狌狌:它是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狌狌。來自清朝汪紱釋《山海經存·南山經》,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修訂本第五頁。

狌狌們開口說的是悅耳的女音,這不止《赤雅》一本書這麼提到過。但在同時,這些文獻也經常會說到,它們的身體還是與猿類沒有區別,與曼妙的少女形成反差。我並不覺得這是親力親為的感受結果,即使親歷,那些作者身處在視覺與聽覺的不協調現場,情慾閉目則起,睜眼則消,所以一定是尷尬的結果和失望的產物,類似於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而另一方面,換取狌狌的視角與立場,它們不滿足於只停留在語言的層面上與少女看齊;在上古時代,它們至少就有部分個體,已然進化出人的面龐。

聯繫它的女聲,狌狌的形象也許比原有的想象更加迷人。“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因此,有沒有人對這兩句唐詩提出新解呢,裡面所說,其實是狌狌?人面被人先下手為強也?武則天時代的作者張鷟在《朝野僉載》中就直截說:“安南武平縣封谿中有狌狌焉,如美人,解人語,知徃事。”張鷟是那一代最值得信任的美人學專家,他寫過一部叫《遊仙窟》的色情小說,因為尺度太大而在中國大陸失傳已久。

"

撰文 | 朱琺

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如今稱之為猩猩的那些動物,在大型動物園都可隔欄相看、凝神對望,也可隨處找到圖片的,乃是靈長目巨猿科的三四種,主要分佈在非洲,僅紅毛猩猩一種原產於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又稱加裡曼丹),以及第六大島蘇門答臘。與歷史悠久的漢文書籍傳統相比,“猩猩”兩個字用來指稱紅毛猩猩和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這幾種動物的時間實在太短暫。

起於近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那時候的博物學家和譯家常以古典時代即有的詞彙來容受新知,譬如用傳說中的食鐵之獸——貘,來指稱奇蹄目那種生活在南美洲與東南亞的醜陋動物,它耳朵像馬、體型像豬,而鼻子有一點點像大象,但又不完全相似,所以有人稱之為三不像。舊的傳統就這樣因為附會而斷裂。狌狌也是古典時期遺留下來的諸多還在使用、卻早已偷樑換柱的概念之一。我沒有統計過這些概念的數目,也許是絕大多數,甚至是全部。

在我們的祖先那些不曾見過紅毛猩猩的眼睛裡,狌狌是一種出產於交趾(如今的越南北部,漢唐曾隸屬於中國,初稱交趾,唐時起又稱安南,宋初才自立成國。清時才有越南這一名稱)的動物。後漢楊孚《交州異物志》、東晉郭璞《山海經注》和常璩《南中記》、唐代張鷟《朝野僉載》和李冗《獨異志》等書甚至更加具體地指證,乃是交趾封谿縣的特產。而不曾抵達過南方的北朝酈道元稍持不同意見,他在《水經注》中認為其產地在交趾的平道縣。這些縣的名字後來都不見了,因而抽象而不關宏旨。大致上,這幾本書反覆提到了兩個故事,其中一個說,漢代有一個叫黃霸的人在交趾任縣令時,有人背了一個蠕動的口袋來,雲是送他土特產。黃霸問,裡面是什麼東西啊?那個行賄者還來不及開口,就聞得那個封閉的口袋裡發出一聲幽幽長嘆,說:只有一斗酒和我罷了。打開口袋,長官看到,裡面居然是一頭渾身散發著酒味的狌狌。

“神奇動物”之狌狌:它是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狌狌。

有關狌狌會說人話的記載一直可以追溯到《禮記》,因其是儒家經典,而為後世文獻引用不絕。書中把鸚鵡與狌狌並列後指出:雖然這兩種動物會說人話,但我們還是得公事公辦,決不能把它們算作人類。這種不屑以聽覺、以語言來劃分族群,而訴諸視覺乃至進行道德考察的觀念,合乎儒家對社會內部進行分層的一貫做法。

曾有人認為,除了錄音機等人造物,這個世界上只有個別鳥類能夠模仿人的語言,包括鸚哥(鸚鵡的別名)、八哥、鷯哥、“行不得也哥哥”(鷓鴣的叫聲)等。而另有人舉證出獸類中的唯一例外,認為能不經修煉、不得長生、不獲奇遇、不傍仙人,不屬祥瑞異種而口吐人言的,大概只有狌狌一種而已。狌狌的語言能力,也許存在著一個進化過程可供考據癖們探挖捕捉。《交州異物志》一書旨在開創一種記怪異、錄博物的風氣,作者楊孚描述了封谿縣的狌狌初生時候幼小的狀況和它們簡單的哇哇發聲狀,說它們只會在夜間加入到夜啼郎的獨唱中去,營造一種百犬吠聲、百兒哭夜、百雞報曉的氛圍,反覆釋放善意來提醒人們:黑暗是複數的。

“神奇動物”之狌狌:它是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狌狌。來自清朝成或因繪《山海經繪圖廣注·南山經》,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修訂本第五頁。

也許,那隻不過是因為當時大狌狌都被抓走了;也許,是作者只偶爾遇到了被嚇哭了的小狌狌;也許,這是遵循不同書籍所形成的不同支流的所謂歧說:因為,在《爾雅》這本世界上最早的詞典中就提到過,狌狌從小就喜歡做兩件事:蹲在樹上,以及啼哭。

北魏時的博物學家郭義恭(舊說是晉朝人)在佚書《廣志》中曾提出質疑,說,這種啼哭並不能算作人言。我不知道《廣志》的失傳是不是與這樣的翻案意見有關,還有,作為北方人,他怎麼敢自信地說他了解這種南方特有方物的習性細節?

“神奇動物”之狌狌:它是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狌狌。來自清朝汪紱釋《山海經存·海內南經》,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修訂本第五頁。

曖昧情色的幢幢疊影

早在《山海經》裡,就說到了:“狌狌知人名”。高誘注《淮南子》也提到狌狌“知人姓字”,來印證《淮南子》所說“狌狌知徃而不知來”一句,指的是:狌狌通過熟諳人類的姓名而掌握了全部歷史,但是它們天生不會預測而且不能干預未來。狌狌的悲慘命運徃徃(即“往往”的異體字,為了靠近狌狌的字形,本文都用此字)因此而發生,我會在下文提到。

明末嶺南人鄺露可能是極少數真正見過狌狌的博物學者。在《赤雅》一書中,鄺露提到他在一個叫綠鴉山的地方與狌狌交際的徃事,那或許是離交趾不遠的廣西境內,據他觀察,狌狌“通八方語言,學蟲鳥語無不曲肖,聲如二八女子,啼最清越。”如果我們信任鄺露,就像鄺露信任狌狌們那樣,那麼,狌狌幾乎可以稱之為語言的守望者,它們把包括昆蟲與鳥類那些常常在天空中切切相談的聲音在內,所有語言與全部句子都瞭然於胸了;同時——我覺得,至少在這裡,我還是一個值得信任的轉述者——狌狌們將十六七歲少女的聲調作為是最美好的語音加以摹擬,至少在鄺露面前現身的那一群,它們做到了。

“神奇動物”之狌狌:它是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狌狌。來自清朝汪紱釋《山海經存·南山經》,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修訂本第五頁。

狌狌們開口說的是悅耳的女音,這不止《赤雅》一本書這麼提到過。但在同時,這些文獻也經常會說到,它們的身體還是與猿類沒有區別,與曼妙的少女形成反差。我並不覺得這是親力親為的感受結果,即使親歷,那些作者身處在視覺與聽覺的不協調現場,情慾閉目則起,睜眼則消,所以一定是尷尬的結果和失望的產物,類似於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而另一方面,換取狌狌的視角與立場,它們不滿足於只停留在語言的層面上與少女看齊;在上古時代,它們至少就有部分個體,已然進化出人的面龐。

聯繫它的女聲,狌狌的形象也許比原有的想象更加迷人。“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因此,有沒有人對這兩句唐詩提出新解呢,裡面所說,其實是狌狌?人面被人先下手為強也?武則天時代的作者張鷟在《朝野僉載》中就直截說:“安南武平縣封谿中有狌狌焉,如美人,解人語,知徃事。”張鷟是那一代最值得信任的美人學專家,他寫過一部叫《遊仙窟》的色情小說,因為尺度太大而在中國大陸失傳已久。

“神奇動物”之狌狌:它是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狌狌。來自明朝蔣應鎬繪《山海經圖繪全像·海內南經》,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修訂本第六頁。

為什麼要捕捉狌狌?《山海經》說吃了狌狌之後,人會善於行走;《南中記》提到它的血猩紅色,可以直接抹在布匹上作為染料。這兩種說法後來都被證否了,是相似律的巫術思維在信口肆談。而《荀子》貌似說得很血腥:罕有的君子雖然知道狌狌的美麗笑容,以及它們光滑的足;但是他們還是要喝狌狌羹,還要把它們肢解了吃肉!這樣的表達很容易就被人看出來,正籠罩著曖昧的幢幢疊影。而更多材料都說要吃狌脣,把狌狌的脣列入為山珍海味的最短清單名錄中,那是狌紅而性感的美味嘴脣呵,依然還是情色的廋辭。

所以,那些想要抓捕狌狌的人,多半乃是酒色之徒。所以,他們徃徃說,狌狌貪酒,還喜歡穿漂亮的紅鞋子——這與現在的美人們都保持著高度一致呢——所以,可以利用這兩點來抓捕。在荒野中坦然放上美酒,陷阱不用加任何掩飾,酒罈子旁邊放一些時尚的繡花鞋但是鞋帶都偷偷地系在一起。狌狌們尋味而來,見到酒和鞋子,就會痛罵獵人們的無恥與貪婪,甚至罵到他們的祖宗八代,口才無礙,那是因為再隱祕混亂的譜系對狌狌而言都不是祕密,它們知道所有人的名字和關係。狌狌是多麼有智慧啊!可是同時,我也提到過,它們沒有節制自己與干預未來的能力——這是因為它們更加熱愛美酒。

因此,結果總是這樣的:它們互相說服,包括自我欺騙,要淺嘗輒止,卻忍不住酩酊狂飲,喝得半醉,還徃自己的美足上套繡花鞋……然後,埋伏已久的獵人們就衝出來啦,狌狌們行動不便,步履蹣跚,束足就擒。漢代時候黃霸得到的那隻口袋裡的狌狌,就這樣被人捉到;但聰明的黃縣令憐憫於狌狌的那句話,起了惺惺相惜之心,把它放歸於山水之間。

作者:朱琺 編輯:徐偉

校對:趙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